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鄉村振興的資金來源?


如何解決鄉村振興的資金來源?


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巨大的資金投入,無論是產業發展、環境建設還是公共服務,沒有資金投入是難以實現的。一個300戶左右的鄉村,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和發展產業需要數以百萬計的投入。資金從哪裡來、往哪裡用、該怎麼使用?將成為鄉村振興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錢從哪裡來?

從鄉村振興的五個總要求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涉及產業發展、環境建設、鄉村治理等方方面面,從資金投入角度看,僅僅依靠政府或農民是不可能完成的。那麼,鄉村振興的資金到底從哪裡來呢?

首先,需要明確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從國外和國內發達地區鄉村振興成功的經驗看,鄉村振興的建設主體主要包括政府、農民和社會三個方面。因此,鄉村振興的投資主體亦應該來自各級財政資金、農民自有資金和社會資金。

在鄉村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各級政府應該是主角,投資的來源主要是各級政府的財政投入。鄉村產業發展是鄉村振興的基礎,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投入離不開政府的支持。但是,政策資金在產業發展中主要發揮槓桿引導作用,不應成為投資的主角。鄉村產業發展的主角是農民,但農民手裡的資金是有限的。特別在當前,農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階段,傳統農業正在被現代農業替代,設施農業、休閒農業等新的農業業態正在不斷湧現,新科技、新品種的開發應用需要大量的投入。農民自有的資金不能滿足產業轉型和發展需要,這就需要另外尋找資金。那這部分資本缺口由誰來填補呢?成功的經驗告訴我們,填補這個缺口的資本來自那些願意從農業領域尋找商機的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

在這一過程中,地方政府需要營造良好輕鬆的營商環境並出臺相關政策,充分吸引社會金融資本的進入,並通過市場這隻無形的手,謀求產業的良性、健康、可持續發展。北京房山區黃山店村2012年遭遇一場洪災後,利用8000多萬財政資金和村集體積累的1億多資金建設了新居,搬進了樓房。石灰石礦山和水泥廠關停後,依靠村集體積累的資金與社會資本合作轉型發展生態旅遊和高端民宿,培育了“姥姥家”“桃葉谷”“黃櫨花開”等知名旅遊產業,2019年實現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5萬元,走上了富裕之路。

錢往哪裡用?

找到了資金,接下來就要解決資金用在哪裡的問題。鄉村振興的“三筆錢”只有根據需要精準投向,才能發揮出的最大效果。首先,財政資金的主要投入方向應該是鄉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以及產業發展方面。在城鄉一體化發展的今天,鄉村的基礎設施以及社會事業應該像城市一樣主要由政府投資,並服務於鄉村的所有居民。農民包括村集體的資金主要用於鄉村產業發展、住宅改造、產業發展以及服務村民的公共服務設施等。

從一些鄉村的發展可以看出,與社會資本合作是加快鄉村振興建設的重要經驗。那麼,社會資本主要用於哪些領域呢?總的看,社會資本應該主要引導投向鄉村產業。

特別是在一些相對貧困的地區,引入社會資本的同時,還會實現人才、技術向鄉村流動,不斷加大賦能,從而加快鄉村產業的發展。比如,北京密雲區下柵子低收入村在北京城建集團的幫扶下,投資千餘萬元改造了8棟農民的閒置農宅,搞起了“大城小苑”高端民宿,幫扶農民走上了致富路。

錢該怎麼用?

鄉村振興的資金如何使用才更科學更合理呢?就政府投資而言,基礎設施投入方面應該是主要投資方向。在這方面也可以適當留出一部分比例給農民自有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有了農民和社會資本的參與,會相應提高基礎設施投資的科學性、經濟性和高效性,有效減少投資的盲目和浪費。

農民的資金又該如何用呢?農民的資金主要用於自身產業的發展和庭院環境、住房改善等方面。現實的情況是,大部分農民都有或多或少的資金積累,由於面臨養老、老小、醫療等需求,一般都不願用於其他方面。因此,調動農民資金參與鄉村振興建設,需要政府投入資金的適當引導。比如,農民改造住宅、美化環境、發展生產給予一定數額和比例的獎勵和補助,調動農民建設美麗鄉村和發展生產的主動性、積極性。

社會資本參與鄉村振興,從根本上講是要逐利的,特別是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產業發展方面,沒有相應的利益,社會資本是不會參與的,同時,也要採取措施做好風險防控。因此,政府要正視社會資本的這一需求,在引導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產業發展的時候,制定適當的土地、稅收傾斜政策就顯得尤為必要。同時,還要防止社會資本的過度過快進入鄉村對鄉村農民利益的衝擊,避免“資本下鄉,排擠老鄉”,要制定一系列保護措施對農民利益的保護。

綜上所述,在鄉村振興這盤大棋上,政府、農民、社會是三個重要角色,在充分發揮自身角色功能基礎上,還要形成有機統一整體,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支撐和不竭動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