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读《毛选》

父亲老了,背驼了,眼花了,行动不便了。

老了的父亲却不遵守老的规矩。我做梦都没想到,他会叫我帮他买书读,且一定只要毛主席的。我莫名其妙,斗大的字不识几个,还要读书,还毛主席的呢。我没把这事放在心上。每到星期六,我从学校回家,父亲总急不可待地伸出粗糙黝黑的手,问书呢?可想而知,他总是失望地阴着脸,以节食的方式来表示他极大的不悦。

失望的次数多了,他便对我大发雷霆,说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我却不知孝敬他,不明白他老了感受。他给我最后的通牒是,如果下周末还没给他买到书,他就当没我这个儿子。


父亲读《毛选》


我买到“毛选”的那个晚上,父亲把他那视之若命的酒给戒了。父亲知道自己几杯下肚就会昏睡。他从我手里接过书的那一刻,全身都颤抖着,而后宝贝似的把书翻过来掉过去,扣到怀里,捧在嘴边;闻书的馨香,掂书的重量。笑了,哭了,又笑了;吻了一口,又吻了一口。喃喃地说些我听不懂的话:我可看见您了,可摸着您了,是您救了我……

父亲读起“毛选”来,我就辛苦了。父亲识字太少,一卷“毛选”,其中的字大概只会认三分之一,然而他说,这能怪我吗?我少小为孤,与你姑姑相依为命,在那段有上顿没下顿的日子里,能活过来已是万幸,哪有时间和学费读书。因此,只要我在家,父亲便没完没了地问。问了字音又问字义。一开始,我还是耐着性子给他讲解,但没过多久心里便冒了烟。我心里冒烟,他装着不知,还是一问再问。

吸取教训,以后的周末,我干脆躲在学校不回家。可我不回家,他还是问。起初问邻居,邻居厌烦了他,他就调远问的距离。问来问去,一村只要识点字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问遍,且都厌烦了他。


父亲读《毛选》


一个多月后,我以为他知难而退,周末便放心地回家。谁知在远远的地方,我就看见在我家楼顶上,一个人白头、弓腰、着棉袄、戴老花镜,双手捧着书忘了一切地读着。

听到我的说话声,他从楼顶下来,又无奈又无赖地问,老四,毛主席的书我是认不了多少字,你不回家的这段时间,我把村中识字的人都问遍,且都烦了我。书我是一定要读下去的,你要是不希望有一个人人讨厌的父亲,怎么办你自己掂量掂量吧。

我告诉他,要不给他买本字典。他笑说好。但他即刻就沉下脸来,说他不会拼拼音,更不会查字典。我哭笑不得,只得教学前班学生一样教他aoe……教他阴阳上去四调,教他怎样用部首查字典。

人老了,什么都老。他老了的记忆使我要教会他三个字母比教学前班学生还难。不过他花了十几天的时间还是记住了全部的拼音字母,并能熟练地用拼音拼读生字,还掌握了音序和部首两种查字典的方法。


父亲读《毛选》


父亲读“毛选”比我读书时认真远了。我读学生课本很少作笔记,而父亲读“毛选”,只要碰到些他认为稍有点哲理的句段,就都得先用红笔在其下面划横线,然后认认真真将它们抄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小本子上。抄完还要仔细搜寻,看是否漏字。

当确定万无一失,就咧开差不多只有牙龈的嘴高声诵读,直到能够背诵。父亲的认真总使我怜悯,“毛选”中有哲理的句段太多,他抄了一本又一本,背了一天又一天,人更加枯瘦如柴了。

我问父亲,读完一卷“毛选”有何体会,父亲什么都说不上来。这我早知道。我只是不明白,父亲到老时,为何如此珍爱毛主席的书。

答案也许就体现在父亲对“毛选”的护理上。每每要拿书看前,父亲必先换上干净衣服,洗净手脸,刷净牙。看时双手捧着,不准不干净的人摸他的书,甚至连靠近他都不行。不看时,则用一块洁净的红布包裹,然后放在他认为最安全的地方。由此可看出,父亲读“毛选”,并不是突然心血来潮,附庸风雅,更不是如村里人说的神经错乱,而是用这种方式来缅怀这位使他翻身做主人的救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