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幸福之路在何方?

人生幸福之路在何方?


幸福是什麼?

一是睡在自家床上

二是吃父母做的飯菜

三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

四是和孩子做遊戲

——林語堂


我們每天都在忙碌,孩子們都在努力學習,大人們都在努力工作,我們所做的一切的終極目標無非是想要得到人生幸福,那麼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呢?這的確是我們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

討論這樣一個偉大的題目對我來說似乎有點艱難,從古到今那麼多先哲也一直在探索人生幸福之路。英國哲學家羅素還為此專門寫過一本書,名字就叫《幸福之路》。

作為一個普通人,是不是也應該去思考這樣一個所謂的哲學問題呢,我覺得很有必要,因為只有當你真的明白了怎樣才能走上幸福之路時,你才會沿著正確的道路去行走,你的人生才能真正的幸福。


那麼,一個人怎樣才能生活得幸福呢?

絕大多數人都會把物質享受作為自己是否幸福的最主要衡量標準,這樣的想法我覺得很有道理,究竟每個人都有肉身,有肉身就會有七情六慾,就需要物質來保證這個肉身的正常運行。沒有基本的物質保證,要談幸福那就是空中樓閣。

中國古代的皇帝應該是幸福的,論權力至高無上一個人就說了算;論金錢那應該是花不完;論吃那可是山珍海味想吃啥就吃啥;論美色那就更不用說了。這樣看來,能做一次皇帝,那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但是,如果你仔細去了解中國古代皇帝的真實生活,結論可能就不一樣了。從秦始皇到溥儀,三百多位皇帝,平均壽命也就41歲,非正常死亡率超過40%。

歷史上真正活的像乾隆那樣幸福瀟灑的皇帝可真沒幾個,而像雍正那樣勞神費力的皇帝應該是大多數。古代皇帝的物質生活可以說達到了最高峰,但他們的生活其實也難言幸福。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身邊的有錢人也越來越多,如果你仔細觀察一下自己身邊的很多有錢人,他們中有不少生活得並不幸福,煩心的事情一個接著一個。有的夫妻關係不和,有的子女教育出問題,有的吸毒賭博,有的深感空虛。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感受,當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自己的幸福感會逐漸降低,各種各樣的煩惱也會不請自來,這就說明物質享受並不能給人帶來終極的幸福感受,很多時候,錢多了事就來了。


人生幸福之路在何方?


既然富裕的物質生活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幸福,那我們的幸福之路到底在哪裡呢?什麼樣的追求才能給人帶來終極的幸福感受呢?我覺得就是修行。

一說到修行,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宗教,好像就要去當和尚尼姑。對中國這個大部分不信教的人來說,你要說到信教或者修行大家一定會覺得你腦子有問題。

有這樣認識的人只能說明你不瞭解修行和宗教是怎麼回事,說好聽點就是你沒文化,說難聽點就是你檔次太低。

修行其實就是修養自己的德行,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而各種宗教其實就是給人提供了一種修行的方法。

為什麼說修行能給人帶來終極的幸福感呢?我只能說不為什麼,這就是終極真理,上帝就是這麼安排的,這就是自然界的規律,就是老子所說的“道”,信不信全在你自己。

修行是一條通往自己內心最深處的道路,修行應該是人一生要做的事情。

《大學》的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的一生就應該去追求德行的最高境界,不斷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已達到至善的境界。這句話其實就非常好的地回答了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是來幹什麼的。唯有這樣去做,你才可能感受到終極的幸福。

修行的最終目的就是開啟人的智慧,開啟了智慧的人才能明白人生的真諦,才能與天地合一,才能與“大道”同行,你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是什麼。這也許就是上天賦予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的終極使命。

但我們很多人沒有明白上天賦予我們的使命,而錯誤地走上了只滿足自己貪慾的道路,因為這樣的道路與上天的意願不符,因此,上天就不可能讓我們感受到幸福,因為你違背了天意,違背了“大道”。


我們修行應該以什麼為榜樣呢?老子很好的回答了這個問題,那就是“水”。“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在老子的心中,“水”是最接近”道“的東西,她“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事善能、動善時”。這其實就是老子心目中做人的目標。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樣修行呢?《大學》這本書裡,也給我們提供了方法,那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是基礎,也是首先要做到的,關於“格物”怎麼解釋,從古到今都有不同的說法。朱熹的解釋,格物就是探究事物的道理;王陽明理解的格物就是“正己意”,也就是去惡歸善。

我覺得“格物”其實就是不要被物慾矇蔽了雙眼,不要整天陷於物質享受中,不要光知道向外追求,就是把身外之物徹底想明白。這種理解有點像司馬光的解釋,只是他的解釋進入不了主流。

梭羅在《瓦爾登湖》的第一篇文章《生計》中,把人的物質需要闡述得非常清楚。一個人如果把物質追求沒有徹底想明白,那麼他的境界一定高不了,他也將不可能感受到真正的幸福。但我們絕大多數人就是過不了這第一關。

只有過了“格物”這第一關,你才算入了修行之門。物慾就是蒙在一個人純淨心靈上的灰塵,只有掃除掉這層灰塵,你才能看到自己那顆純淨的心,我們該怎麼做人做事,我們的內心是很明白的,之所以做人做事偏離正道,關鍵還是良心被遮蓋。

人生幸福之路在何方?


修行其實是一個人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修養的過程,也是不斷提升自己境界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不斷地學習,也需要很好的自我覺察能力。

為什麼修行能給一個人帶來持久的幸福感受呢?因為沒有一個人不會因為自己的不斷進步而心生歡喜,追求進步是人的本能。只是我們很多人成年以後這個本能因沒有得到很好呵護而逐漸失去。因此也就失去了追求幸福的能力。

我們很多人所有的行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做損害別人或者社會利益的事情,這樣的人永遠難以獲得真正的幸福感受。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名著《自卑與超越》中,從頭到尾都在強調合作的重要性。他所說的合作就是要有奉獻精神,和別人建立良好的關係,不能損害別人的利益。

他把人的精神疾病和犯罪行為的主要原因都歸結於缺乏合作精神。同樣,他總結出的治療精神疾病的一個重要方法也是要培養人的合作精神。

被稱為韓國首席媽媽的全惠星,她的六個子女,五個畢業於哈佛大學,一個畢業於耶魯大學。她在總結如何把六個孩子都培養出傑出人物時,強調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一個人偉大與否,取決於他給予別人多大幫助。”

其實,全惠星所謂教育秘訣一點不新鮮,老子幾千年前在他的《道德經》最後一章裡早都說過:“既已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她只是把老子的話真正用到了實踐中。

人生獲得幸福的道路其實不復雜,古人其實早已為我們指明瞭方向,只是我們被現實生活所迷惑,處於無明之中,很少有人去踐行而已。

我們普通人中更有很多人從來都不相信,修行是通往人生幸福的唯一道路。正是因為這條路走的人少,因此,現實生活中真正獲得幸福的人才鳳毛麟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