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杠精?你遇到过的第一例杠精是在什么情况下?

讲故事的猫小姐


杠精,喜欢挑刺和抬杠,而且越杠越欢,可能还有种病态的快感,有杠瘾!

不过,答者认为当下言论相对自由的社会,每个人应该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有时候一个有技术、有水平地杠精,发表的精辟独特的见解看法,确实能让观众耳目一新。

杠精例子,我是记不住了,不过可以确定的是,生活处处有杠精,有杠精的存在,总能给我们观客增添许多欢乐!


橙凤梨


很多人都有极强的独裁心理,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自己发表言论,却不允许别人说话。他们总是想封住别人的嘴,把别人的意见视为抬杠,贬为杠精。

这种人永远都搞不明白,别人之所以会提出不同意见,大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看出你的言论存在许多缺陷和错误。如果你的言论逻辑推理完美无缺,别人又如何能够抬杠?

我曾经就很纳闷,为什么我身边就缺少杠精呢?为什么没人跟我抬杠呢?

有诗为证:

前不见喷子,

后不见杠精,

念天地之悠悠 ,

独怆然而涕下!



知天命513652050


“杠精”,又名抬杠成瘾症候群。由于以抬杠为己任,对人不对事,宽于待己,严于律人,再靠两把语言上胡搅蛮缠的刷子,抬杠成瘾症候群迅速在微博上获得了存在感。更确切的说,是对抬杠这门技艺纯熟到成精的人。网友们一边咬牙,一边痛骂,将这类人的特质总结成为两个字:杠精。

抬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网络文化现象,而是一门语言艺术,讲究快稳准狠。抬杠的技巧丰富多样、博大精深,难以一一列举,根据观察,我姑且举出五种最常见的抬杠类型来,虽不免挂一漏万,但也足窥全豹。这些例子多数来自网络,有的是真实发生的对话,有的则是网友们故意模仿杠精口吻创造的。

比如,有人在微博上推荐:“某某书很流行,值得一看。”杠精的回答就是:“流行的东西就好吗?你怎么不说流行性感冒?”再比如,有人给初生的婴儿送上美好的祝福:“希望他长大后自由发展,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杠精怎么说呢:“他如果愿意放火抢劫呢?你也希望他去做?”因此,这类杠精的特点是挑出别人话里的某个词,做极为较真的理解,完全不顾原句的语境。

这类杠精我们每个人都遭遇过,上学的时候忘了做作业、忘了让家长签字、忘了带课本,都会被老师质问:“为什么没有带课本?”学生说:“忘了。”老师说:“你怎么没忘了吃饭?没忘了睡觉?”当然,在今天更多的情况是,当有人在微博上感慨:“一部分国人随地吐痰真没有公德。”杠精则回答:“外国就没有随地吐痰的人?为什么老拿中国说事儿?”这类杠精的特点,就是把别人没提到的事情理解为不赞同,属于逻辑上的“引入概念”。网友们设计了这样一个对话,对杠精的刻画可谓入木三分。有人说“大家早上好!”杠精的回答则是:“你什么意思?大家晚上就不好吗?”

极端夸大型杠精:网上有个例子是这类杠精的典型。爷爷说:“这坑挖的(得)太浅了。”叔叔说:“太浅?太平洋深!”爷爷说:“这土堆得太矮了。”叔叔说:“太矮?珠穆朗玛峰高!”(来自网友“沧海月明”)再比如,同事说:“你这个报告里的数据不太准确。”杠精回答:“世界上哪有绝对的准确啊?”这类杠精会把原句里简简单单的形容词,夸大到荒谬绝伦的程度,从而规避了原句表达的真实意图。

比如,有人针对“读书无用论”说:“年轻人还是应该接受高等教育!”杠精则回答:“不见得吧,我家邻居的七大姑的八大姨的外甥女就没上大学,现在不也过得挺好?”或是当你说:“抽烟有害健康。”杠精则会说:“也未必啊,张学良抽烟活到一百多岁嘛。”在社会性话题上,这类用个案去否定全部的回答的做法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但却是杠精们最常用的技巧之一。

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看似不太符合以中庸为标榜的人,但在实际中,这类现象可不少见。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辩论的灵魂》里举例:“我亲眼看见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现金抬进门。你说不然,反对我么?那么,你就是他的同党。”鲁迅先生指出的这种现象,我算是感同身受了。前不久,我在一个问答平台上回答了关于剩女的问题,大意是说“剩女”是个很错误的词,虽然我是男性,但那条回答下面有几十条回复来杠我,杠的内容一致:你这么为剩女说话,你肯定就是个剩女。

被杠精“杠”得次数多了,我就很想耐心说明一番,于是我拟了一段话,打算在发表任何言论之前,都先把这段话注上:“一、本言论没有提到的事项,并不等于本人反对;二、受网站字数客观限制,不能将全部现象悉数罗列,只是取其大概,并不代表本人否定有例外情况;三、本言论仅针对具体事件进行评论,请不要引申、夸大本言论的观点或扩大内涵的范围……”

众所周知,网络上的发言少则几十个字,多则一两百字,若是每次网络发言都要缀上这段“说明”,那我就离神经病不远了。所以,对待杠精,我想说:你以为你是谁啊!


MiracleFarm


不知道辩论大赛算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