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突击》中为什么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李三万

摘要:在《士兵突击》中,为什么王团长会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士兵突击》中为什么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在《士兵突击》中,为什么三五三团的王团长会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团长说这话的场景是这样的:

袁朗带着许三多和成才来到了三五三团团长办公室。

团长王庆瑞翻看着许三多和成才的档案,再看了看眼前的两个战士,他好像发现了一个秘密,惊奇的问道:“你们俩是同乡吗?”

成才回答:“报告,我们是一个村的!”

团长惋惜的叹了口气,再看了看袁朗,说道:“这次真是让你们占了个大便宜。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应该说,这话也对也不对,对于团长那个年纪的人来说,老乡,几乎就是血缘之外最重要的关系,这也有漫长的历史背景。两个同乡兵上战场,基本也就等同于一般说的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了,互相间的信任,相互掩护相互配合,能够为彼此奉献牺牲,为之报仇雪恨等一系列问题上,都用不着做思想动员,这样发挥起来的作用,肯定不是一加一那么简单,再加上战场上带动起来的身边战友的状态,那么真不是六个异乡兵可以匹敌的作用。所以部队里面,老乡关系到今天,都是一种很重要的关系,在部队里面,往往亲兄弟之间才会帮的忙,一句老乡,人家就能帮你办了,所以即使在狠批私字一闪念的年代里,老乡关系都是堂而皇之的大行其道,连由明转暗的意思都没有,其顽固性可见一斑。


《士兵突击》中为什么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但是,我们要说个转折的但是,既然如此,为什么部队里老乡还要尽量打散了下连队?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在一起?为什么不跟日本军队一样,按地域征兵组建部队?就是因为国人苦军阀久矣,我们新式军队建设要避嫌,避免出现山头主义,避免老乡抱团。就军队组织而言,国家的军队组织,地域性划分格局也太小了,一个部队里老乡抱团,有意无意就会排挤外乡人。这一点,旧海军里福建老乡抱团,形成了著名的闽系海军,最后对海军发展造成的影响,大家都记忆深刻。

人民军队建军,是从八一南昌起义开始,是从国民革命军中分化出来的一支,接着上井冈山和秋收起义的农军会师,后来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既播种下革命的火种,也吸收了各地愿意参加革命的青年进入部队,那时部队每个人都知道招人壮大自己的意义,然而我们部队条件艰苦,靠什么招人?

就是要用革命理想的吸引人,用部队里温暖和谐的关系来融合人。等建国后,社会发展,也在部队里有所体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老乡关系在农村士兵里,还比较纯正。在城市兵里,更像一种传统仪式,说这话可能很多人不开心,可是当过兵的人,都知道现在部队里老乡关系对农村兵和城市兵而言,意义确实不同,而九零后入伍开始,农村兵的老乡观念也在朝城市兵靠拢,从这里也能从部队看到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当然,许三多和成才,老乡关系,在剧中有相互帮助的情节,但不能单独拎出来过度发挥,毕竟许三多进了部队,对他关怀,帮助最大的,是没有老乡关系的史今史婆婆。

现在社会上盛传的四大铁里,老乡不铁,一起扛过枪才铁。回到家乡谁都是老乡扎堆,连恨不得他去死的老乡都有,可是一起扛过枪的战友不一样,那是一辈子比兄弟都亲的人,没当过兵的人,也不妨想想上下铺的兄弟那种关系,部队里不一样的是还有一起上过战场的兄弟,那种考验,更是亲兄弟,老乡没法比拟的,所以现在的老乡,更是一种初识时的关系润滑剂,真正相处下去,还是要以诚待人,将心换心,花花肠子太多,人家跟你说老乡,也就是一种客气。


《士兵突击》中为什么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士兵突击》里,在A大队,许三多和成才是这批新进人员里面仅有的两个士官,其它人至少都是尉官,甚至还有少校。进入A大队并不是就成了正式队员,还要进行非常严峻的考核。当27号拓永刚与袁朗叫板的时候,成才知道这次拓永刚必败无疑,但他并没有阻止,因为他只把拓永刚当做了竞争者,而非战友。如果把这个叫板者换作是许三多的话,那么就算成才再功利,我想他也会阻止许三多的,因为他对许三多的感情是不一样的。

在选拔的最后一项,也是最重要的一项考核中,成才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了放弃。空气中弥漫着致命的毒气,当他感到自己的防护服也破裂了,他觉得自己快死了之时,在那个死寂的环境中,他最后喊出的三个字,就连他自己都不会相信:许三多。

