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憋屈的三件国宝,分别被用来腌过菜、烙过饼,当过铃敲

唐朝诗人韩愈的《马说》里有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讲的是有才能的人怀才不遇。将这句话放在文博界同样适用:“宝贝常有,而识宝人不常有”,不是每一件宝贝都会有伯乐将其相中。

我国有众多珍贵的文物或被收藏于各大博物馆;或长埋于地下;或散落在民间的各个角落;或流失海外;还有一些由于人们文物保护意识薄弱,被误认为是普通器皿甚至被损毁,成为考古史上的重大悲剧。



今天要讲的是我国文物史上最憋屈的三件国之重宝,它们分别被用来腌过菜、烙过饼、当上下课铃敲过,令人惋惜痛心,好在最后都被发现,重新收藏保护了起来!


渎山大玉海——被用来腌过菜



“渎山大玉海” 又名“大玉瓮”、“酒海”,高0.7米,口径1.35~1.82米,最大周长4.93米,重约3500公斤。渎山大玉海的“渎山”二字,通假“独山”。独山在河南南阳的西北,是中国传统的玉材产地。独山玉和新疆的和田玉、辽宁的岫玉、湖北的绿松石一起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元朝灭亡后,元大都的宫殿大多被拆毁,放置大玉海的广寒殿却被幸运地保留下来。明万历七年(1579年)端午节的前一天,广寒殿失火,继而倒塌,“渎山大玉海”被紧急转运到了皇家的御用监。御用监是专门制作宫廷器玩的地方,清代时改为道观,名真武庙。道士们不知它的来历,将它作为腌菜缸使用了100多年。



兮甲盘——被用来烙过饼



兮甲盘制作于约2800年前的西周,是传世的国宝重器。相传“兮甲盘”曾于南宋时出土,藏于绍兴内府,后因战乱流出内府,逐渐不为人知。辗转至元代,大书法家、鉴藏家鲜于枢在僚属李顺父家发现此盘时,它已被其家人折断盘足,用作烙饼炊具。再后来又历经数代收藏传递,至清末民初辗转入大收藏家陈介棋之手,随后“兮甲盘”不知下落。

 


努尔哈赤云板——被用来当过铃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