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擊》中為什麼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李三萬

摘要:在《士兵突擊》中,為什麼王團長會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士兵突擊》中為什麼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在《士兵突擊》中,為什麼三五三團的王團長會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團長說這話的場景是這樣的:

袁朗帶著許三多和成才來到了三五三團團長辦公室。

團長王慶瑞翻看著許三多和成才的檔案,再看了看眼前的兩個戰士,他好像發現了一個秘密,驚奇的問道:“你們倆是同鄉嗎?”

成才回答:“報告,我們是一個村的!”

團長惋惜的嘆了口氣,再看了看袁朗,說道:“這次真是讓你們佔了個大便宜。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應該說,這話也對也不對,對於團長那個年紀的人來說,老鄉,幾乎就是血緣之外最重要的關係,這也有漫長的歷史背景。兩個同鄉兵上戰場,基本也就等同於一般說的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了,互相間的信任,相互掩護相互配合,能夠為彼此奉獻犧牲,為之報仇雪恨等一系列問題上,都用不著做思想動員,這樣發揮起來的作用,肯定不是一加一那麼簡單,再加上戰場上帶動起來的身邊戰友的狀態,那麼真不是六個異鄉兵可以匹敵的作用。所以部隊裡面,老鄉關係到今天,都是一種很重要的關係,在部隊裡面,往往親兄弟之間才會幫的忙,一句老鄉,人家就能幫你辦了,所以即使在狠批私字一閃念的年代裡,老鄉關係都是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連由明轉暗的意思都沒有,其頑固性可見一斑。


《士兵突擊》中為什麼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但是,我們要說個轉折的但是,既然如此,為什麼部隊里老鄉還要儘量打散了下連隊?要讓來自五湖四海的戰友在一起?為什麼不跟日本軍隊一樣,按地域徵兵組建部隊?就是因為國人苦軍閥久矣,我們新式軍隊建設要避嫌,避免出現山頭主義,避免老鄉抱團。就軍隊組織而言,國家的軍隊組織,地域性劃分格局也太小了,一個部隊里老鄉抱團,有意無意就會排擠外鄉人。這一點,舊海軍裡福建老鄉抱團,形成了著名的閩系海軍,最後對海軍發展造成的影響,大家都記憶深刻。

人民軍隊建軍,是從八一南昌起義開始,是從國民革命軍中分化出來的一支,接著上井岡山和秋收起義的農軍會師,後來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徵,一路既播種下革命的火種,也吸收了各地願意參加革命的青年進入部隊,那時部隊每個人都知道招人壯大自己的意義,然而我們部隊條件艱苦,靠什麼招人?

就是要用革命理想的吸引人,用部隊裡溫暖和諧的關係來融合人。等建國後,社會發展,也在部隊裡有所體現,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老鄉關係在農村士兵裡,還比較純正。在城市兵裡,更像一種傳統儀式,說這話可能很多人不開心,可是當過兵的人,都知道現在部隊里老鄉關係對農村兵和城市兵而言,意義確實不同,而九零後入伍開始,農村兵的老鄉觀念也在朝城市兵靠攏,從這裡也能從部隊看到我國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當然,許三多和成才,老鄉關係,在劇中有相互幫助的情節,但不能單獨拎出來過度發揮,畢竟許三多進了部隊,對他關懷,幫助最大的,是沒有老鄉關係的史今史婆婆。

現在社會上盛傳的四大鐵裡,老鄉不鐵,一起扛過槍才鐵。回到家鄉誰都是老鄉扎堆,連恨不得他去死的老鄉都有,可是一起扛過槍的戰友不一樣,那是一輩子比兄弟都親的人,沒當過兵的人,也不妨想想上下鋪的兄弟那種關係,部隊裡不一樣的是還有一起上過戰場的兄弟,那種考驗,更是親兄弟,老鄉沒法比擬的,所以現在的老鄉,更是一種初識時的關係潤滑劑,真正相處下去,還是要以誠待人,將心換心,花花腸子太多,人家跟你說老鄉,也就是一種客氣。


《士兵突擊》中為什麼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士兵突擊》裡,在A大隊,許三多和成才是這批新進人員裡面僅有的兩個士官,其它人至少都是尉官,甚至還有少校。進入A大隊並不是就成了正式隊員,還要進行非常嚴峻的考核。當27號拓永剛與袁朗叫板的時候,成才知道這次拓永剛必敗無疑,但他並沒有阻止,因為他只把拓永剛當做了競爭者,而非戰友。如果把這個叫板者換作是許三多的話,那麼就算成才再功利,我想他也會阻止許三多的,因為他對許三多的感情是不一樣的。

在選拔的最後一項,也是最重要的一項考核中,成才在巨大的壓力下,選擇了放棄。空氣中瀰漫著致命的毒氣,當他感到自己的防護服也破裂了,他覺得自己快死了之時,在那個死寂的環境中,他最後喊出的三個字,就連他自己都不會相信:許三多。

