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之路在何方?

人生幸福之路在何方?


幸福是什么?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

三是听爱人给你说情话

四是和孩子做游戏

——林语堂


我们每天都在忙碌,孩子们都在努力学习,大人们都在努力工作,我们所做的一切的终极目标无非是想要得到人生幸福,那么怎样才能得到幸福呢?这的确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

讨论这样一个伟大的题目对我来说似乎有点艰难,从古到今那么多先哲也一直在探索人生幸福之路。英国哲学家罗素还为此专门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幸福之路》。

作为一个普通人,是不是也应该去思考这样一个所谓的哲学问题呢,我觉得很有必要,因为只有当你真的明白了怎样才能走上幸福之路时,你才会沿着正确的道路去行走,你的人生才能真正的幸福。


那么,一个人怎样才能生活得幸福呢?

绝大多数人都会把物质享受作为自己是否幸福的最主要衡量标准,这样的想法我觉得很有道理,究竟每个人都有肉身,有肉身就会有七情六欲,就需要物质来保证这个肉身的正常运行。没有基本的物质保证,要谈幸福那就是空中楼阁。

中国古代的皇帝应该是幸福的,论权力至高无上一个人就说了算;论金钱那应该是花不完;论吃那可是山珍海味想吃啥就吃啥;论美色那就更不用说了。这样看来,能做一次皇帝,那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但是,如果你仔细去了解中国古代皇帝的真实生活,结论可能就不一样了。从秦始皇到溥仪,三百多位皇帝,平均寿命也就41岁,非正常死亡率超过40%。

历史上真正活的像乾隆那样幸福潇洒的皇帝可真没几个,而像雍正那样劳神费力的皇帝应该是大多数。古代皇帝的物质生活可以说达到了最高峰,但他们的生活其实也难言幸福。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身边的有钱人也越来越多,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自己身边的很多有钱人,他们中有不少生活得并不幸福,烦心的事情一个接着一个。有的夫妻关系不和,有的子女教育出问题,有的吸毒赌博,有的深感空虚。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当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自己的幸福感会逐渐降低,各种各样的烦恼也会不请自来,这就说明物质享受并不能给人带来终极的幸福感受,很多时候,钱多了事就来了。


人生幸福之路在何方?


既然富裕的物质生活不能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那我们的幸福之路到底在哪里呢?什么样的追求才能给人带来终极的幸福感受呢?我觉得就是修行。

一说到修行,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宗教,好像就要去当和尚尼姑。对中国这个大部分不信教的人来说,你要说到信教或者修行大家一定会觉得你脑子有问题。

有这样认识的人只能说明你不了解修行和宗教是怎么回事,说好听点就是你没文化,说难听点就是你档次太低。

修行其实就是修养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各种宗教其实就是给人提供了一种修行的方法。

为什么说修行能给人带来终极的幸福感呢?我只能说不为什么,这就是终极真理,上帝就是这么安排的,这就是自然界的规律,就是老子所说的“道”,信不信全在你自己。

修行是一条通往自己内心最深处的道路,修行应该是人一生要做的事情。

《大学》的开篇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人的一生就应该去追求德行的最高境界,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已达到至善的境界。这句话其实就非常好的地回答了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干什么的。唯有这样去做,你才可能感受到终极的幸福。

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开启人的智慧,开启了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谛,才能与天地合一,才能与“大道”同行,你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么。这也许就是上天赋予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终极使命。

但我们很多人没有明白上天赋予我们的使命,而错误地走上了只满足自己贪欲的道路,因为这样的道路与上天的意愿不符,因此,上天就不可能让我们感受到幸福,因为你违背了天意,违背了“大道”。


我们修行应该以什么为榜样呢?老子很好的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心中,“水”是最接近”道“的东西,她“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动善时”。这其实就是老子心目中做人的目标。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修行呢?《大学》这本书里,也给我们提供了方法,那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是基础,也是首先要做到的,关于“格物”怎么解释,从古到今都有不同的说法。朱熹的解释,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道理;王阳明理解的格物就是“正己意”,也就是去恶归善。

我觉得“格物”其实就是不要被物欲蒙蔽了双眼,不要整天陷于物质享受中,不要光知道向外追求,就是把身外之物彻底想明白。这种理解有点像司马光的解释,只是他的解释进入不了主流。

梭罗在《瓦尔登湖》的第一篇文章《生计》中,把人的物质需要阐述得非常清楚。一个人如果把物质追求没有彻底想明白,那么他的境界一定高不了,他也将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但我们绝大多数人就是过不了这第一关。

只有过了“格物”这第一关,你才算入了修行之门。物欲就是蒙在一个人纯净心灵上的灰尘,只有扫除掉这层灰尘,你才能看到自己那颗纯净的心,我们该怎么做人做事,我们的内心是很明白的,之所以做人做事偏离正道,关键还是良心被遮盖。

人生幸福之路在何方?


修行其实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的过程,也是不断提升自己境界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学习,也需要很好的自我觉察能力。

为什么修行能给一个人带来持久的幸福感受呢?因为没有一个人不会因为自己的不断进步而心生欢喜,追求进步是人的本能。只是我们很多人成年以后这个本能因没有得到很好呵护而逐渐失去。因此也就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

我们很多人所有的行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甚至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损害别人或者社会利益的事情,这样的人永远难以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受。

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他的名著《自卑与超越》中,从头到尾都在强调合作的重要性。他所说的合作就是要有奉献精神,和别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不能损害别人的利益。

他把人的精神疾病和犯罪行为的主要原因都归结于缺乏合作精神。同样,他总结出的治疗精神疾病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要培养人的合作精神。

被称为韩国首席妈妈的全惠星,她的六个子女,五个毕业于哈佛大学,一个毕业于耶鲁大学。她在总结如何把六个孩子都培养出杰出人物时,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个人伟大与否,取决于他给予别人多大帮助。”

其实,全惠星所谓教育秘诀一点不新鲜,老子几千年前在他的《道德经》最后一章里早都说过:“既已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她只是把老子的话真正用到了实践中。

人生获得幸福的道路其实不复杂,古人其实早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只是我们被现实生活所迷惑,处于无明之中,很少有人去践行而已。

我们普通人中更有很多人从来都不相信,修行是通往人生幸福的唯一道路。正是因为这条路走的人少,因此,现实生活中真正获得幸福的人才凤毛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