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馬伊俐是好媽媽,她在對待自己孩子上,是出了名的母慈女孝。

但在育兒上,卻也有犯過很大的錯誤。

這個錯,直到現在,她還曾不止一次的後悔過。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在愛馬小時候,寫了一篇關於睡眠的文章...但我也很迷茫...因為育兒方法的對錯,真的是需要時間來證明的,有的可能要十幾年後才見分曉。”

“隨著妹妹的成長,我越來越後悔在愛馬一歲時進行的哭聲免疫訓練,雖然兩天就成功讓她學會睡整覺,可一歲半時又開始反覆。睡著後她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之後只好再哭豐睡著。”

“而我就固執的在黑暗中盼她快睡著,麻痺自己去漠視她的無助,甚至以為她長大了不會記得這些哭泣的的夜晚。這種煎熬於我於她於全家都是巨大折磨...”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後來,她繼續反思:

“昨晚,妹妹非要睡在我身邊,一會兒就呼呼的...姐姐小的時候特別依賴我,總想讓我摟著睡到天亮,而我在愚蠢的獨立育兒理念影響下,堅持在她睡著後,哪怕自己睡著了也會半夜醒來把她抱回小床...那時候的育兒理念多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

孩子成長路上,如何避坑,真的太重要了。

因為,我們是用自己的孩子在試錯,錯了,往往帶來的影響很大。

好在,馬伊俐還是醒悟了。

那麼,這裡說到的哭聲免疫訓練,是什麼呢?又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我們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呢?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什麼是哭聲免疫法?

簡單來說,哭聲免疫法,就是訓練孩子“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方法。可以讓孩子乖乖睡覺,也可以通過逐步的訓練,讓孩子變成一個少哭鬧、乖巧懂事的嬰兒。

在上個世紀一段時間,曾經風靡美國,影響無數美國人家庭和孩子。

說到哭聲免疫法,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的名字。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約翰.華生,行為主義的創始人,同時也是一位瘋狂的父親。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1928年他寫了《嬰兒和兒童的心理學關懷》一書,提倡對孩子進行行為矯正式的養育,把孩子當做機器一樣進行訓練。

令人矛盾的是,他認為要尊重兒童,但要超脫情感因素以免養成依賴父母的“惡習”,這種理想化的,程序化的“訓養”,的確幫了整整一代美國媽媽省了事,孩子變“乖”了,聽話了。同時,也變得不與人溝通,不愛笑,甚至是成年後患上精神疾病,人格障礙等等疾病。

華生自己的教育,也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悲劇:大兒子雷納三十多歲時自殺,女兒也多次自殺,另一個兒子成為流浪漢。這種影響甚至曼延到了第三代,外孫女醺酒,有嚴重自殺傾向。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華生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整整一代美國人用自己成長的慘痛經歷,證明把嬰兒當機器訓養,是多麼的不可思議,後果是多麼令人難以接受。

華生,成了美國人最討厭的人!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對孩子有什麼樣的影響?

在嬰兒成長為幼兒,開始具備自我意識之前,在他的認知裡,自己和母親是渾然一體的,雖然從出生開始,肉體上已經分離,但在精神與心理上,嬰兒還是與母親緊密連接的一個“寄生體”。

對於嬰兒而言,母親就是自己的一切,整個世界也是由母親所撐起。一旦感覺不到媽媽的存在,恐懼感就會佔據孩子內心,他就會通過哭泣、鬧騰、無法入睡等等方式來尋找媽媽。

有些媽媽會抱怨,我就走開一會,我就上個廁所。

但對於孩子而言,媽媽從眼前“消失”,就是不見了,他無法感知媽媽的味道、體溫和眼神,他只有再次看到媽媽回到身邊,才能安心。

而母親和孩子的聯結,不僅不能打斷,還得強化。這一點,得從大腦機制說起。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嬰兒一出生,大腦中就已經準備好了1000億個神經元細胞,這些細胞會在與媽媽的豐富接觸中,得到激活、聯結、觸發,開始形成網絡,並且不斷的對功能進行強化。

同時很關鍵的是,大腦會開始激活大腦中一個叫HPA軸的部分,這是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這個部分是神經內分泌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能控制應激反應。也就是人的下意識反應,就在這個HAP軸的形成中產生。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一般來說,適度的壓力對孩子成長是有好處的,但總是太強的刺激,比如被罵、驚嚇、媽媽總是長時間離開等,卻會帶來壞的影響,大腦會因而產生一種叫皮質醇的狂暴激素。

所以,總是被媽媽漠視、拒絕、不理睬的孩子,會哭鬧得越來越厲害。因為他的大腦在壓力之下,會變得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容易因為一件小事而表現出某種歇斯底里的狀態,媽媽會感覺,孩子越來越難哄,往往要安慰好長時間。

