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注意力,家长走了100多年的弯路

<code>注意力处于什么范畴/<code>
  • 从19世纪末以来,心理学家、生物学家、行为学家、儿科医生、精神病学医生、认知神经心理学、感觉统合治疗学……都在不懈研究注意力,希望能够找到规律,确定某些机制,形成某种模式,对注意力进行全面的解释和定义。
  • 但时至今日,国际上对注意力连一个统一的定义都不存在。如果是数学家,提出的理论,只要这个理论可以解释某些物理存在的现象,它就是科学的,是不需要去理睬从事建筑行业的邻居对他理论的质疑。
  • 但注意力不一样,首先,它一定是一个心理过程。其次,科学家都没有找到注意力存在的脑功能区,这意味着似乎难以断定是否真的存在注意力这样一个玩意。很可能就是一种高级的心理过程。可是,对ADHD的各项研究表明,注意力缺损与遗传有关。比如DRD4基因与DAT基因是已被科学家证实的患ADHD的基因因子之一。通常在家里或近亲中总能找到一位同样患有此症的成员。同卵双胞胎中有一个有ADHD,另一个同样有ADHD的几率为90%。兄弟或姐妹之间遗传ADHD的概率在30%左右。这意味着,注意力缺损存在先天的神经生理机制。
  • 其次,在对大量ADHD儿童及早年罹患ADHD的成人进行的脑成像中发现,他们普遍存在大脑微调引发的问题。神经心理学认为,在ADHD中“过动/冲动控制障碍型
    ”的儿童,是由于儿童存在脑前额叶功能障碍,无法控制和抑制冲动行为;而“注意力缺陷/涣散型”的儿童,同样有脑前额叶功能障碍,并且行为迟缓、散漫。
  • 最后,ADHD儿童在特定的大脑皮层区域部分神经递质之间的不平衡。ADHD儿童的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存在以下3种情况:突触前细胞释放的量过少突触后细胞接收的量过少突触传递的速度过快这导致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相对降低。这种情况在大脑的特定部位中才会出现,尤其是脑前额叶和基底神经回路这两个部位。神经递质多巴胺的作用是使我们免受情绪或外部环境干扰。合理的多巴胺水平让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处理手头的事情,忽视与此事无关的、不重要的事务及干扰。而去甲肾上腺素则有助于我们保持高度的警觉,提高我们的紧迫感,过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就会让人情绪激动和亢奋不已,行为过分冲动,无法安静。
  • 这些研究证明了一个注意力发展正常的个体其注意力是可以被心理意志所掌控的,而发展有缺失的个体其注意力可能存在某些特定的神经生理性的障碍。
  • 这种既是心理过程,又有神经生理学的背景,让注意力难以明确划分到某个科学领域,谁提出的理论或定义,都可能被隔壁邻居所质疑,并且你还不得不去仔细思考邻居的论述还真有那么些对自己的补充。
儿童注意力,家长走了100多年的弯路

注意力在大脑的哪个位置 至今没有定论

<code>难以果断下定义/<code>
  • 基础心理学对注意力的定义: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主要体现在集中性地持久上。
  • 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对注意力的定义: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注意品质(集中、广度、分配、转移)的发展上。
  • 当代逐渐开始流行的“执行控制注意力”对注意力的定义:是人在一定的自我控制意识下,调动注意力的各个方面,调节自我状态,使注意导向于当下任务,更好的集中精神状态,解决当下任务的能力。
  •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总结,第一种就是人畜无害的概念化定义,第二种是典型学院派教科书式的定义,第三种是将重点放在了具有心理特征的自我控制意识和具有神经生理特征的调节功能上。
儿童注意力,家长走了100多年的弯路

注意力定义的纠葛持续了上百年

<code>注意力的实质在于“集中”吗?/<code>
  • 如果问社会上哪个人群最关注“集中注意”,那一定是家长,尤其是孩子正好在学龄期的家长。因为有这样的市场潜在焦虑,家庭教育学者从子关系角度着手提高孩子的注意力,有的学者更建议从日常生活习惯到学习习惯的培养上着手;有的教育界学者从教学入手,提出多感官教学,以及要遵循儿童的感知觉学习通道,因材施教。你会发现诸如此类的建议和尝试,都在努力一系列外界的帮扶、养成、改进教学等方式帮助孩子提高注意力。
  • 我想请问这一切的帮扶手段,是再改变孩子自身的注意力,还是在不断改变外部环境营造出好的家庭氛围,更多的好妈妈,好老师,更丰富更精彩的教学场所和多元化的呈现方式。我相信这一切都是有必要的。但,当我们看到因为孩子注意力缺损,爸爸妈妈停下手头的生计,陪伴孩子上学读 书,每天跟着孩子,希望他们可以安静一些,或尽可能在11点前努力完成回家作业时。我们是否还在指责家长没用心去理解和体会孩子的,我们忽略了可能注意力问题在孩子自己身上。
儿童注意力,家长走了100多年的弯路

