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愛情分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卻讓世人羨慕不已……

第四等愛情

love story


題記


1919年,新文化思潮風起雲湧,29歲的未婚青年陳寅恪發表了他對愛情的言論:“第一,情之最上者,世無其人,懸空設想,而甘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麗娘是也;第二,與其人交識有素,而未嘗共衾枕者次之,如寶、黛是也;第三,曾一度枕蓆而永久紀念不忘,如司棋與潘又安;第四,又次之,則為夫婦終身而無外遇者;第五,最下者,隨處接合,惟欲是圖,而無所謂情矣。”


作為一個久居國外的大齡青年,其貌不揚,身體孱弱,陳寅恪也不知道自己將邂逅哪一等愛情。9年之後,他走進了婚姻殿堂。此後幾十年,與妻子唐篔之間沒有轟轟烈烈,沒有纏綿悱惻,眼裡只看得到對方的脈脈溫情,一起走過那些或恬淡寧靜或炮火紛飛或顛沛流離的歲月。


他把愛情分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卻讓世人羨慕不已……


1


清華才子


沒著作、沒博士頭銜

卻被聘為清華大學教授


他把愛情分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卻讓世人羨慕不已……


1925年,清華大學新開設國學研究院,急需延攬人才。當時選定了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分別是國學大師王國維、戊戌變法的核心人物梁啟超、著名語言學家趙元任。導師不夠,一位教授向校長推薦了陳寅恪。


按照慣例,校長問起陳寅恪的學歷和著作。結果發現他既非博士,也非碩士,更沒有叫得響的專著。校長很失望,準備放棄這個人選。梁啟超在旁邊聽到,忙說:“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總共著作還不如陳先生寥寥數百字有價值”。


陳寅恪於是成為清華教授。


他把愛情分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卻讓世人羨慕不已……


陳寅恪到底有多厲害,竟讓梁啟超如此敬佩?


我們先看看他的家世。


1890年,陳寅恪出生於湖南長沙。祖父陳寶箴是晚清維新派政治家,深得時任兩湖總督曾國藩賞識,被光緒帝稱為“新政重臣”。父親陳三立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並稱為“維新四公子”,官至吏部主事,也是一位頗有造詣的詩人。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中,其深厚的國學底蘊可想而知。12歲那年,他東渡日本求學。後來又先後去德國柏林大學、瑞士蘇黎世大學、法國巴黎高等政治學校就讀。1918年,他又前往美國哈佛大學學習梵文和巴利文。


陳寅恪好讀書卻不讀死書,在他的眼裡,學歷不過一紙文憑,只有學到真知識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他在外遊學多年,最終只取得了三個本科學士學位,卻精通22種語言。深厚的國學功底加上多年遊學的開闊眼界,使他的見識遠超他人,被稱為“活字典”,在學界深受推崇。


2


名門之後


琴棋書畫精通

卻成為一名體育老師


他把愛情分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卻讓世人羨慕不已……


1898年,唐篔出生在廣西唐氏家族。其祖父唐景崧曾經甲午戰爭時的臺灣巡撫。母親因難產而去世,唐篔便由伯母養大。養母是蘇州人,兩人在蘇州沒呆多久,因養母受聘於北洋女師範學堂教授女紅,唐篔也因此成為班上年齡最小的學生之一。


唐篔學習十分努力,成績優異,彈琴唱歌無所不通,她的鋼筆畫也獨具特色。


為了貼補家用,她畢業後留在學校教授小學生。


彼時,體育教育剛剛興起,唐篔對此十分感興趣,便一直留意著這方面的機會。


1917年,唐篔爭取到公費上學名額,來到上海體育學校就讀,兩年後專科畢業,她回到天津母校任教。為了取得更高的學歷,她又來到南京金陵女子大學體育專業讀本科,畢業後被北京女高師聘為體育老師。


學習—工作—學習—工作,對於唐篔來說,她的人生就是一條不斷上升的曲線。除了學習和工作,眼裡再無其他。


時光荏苒,轉眼到了1928年,“北漂”姑娘唐篔已經站到了30歲的門檻上。而她的感情經歷還是一片空白,成了一名大齡剩女。


3


初次見面


她被他的坦誠打動

他為她的溫婉傾倒


他把愛情分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卻讓世人羨慕不已……


1928年初春,在北京中央公園的一處長廊裡,坐著一個眉目清秀、氣質淡雅的女子。她手裡捧著一本書,心裡卻有點惴惴不安。既有些羞澀,又有些期盼。她的目光不時從書本上移開,望向長廊的盡頭。


這名女子便是唐篔。之前,陳寅恪在清華的好友趙元任的妻子楊步偉找到她,要為她介紹一名“有學識”的男子。考慮到自己的年齡也不小了,她便答應了。


在焦灼的心情中,唐篔終於看到長廊的盡頭走來一名男子,仔細一看,還有些許跛腳。男子便是唐篔相親的對象——陳寅恪。


此次相親,唐篔是知情人,陳寅恪卻是被“騙”來的。原來,擔心陳寅恪接受不了相親,楊步偉特意設下一計。她向陳寅恪“無意”間提起,在一名女教師家中看到一幅字跡蒼勁的題字,落款是“南注生”。她假裝不懂,問“南注生”是何許人也。陳寅恪想了想,說道:“此人定是灌陽唐公景崧的後人,南注生便是他的別名。”


