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兴华的书法是丑书吗?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丑书?你怎么看?

素手国风


在书法传统和现代来说只是个认识问题,没有传统就没有现代的书法,只是继承者自身的问题,时间能说明一切,传统其实就是笔法问题,不是某一个帖就是传统,要看它师承和发展,现在大都忽然了笔法,住任笔为体,概念要弄明白,方向就明确了,不能一概而论…


书为心话8877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有思考有质量的提问。这个问题也是我曾经迷惑过,和道友探讨过,如今我的理解…认为沃兴华的书法不是丑书。

多年以前看过沃兴华、曾翔、王庸几位老师的作品,那时候实在地说…觉得他们的字很“丑"!同时内心也很迷惑不解…为什么书坛偏偏让这种书风占有一席之地?其存在的理由是什么?(下图:沃兴华的书法)

近些年,我重读过了几回中国历史、中国书法发展史和古代书法理论,以及几本不同作者的书法美学理论书籍。才对其作品有了初步的理解。

沃兴华老师是一位历史系教授、书法博导,可以说书法功底是很深厚的。他的著作《中国书法史》我也曾拜读。他围绕着“明变、求因、评判"去写这部书法史,说明对中国

文字的发展变化有着深入研究。正因为他深谙书法发展的变因,明白了书法逐渐退出实用领域而将登上纯粹艺术的舞台,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是在不断追求创新!因此他在探索、推翻、尝试、实践…!

这个过程也许是痛苦的兑变,也许是乐在苦中,也有成功的作品,亦有废纸如山。但面前的荒野总得走出一条路,那谁去拓荒?只有有担当有能力的人去拓荒!难道不是吗?以沃兴华在教育界今天的名气和地位,就不算基本工资收入,今天写个二王体,明天写个米行书,也足以轻轻松松过上富足的生活,获得各种名和利,还何必…闭门苦挥毫,外面招嘲笑?

书法艺术中有悟的哲学,悟又分为狂悟和静悟。在崔树强的《黑白之间》一书中提到:“中唐以后,禅宗呵佛骂祖之风盛行,佛祖和经典成了禅家嘲弄对象,禅门狂人德山宣鉴几乎把佛家崇奉的对象骂了个遍。其实,在狂的形式背后是强烈地要回归到本真的自我”。

我们看看傅山的行草(如下图)。

第一眼看去时…荆棘丛中杂草生,再看两遍时…是豪情侠骨、满怀壮志!傅山的行楷写得不好吗?不,他临赵孟頫几可乱真,但他宁可写丑些而不能有谄媚之态,宁支离松散之象也不能轻佻浮滑,宁信笔直书也不矫揉造作、搔首弄姿,一切贵在自然。这里藏着时代背景的印记和作者的思想情怀!

再看看杨维帧的书法(如下图)

还有徐渭的书法(如下图)

诸如此类的作品,我们均要根据当时社会背景,作者的品格、个性特征、思想及其人生际遇和创作时的状态,去欣赏品味其把笔墨化为呐喊的声音。

凝聚了阅历和思想的艺术家的笔下…枯木、瘦马…均可成为艺术作品。唐代诗人杜甫虽不曾故意追求丑怪,但他并不避讳把面貌丑陋和悲惨人间事放入诗中,他的诗中…有瘦马、枯木、病榆、病马,但并不妨碍后世人们传诵千古,且列为经典!

当一位艺术家在创作时,非常强烈地要表达出内心声音的时候…怎么可能仍然被一些条条框框束缚着呢!那些条条框框早已在几十年的磨练中化为了腕下的精灵。

沃兴华老师几十年对书法的思考、功力、阅历和思想,也不是我再长篇累牍能讲得清楚的!

