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同样是日军,为何李云龙看见穿皮鞋的日军,立马下令撤退?

司马长史


撤退不代表害怕,而是不能轻敌。很明显,这次李云龙遇到了狠角色,穿着皮鞋前来的,是日本人最精锐的部队关东军。

日本人的个头多比较矮小,相比较于苏联人,那就更不值一提了。所以在东北的时候,日本人和苏联人一直在争夺地盘的控制权。

苏联人就特别瞧不起日本人,认为他们个头太小,一定没有什么战斗力。结果一较高下之后,所有苏联士兵都傻了。一个一米六的日本兵,居然徒手把两个一米八几的苏联兵给摁在了地上。

李云龙得知对方是强大的关东军。

当他们知道这个日本兵的来源后,终于体会到了日本军队的实力,原来他来自于日本最强悍的军队关东军。

作为第一批入侵中国的军队,关东军的士兵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他的耐力比一般士兵要强悍得多,是层层筛选下来,才能够进入关东军序列的。

所以关东军的士兵其实本身就是日本非常宝贵的财富,要不是为了占领东北,日本人还真不愿意轻易动用关东军。

而且一般长途支援,日本人也会动用比较精锐的关东军。否则一般士兵长途运输到了目的地以后,可能早就脚软腿软,等着挨揍了。

关东军不一样,他们士兵的身体素质比较高,而且每个士兵的装备也是日本军中最好的。有他们前来助阵,一般都能够取得胜利。

这次李云龙所遇到的就是关东军,因为李云龙发现这帮鬼子都是穿着皮鞋的,而过去遇到的鬼子都是穿胶鞋。

这两者的区别还是挺大的,因为日本属于岛国,本身物资就比较匮乏,不可能给每个士兵都配备皮鞋。但是关东军不一样,他们需要长途奔袭,耐力和体力都非一般人所能比拟,所以他们必须要穿皮鞋。



那么李云龙是害怕他们吗?

李云龙多精啊,他又不是傻瓜,这个时候跟关东军硬碰硬,不谈伤亡惨重,至少占不到便宜。这么一来是划不来的,李云龙的俩眼珠子里,此刻都是鬼子脚上的皮鞋。

他事先不动这帮柜子,其实目的很简单,就是想要让独立团换一批装备了。鬼子身上的武器,脚上的皮鞋,那可都是李云龙比较稀罕的物件。

所以李云龙选择等待,但是他没有让任何人撤退,而是原地待命,不允许任何人走漏风声。一旦撤退必然是要被对方的哨兵给发现的,所以他只能命令众人不许动,就算是拉屎撒尿都得拉撒在裤子里。

这个时候的李云龙可不是在害怕鬼子,而是在考虑用什么方式,可以夺取这些物资。经历了一天一夜,李云龙的部队愣是没有动弹一下,可见李云龙治军是非常严格的。

这个时候李云龙终于等来了所谓的观摩团,他们身上穿着大棉袄,脚底下穿着大皮鞋,装备也十分精良,这些都是李云龙所希望得到的。

所以李云龙不顾危险打了这一仗,虽然战争的过程十分凶险,毕竟面对的是日本最强大的兵种,但是对李云龙来说,一点也不觉得亏。

为什么呢?因为李云龙实在是太穷了,这个时候如果不打这一仗,那么他的士兵就没有衣服去过冬。当时我们的装备实在是有限,要是一直都是这一套装备的话,压根就不可能战争敌人。

所以李云龙告诉自己,就算是再难,这一仗也必须要打。打下了观摩团,李云龙缴获了一大堆装备。这其中就包括棉衣、皮鞋、机枪等等。

可怜当时的李云龙实在是穷疯了。

要不是到了万不得已,为什么要去打这么一场没有把握的仗呢?李云龙和赵刚商量了一下,感觉独立团快撑不下去了。

按照他们的统计,当时的独立团平均每个士兵只有不到5枚子弹。这是什么概念呢?一场战争打下来,可能独立团就只能被人摁在地上摩擦了。

而且士兵们穿着的衣服都是单薄的春秋装,压根就没有足够的棉衣可以过冬。大冬天的虽然冻不死人,但是至少降低了士兵们的战斗力。

就连赵刚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现在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装备和物料的不足,必须要想办法得到补给。