改善注意力不是着眼于怎样“更集中” 要寻找“不集中”的本质

<code>注意力的实质“抑制的开关”失灵了/<code>
  • 美国学者巴克利认为,抑制反应功能的发展性落后造成了儿童注意缺损。人的
    大脑神经接受刺激产生必要的兴奋,但与此同时,也要产生抑制,即抑制其他不必要的兴奋。“哪里有兴奋,哪里就有抑制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抑制自己的行为反应,我们的大脑就像一个发了疯的钢琴,胡乱演奏。这种抑制是我们做计划和思考问题的前提注意缺损儿童在接受刺激后,不能适当的抑制或延迟自己的反应,而是倾向于立即做出反应
  • 注意力缺损儿童最缺的是自我控制能力。游戏与学习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前者能够带来即时满足而学习造成的满足是将来的。玩游戏是人的本能,不需要预见,而学习则需要预见。当游戏不好玩或难以顺利闯关时,我们常常可以放弃。学习上带来的难题,唯一正确的方式就是靠更努力的学习知识解决难题。
    换言之,游戏只需要人们按照现有快乐去做,争取更多的快乐,而学习则需要计划与策划,要不断的向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总之,游戏不需要自我控制,而学习需要自我控制。
  • 认知神经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的研究都证实了注意缺损来源自孩子自身发展的问题。例如在ADHD的治疗中发现,适度的多巴胺分泌可以有效地排除外界干扰,让个体可以轻而易举地集中注意。过多分泌多巴胺则造成神经元过度活跃,在接收信号时变得紊乱。此时大脑无法在短时间内决定优先执行哪一个任务。而进入犹豫期或只对感知觉刺激最强烈的信号做出回应。因此注意就跟着一群叫作快乐、有趣、新奇的家伙们走了。
  • 另外,还有一种与集中注意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叫作“去甲肾上腺素”。这种神经递质的分泌可以让我们的注意对执行的任务保持警觉,状态不糊松懈,过少的分泌则会让个体看起来显得懒散,缺乏精神头,而过多的分泌又会让个体变得冲动、焦躁,难以安静,在行为上往往是“行为先于思考”,因此,每天都在犯错,每天都在狡辩,每天觉得都是别人的错,每天都在承认错误而下一刻继续犯错。
  • 而恰恰是治疗多动症的各种药物,主要就是调节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使之均衡,使神经信号的传递和接收变得有序、正常。
  • 当认知神经科学进一步对这两种神经递质的来源进行分析时发现,黑质是合成多巴胺的主要核团。该区域的发展还影响到运动功能,以及大量躯体平衡功能。黑质神经元信号会投射到其他基底核的核团,这也意味着脑干的成熟会影响黑质的正常功能。
  • 从诸多的脑干发育不成熟的典型案例日常行为中发现,肝脑发育不成熟的儿童或成人都普遍存在“原始反射未整合”的行为现象。他们或是在小儿时期,抬头太少,未爬而直立行走。到学龄期出现一系列书写问题,站姿、坐姿问题,阅读问题,注意集中难以维系等一系列学习困难。
  • 至此,认知神经心理学和精神病学以及研究儿童认知功能与社会适应的感觉统合领域的学者和专家更倾向于认为,注意缺损是一种以神经生理性发展不全为主,并伴有多种感知觉发展不全的精神类疾病
  • 当然,我们还需要区分注意力问题和注意缺损之间的差异,并非所有注意力不集中,都是注意缺损引起的。一个学龄期的孩子,可能因为学科知识掌握较浅而长期上课、作业走神,也可能因为家庭因素造成的焦虑而出现注意不集中。一个学龄前的孩子,也可能因为认知限制和道德他律阶段的因素对自己搞不定的事情选择不再注意,或对非常感兴趣的刺激怎么都安耐不住选择去注意。
儿童注意力,家长走了100多年的弯路

看到孩子分心 要分析是因为注意力本身 还是其他因素

<code>跟注意一起发生的那些大脑“故障”/<code>
  • 个体的注意力可以得到锻炼吗?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注意力问题。我们把视线拉到学校。如果一所公立小学每个班级有40个学生的话,请问有几个学生是可能存在注意力缺损呢?。有人说5个,有人说8个,有人说10个……按照我们已有的经验,随机分班的班级里,成绩排名倒数的10位基本上都会存在比较严重的注意力缺损。那成绩排名中等或偏后的孩子们呢?可能排名偏后的几个孩子也会存在或多或少的注意力缺损。
  • 按照这个思路是不是注意力决定了成绩。我想这属于商家的说法,更多的是注意力一定程度上影响成绩,且仅仅的是一定程度上,换言之,心理的动机依然可以通过自我控制意识,牢牢掌控忽左忽右的注意力。因为我们也看到诸多学习成绩不错,甚至名列前茅的孩子也有罹患ADHD。
  • 既然成绩优异和成绩落后的孩子都可能罹患ADHD。那么他们之间的成绩差异又从何而来呢?
  • 因为并发征。是的,是“并发征”而非“并发症”。有些心理学和医学书籍中将“并发征”叫作“重叠症状”。跟注意力一起出现,相互影响,但各不归属。最常见的并发征有两类。
  • 第一类,感觉统合失调。感觉统合失调是一种非常常见的个体感知觉调节失调。越是经济发达地区,越是远离自然环境生存的孕妇和小孩以及他们的下一代大部分都会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程度轻的由于不影响生活和学习,被我们以性格特质的归因合理化了。
  • 感觉统合失调是大脑跟身体之间的失调。一些理论认为感觉统合失调可能与神经元发展,以及神经递质活跃有关,而注意缺损的其中一个重要成因,便是神经递质分泌不均衡。因此注意缺损和感觉统合失调成了难兄难弟。
儿童注意力,家长走了100多年的弯路

