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医”有哪些?(二)

“上医”有哪些?(二)


周汉晋名医


扁鹊

扁鹊,其真实姓名是秦越人,又号卢医。

据考证,约生于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407年),卒于赧王五年(公元前310年)。

扁鹊是他的绰号。这是因为医生治病救人,走到哪里,就为那里带去安康,如同翩翩飞翔的喜鹊,飞到哪里,就给那里带来喜。


淳于意

淳于意(公元前205~前150年),西汉临淄(今山东淄博)人。

年轻时喜钻研医术,拜公孙光为师,学习古典医籍和治病经验。公孙光又将他推荐给临淄的公乘阳庆。当时公乘阳庆已年过六十,收下淳于意为徒,并将自己珍藏的黄帝、扁鹊脉书,根据五色诊断疾病、判断病人预后的方法传授给他。


张仲景

张仲景(约公元150~219年),名机,东汉末年南阳郡涅阳人。

张仲景的祖籍自来众说纷云,陈邦贤氏定为南阳郡涅阳,范行准氏定为南阳蔡阳。


华佗

华佗(约公元2世纪~3世纪初),字元化,沛国谯(即今安徽省亳州)人。

他在年轻时,曾到徐州一带访师求学,“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

专志于医药学和养生保健术。他行医四方,足迹与声誉遍及安徽、江苏、山东、河南等省。


王叔和

王叔和名熙,汉未至西晋期间高平人,其籍贯一说山东巨野,一说山西高平。

唐·甘伯宗《名医录》谓其“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


皇甫谧

皇甫谧,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平凉,一作灵台)人,后随其叔父移居至河南新安(今河南渑池县附近)。

其曾祖是汉太尉皇甫嵩,但至皇甫谧时,家境已清贫,而他幼时也不好读书,直到二十岁以后,才发愤读书,竟至废寝忘食,终于成为当时著名文人。


涪翁与郭玉

郭玉(公元1~2世纪),东汉广汉郡(今四川新都县,一说广汉县)人,是汉和帝时最负盛名的医学家。

郭玉的师祖是一位隐士医学家,即四川涪水附近以钓鱼为生的一老翁,世人不知其姓名,所以称为“涪翁”。

史志记载:“涪翁避王莽乱隐居于涪,以渔钓老,工医,亡姓氏。”(《直隶绵州志隐逸》卷41)。


葛洪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这是晋代科学家葛洪在治学上的一句名言。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公元283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公元363年)。晚年,他隐居在广东罗浮山中,既炼丹、采药,又从事著述,直至去世。


魏晋南北朝名医


雷斆

南朝宋时药学家。

曾著《炮炙论》三卷,记载药物的炮、炙、炒、煅、曝、露等十七种制药法。原书已佚,其内容为历代本草所收录,得以保存,其中有些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现传《雷公炮炙论》,为近人张骥辑佚本。


陶弘景

陶弘景,字通明,自号隐居先生或华阳隐居,卒后溢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一带)人。

陶氏生活于南朝,历经宋、齐、梁三朝,是当时一个有相当影响的人物,博物学家,对本草学贡献尤大。陶氏为世医出身,祖父及父亲皆习医术,且有武功。他自幼聪慧,约十岁时即读葛洪《神仙传》,深受影响。


全元起

全元起(生卒年不详)为南朝时齐梁间人。

史籍有作金元越或金元起的,并为讹字,据《南史·王僧儒传》称,全元起在注《黄帝内经·素问》之前,曾就砭石一事造访王僧儒。

他的《注黄帝素问》,为我国最早对《素问》之注解。该书虽佚,但宋·林亿等在校正《黄帝内经》时,尚得见其书,并引录《内经·素问》篇名秩序。


徐之才

徐之才是南北朝时期一代名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南朝丹阳人,人称“东海徐氏”。

熙之子徐秋天,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

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医名。后徐謇因故为北朝所俘,终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称徐六,也为北朝所俘。


许胤宗

许胤宗,一作引宗,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二年(536),卒于唐武德九年(626),享年九十余岁。

许氏乃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曾事南朝陈,初为新蔡王外兵参军、义兴太守;陈亡后入仕隋,历尚药奉御,唐武德元年(618)授散骑侍郎。

许氏以医术著名,精通脉诊,用药灵活变通,不拘一法。


甄权

甄权,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541),卒于唐贞观十七年(643),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因母病,与弟甄立言,精究医术,专习方书,遂为名医。

甄权对针灸术造诣尤深,兼通药治。

一生行医,活人众多:隋开皇初(581)曾为秘书省正字,后称病辞职。甄权通颐养有术,提出吐故纳新可使肺气清肃,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


隋唐名医


巢元方

隋代医学家。

曾任太医博士,隋大业六年(610)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


孙思邈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581~682年。

人们尊称他为“药王”。

他从小勤奋好学,七岁读书,每日背诵一千多字,有“圣童”之称。到了二十岁,已精通诸子百家学说。


张宝藏

张宝藏,字澹,唐栎阳(今陕西临潼)人,约生活于公元六世纪。

唐贞观年间(627~649),宝藏年已七十,任金吾长,时太京李世民患气痢,诸医屡治无效,于是下诏征医方,宝藏曾患此疾,服乳煎荜茇方而愈,他具疏此方。太宗服药后,痢即痊愈。宝藏因此授三品文官为鸿胪卿,是我国医学史上官爵最高者。


崔知悌

崔知悌,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公元615~685年。

崔氏出身宦族,历任洛州(今河南)司马、度支郎中、户部员外郎,唐高宗时升殿中少监,后任中书侍郎,公元670~674年为尚书右丞。公元679年官至户部尚书。


张文仲

张文仲,约公元620~700年。唐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为侍御医、后至尚药奉御。

文仲通医理,尤工风与气之研究。他认为风有一百二十四种,气有八十种,若不能区分,会延误病机而致死亡。


王焘

王焘,今陕西县人,约生于公元670~755年,其曾祖父王珪为唐太宗朝宰相。祖父祟基,父茂时,王焘为次子。

王焘幼年多病,年长喜好医术,有感于不明医者,不得为孝子,遂立志学医。


鉴真

鉴真,俗姓淳于,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唐代佛学大师,公元688~764年。

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


王冰

王冰,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籍贯不详,约公元710~805年,公元762~763年为太仆令,王氏少时笃好易老之学,讲求摄生,究心于医学,尤嗜《黄帝内经》。


昝殷

昝殷,唐代蜀地成都(今四川成都)人,约公元797~859年。

昝氏精医理,擅长产科,通晓药物学,唐大中年间(847~852),他将前人有关经、带、胎、产及产后诸症的经验效方及自己临症验方共378首,编成《经效产宝》一书,共三卷。


李珣

李珣,字德润,五代时前蜀梓州(今四川三台)人,生活于九、十世纪。

李珣祖籍波斯,其先祖隋时来华,唐初随国姓改姓李,安史之乱时入蜀定居梓州。


韩保升

韩保升,五代后蜀(今四川)人,约生活于公元十世纪,生平籍贯史书无载。

后蜀主孟昶在位时(934~965),他任翰林学士,曾奉诏主修《本草》。他与诸医详察药品形态,精究药物功效,以《新修本草》为蓝本,参考了多种本草文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