可是别指望有人会来支援他们一把,当时谁都不容易。没有人是土财主,李云龙和赵刚只能靠自己。

于是这一场突袭战才会在这种背景之下产生。好在最后他们是打赢了,获得了这些装备。而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仗是以惨烈而告终。不过你知道结果的话,会阻止他们不要打吗?就算你阻止,也阻止不了,就算他们明知道前面危险,他们也要勇往直前,该亮剑的时候就必须要亮剑。


江湖小晓生


《亮剑》开创了抗战电视剧走向真实、细节化的热潮,这部剧让中国的抗战影视剧提升了一个层面。

《亮剑》非常注重细节,这种细节不只是道具,军械,烟火等等方面,更多是把中国军民真实的抗战情节展现出来。特别是题主说的关于日军皮鞋这个细节,更是让真正理解抗战历史的人肃然起敬。

中国抗战的艰苦卓越不是现代人能够想象的,二战期间的中、日两国的国力水平相差太大,我们不但在经济上,军事上落后日本几十年,更是在各种物资保证,军备设施上差距太大,这其中就有日本军人使用的穿戴设备,比如:军靴

《亮剑》李云龙看到的日军穿的皮鞋属于“昭和五式军靴”,此时的中国连士兵使用的主力步枪都还没有进行统一化的时候,日本人连士兵鞋具都已经标准化了。

“昭和五式军靴”是日本专门针对士兵研发的一种标配装备,使用牛皮缝制,鞋底镶嵌有36颗防滑钉,脚后跟甚至还安装有马蹄铁,以防止磨损。

这样的军靴最开始是配置给最先入侵中国的关东军的,后来日本全面侵华后,日军所有的精锐部队也进行了装备,但是日军的这种装备不对伪军进行装备,随着日军在中国战场上越陷越深,一方面日军的兵力消耗很大,另外一方面就是日本的战略资源逐渐的枯竭。

“昭和五式军靴”就由于军备物资的不足进行了改良,比如鞋底的防滑钉一减再减,比如取消鞋后跟的马蹄铁,最后连牛皮都做了更改,用猪皮替代了。

李云龙看到的这群传皮鞋的日本兵其实是日本的精锐部队,这样的部队数量不是很多了,但是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非常的强悍。从另外一个方面也能说明李云龙参加过多次对日作战,对日本军人的穿戴以及特点有很清楚的了解。

李云龙发现了这群士兵穿戴的是“昭和五式军靴”,更加确定了这次伏击战有很大的风险,他们面对的不再是过去那群日本新兵蛋子,更不是一击即溃的二狗子伪军,这是真正的日本精锐部队,这种硬碰硬的战斗无论是对独立团还是楚云飞的晋绥军都讨不了便宜。

这种折本的买卖李云龙从来都不做,先撤退,不吃眼前亏。李云龙避开了日军的精锐主力,转而打了日军观察团的埋伏,真正的把毛泽东的战争指导思想运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沉墨I方之城


李云龙在伏击“战地观摩团”的时候,有一个细节非常值得推敲,李云龙发现鬼子行军时鞋底发硬,穿的不是胶鞋,而是穿的皮鞋,于是李云龙立马选择撤退。这一个细节书中没有细说,但是却是一门大学问,突出了这个时期八路军对日军的研究。而这些经验都是八路军从惨痛教训中得来的,幸好当时部队热衷于总结经验,否则恐怕要吃更多的亏。

这一点还要从日军侵华时期的两种不同的军鞋说起,一种是“昭和五式”军鞋,这种军鞋用牛皮制造,棉线缝合,有掌钉三十六枚,这种军鞋非常适合行军,结实耐用。从1930年定型之后,一直是日军的标配军鞋,日本的关东军就全员都是这种军鞋。可以说在1940年之前,几乎所有的侵华日军士兵都是踩着这款军鞋。

