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乱成一锅粥”,还能买房吗?4部门齐表态,2亿刚需有谱了


楼市“乱成一锅粥”,还能买房吗?4部门齐表态,2亿刚需有谱了

今年买房会贬值吗?自98年房改以来,我国的房地产买卖正式开启商品化的新篇章,随着城镇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口向城市聚集,买房置业的需求也得到大幅上升。在普通人眼里,不仅居住、生产离不开房子,连办公也需要房子,似乎房子才是一座城市的重要部分。可是,当大家意识到房产背后的价值时,已经太晚了,房产作为资金的“蓄水池”,价值被不断抬高,在买涨不买跌的作用下,自然又更多的人趋之若鹜。总之,能吸引人们买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持有成本”,对很多投机客来说,持有期间几乎不用考虑任何成本,多出的物业费税费又可以转嫁到买家身上,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生意。但是,世事变幻,曾经的好日子并不意味着能一直“占便宜”。

实际上,对于房市这个纯粹靠资金推动的行业来说,供需关系是支撑市场的刚性条件,一旦房子卖不出,市场的竞争力就会大打折扣,长久以往,房地产供过于求的现象必然会加剧。似乎2020年,市场里形形色色的事都出现了。近日,58同城发布《2月国民安居指数报告》,全国67个主要城市二手房挂牌价15503元/㎡,其中51城房价上涨。更有意思的是,2月购房者信心指数为99.4,环比上升3.5%,46.4%的购房者认为2020年是买房的好时机。风波之下,为什么房价还在涨?其实,这只是硬币的“正面”,但我们也应该硬币的“背面”:楼市正迎“生死局”,规模缩水10%、交房迎风险,2020年,买房要“三思”。

楼市“乱成一锅粥”,还能买房吗?4部门齐表态,2亿刚需有谱了

一边停工,一边破产,5000亿元的巨债压顶,留给房企的路在哪里?

开年以来,超过100个城市先后关闭了线下售楼处,大部分网签中心延迟复工,受其影响,春节期间18城二手房成交陷入了冰点,廊坊重庆合肥、长沙武汉天津的成交量同比降幅均超过6成。新房表现更差劲,仅2月9日一天,30城只卖了50套房子。房说君认为,没人买房,也没人卖房,楼市没了人气和成交量,不管新房还是二手房,期房还是现房,都会堆在那里,成为真正的钢筋水泥。撇开冷冰冰的数据不提,一方面,虽然售楼处先后进入复工状态,但工地复工还不乐观,易居丁祖昱表示,目前全国工地复工率不到10%,优先复工的多为基建民生项目。

另一方面,风波当前,更加速了行业“出清”,截至2月25日,年内已有75家房企发布破产公告,与此同时,今年是房企发债的高峰期,95家典型房企到期债务有5000亿元,仅3月份,待偿金额就达330亿元。在房说君看来,2月底工人才到位10%,如果延迟到3月份才开工,加上工人返程后的准备时间,实际上的密集复工可能要到4月了。这样一来,延误今年的交房不说,耽搁的工期还要经历一番扎堆复工和急忙赶工的过程,对开发商的信用、回款是更大的考验。当小阳春、返乡置业的希望告吹,楼市的投资额、施工进度也会受到影响,特别是今年初的交房潮也会推迟,届时,巨额债务压顶,交房又迎考验,这就是新年开局楼市要面对的“棋局”。

楼市“乱成一锅粥”,还能买房吗?4部门齐表态,2亿刚需有谱了

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的房地产正面临着这种状况,过去这些年,我们见惯了高杠杆负债的开发商,运用空手套白狼的手法,一次次地贷款、拿地、盖房,趁着房价水涨船高,自己也赚得盆满钵满。彼时是房企的好日子,购房者的话语权很少,到了2020年,局面完全调转过来,复工缓慢的房企,想要保持生存能力,前提是要把房子卖到购房者手里,毕竟房地产涉及上下游数十个行业,如果长期停顿下去,不仅整个市场会僵住,很多人的生活都会受影响。据中指院的问卷调查,有62%的专家认为,2020年市场规模下降幅度将超过10%。不仅如此,丁祖昱也认为, 今年房地产下行幅度预计在10%左右。

房地产规模下降10%,是什么概念?一夜之间,多城为市场“开绿灯”,靠谱?

有了这个前提,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各地争先“抢救”楼市了。从2月中旬开始,已有河北、天津、上海、杭州等10余省市,先后出台针对房企的阶段性宽松措施,大部分以延缓土地金缴纳、降税减费、放宽预售条件为主。随后,南宁、钦州等地继续密集发布新政,从调整公积金贷款上限,到购房补贴等方面支持需求。随后,部分省市、银行相继传出调降首付比例的措施,除了波及范围更广之外,政策导向逐渐向“需求端”过渡。不过,这一招无疑是重燃楼市希望之火,对如今年均十几万亿的房地产来说,一旦出现“降首付”之类抬高杠杆的政策,巨量的购房需求可能会迸发出来。

楼市“乱成一锅粥”,还能买房吗?4部门齐表态,2亿刚需有谱了

据中原地产统计,2月已有超过60城发布了不同程度的楼市调控政策,呼吁营救楼市的声音不断,整个过程演变下来,表面上一片欢腾,购房者信心上升,51城二手房价上涨,暗地里,却是房企停工破产,偿债压力加大的难题,可谓是“乱成了一锅粥”。更重要的,还是高层对楼市的态度。2月16日,财政部部长刘昆指出,坚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实房地产长效管理机制;2月17日,国统局孔鹏表示,1月各地坚持房住不炒定位,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保持总体平稳态势。

2月19日,央行四季度货币政策报告,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按照“因城施策”原则,加快建立房地产金融长效管理机制,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2月25日,银保监会肖远企表示,目前房地产金融政策依旧是“一城一策”,地方根据情况,在不违反大框架下可以自行安排。显然,针对市场预期的变化,从2月16日至2月25日,10天之内,4部门先后针对楼市领域发声,足以说明楼市的调控基调没有改变,更何况央行作为银行的“钱袋子”,直接点明不作为短期手段,自然不会出现资金大幅流入房市的情况,投机之火又从何燃起。

楼市“乱成一锅粥”,还能买房吗?4部门齐表态,2亿刚需有谱了

房说君有话说,总的说来,房地产调控已经形成“惯性”,哪怕没有这场风波,市场的资金面也不会放松,拿大家关心的房贷利率来说,1年期利率对实体业实实在在的利好,大概率还会接着降,而影响房贷的5年期LPR,可能是微降甚至不降,但首套房是例外。有心人可能会留意到,去年10月央行的公告指明,首套商贷款利率不得低于相应期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这就意味着,如果名下没房,按揭的利率空间是有弹性的。比如2月20日,5年期LPR报价4.75%,较去年下降10BP,再比如党报发文未来降准降息可期。

特别是对于流动人口来说,这部分人在城市落户的可能性最大,从数据来看,1982年我国流动人口只有657万人,到2018年已经变为2.41亿人。这类人群包括学生、农民工、毕业生、外来工,房子对于他们无疑是一笔大额消费,如果利率利好与刚需首套,也能让他们心里更有谱。不过需要提醒的是,今年买房要“三思”,一方面开发商资金面被压榨,新房质量问题可能会扎堆出现,甚至一不小心就买到“豆腐房”,另一方面,房企最大限度以价换量,虽然最开始利于买方,一旦市场回归,刚需的购房机会也会稍纵即逝,难把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