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紀霖先生說“今天年輕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公號“哲學人”3月11日轉載了《新京報》對許紀霖先生的一篇採訪。採訪中,許紀霖先生表達了一個觀點——今天的年輕人“腦子是清楚的,情感是冷漠的”。這一觀點,我不同意。

許紀霖先生說“今天年輕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我認為,不同時代的人,有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其中也未見得沒有共同的主題。比如,在各大衛視跨年晚會極度娛樂化時,倒是B站跨年中,經過藝術包裝的主弦律依舊有很多年輕人擁躉。與其說在他們身上看不到情感,不如說他們的情感是通過與互聯網時代之前不同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並非會上網就能理解網絡一代的人。很可能是過去的人缺乏對新表達方式的敏感,因此,他們只是找不到符合他們心理預期的情感表達方式,就誤以為對方沒有情感。

這也難怪。在過去,網絡只是信息工具,但是對於年輕人,網絡其實是生活方式。網絡過去只是虛擬空間,現在卻是現實。過去的人,離開網絡只是少了一種工具,年輕人脫離網絡便失去了現實生活。這種差異是客觀存在的。

許紀霖先生說“今天年輕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舉個例子。火神山雷神山建設期間,高峰時段曾有5000萬左右的人看建設直播,平時也有不低於2000萬人的觀眾。這其中相信大多數是網絡時代的年輕人。

用網絡時代之前的觀點看,工地直播實在沒什麼可看的。固定的視角,枯燥的施工過程罷了。但是,直播還是吸引了幾千萬的年輕人。這個現象怎麼解釋呢?我認為,從情感表達的方面講,這就是網絡時代年輕人的熱情的一種表達。他們稱自己為“雲監工”,併為各種機械,甚至三棵桂樹起了親暱的暱稱,觀注它們的“一舉一動”。他們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與遠在千里之外的工地聯繫起來,向工地傾注自己的時間與精力。如果這還不算熱情的話,什麼才算是熱情呢?

許紀霖先生說“今天年輕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所以,我認為,是網絡時代之前的人,不瞭解、不熟悉年輕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因而對於年輕人的情感表達“視而不見”,而非年輕人情感冷漠。這種視而不見的根本原因,還是之前的人沒有徹底融入網絡,便依據自身經驗,先入為主的把網絡排斥在了真實的生活方式之外,否定網絡是一種生活方式。

《新京報》提問“網絡空間的虛擬性與這種社會冷漠症是否也有一定關係”,許紀霖先生回答“缺乏在現實世界真實交往互動的人,往往會顯得不著地”。《新京報》與許紀霖先生的對話,恰恰充分代表了這種先入為主的觀點。

這種先入為主的否定是可怕的,因為會使人不經過思考就簡單的否定網絡已經是一種真實的生活方式,否定網絡包含真實的交往互動,否定網絡生活方式中衍生出來的一切新的事實的意義。我認為,這是舊的生活方式對新生活方式的頑固抵抗與否定。實質是用舊框架,閹割新事物。

因此,我不支持這種站在網絡生活方式之外反思網絡和年輕人關係的觀點。這種觀點並沒有深入新的實際,而依舊是用舊框架去套新世界。得出來的結論,也只不過是舊世界對新世界的看法。這種看法,脫離新的實際,連基本的實事求是也算不上,實在談不上深刻。

綜上所述,許紀霖先生的這個“今天年輕人的情感是冷漠的”觀點,實在有失水準,讓人難以同意。

許紀霖先生說“今天年輕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