但是到了1940年之后,日本资源短缺的劣势便开始暴露,“昭和五式”军鞋的质量开始大打折扣,变为了猪皮,鞋底也没有了掌钉,而且鞋底也开始是胶底。到了1941年,日军又开始列装质量更差的“昭和十六式”军鞋,所以新兵几乎都是穿的这种胶底鞋。只有一些老兵和关东军是穿着“昭和五式”军鞋,所以看到一整队穿皮鞋的日军,一般都是日军的精锐师团。

从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日军一直是在不断的动用预备役部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大量日军预备役士兵进入中国作战。所以在1940年期间,八路军就发现了鞋子不一样这个细节,并且得出了这个经验。此后但凡遇到穿皮鞋的日军,都不能贸然进攻,因为这些日军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部队。而遇到胶底鞋,那就可劲的打。

所以李云龙从一双鞋就发现了这伙小鬼子不是虎亭据点的日军,而是新调来的日军精锐部队,于是李云龙断定这事有蹊跷,这次日军肯定是有什么大人物在后来。也就有了李云龙一次伏击干掉一车日本军官的事,可以说从这一点来看,《亮剑》当之无愧应该成为经典,连这样的细节都能处理好。


小司马迁论史


因为碰到硬茬了,所以没有硬上

在李幼斌版《亮剑》第六集中,李云龙准备打一场伏击战,捞点油水,但就是在战事开打之前,已经做好伏击准备的李云龙却发现,从虎亭据点出来的日本兵脚上的鞋子不对。

李云龙看到日本兵脚上穿着皮鞋十分惊讶,因为往常虎亭据点的日军都是穿胶底鞋,这显然不是虎亭据点的守军,而是从外地调来的。

对于李云龙的判断,身边的楚云飞也表示认同,楚云飞估计这些日军是华北的第四旅团。事后证明这些部队的确是华北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是日军驻守在山西的精锐部队,本次是调动是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的。

由于是精锐部队,这批军队的装备自然比较优越,他们配备的军靴也是非常好的“昭和五式军靴”。昭和五式军靴是在1930年(昭和五年,昭和是裕仁天皇的年号)定型一款军靴,其采用纯牛皮制作,非常结实耐用且防寒抗冻。

由于昭和五式军靴鞋底装了32枚防滑钉,后脚跟还安装有马蹄铁,因此脚步声与其他军靴完全不一样,走起路来也有着非常明显的区别,这才引起了李云龙的注意。

在全面抗战打响之前,日本只有17个甲种常备师团。由于常备军数量尚且不多,昭和五式军靴是能够做到全面发放的。但即便如此,这双鞋也是需要士兵自己掏一部分钱的,相当于一名普通士兵小半个月的薪水。(昭和五式军靴)

不过在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日军规模的急剧扩张,日军后勤已经难以保障军靴的质量的。迫于物资紧张,昭和五式军靴的制作工艺持续缩水。不但放弃了牛皮,改用马皮、猪皮制作,连鞋钉也不断减少,最后甚至取消。

到了战争后期,日军已经不再为全军配备高质量的军靴了,普通的地方守备军队只有胶鞋,而能穿着五式军靴的部队必然是作战能力极强的精锐部队。

这场伏击战开打的时候,太平洋战争还未爆发,日军中的许多老牌师团仍然是在中国战场上,战斗力是非常强悍的。

根据很多抗战老兵的回忆,在全面抗战前期的日军甲种师团士兵枪法极好,甚至可以在移动的卡车上命中目标。如此训练有素的部队,李云龙又不傻,自然不会上去硬碰硬。

但李云龙也没有就此撤退,首先是因为此时自己已经腹背受敌,就算是撤退也不安全。其次,李云龙判断日军出动如此精锐部队,必定是要有重要目的,此次行动肯定是有“大鱼”。于是他下令全军隐蔽,不得擅动,静观其变。

果然,在经过一夜的等待之后,李云龙终于等到了日军的战地观摩团这条大鱼。由于日军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李云龙部,所以放松了对观摩团的保护,以至于观摩团身边没有多少军队护驾,而李云龙则瞅准时机,一举将这批观摩团团灭。


千佛山车神


这是因为李云龙发现的“日军皮鞋”并不是普通的鞋子,那是穿着“编上靴”的精锐日军。李云龙贼着呢,他本着“只吃肉不喝汤”的原则,岂肯在这种问题上蛮干?

