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溺愛,背後是父母對自身的無力迴天,善用登門檻效應能改善

曾經有一個以“被父母嬌慣到何等程度”為主題的帖子,引起了網友們的留言,而其中奪得“桂冠”的是一位直到成年都沒有自己系過釦子的女生,這位女生描述到,小時候她的扣子都是父母系的,而後來在學校裡,是同學幫著系的。

有網友直言到:“敢情你父母勞心勞力就培養出一個殘疾人。”

雖然言語間透著刻薄,但卻直透本質問題:父母的溺愛,會阻礙孩子的獨立。

而國內的心理學專家武志紅在他的博客裡也曾描述到:包辦型溺愛讓孩子為父母而活,放縱型溺愛培養“他人的地獄”和“社會的敵人”。

說起溺愛孩子,會把矛頭指向父母,可有一種溺愛孩子的父母,深知溺愛是不對的,可卻無力改變現狀,他們並不可恨,甚至得知其真實模樣後,會為他而心疼--他本身也是一個無力迴天的受害者。

有種溺愛,背後是父母對自身的無力迴天,善用登門檻效應能改善

“我只是不會拒絕,我害怕...”,有一種溺愛,背後是父母的習得性無助

朋友小菲是一個非常柔順的人,說話輕聲細語,無論是什麼要求她從來不會拒絕別人,也無論別人怎麼對待她,她也沒有什麼脾氣。就像日漫《火影忍者》裡面的日向雛田。我們都為她擔心過,這麼柔和地性格,婚後少不了要遭欺負。

不出意料,婚後她真的飽受欺凌,欺負她的並不是她的丈夫或者是她的家翁家婆,相反一家人都對她非常好,欺負她的,是她的孩子。對著孩子她必須是百依百順,有求必應。

小的時候是整天讓她抱,不抱就哭鬧不停;稍長大點能自己走路了,仍然要求她抱,不抱就打就掐就咬,甚至用力拉扯她的頭髮,她身上經常青一塊紫一塊的,為此一頭柔順烏黑髮亮的頭髮,也修剪成了短髮。

面對孩子的攻擊她也只會說:“寶寶不要打媽媽。”,而對著孩子無理的要求,她同樣不會拒絕。

而這一切,源自她的習得性無助。

有種溺愛,背後是父母對自身的無力迴天,善用登門檻效應能改善

  • 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是心理學上的一個效應,指通過學習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行為、心理狀態,或者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而造成的聽任擺佈的行為

這個效應最早由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實驗中他把一隻狗囚禁在一個密閉的牢籠裡,並且隨機電擊它。

一開始,狗因為被電擊疼痛而四處尋找出口,但多次嘗試之後它發現自己根本逃不出這個籠子。後來,即便實驗員把籠門打開了,但依舊用同樣的方式電擊這隻狗,它只會疼痛地趴在地上,不願意再起身像之前那般瘋狂尋找出口了。

習得性無助最大的揭示了,絕望會讓人陷在本沒有必要的深淵中自暴自棄。遇到類似的刺激時,即便你已經具備了對抗的能力,你仍不會去反抗,仍然沉澱在“我是個Loser”的思維模式中。

當然類似的實驗很多,例如馬戲團裡的大象,從小就被綁住限制活動範圍,成年後即便不需要那根鐵鏈它仍不會生起逃脫的念頭。

王菲有一首歌叫《暗湧》,裡面有一句歌詞完美詮釋了習得性無助:「害怕悲劇重演我的命中命中,越美麗的東西我越不可碰。」

而小菲,就是這樣沉淪在了習得性無助中,這與她的成長曆程有關。

有種溺愛,背後是父母對自身的無力迴天,善用登門檻效應能改善

  • 習得性無助的根源

形成習得性無助的原因有很多,但大多與童年的成長環境有關,如小菲一般,她的原因是比較特殊的:校園霸凌。

她曾惶恐地描述過,她在小學時代曾遭遇霸凌,而她的父母因為在外地工作,她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也從沒向父母求助過。她同樣試圖自己反抗過,但是就如實驗中的那隻小狗般,始終她逃不脫霸凌者的關注。直到小學之後,到了父母身邊時,她已經是這般的性格。

就這樣,她唯有默默地忍受著,而如她的孩子大喊大叫、抓她、掐她、扯她頭髮的狀況,激起了她的記憶中的恐懼和絕望,她只能條件反射般的順從,就像她當年順從那些霸凌者一般

當然,像小菲這樣的狀況,可能並不多,更多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包含以下幾種:

  1. 包辦型溺愛讓孩子失去自我,為父母而活;
  2. 暴力教育中讓屈服、進而自我崩潰;
  3. 期望過高造就了孩子逃不出的絕望牢籠;

但無論何種方式,殊途同歸的是:習得性無助,源自自我可控力量與外界不可控異己力量的衝突,並且自身把目光放在了結果上,而不是過程上。

有種溺愛,背後是父母對自身的無力迴天,善用登門檻效應能改善

舉個例子,考試。

在一場考試中,我們可控的力量就是自身的知識,但決定考試成績的還有其他不可控力,例如試卷的難度,題目的範圍,改卷老師的狀態...

