疫情期間,醫療廢物和醫療廢水如何確保安全處置?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佈會

3月11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加強醫療廢物綜合治理保護生態環境情況。生態環境部應急辦主任趙群英出席此次發佈會,並就醫療廢物、醫療汙水收集處理處置,環境應急監測,汙染防治攻堅等問題回答記者提問。


疫情期間,醫療廢物和醫療廢水如何確保安全處置?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佈會


疫情期間,醫療廢物和醫療廢水如何確保安全處置?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佈會


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央視記者:從疫情發生以來尤其是在疫情快速上升時期病人增加數量比較多,醫療廢物以及醫療廢水的增加量也是上升快而且多,並且新冠肺炎是一種新發傳染病,我們在這方面有沒有采取更加嚴厲的措施來管理?謝謝。


趙群英:醫療廢物和醫療廢水的處理是大家關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生態環境部緊緊圍繞兩個百分之百,一個是全國所有的醫療機構及設施環境監管與服務百分之百全覆蓋;二是醫療廢水、醫療廢物及時有效收集、轉運、處置百分之百全落實,抓緊抓實抓細疫情防控相關的環保工作。


首先,醫療廢物做到應收盡收,及時處置。全國醫療廢物在疫情前總的能力是4902.8噸/天,目前能力提高到6022噸/天,提高了23%,這樣減少了處置醫療廢物的壓力。到3月9日,全國共收集醫療廢物3006噸,其中涉疫情醫療廢物468.9噸,當天全國集中處置醫療廢物3001.9噸,4.1噸計入次日,平均負荷是達到49.8%,涉疫醫療廢物都是當天全部收集轉運當天處置。從1月20日以來,全國累計處理醫療廢物14.2萬噸。


醫療汙水方面總體運行平穩,截至到3月9日我們動態管理的定點醫院2704座,集中隔離場所6098個,接收醫療汙水的城鎮汙水處理廠2108個,全國生態環保系統累計出動32.8萬人次,檢查17.3萬家次,頻率非常高。累計發現沒有汙水處理設施的、未正常運行處理設施、末端消毒不到位的這三類共346個問題,已經全部立即整改。總體上定點醫院和集中隔離點汙水經過消殺後進入汙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這些汙水處理廠也是穩定運行。我的回答就到這裡,謝謝。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疫情發生以來,醫療廢物的處置壓力突然變得非常大,我們採取了哪些方式加強湖北武漢地區的醫療廢物處置能力?謝謝。


趙群英:謝謝每日經濟新聞的記者。疫情發生以後,湖北和武漢隨著病例的大量增加,醫療廢物也是快速的增加。在疫情前,醫療廢物的產生量武漢市是40多噸。隨著病例的逐漸增加,最高峰醫療廢物的產生量達到240多噸,在這期間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武漢醫療廢物的處置能力快速提升。湖北還有周圍幾個市也有類似的問題,但是最重點的是武漢的問題。


為了解決武漢的問題,生態環境部先後15次,和湖北省裡、市裡一起視頻研究如何快速提升能力。


同時我們也動員各方力量,從設備上支持武漢。組織46臺移動設備送到武漢。這是一個方面。還有,我們把原來處理危險廢物的,通過適當的工藝改造來處理醫療廢物,這又增加了一塊。第三個是垃圾焚燒廠,利用它協同處置隔離點等按照醫療垃圾來管理的生活垃圾。再一個是新建30噸的千子山醫療垃圾處置中心,這是國企中節能環保集團半個月時間完成的建設。通過這幾個方面,武漢的處置能力從最初的50噸,增加到目前的263.8噸/天。


我再通報一個數據,3月9日,武漢263.8噸的處理能力,負荷率93.2%,實際是一個“緊平衡”狀態,每天產生的醫療廢物每天就能得到處理。這是醫療廢物的處理能力。


再就是醫療汙水的處理,在定點醫院、方艙醫院產生的醫療廢水,首先要進行消毒。方艙醫院在建設過程中配套了汙水處理裝置,定點醫院都有固有的治汙設施。對隔離點的化糞池也進行消毒。這些廢水消毒之後,進入到武漢市27個城市汙水處理廠進一步處理。這些汙水處理廠,從在線監控看都是運行正常的。