所谓“编上靴”,正确的名称是“昭五式編上靴”,这是日本人在战争年代做工最精良,用料最上等的军靴。这样的队伍无不是积年的老鬼子,见过风浪,打过打仗,鞋子都如此精良,更何况武器和训练?

这种靴子有多精良呢?“编上靴”用的是上等的小牛皮,全部采用蜡线一丝不苟的缝制完成。因为缺乏橡胶,所以采用了哪个时代最好的七层硬牛皮制底,光这做工放现代也不是廉价货。

因为牛皮鞋底没有纹路,不防滑,因此“编上靴”采用了35-44颗钢钉作为鞋底,鞋跟等部位还可以钉铁掌,防滑防刺能力极佳。这样的鞋子虽然非常沉重,但却十分实用,成为昭和5年以后一批老鬼子的标配。专用于“徒步”部队,战车兵、驾驶兵反而会去掉鞋钉,因为那样会更滑。

不过“编上靴”虽然精良,日本人自己却也负担不起,所以这样的军靴通常一个人也就一双而已,普通部队用完是不会再配发了。而且后期的日本兵可就没了这个待遇,有些部队穿的虽然也是“编上靴”,但“编上靴”也分“规格低下品”和“代用編上靴”。前者算是降级的编上靴,后者根本是另一种东西了。

“规格低下品”是根本没有鞋钉的,很多地方的工艺和用料也下降不少,但总的来说也还算是精品。除了牛皮光面外,还有翻毛等样式。

“代用編上靴”多采用猪皮、马皮、水牛皮甚至是鲨鱼皮、帆布等材料,做工也是良莠不齐,鞋底的“昭和5”也变成了“ロ号、波号、仁号”等等,强度下降的厉害。战争末期还出现了木头底的鞋子。

但是呢,“编上靴”虽然精良,但这种鞋子很闷,非常烧脚,重量又大,在穿着上并不能算很舒贴。

在很多情况下日军普通部队也不愿意拿这种“一辈子只有一双”的军鞋当耗材,所以他们也打起了日式草鞋或穿起帆布腰军鞋,还有一种分趾的胶面布鞋。

在那个年代,日本人资源短缺,他们打出的口号是“为了你将来参军的弟弟和儿子节省”,让军人们极力爱护自己的衣物,所以没有必要的时候,日本军队不光脱下军装,连鞋子也是舍不得穿的。精锐部队在配给方面会好得多,士兵在维持形象方面也做的更好,所以他们并不会过分在乎一双军靴会不会被磨损掉。

抗战时,八路军曾经吃过“编上靴”的亏,因为日本人长期穿着这种军靴训练,所以他们即便在山地也能健步如飞。八路军看到日军粗重的军靴认为“笨重”,结果一开打才发现对方穿鞋的比光脚的还能跑。

也正因为八路军吃了“编上靴”太多的亏,才借此总结了不少战斗经验,有些部队别说看,拿耳朵听行军脚步都能听出鬼子部队“精锐不精锐”。那些被打成怂包的守备军很多根本就没配发“编上靴”,只有胶鞋和96式冬靴,因为他们不需要长距离行动,只需要守炮楼。

李云龙大抵也是受过这些日军精锐老鬼子的亏,所以对穿了牛皮靴的老鬼子精兵非常在意,知道这些部队不是普通守备部队或者垃圾宪兵队,故而采取了更慎重的战斗态度。


真要是傻乎乎愣头愣脑上去了,那还是老李的画风吗?大家说是不是?