成才自以為他是不會太在意別人的,但在最關鍵的時刻,他居然發現自己還是有在意的人。

而這一點,也是袁朗認為的成才身上唯一的可取之處。

許三多在成才進去接受最後的評估時,對成才說出了“不放棄,不拋棄。”這也是許三多對成才在這次選拔中,做出的最後幫助,可惜成才卻沒有珍惜。

成才被A大隊淘汰後,許三多送給了成才一個民用的瞄準鏡,因為他知道在草原五班是沒有狙擊步槍的。許三多知道這樣做很傻,但是成才卻非常珍惜這個瞄準鏡,這是他們友誼的象徵。

成才通過自己的改變獲得了再次來到了A大隊的選拔考核中,袁朗知道後,堅決要成才回去,因為他已經不相信成才了,而且所有的考核對成才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因為他已經全都瞭解了。

許三多為了讓袁朗接受成才,不惜一次,兩次,三次,四次……的敲開袁朗的門,向他推薦成才,並無數次的證明成才是合適的。許三多從來就沒有說過這麼多話。


《士兵突擊》中為什麼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最後,袁朗因為許三多留下成才。袁朗當著所有人的面,對成才進行羞辱式的對話。他非常直接的說:我不信任你。

成才回答:明白。

袁朗說:如果你能夠留下來,是因為我器重那個人,是給他面子,因為迄今為止,你沒有任何我看中的地方。即使是這樣,你還願意留下來嗎?

成才沉默了一會才回答:我願意。

袁朗沒有立刻回答,而是把這羞辱的時間延長了,他觀察著成才的表情。最後他只能說:那好,我們試試看吧。

在最後的“沉默行動”中,任務完成,他們的目標暴露,袁朗讓許三多掩護,其他三人撤退。

成才卻紋絲不動,還在搜索著消滅威脅最大的敵人。

袁朗喊:“成才!”

成才:“我掩護!”

但是袁朗並沒有同意,成才這才無奈地撤出了戰鬥。

成才對許三多說:“許三多,我等著你。”


《士兵突擊》中為什麼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許三多的掩護起到了作用,他們三人並沒有被追擊,但是袁朗在成才的眼中看到了冷漠,甚至是敵視。成才痛苦,但是沒放棄行動許三多的聯繫中止了,通過瞄準鏡,成才看到了許三多從十四米的高空下落。

成才木然著,惘然著,痛惜著,甚至……傷逝著。

成才痛苦極了,頭在地上狠狠的撞擊了一下,就躺在那裡一動不動了。他們為許三多叫了救援之後,又開始了下一步的行動。

在最關鍵的時候,許三多與成才他們匯合了,成才驚訝極了,許三多端著槍對他射擊,打的是成才身後的敵軍。

任務成功,許三多與成才終於一起加入了A大隊。

吳哲、成才和許三多需要用炸藥引爆電機房。

成才說:“我去!”

許三多說:“演習還沒完,才第一階段。你還有得忙,成才,好好表現。”

成才:“我表現你個頭。”

許三多:“你再努力,努力一下,興許我們就能在一起了。我們做夢都是一起做的……從老家開始,是一樣的夢。”

吳哲說:“我羨慕你們的夢境。”

最終,袁朗終於對成才說出了那句:“如果這是你的路,你願意來老A嗎?”

許三多和成才抱在一起,哭了……


《士兵突擊》中為什麼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


老鄉,地域,不管你是從村裡出去還是從鄉縣出去,到了一個新環境裡,你不得不承認根是每個人的唯一。有了同鄉這個關係,就像有了同一個根一樣,天然的形成一個團結的堡壘。士兵突擊裡許三多不放棄成才,而成才能放棄所有人卻不放棄許三多,因為團結起來他倆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再比如《我的團長我的團》裡迷龍揹著老鄉李連勝的屍體一路到怒江,因為迷龍和李連勝都是東北人,李連勝死了,迷龍找不到根了,甚至迷龍一直一個膽小怕死的人,想跟著李連勝一起去死,可見同鄉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王團長說:“兩個同鄉兵在戰場上至少頂六個異鄉兵。”不僅僅是因為同鄉的情誼會讓兩個戰士在戰場上互相救助,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從彼此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故鄉、自己所有的親族。他們知道,自己英勇善戰的形象很可能會通過對方之口傳遞到自己的親朋好友耳邊,使自己的親族光耀門楣,而自己怯懦偷生的行徑也可能通過對方之口傳遞到自己的親朋好友耳邊,使自己的親族蒙羞。這樣能夠激勵對方,在戰場上有更好的表現。同理,“富貴不還鄉,如衣錦夜行”,如果成功了卻無人喝彩無人鼓掌,尤其是不能讓自己的親友分享,這樣的成功多沒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