這種應激反應不斷髮生,就是在給大腦釋放“毒素”,時間一長,大腦被毒害了,就會讓人變得易怒、抑鬱、失控。這樣的孩子長大,就會帶來一系列的精神問題,甚至還會把這樣的影響帶給下一代。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心理學教授dward Tronick,就做過一個著名的“靜止臉實驗”。

在實驗開始時,媽媽和1歲左右的寶寶玩耍、互動,寶寶指著什麼地方媽媽也會配合看。寶寶很開心。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接下來實驗開始,媽媽成了靜止臉,對寶寶的任何動作都毫無表情,也沒反應。寶寶發現出了“問題”,於是試圖引起媽媽注意,再次用手指向別的地方,但都沒有效果,媽媽根本就沒有反應。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這讓寶寶感到不安,開始哭鬧,崩潰,想要避開這個情景。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的心跳加速,體內壓力激素(皮質醇)增加,如果長期持續,大腦關鍵部位細胞可能死亡。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好在,這只是短短兩分鐘實驗,媽媽又恢復正常,趕緊安慰寶寶。

但如果你是想用哭聲免疫法來讓孩子變得“懂事、乖巧”,你的毫無反應,就已經在嚴重的傷害孩子!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我們怎麼正確的育兒

繼續從寶寶成長的角度來分析,如何做會更好。

實際上,母親的身體會產生一個愛的激素,這種激素也能刺激孩子同樣產生這種激素,並且讓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健康的成長。

這個激素就是催產素,有大量研究表明,催產素是一種愛的激素,除了能夠促成子宮收縮,也能參與泌乳過程。而在心理方面,也有顯著功能,會影響認知、情緒與社交行為。對於社交恐懼症、自閉症、抑鬱症、情緒控制等,都有良好的影響。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既然如此,如何激發催產素呢?

實際上,每個媽媽都自帶催產素,為什麼媽媽們都自帶母性的光輝呢,這與催產素有直接的關係。

而要讓寶寶能得到這種愛的供養,最好的做法是:

1、與孩子有足夠的身體接觸

嬰兒與母親間的身體接觸,能帶來充足的安全感和滿足感。當他哭鬧時,絕不會是無緣無故的,我們需要認識到這一點,或者是身體不舒服,或者是餓了渴了累了,也或者是需要媽媽的抱抱。我們抱起孩子,仔細觀察,並且滿足孩子的需求。

那種認為,嬰兒總是哭鬧就是在綁架父母,越抱越產生依賴的觀念,實際上是一次次的在讓孩子崩潰的做法。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2、與孩子互動,眼神交流,甚至可以向孩子喃喃低語

母親的一切都能帶來安全感,在催產素的影響下,母子連心的感覺和愛的滋養,都讓孩子知道,此時他是最重要的,沒有什麼再比照顧好自己更加重要的了。父母一定要帶給孩子這樣的感受,這對於接下來的自我意識構建與自信自尊的產生與培養都有重要的關連。

3、尊重孩子的自然規律,而不是強制性的按照成年人的要求來成長

有的孩子就是夜裡起來好幾次,有的孩子就是需要父母抱著才能睡著,也有的孩子不能接受母親離開自己的視線。做為父母,我們能做的,就是儘量滿足他的需求。

請相信一點,孩子並非故意跟我們對著幹,只是他的成長帶有自己個性化的特點,我們不能拿他這些表現和別的孩子比較,最後搖頭嘆息,這個孩子太麻煩了。

4、享受這個過程吧,人生就只有一次,孩子越大,你會越加懷念小時候的那種感受

就算是當初的那種鬧騰、折磨、煎熬,在孩子成長過後,再回過頭來看,往往更多留下的,卻是一份淡淡的快樂與滿足。

孩子的這種鬧騰,也是在成全你為人父母的那種責任與擔當。

沒有經歷過這樣的過程,我們不能說,成為父母就算是經歷過了。

能夠陪伴孩子一起成長,這就是一種幸福。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寫在最後

馬伊俐在愛馬身上得到的領悟,在妹妹身上就不再犯錯了。這是多麼痛的領悟啊!好在這一切都還不算晚,及時的糾偏。更多的陪伴與成長,還是能讓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的。

而從大腦發育的角度來說,所謂哭聲免疫法,實質上起到的是對大腦的毒化與傷害。以成年人所想要的“乖巧”,換取孩子成年後的“抑鬱、暴躁、失控”。我認為,這樣的交換條件,真的是太不值得的了。


馬伊俐對女兒進行“哭聲免疫法”訓練,後來怎麼樣了?她:很後悔

那麼,也請各位父母們,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這份樂趣吧!

看完本文,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留言討論。

庭爸,7歲女兒的奶爸,優質育兒領域創作者,家庭教育指導師,70後大叔,有愛有思考的育兒和教育達人,歡迎關注、轉發、點贊和評論,如果想要育兒乾貨,可以關注我後私信:育兒秘籍,我將送你一份很落地和實用的育兒秘籍。更多育兒和教育問題可以與我交流。讓育兒更輕鬆,讓教育更有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