注意缺损的儿童50%同时存在感觉统合失调

  • 第二类,原始反射未整合。小儿出生前六个月,大脑的发展像1949年百废待兴的中国一样。小儿需要有另一个自动化的系统帮助他们顺利从产道里扭动身体钻出来,顺利找到母乳的方位,使劲地吮吸乳汁,直至让自己可以生存下去。这个并非新皮质大脑所控制,而是原始反射自动教会了我们这样做。当我们慢慢长大,直至可以直立行走,原始反射便退居二线,直至休眠。大脑也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成熟,一步步有计划的收回对身体、姿势、动作的控制。但有些小儿因为先天或出生的头1年里养育的失误,造成原始反射未正常休眠。将给大脑对身体的控制带来极大的负担。
  • 这种负担主要表现在儿童身体姿势的肌肉代偿和情绪和觉醒状态上。姿势上的肌肉代偿,往往使小儿难以灵活随意控制身体和做出双侧、上下肢、手眼之间的协调动作。个体可以将就着完成,却需要付出抵抗肌肉代偿的额外精力消耗。我们都见到过有些孩子书写非常慢,特别累,以至于写作业非常拖,看起来很听话,但也会无法集中注意。另外一种就是觉醒状态。因为原始反射未整合主要与脑干和小脑的发展不成熟有关,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态度、动力系统。一部分儿童整天无精打采,自我要求很低,一部分儿童整天话说个不停,兴奋地难以抑制。恰恰跟集中注意息息相关的两种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的均衡性,都跟脑干的成熟有关。因此注意缺损和原始反射未整合又成了难兄难弟。
儿童注意力,家长走了100多年的弯路

有些反射会一直存在 而大多数原始反射都应该休眠

<code>面对无法集中注意的困境的三个思考/<code>
  • 无法集中注意是稀松平常的事情,任何人6周岁之后,大约10秒左右就会有一次注意起伏,意味着10秒就要走神一次。
  • 因此需要做第一个思考是否孩子很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干扰。颜色、形状、光线、声音、节奏,动态的、有趣的、罕见的刺激,常常不分场合的勾走孩子的注意。如果的确如此,那么可能是存在注意缺损,但这还是轻度的。再观察孩子集中注意时的身体状态,虽然集中注意但身体扭来扭去,动来动去,身体姿势各种不自然,这也可能是存在注意缺损——虽然可以集中注意,但觉醒度很低,效率很低。当然,最明显的就是一碰到学习内容不论语文、数学、英语,只要是作业都不怎么乐意做,擅长的学科相对稍好,不擅长的学科或书写、背诵等内容极为反感的,也可能是存在注意缺损——持续性注意与执行性注意发展不成熟。
  • 第二个思考。检查并发征的情况。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省级市级儿保、三级甲等精神卫生类医院、以及您认可的当地专业机构。往往有一些孩子是需要同时注意缺损+并发征进行共治干预的。
  • 第三个思考。也是最重要的思考——家长的认知。如果认为这是我们家庭教养造成的,基本上就没救了,说白了无非两种观念:“一种我家基因那么好怎么可能会这样,而且这还是个病,说出去都丢人,其实是自己放不下”;另一种是“觉得自己小时候也是如此,现在也挺好,没什么大不了,花这冤枉钱不如多补习学科知识,总归能灌进去一点也好”。两种态度都要不得,孩子长大了是没什么都有自己的舞台,那么为什么童年的心理要遭受那么多痛苦。另外,今天看到孩子作业写不完,过两天又接到班主任投诉电话,如果你觉得孩子当下是罹患一种病,你是默默承受这份压力,原谅孩子的错误,继续奔着治疗的道路上走。还是挂了电话就给孩子来点“颜色瞧瞧”。家长会放下很多包袱,不必端着。接受当下的事实,努力去调整治疗。
  • 当下的疫情,说困难多大无意义,努力行动解决问题就好。
儿童注意力,家长走了100多年的弯路

如果罹患注意缺损是画面中的男孩,你还忍心批评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