我們沒辦法完全掌控外界的力量,我們能掌控的是過程,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可以選擇積極、也可以選擇消沉。

而當我們把目標放在了包含不可控因素的成績上,那麼其實我們是在用外界異己的力量,來否定自我力量的正當性。(例如,完了,我沒有考一百分,我無論如何都考不到一百分,我是個失敗的人)。

同樣的,小菲就是拿著那些霸凌者來否定自我,被包辦撫養的孩子用“父母是那麼好,我應該順從他們”來否定自我,被暴力教育的孩子用“他們太強大,我永遠都翻不了身”來否定自我...

倘若從過去實驗的例子來看,好像一旦在某個層面“收穫”了習得性無助,就永無翻身之日一般,但慶幸的是,我們有能修復自我的第二段親密關係:婚姻

有種溺愛,背後是父母對自身的無力迴天,善用登門檻效應能改善

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了治療--婚姻是治療習得性無助的良方

對於小菲這樣溺愛孩子的媽媽,又或者身處同樣處境中的你我,難道就無法走出那份內心中的絕望嗎?

不,我們應該慶幸,慶幸我們有了自己的婚姻,那是我們的第二次出生,也是一次重生的機會。

此處引用武志紅老師的一句話:

“每個人至少要經歷兩次‘誕生’。第一次是從媽媽的子宮裡出生。第二次是戀愛。親子關係是天賜的,而戀愛關係卻是我們自己選擇的。”

對於由於種種原因而導致沒有自我的人來說,這次選擇是第一次認真做自己的體現...第一次可以自己做決定。

廣州白雲醫院的心理諮詢師榮偉玲曾這樣描述:“戀愛是一種特殊的選擇。其實,我們無意識中都將戀愛當作了治療,目的是為了修正我們童年的錯誤”

而婚姻是戀情發展的最高級形式,一個好的戀人,能幫助我們修復童年的錯誤,讓我們獲得新生。

“戀愛,其主要意義不是讓我們找到一個能黏一輩子的伴侶,而是讓我們真正明白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伴侶是另外一個和自己一樣獨立、一樣重要的人。並且,我們還深深地懂得,這兩個相互獨立的人,又能無比親密地相處。”

當然,這並不是意味著有了婚姻之後,這些童年錯誤就可以被修復,仍需要一些方法方式,例如登門檻效應。

有種溺愛,背後是父母對自身的無力迴天,善用登門檻效應能改善

修復錯誤,從夫妻間的登門檻開始

習得性無助,是一點一滴的創傷、失望所導致的絕望所致,如果我們要求像小菲這樣的人強行扭轉自我,他們是完全做不到的。

他們的自信心一點點被磨滅了,現在要幫助他們走出“牢籠”,就需要一點點拾起他們的自信。而登門檻效應就非常適合這樣的狀況。

登門檻效應:

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百科解釋

而比較特殊的是,這份登門檻效應,需要夫妻間配合來完成。

有種溺愛,背後是父母對自身的無力迴天,善用登門檻效應能改善

前文所述,習得性無助源自於自我可控力量和外界異己不可控力量的衝突,並且過於把目光放在結果上,那如果這份異己力量與自我力量能和諧相處,甚至起到推動的助力作用呢?

每一種性格,都是人用來自保的心理武器,用於平衡與周邊環境的關係的工具。而如小菲一般,順從、聽話、不拒絕,就是她保護自己,讓自己獲得安全感的自我保護。

如果強行要求她改變,等於把她心中最後的安全島給摧毀並且重建,這種改變需要莫大的勇氣,而偏偏習得性無助的人群,最缺乏的就是勇氣。

而更好的辦法,是利用登門檻效應逐步攀登其心智階梯。

  • 從伴侶的角度,攀登其心智階梯:

心智階梯這個概念,指的是我們在面臨一些具體選擇的時候,會自動浮現我們所熟悉的選項。例如當我們要買手機的時候,腦海中會自動浮現我們所熟悉的品牌。

而同樣的,在小菲心中,一旦遭遇攻擊的時候,也有熟悉的“行為品牌”,但不同的是她認為自己只有一個選擇:妥協。

這個時候需要新的一個選擇出現,需要一個她足夠信任的人(即重要他人)去扶正她的選擇,並讓她對此堅信不疑,而這個人就是她的伴侶--丈夫。

從最簡單的做起,從強調過程做起,從讓她學會拒絕孩子的簡單要求做起,並且需要牽著她的手一步一步走出心中那個“牢籠”。

  • 從自身的角度,看清現實:

從自身的角度來說,看清楚現實很重要,唯有看清現實,才能有面對現實的勇氣。

如小菲一般,她需要看清楚的是,眼前的這個孩子雖然出現對她的欺凌,但實際上她已經遠不是那個無能為力的被霸凌者,而眼前的這個孩子也並不是當年她無法反抗的霸凌者。

唯有看清這一點,她才能有些許的勇氣邁出第一步。

而另一個要看清楚的是,需要轉移自己的目光:把過往以結果為導向,轉移到以國程為導向。

過程的意義,是沒必要結果來賦予。結果如何,絲毫不影響你過程的選擇。

當你學會重視過程,其實就是重視你自我的力量,你自我力量帶來的成就感,是沒辦法磨滅的,而這也是你走出習得性無助的最恰當的方法。

重視過程,而不過於重視結果。而這要從改變你思維習慣開始。

就如剛才舉的例子,將你的成就感建立在自己的力量上,而不是異己的力量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