王司徒军武百科


李云龙看见日军穿的是皮鞋,就判断出这支日军是从东北过来的关东军!关东军是日本最早进入中国的一支精兵,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意志高,是一支能征善战的残暴之师!李云龙牙口不好,要想吃掉这支关东军明显是力不从心,搞不好还会被反噬,因此李云龙果断撤退!



日本关东军在九一八事变后占领了中国东北三省,并长期驻守此地扶持伪满洲国。关东军的任务是防备苏联南下,维持朝鲜、东北地区的治安,掠夺占领区的自然资源!那时的关东军都是老兵,他们身经百战,罪恶累累!1939年关东军与苏联有过一战尽管日军惨败,但是苏军也伤亡惨重。之后两军各自维持现状,相互之间都忌惮对方!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兵力渐渐枯竭,关东军精锐被抽调到其他战场作战!日军对国军采取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战略,集中大量兵力对八路军的敌后根据地进行扫荡。李云龙的独立团战斗力强,可以击败日军一个步兵联队,可以击溃伪军一个师。但是对于精锐的关东军李云龙不敢轻易下手,以免失船落水!

李云龙精明强干,对于不了解的敌人他不会轻易下手,一旦摸清了对手底细,相好了破敌之策,他就会猛虎下山,一击必杀!李云龙想让其他部队先试试关东军战力,了解之后再下手,不想给他人做嫁衣裳!因此老李果断撤退,不惩匹夫之勇!



大秦铁鹰剑士


《亮剑》里满满的都是军事知识,老兵能在战场上生存得更久,靠的就是作战经验丰富。李云龙从山下鬼子行军的鞋底上看出异常,情知绝不是虎亭据点驻防的日军,事出蹊跷必有妖,出于战场直觉立即命令打埋伏的一营撤退,这叫敏锐,但是已经撤不下来了。

这里没有关东军什么事,华北日军为了给“战地观摩团”保驾护航,出动的是第四和第九混成旅团,都是日寇驻山西第一军的精锐野战部队,所谓“鞋底”不同,其实就是“军鞋”不同,李云龙这样的老兵虽然叫不出来日军军鞋的制式型号,但走路的区别还是比较门清的。
二战日军士兵脚丫子上穿的有好几款军鞋,最常见的一种是“昭五式”军靴,也是我们最熟悉的鬼子皮鞋,跟昭五式军装一起定型于1930年。它的日本俗称叫“编上靴”,设计理念仿自19世纪的法国军队,用牛皮制造,用棉线缝合,显著特点是有5对未上漆的鞋带扣、36颗鞋掌钉。
随着战争的扩大,日本物资短缺的弊端显露出来,“昭五式”牛皮军靴逐渐开始质量缩水,材料使用猪皮,后期型鞋底改为橡胶质,鞋带扣减少到3对,鞋钉减少到23颗。1941年又列装了“昭十六式”军靴,但质量更差,甚至连鞋钉都取消了。
即便如此,对于日军普通士兵来说“昭五式”军靴仍然是宝贝,是长途行军和作战的必需品,并且领过一次之后不再配发,所以鬼子们对军靴非常爱护,没有作战任务时,在军营里都穿“分趾鞋”或“军用拖鞋”,甚至有穿自己从家乡带来的草鞋,因为日军士兵大部分都是农民。
因此,当李云龙发现山下的鬼子走路脚底发硬时,便知道穿的是“昭五式”军靴的早期产品,什么意思呢?一定是战斗经验丰富的“老鬼子”,也就是日军用来机动作战的精锐部队,这批37年来华的鬼子兵射击几乎做到了“抬枪就有”的地步,非常难以对付,跟这样的日军部队作战,八路军就算是占据地利,伤亡也一定小不了,赔本的买卖老李是不干的。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时,日本拥有“现役士兵”38万人,“预备役士兵”73万余人,“后备役”87万余人,“第一补充兵”158万人,“第二补充兵”90万人,这也是野战补充和扩编新部队的动员顺序。一般来说,现役除外,前两者都补进了野战精锐师团或独立旅团,后两者基本用于治安师团和守备部队,战斗力区别还是很大的。
类似于虎亭据点的驻防鬼子,一定是三流守备部队,动员入伍时间较晚,穿的也是“昭五式”军靴的缩水版,橡胶鞋底,当然也是八路军最喜欢的作战对象,菜呗。李云龙故意安排队伍去征粮,钓的就是虎亭据点的小鱼小虾,没成想赶上了鬼子的大规模行动,咬钩的是一群“鲨鱼”。
于是突然间独立团一营陷于日军纵深,四面全是鬼子,大白天撤退显然死路一条,于是李云龙决定继续在山上隐蔽待机。一夜苦等后,服部少将的“战地观摩团”来了,一条大肥鱼上钩。