成才自以为他是不会太在意别人的,但在最关键的时刻,他居然发现自己还是有在意的人。

而这一点,也是袁朗认为的成才身上唯一的可取之处。

许三多在成才进去接受最后的评估时,对成才说出了“不放弃,不抛弃。”这也是许三多对成才在这次选拔中,做出的最后帮助,可惜成才却没有珍惜。

成才被A大队淘汰后,许三多送给了成才一个民用的瞄准镜,因为他知道在草原五班是没有狙击步枪的。许三多知道这样做很傻,但是成才却非常珍惜这个瞄准镜,这是他们友谊的象征。

成才通过自己的改变获得了再次来到了A大队的选拔考核中,袁朗知道后,坚决要成才回去,因为他已经不相信成才了,而且所有的考核对成才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他已经全都了解了。

许三多为了让袁朗接受成才,不惜一次,两次,三次,四次……的敲开袁朗的门,向他推荐成才,并无数次的证明成才是合适的。许三多从来就没有说过这么多话。


《士兵突击》中为什么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最后,袁朗因为许三多留下成才。袁朗当着所有人的面,对成才进行羞辱式的对话。他非常直接的说:我不信任你。

成才回答:明白。

袁朗说:如果你能够留下来,是因为我器重那个人,是给他面子,因为迄今为止,你没有任何我看中的地方。即使是这样,你还愿意留下来吗?

成才沉默了一会才回答:我愿意。

袁朗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把这羞辱的时间延长了,他观察着成才的表情。最后他只能说:那好,我们试试看吧。

在最后的“沉默行动”中,任务完成,他们的目标暴露,袁朗让许三多掩护,其他三人撤退。

成才却纹丝不动,还在搜索着消灭威胁最大的敌人。

袁朗喊:“成才!”

成才:“我掩护!”

但是袁朗并没有同意,成才这才无奈地撤出了战斗。

成才对许三多说:“许三多,我等着你。”


《士兵突击》中为什么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许三多的掩护起到了作用,他们三人并没有被追击,但是袁朗在成才的眼中看到了冷漠,甚至是敌视。成才痛苦,但是没放弃行动许三多的联系中止了,通过瞄准镜,成才看到了许三多从十四米的高空下落。

成才木然着,惘然着,痛惜着,甚至……伤逝着。

成才痛苦极了,头在地上狠狠的撞击了一下,就躺在那里一动不动了。他们为许三多叫了救援之后,又开始了下一步的行动。

在最关键的时候,许三多与成才他们汇合了,成才惊讶极了,许三多端着枪对他射击,打的是成才身后的敌军。

任务成功,许三多与成才终于一起加入了A大队。

吴哲、成才和许三多需要用炸药引爆电机房。

成才说:“我去!”

许三多说:“演习还没完,才第一阶段。你还有得忙,成才,好好表现。”

成才:“我表现你个头。”

许三多:“你再努力,努力一下,兴许我们就能在一起了。我们做梦都是一起做的……从老家开始,是一样的梦。”

吴哲说:“我羡慕你们的梦境。”

最终,袁朗终于对成才说出了那句:“如果这是你的路,你愿意来老A吗?”

许三多和成才抱在一起,哭了……


《士兵突击》中为什么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


老乡,地域,不管你是从村里出去还是从乡县出去,到了一个新环境里,你不得不承认根是每个人的唯一。有了同乡这个关系,就像有了同一个根一样,天然的形成一个团结的堡垒。士兵突击里许三多不放弃成才,而成才能放弃所有人却不放弃许三多,因为团结起来他俩能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再比如《我的团长我的团》里迷龙背着老乡李连胜的尸体一路到怒江,因为迷龙和李连胜都是东北人,李连胜死了,迷龙找不到根了,甚至迷龙一直一个胆小怕死的人,想跟着李连胜一起去死,可见同乡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

王团长说:“两个同乡兵在战场上至少顶六个异乡兵。”不仅仅是因为同乡的情谊会让两个战士在战场上互相救助,更重要的是,他们能从彼此的身上看到自己的故乡、自己所有的亲族。他们知道,自己英勇善战的形象很可能会通过对方之口传递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耳边,使自己的亲族光耀门楣,而自己怯懦偷生的行径也可能通过对方之口传递到自己的亲朋好友耳边,使自己的亲族蒙羞。这样能够激励对方,在战场上有更好的表现。同理,“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如果成功了却无人喝彩无人鼓掌,尤其是不能让自己的亲友分享,这样的成功多没意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