唐景崧是著名的愛國將領,深受陳寅恪景仰,便有了結識其後人的心意。於是,才有了上面“長廊相會”這一幕。


見面後,唐篔問起陳寅恪的腳,他沒有絲毫隱瞞,告之自己常年在國外遊學,皮鞋太硬又不合腳,腳上磨出多處雞眼和胼胝,所以走路才會有些跛。這個坦誠的答案令唐篔十分欣賞,她想,如此誠實的男子,大抵也不會有什麼彎彎腸子來騙人。


而得知唐篔是唐景崧的孫女,本就令陳寅恪心生好感。雖然相貌談不上驚豔,但她的溫婉和嫻雅讓他一見傾心。


從未被愛情澆灌過,兩顆寂寞的心,在初春的暖陽裡慢慢靠近。


4


許下誓言


她為他洗手做羹湯

他為她擎起一片天


他把愛情分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卻讓世人羨慕不已……


愛情的種子一經發了芽,便迅速成長為參天大樹。


從相識、相知到熱戀,半年之後,陳寅恪和唐篔已經分不開了。


1928年8月底,38歲的陳寅恪和30歲的唐篔,終於告別了單身,攜手走進婚姻殿堂。


一年後,兩人的第一個愛情結晶出生,產房中,唐篔原先的心膜炎誘發為心臟病,幾乎撒手人世。為了調理身體,也為了更好地照顧陳寅恪,唐篔職去了工作,開始做起家庭“煮婦”。


盤起秀髮,她為他洗手做羹湯。為了照顧丈夫的口味,她學起了湖南菜。


陳寅恪一個人的工資雖然很高,但每個月要拿出一半供養父親,所以唐篔要精打細算,才能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條。


日子雖然清苦,但每天與愛人生活在一起,心情總是甜的。在溫馨而又甜蜜的涓涓細流中,兩個女兒陸續出生了。


然而快樂的日子總是短暫的,1937年,日本發動了侵華戰爭。平靜的日子被打破,此時又雪上加霜,陳寅恪的右眼視網膜脫落,需要在北京做手術並靜養一段時間。敵人來犯,國難當頭,陳寅恪如何能安心治眼睛?他放棄了治療,舉家南遷,準備赴西南聯大任教。


然而,時局混亂不堪,偌大的中國已放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了。此後一段時間,陳寅恪和唐篔顛沛流離,一度被困在香港兩年多。直到1942年,一家五口才在成都落下了腳。


本以為可以過上一段安靜的時光,不想命運又砸來一塊巨石。陳寅恪的左眼視力開始急劇下降。為了給丈夫補充營養,唐篔把自己最心愛的旗袍當掉,買來一頭母羊,成為一名“農婦”,每天親自給丈夫擠奶喝。


5


一生相隨


他雙目失明做學問

她甘願做他的眼睛


他把愛情分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卻讓世人羨慕不已……


唐篔盡心盡力的照顧,並沒有換來老天的憐憫。1944年12月12日,陳寅恪的左眼也看不清了。抗戰結束後,牛津大學力邀陳寅恪任教,併為他找來了英國最好的眼科醫生,但經過兩次手術,他的眼睛並未復明。


“沒關係,你看不見了,我就是你的眼。”唐篔安慰道。


於是,陳寅恪口述,唐篔記錄整理,一部部書稿和一篇篇詩文,便是在這樣的合作下完成的。


此後的歲月裡,陳寅恪遭受了政治風暴的洗禮,唐篔痛在心裡,卻始終堅定地站在丈夫這一邊,用自己瘦弱的肩膀陪他共同經歷風雨。


二十幾年的時間過去,兩個人大多在苦難中度過,他們的愛情卻沒有因此而蒙上一點灰塵。


1955年8月31日,是兩人27週年結婚紀念日。陳寅恪吟了一首詩:“同夢蔥蔥廿八秋,也同歡樂也同愁。”唐篔步原韻和道:“甘苦年年慶此秋,也無惆悵更無愁。


同樣這一年,為陳寅恪慶祝生日時,唐篔賦詩一首:“今辰同醉此深杯,香羨離支佐舊醅。郊外餚蔬無異味,齋中脂墨助高才。考評陳範文新就,箋釋錢楊體別裁。回首燕都初見日,恰排小酌待君來。”


妻子的愛,陳寅恪看在眼裡,捧在手上,放在心上。他要求女兒們必須聽媽媽的話,必須尊重媽媽,“沒有她就沒有我們,所以我們大家要好好保護媽媽。”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因病去世。唐篔沒有表現出太過傷心,因為她早已做好打算,要追隨丈夫的腳步,一起奔赴天堂。45天后的11月21日,唐篔也因病離世。


他把愛情分為五等,自己活在第四等,卻讓世人羨慕不已……


寫在最後


一聲承諾,一生踐約。



如果按照陳寅恪的說法,他的愛情當屬第四等。等級雖然不高,但他們的一心一意、心心相印,比起前三等的可望不可即,卻顯然高級太多。


從不言悔,生死相隨。

這不就是我們最羨慕的愛情嗎?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