蓝嘟国际娱乐圈


李云龙为什么看见穿皮鞋的日军,便立马撤退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批穿皮鞋的日军部分,是能征惯战的老兵,是属于日军的精锐部队。在当时情况下,根据我军的装备以及战斗能力,和日军的精锐部队硬碰硬不讨好,也实在没有必要,为了保存实力,撤退是相对较好的选项。再加上亮剑中的李云龙是什么人?没有大便宜占,他能硬碰硬?

为什么一看到穿皮鞋就可以断定这批军人是精锐部队呢。

个人翻阅过相关资料,且听我慢慢道来:

日军穿的皮鞋,估计是昭和五年设计定式制皮鞋。昭和就是日本鬼子天皇裕仁的年号,五年顾名思义,就是他当天皇的第五年。

这批军鞋,当时是供给日本在二战爆发之前的训练有素的17个常备师团。也就是说,穿这批军鞋的不是后面拼凑人数的军队,而是训练有素的老兵。这批老兵战斗经验极为丰富,枪法极好,据说到了抬起枪就有的地步,极其难缠。

这皮鞋其实有两种:

1、光滑皮子在外面的皮鞋

如下图所示:


2、翻毛大皮鞋

也就是说,与上面的相反,皮子毛躁面在外。如下图:

这两种皮鞋也叫编上靴,在日文的意思就是高腰皮靴的意思,鞋帮位置高于踝骨,可以完全包裹住脚踝关节。

在初期的时候是用上等黄牛皮制作,棉线缝合,鞋面有五对没上漆的鞋带扣,而鞋底,采用硬底鞋跟,而且布有26到39颗不等的铁钉,靴后跟处还嵌有近10毫米厚的马蹄形铁掌。为了防水,鞋面还用上了翻毛鞋面(绒面革)。

所以,这种军鞋在使用中不仅经久耐用,而且防滑功能也不错。

日军大队士兵行军时,靴底也常会传来金属与地面的碰击声,这种声音被作为耀武扬威的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写照。

而这种极为耐用的靴子其实也极大的减轻了日本后勤的压力。

但是到了战争的后面,物资越来越缺乏,这种昭和5式的鞋便开始偷工减料,显示用马皮做,在后面就开始用猪皮和鲨鱼皮,最后甚至开始用橡胶来代替。鞋扣也从一开始的5对慢慢的削减为3对;而那个鞋底上的钉子也慢慢的消失掉。

除了常规的这种鞋子,日本鬼子其实还有另外一种鞋子,被称为忍者鞋的,一般是平时非行军上的休闲的时候穿的,具体如下图:

好了,今天就回答到这里了。


开心娱乐小墨鱼


说起《亮剑》,在笔者看来可以称作是迄今为止所有抗战片中最优秀的一部。相对于其他的那些“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来说,《亮剑》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而在剧中,李云龙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在剧中,李云龙可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他那句经典的台词:“老子打的就是精锐”,更是引来很多人的效仿,以彰显其勇敢无畏,敢于拼搏之精神。但是在剧中,李云龙也有“怂”的时候。比如楚云飞前来李云龙军中观摩学习,随后李云龙便带着楚云飞准备在虎亭据点打一场伏击战,捞点“油水”。