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丑书呢?我个人认为…有条件而不临古帖的,有手却用脚写的,甚至身体健全也用口写、用鼻子…写的,这类绝对丑。

以上个人看法,抛砖以引玉,欢迎交流讨论。


许悦爱书法


认为是丑书,现在书坛乱象纷呈,有的人没练过多少字,就敢大胆创作,沃兴华的书法,让人看起来比较恶心,没有中华传统文化气象,是典型的现代派,在艺术领域里面,就要讲究传统,如果把传统丢了,就等于一个人没有灵魂,儿子不要老子,这对于民族文化来说,高度危险!那么究竟什么是丑书呢,他不是笔墨当随时代,因为历史上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面貌,那么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就叫做丑书呢,因为我们都忽略一点,就是历史上每个时期的风貌都是从传统走出来的,他不是抛弃祖宗独立存在,他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变革的,是变不是舍,更不是否定传统,所以现在定位丑书,就是不以传统做根基的书写,都叫做丑书!我想作为中国文人一分子,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打击丑书,净化艺术氛围,努力尚古求真,还传统文化一片蓝天!



大乐山书法


浅议沃兴华

沃兴华先生在当今书坛是一个争议性很大的人,在近半个多世纪的书法活动中,掀起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书法理念的浪潮,一部分人认为他是中国当代书法的希望,书法真正的传承者和开拓者,只有他才能带领书法人走向书法艺术探索的巅峰,是开启当代书法大门的奠基人。另一部分人认为其江郎才尽,资质平平,不学无术,哗众取宠,地地道道的书法流氓,打着书法旗号到处招摇撞骗,混迹于世的地痞无赖,其倡导的“丑书”,严重亵渎了中国书法,是中国书法的罪人!

2018年在四川的一次展览被叫停,一封来自沃兴华的致歉信,彻底点燃了对沃先生的种种热议,是学术观点的争议,还是艺术政治的斗争,不得而知,但有点可以明确,这是对沃先生艺术活动的一次严厉的警告。曾先生,刘先生,等一大批书坛名宿,都用各自的方式,对此事件,表明了其鲜明的态度。从此针对沃先生的口诛笔伐,刀光剑影,此起彼伏,延续至今......愚臆断几点如下:

一:沃兴华先生书法的艺术价值在哪里?


通过网络对沃先生各个时期的作品,及书法艺术活动的粗浅分析,心中对其有一个大概的画像:传统功力深厚,创作精力充沛,具有极强的开拓探索精神和思辨能力。

1:笔法的探索:沃先生具有极强的书法临写功底,对篆隶草楷行研究极深,将诸体笔法融汇贯通,结合历史上的非主流书法形态(如上古类文字,民间写经,碑版瓦当,摩崖刻石,泥封陶印等),进行收集提炼,从而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笔法系统。

2:结构的探索:打破字字独立的特性,立足汉字本身,将文字进行分解、挪移、组合、重构,从而形成字与字之间独特的空间和结构形式。

3:章法的探索:将书法各体进行无羁的组合,运用西方的构成美学思想,将画面进行分割、夸张、增强书写节奏和无限强调书法之眼等,形成打破传统的种种书法视觉惯性的形态。

4:艺术状态的探索:

沃先生在书法的创作方式中,不具一格,常作地书大字,与井上有一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是一种艺术的体验也是行动书法实验的探索(与射书,盲书有截然的区别)。

二:沃兴华先生对书法艺术认识的误区在哪里?


1:中国书法历经千年的传承和开拓,形成了深厚的、完善的、闭环的书法系统,这个系统涉及中国国学的方方面面,只能扩大不能打破,不能狭义拆分,组构;这是对华夏千年文化的挑战,油里参了水就会炸锅。

2:书法与文意的有机结合,不能片面的分离,不能因为狭义的画面视觉感受,而忽视了书法存在的真正意义,书法的形态与书写的文辞,情感必须是极其高度的统一,不能悲愤的写兰亭序,也不能愉快的写祭侄文稿,所有杰出的书法件皆是如此,没有一帧帖是以独立简单的视觉构成而鸣世的,为了“书法”而“书法”,将是无本之源,更谈不上中国文化精神的承载,也谈不上华夏文脉的传承。

然个人才浅,草言于此,是非功过,历史评说......不当之处敬请海涵......



