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纪霖先生说“今天年轻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公号“哲学人”3月11日转载了《新京报》对许纪霖先生的一篇采访。采访中,许纪霖先生表达了一个观点——今天的年轻人“脑子是清楚的,情感是冷漠的”。这一观点,我不同意。

许纪霖先生说“今天年轻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我认为,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其中也未见得没有共同的主题。比如,在各大卫视跨年晚会极度娱乐化时,倒是B站跨年中,经过艺术包装的主弦律依旧有很多年轻人拥趸。与其说在他们身上看不到情感,不如说他们的情感是通过与互联网时代之前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

并非会上网就能理解网络一代的人。很可能是过去的人缺乏对新表达方式的敏感,因此,他们只是找不到符合他们心理预期的情感表达方式,就误以为对方没有情感。

这也难怪。在过去,网络只是信息工具,但是对于年轻人,网络其实是生活方式。网络过去只是虚拟空间,现在却是现实。过去的人,离开网络只是少了一种工具,年轻人脱离网络便失去了现实生活。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许纪霖先生说“今天年轻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举个例子。火神山雷神山建设期间,高峰时段曾有5000万左右的人看建设直播,平时也有不低于2000万人的观众。这其中相信大多数是网络时代的年轻人。

用网络时代之前的观点看,工地直播实在没什么可看的。固定的视角,枯燥的施工过程罢了。但是,直播还是吸引了几千万的年轻人。这个现象怎么解释呢?我认为,从情感表达的方面讲,这就是网络时代年轻人的热情的一种表达。他们称自己为“云监工”,并为各种机械,甚至三棵桂树起了亲昵的昵称,观注它们的“一举一动”。他们通过这种方式把自己与远在千里之外的工地联系起来,向工地倾注自己的时间与精力。如果这还不算热情的话,什么才算是热情呢?

许纪霖先生说“今天年轻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所以,我认为,是网络时代之前的人,不了解、不熟悉年轻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因而对于年轻人的情感表达“视而不见”,而非年轻人情感冷漠。这种视而不见的根本原因,还是之前的人没有彻底融入网络,便依据自身经验,先入为主的把网络排斥在了真实的生活方式之外,否定网络是一种生活方式。

《新京报》提问“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与这种社会冷漠症是否也有一定关系”,许纪霖先生回答“缺乏在现实世界真实交往互动的人,往往会显得不着地”。《新京报》与许纪霖先生的对话,恰恰充分代表了这种先入为主的观点。

这种先入为主的否定是可怕的,因为会使人不经过思考就简单的否定网络已经是一种真实的生活方式,否定网络包含真实的交往互动,否定网络生活方式中衍生出来的一切新的事实的意义。我认为,这是旧的生活方式对新生活方式的顽固抵抗与否定。实质是用旧框架,阉割新事物。

因此,我不支持这种站在网络生活方式之外反思网络和年轻人关系的观点。这种观点并没有深入新的实际,而依旧是用旧框架去套新世界。得出来的结论,也只不过是旧世界对新世界的看法。这种看法,脱离新的实际,连基本的实事求是也算不上,实在谈不上深刻。

综上所述,许纪霖先生的这个“今天年轻人的情感是冷漠的”观点,实在有失水准,让人难以同意。

许纪霖先生说“今天年轻人的情感是冷漠的”,我不同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