但是谁知道,在战事开打之前,已经做好伏击准备的李云龙却发现,从虎亭据点出来的日本兵脚上穿的是皮鞋之后!随后便下令“撤退”了!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会问:“同样是日本兵,为何穿上皮鞋的日本士兵就不能打了呢?难道穿皮鞋的日军有什么不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因为通常虎亭据点里面的日军穿的都是胶底鞋,而出来的这批日军穿的却是皮鞋,显然不是原来虎亭据点里面的日军,而是从外地调过来的。最后事实证明,李云龙的判断是正确的,这是华北第四旅团和第九旅团,是日军驻守在山西的精锐部队,本次调动是为了给“战地观摩团”担任护卫任务的。

可问题是,一开始的时候,李云龙仅凭借皮鞋就判断不是虎亭据点原来的日军,可万一是新装备的呢?当然也没有这么简单!

李云龙看到日军穿的皮鞋,是一种名叫“昭和五式”的军靴,这是日本专门针对日本士兵的作战特点所研发的,主要使用的是牛皮材料,鞋底还镶嵌了三十六颗防滑钉,脚后跟甚至还安装有马铁蹄,以此来防滑。

这种军靴最初是装备在东北关东军中的,后来日本全面侵华之后,日军几乎所有的精锐部队皆装备了这种军靴,当然了,这并不包括伪军。

不过随着日军在中国战场上、太平洋战场上越陷越深,国力大不如前,因此这种军靴也从原来的“高配”逐渐转向了“低配”,比如原来是用牛皮缝制,等到后来则变成了用猪皮,那块马蹄铁也被取消了。而能装备这种军靴的,也只有作战能力极强的精锐部队了。

因此当李云龙看到这伙日军的时候,就知道他们的战斗力很强,并不是虎亭据点原来那些日本士兵所能比拟的,因此李云龙下令撤退自然是明确的选择。

对于一个久经沙场的老兵来说,李云龙深知能穿上昭和五式军靴日军的厉害,虽然他们并不是完全无解的,但是再怎么说李云龙只有一个团的兵力,且武器装备也不如这伙日军装备精良,因此没有必要冒这个险,留着下次歼灭也是可以的,至少要等一个好机会!

当然了,准确来说李云龙也没有选择撤退,因为原本是要伏击虎亭据点日军的,但此时形势有变,李云龙认识到日军出动如此精锐的部队,必定是有其重要目的,因此这次行动也从原来的伏击计划,变成了一场“捞大鱼”行动。撤退,只不过是从虎亭据点伏击点撤退,转而投向新的战场而已。

果然,在经过一夜的漫长等待之后,李云龙终于等来了日军的战地观摩团这条大鱼。由于先头部队没有发现李云龙部,因此认为是安全的,使得战地观摩团放松了警惕,而李云龙也趁机歼灭了他们!

以上图片均选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方圆文史


因为李云龙凭他多年的征战经验可以判断穿皮鞋的日军是关东军,装备优良。

李云龙能够晋升为团长,其指挥能力一直受到了众人的认可,就算是旅长和师长时常对他批评教育,但是也从没有否定过他的能力。李云龙参加共产党时间比较早,是跟着陈赓这些将军一起经历过红军长征的,其见识和阅历也是非常人所能比的。见到穿皮鞋的日军,李云龙一眼就判断出了这批军队是关东军,所以下达了撤退指令。

而关东军作为日本侵华的第一批军队,其装备和穿着都是非常好的,一直是日本的王牌军队,这只军队在东三省养精蓄锐多年,曾和苏联有过一站,双方都是损失惨重,因其残暴而出名。凭借李云龙一个团的兵力别说拿下它,就算拼光全团,也不能对它造成多大的损失。

关东军本来是一直驻扎在东三省的,是用来防止苏联南下的,而且日本的武器,军工厂多在东北,所以需要去维护治安,控制资源。但是战争僵持到后期,日本已经没有多少兵力可以调动了,所以才被派到其他战场作战。

面对这些精锐的关东军,李云龙是不敢轻举妄动的,曾经李云龙也是为自己的轻举妄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的,所以李云龙下令撤退是非常有道理的。多年来李云龙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也是李云龙的智慧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