夏庸一二三


丑书不丑书,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有人拿什么金石之气、现代以拙为美往上去套,实质是他们知道了其作者是谁才惯用这种手法!但往往敢拿出来公示的也是一些名人,有影响力的人,谜信权威。其实办法有的是:举办一次匿名展览或不告诉其作者,什么所谓丑书家和孩童作品混一起再让他们去评论,如果评论准确那表示你们真有鉴赏能力与作者有功力,是我们水平不行!但如果把孩子胡写乱画也评论出什么有金石之气那就太可笑了!

但是现在社会就是这样,心态要好,你说丑书好你自己去欣赏就行,挂你床头都行!

下面几副字里有刚学书法老职工写的也有被评有拙古,金石气丑书家写的来你挑挑!

请你们看看那个是名人书家写的??十个回复后我揭晓答案!


蓝色思念226254466


答作者提问,是非常有幸,如有不对,大家可以共同探讨。我个人的认为如下,希望对大家认识书法有帮助。

在这里首先给大家讲一下书法的,对于我们现在大众来讲的话,已经没有很高的认识,在认识的理念上有很大的差距。因为我们有好多人不懂书法。而书法来源于自然取法于自然。而我们自从上学的时候看到的都是方块字,印刷体,我们好多人认为字写的方方正正就是好字,大小一样就好这样的一个理念是背离了书法的原生态。

而很多看不懂书法的人,不理解书法的人,看到书法家沃兴华老师的书法就说那是个是丑书,而他们不指的是沃兴华老师一个人的作品丑书。而是看了一大批人的书法作品都是丑书!其实这就证明他们不懂得书法。很简单,就拿书法里面的字势来讲,有多少人能懂呢?书法中的收放关系有多少人能懂呢?这东西不经过学习,大家真的不了解真正的书法。

所以大家不了解的就认为其是丑书,其实应该认真地从自我检查一下,我们对于书法的理解又有多少呢?沃兴华老师的书法仔细分析一下,真的是按真正书法的原理和要求进行收放,实行章法的字势,守着法度来书写的。何其称为丑书呢?

真正的丑书是没有笔法,没有字法,没有章法,不符合与情理瞎写,这些才是真正的丑书啊。





书法镜子老宋


一、沃兴华的书法不是丑书,而是当代书法的开拓之作。他尝试在书法中加入金石气味,同时尝试在榜书中加入新元素。即使抛却作品质量不讲,这种开创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沃兴华作品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其实任何技艺都是如此:当你往其中注入人的精神,它也就成为了艺术。同样一件雕塑,机雕的就注定是工艺品,手雕才有可能成为艺术品。人的高下以精神品格论,不以外貌论;书法的美丑以神韵论,不以外形论。

苏轼《渡海帖》

有人认为沃兴华的书法是丑书,就是以外形结构论。如果这能成立,那张旭的狂草是丑书,苏轼“石压蛤蟆”体是丑书,徐渭的是丑书,郑板桥的“乱石铺街”体更是丑书了。

张旭《断千文》

郑板桥作品

二、真正意义上的丑书是与书卷气背道而驰的俗。黄庭坚曾说:“余尝为少年言,士大夫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中国书画不重形质,而重精神。

另外,从艺术角度说,美术字也是一种丑书。虽然美术字很符合大众审美,觉得外形结构很好,但它是缺少人文精神的,好比工厂出产的工艺品,根本与艺术无关。

所以,丑书应该是以精神内韵论,不以结构论。


明之书苑


沃兴华教授作为一位具有深厚传统书法创作实践,又有学术支撑的一位理性书法艺术家,不可能不分美丑,肆意妄为。因此我认为沃兴华先生的书法不是所谓的“丑书”,是理性的书法创作探索。

美的东西,难道天底下都是一个千篇一律的样子吗?你也不会认同。美与丑是对立统一的。是风格的不同,审美的不同。

如果认为王羲之黄庭经是楷则,那么钟繇古拙气足的贺捷表又是什么呢?