隨著疫情的發展,醫療廢水的量比原來多了,醫療廢物快速增長,但通過及時增加處置能力,目前醫療廢物、醫療廢水的處置平穩,沒有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


疫情期間,醫療廢物和醫療廢水如何確保安全處置?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佈會


中國網記者:我們關注到此次疫情中一些地區在醫療廢物處理處置能力水平上還存在一些不足,下一步生態環境部將採取哪些舉措補齊這一短板?謝謝。


趙群英:謝謝你的提問。剛才我介紹了疫情發生後我們所面臨的湖北武漢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差距比較大的情況。實際上,從全國也出現22個市醫療廢物處理是超負荷運行,還有28個市是滿負荷和接近滿負荷運行。所以在醫療廢物處置方面,我們看到了能力上的差距。


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總書記提出,要補齊醫療廢物和危險廢物處理的短板。按照這一要求,衛生健康委聯合生態環境部以及相關共十個部門,聯合印發了《醫療廢棄物綜合治理工作方案》。按照這個《工作方案》的要求,到今年年底每個地級市都要建成一個規範的處理醫療垃圾的處置場。到2022年6月,在全國所有的縣區都要形成醫療垃圾從收集到轉運、到處置的科學體系,從而達到所有的醫療廢物的科學、有效、安全的收集、轉運和處置。這些落實好也就保證了環境的安全。


疫情期間,醫療廢物和醫療廢水如何確保安全處置?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佈會


中國環境報記者:疫情發生以來很多城市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消殺,醫院的醫療廢水的排放量也加大,生態環境部前一段做了環境應急監測,請問主要監測指標是什麼?現在監測結果怎麼樣?謝謝。


趙群英:謝謝你的提問。疫情發生之後,生態環境部高度重視,在1月30日就印發了《關於做好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生態環境應急監測工作通知》。這個《通知》明確兩個重點。一是將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作為重點來進行監控。在原來常規監測指標的基礎上,增加餘氯和生物毒性等疫情特徵指標。二是優化自動監測網絡的監測模式,減輕疫情防控對這些自動站點的影響,發揮監測網絡的預警作用。


從2020年1月20日到3月7日監測統計的結果表明,337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的比例是84.5%,比去年同期上升11.4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為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6%。


1817個國家自動站預警監測數據顯示,I-III類水質比例是86.1%,IV、V類的比例11.7%,劣V類也就是最差的水體佔2.2%。和去年同期相比,I-III類增加8.5個百分點,中間的IV、V類下降了5.1個百分點,劣V類水質下降了3.4個百分點。


從飲用水源地的監測結果來看,累計對飲用水源地開展了14915次監測,未發現受疫情防控影響水質安全的情況。開展了1901次的餘氯監測,受疫情防控開展消殺工作的影響,其中54次餘氯是有檢出的,佔比2.8%。但是監測的濃度均低於自來水水廠的出水水質標準,就是0.3mg/L,這不影響自來水廠的水質情況。


疫情期間,醫療廢物和醫療廢水如何確保安全處置?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舉行發佈會


中國日報社記者:有輿論認為,隨著全面復工復產,汙染有可能再次抬頭,中國現在需要全面快速啟動經濟,在這種情況下,汙染防治攻堅戰是否會受到影響?我們如何確保階段性目標實現?謝謝。


趙群英:謝謝您的提問。3月3日,生態環境部印發了《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導意見》除了明確疫情防控中醫療廢物、醫療廢水“兩個百分之百”的要求之外,同時要建立環評審評、監督執法兩個正面清單,突出精準治汙、科學治汙、依法治汙,確保完成“十三五”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


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建立實施監督執法正面清單。這個清單明確,對企業分類採取不檢查、少檢查的措施。針對防疫物資生產的企業,保障民生的企業,汙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的企業,重大工程項目以及先進裝備製造業,原則上不開展現場檢查。針對已經安裝在線監控並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穩定達標、環境信譽好的、一年內沒有環境違法記錄的,也減少檢查頻次。同時,堅持“有減有加”,生態環境部將持續加大對那些嚴重違法行為的查處力度,對群眾反映強烈,偷排偷放,或者監測數據弄虛作假這些惡劣行為,將加大執法力度,聯合司法部門一起進行處理。謝謝。


攝影:鄭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