如果认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是端庄漂亮的书法典范,那么颜真卿朴拙厚实的竹山堂连句会是什么情况?

如果认为唐楷美不胜收,似长安街上三月三日丽人行,那么粗犷朴素拙稚的南北朝碑刻书法,就是穿着羊皮袄挥着鞭子的放羊倌吗?

因为沃兴华有长期且深厚的传统书法学习实践底子,加之书学功夫和成就很有建树,创作有学术支撑。在书法创作的取向上,有自己对美的个体认识和体悟,用书法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心境,以及对艺术美的大胆尝试。

单纯从简单的认识去评判沃兴华实践尝试探索已久的书法创作,而且单就字的外形观察定义为“丑书”,不是真心支持对艺术探索和勇敢的实验者,说法也是有失公允的。

那么,什么样的是丑书呢?

一般认为,那些不顾观赏者感受的表现,诸如:

脱离书法传统浅尝辄止的书写;

不合法度的自我乱写;

故意追求狂怪无根基的书写;

自封为“大师”的那些人的书写;

创造各种奇怪工具奇异的书写;

过分把某体写得与印刷体不分伯仲的书写,当然总不能说这种书写是美妙的。

附图:谢无量先生稚拙的书写(对联);王羲之美轮美奂的得示帖。




德蘭堂徐鸿学


什么是丑书?我不懂,也不去懂。但什么是好书我懂,雅俗共赏的书就一定是好书。



詹顺清书法


沃兴华的书法按现代书法圈外的说法就叫丑书。书法仅仅是练练帖写写字而己,书法艺术更重要的是要与时代和创造结合起来,寻找自我情绪的感觉,书法家的使命是把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灌注到传统的技法中去,创造出最好的表现形式。

沃兴华,曾翔等书法家在书法过程中更多是追求“放下这个”,过程中产生很多遐想,来追求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沃兴华认为,放下”是佛教语,但我更相信笃实而执着的儒家,孔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以天下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因此我学书法创作强调在执着基础上的放下。所谓放下,首先要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让书法创作回归到赤诚的本真状态,这个“放下”越彻底越好。

其次要冲破技法规则的限制,让书法创作能够表现时代表现个人,充满生命活力,这个放下必须建立在继承的基础上,一般人认为的放下还包括形式,没有形式,哪来什么思想感情的表现。思想感情追时代变迁,随人情推移,书法的表现形式也没有固定程式,不断变化发展,书法家活到老学到老,一辈子的任务就是要为不断更新的思想感情找到更恰当的表现形式。

中国文人画家从来没有摆脱过对形式的追求,以文人山水画顶峰时期的元四家来说,黄公望和吴镇的披麻皴,倪云林的折带皴,王蒙的解索皴,都是以创造某种新的笔墨形式而彪炳史册的。我认为当你把“我”、“形”和 “法”看做是个有机体时,它是有生命的,与时俱进的,艺术家不仅不能忘,而且要执着。怎么执着?比如说对于“忘法”,忘法的前提是有法,法是客观存在的,你几十年学习所积累下来的各种表现方法不可能说忘就忘,因此与其说“忘法” 不如说“破法执”。怎么破?然后新法成为旧法,又被更新的法所破除……立法破法,破法立法,无穷无尽,法就没有实相,成为了“空”。艺术家的“破法执”就是这样一种不停精进的宿命。

无论怎样说,沃兴华在传统的基础上立法破法,更故有的传统审美体系无法评判,无标准可用,大众审美取向还是传统的标准,所以只能一概而论之,暂且叫个丑说吧。

沃兴华书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