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香港的电影电视可以用红火形容,为什么现在很少看到了?

8090后一起看电影


香港电影电视市场在上世纪还是很繁荣的,明星众多。远一点的郑少秋、刘家良,再到后来周润发、成龙、周星驰和无线五虎等。导演更是有王晶、徐克、王家卫、唐季礼、杜琪峰、李安、吴宇森、刘镇伟等。影视佳品频出,《上海滩》、《楚留香》、《英雄本色》、《大话西游》、《东成西就》等曾火遍两岸三地。

最近几年,基本上没有年轻演员能顶上来。在今年大部分港片中,甚至还要靠年近半百的古天乐独挑大梁。2019年古天乐上映的作品达到七部左右,《反贪风暴4》、《扫毒2》、《追龙2》、《使徒行者2》和《犯罪现场》等虽然取得了不错的票房,但同质化严重。

香港电影电视现在为什么不行了,举个例子大家就容易理解了,你的学习成绩排名下降,可能你退步了,也可能别人进步了。所以香港电影电视业的没落,一方面受外界因素的冲击,比如好莱坞大片的垄断,以前香港电影票房榜经常出现星爷成龙等人的作品,近几年排名靠前的基本上都是好莱坞大片,这是外因。

香港电影的没落还有内因,年轻的导演演员成长太慢,影视制作越来越粗劣,香港年轻观众长期被洗脑,更喜欢看美国大片。而且这几年大陆市场的快速崛起也让香港不少知名导演和演员选择进军内地,使得香港电影电视人才流失严重。年轻人没成长起来,顶梁柱也流失了,所以现在香港电影电视业是青黄不接,后继无人。




春梅云唤


我从小就是看香港电影长大的,家里面当时可以收到好多香港电影台和台湾电影台,当时还不喜欢外国片,内地片当时也很少有特别优秀的电影,就觉得香港电影特别好看!而且当时也确实出现了很多经典的优秀港片。

感觉自从内地电影行业慢慢发展起来之后,好电影也越来越多了,特别是这几年,外国电影就更不用说了,长大看了好多国外的好片之后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好电影!

但即使这样,小时候看过的优秀港片在我心里还是很有地位,算是当年的一个回忆,一种情怀。

我记得以前出个什么片儿,大家第一个反应不是赶紧去电影院看,而是等着电视上,或者网络上有的看了之后,在这些平台上观影,最近这几年貌似大家才普遍都有了去电影院看电影的观念。

好电影看的多了,观众的审美和品位自然就会有一定的提升,我个人感觉内地电影也一直在从各种方面(赚钱方面、口碑方面、艺术价值方面等等)提升自己,可是再来看港片,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港片和当年几乎没什么区别。

举一个我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例子,刘镇伟的大话西游那么火,大家那么喜欢,可是他之后拍的电影都没什么好评。其实我从小都很爱看他的电影,什么 天下无双 东成西就 黑玫瑰对黑玫瑰之类的,后来看完东成西就2011我就觉得大家肯定评价不怎样,但是其实他并没有变差,他还是当年的刘镇伟,它所表达的爱情观,以及搞笑的点都和当年没什么区别。

但是我已经长大了,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我。

观众们也都长大了,品位也和当年不同了。

这一点,我感觉现在大多数的香港电影人都没发现,他们都还在搞当年那一套,这或许就是为什么我们觉得现在的香港电影越来越不好看了。

不过现在也有很优秀的港片,前段时间看的 僵尸2013 就超棒的~






小倩爱电影


以前的香港电影和电视剧,尤其是上世纪80、90年代拍摄的电影和电视剧,确实非常精彩好看,但是进入21世纪以后,香港电影和电视剧已逐渐变得没落。

现在,香港制作的精彩电影和电视剧越来越少,我们看到的也越来越少,这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强势经济催生强势文化。

1、内部原因:进入21世纪,香港经济发展增速相比其它地区放缓,许多电影和电视剧优秀人才出走香港,到外面去发展,造成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创新不够,新鲜血液减少。

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的创作人员,无论导演、演员、编剧、监制,还有各种幕后人员,都非常卖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顶尖电影人才不断加入香港电影的产业。加之当时香港经济在地区中处于顶端,周围国家地区文化产业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所以,在这一时期,港产片蓬勃发展。

进入21世纪,香港经济增速放缓,许多优秀人才远赴大陆和美国好莱坞发展,本地电影创作人员思维相对创新有限。香港电影和电视剧陈旧的制片模式以及同质化电影所带来的审美疲劳,都让香港电影逐渐走向了落寞。邵氏停产、嘉禾电影被收购且不再涉足上游影视业务、新艺城也因利润分配不均、创作观念发生分歧等问题仅存活11年就宣告解体。

近两年,香港影视界屡失英才,在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去世后,嘉禾电影创始人邹文怀以及被誉为“靓绝五台山”的香港艺人蓝洁瑛也相继离世。这些曾一手缔造香港电影和电视剧黄金时代的大师以及演员的离场,对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的高水平发展也是一大损失。

面对市场的大浪淘沙,其他香港影视公司即便能继续出品电影,产出量也极低,基本一年1-2部甚至几年一部。这些都造成了香港电影的日渐没落,也是我们现在很少看到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的原因。

2、外部原因:进入21世纪,内地电影市场的兴起以及好莱坞、东南亚等电影和电视剧市场的冲击,让香港电影和电视剧过去的辉煌不再。

进入21世纪,中国内地经济发展迅速,韩国电影工业脱颖而出,东南亚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的电影产业开始实行电影进口配给制度。

近年来,内地电影市场的快速发展令各界有目共睹,这使得不少影视公司前来掘金,香港电影公司也不例外,并以与内地合拍为主,扮演着出品方的角色,为影片提供导演和演员,影片类型也倾向于内地观众的审美,而内地资本则为影片提供大量资金。

伴随着好莱坞、宝莱坞等国外优秀电影市场的冲击,让香港电影公司更加雪上加霜。这也是造成香港电影和电视剧没落的原因,也是我们现在很少看到香港电影和电视剧的原因。

香港电影和电视剧要想走出目前的状态,最好办法就是拥抱内地,因为内地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和优秀的人才。我们期待,香港电影和电视能够重塑以前的辉煌!





零刻记事


其实不算越来越少了,只是现在引进的不是很多,如果你特意去看一下,找一找,还是会发现,每年都有许多新的香港电影和电视剧,只是现在我们大陆的电视剧和电影,就挺足够我们看的了,那相对的就会忽略掉,港台的一些剧。

比较以前,我们在大陆影视资源相对比较少的情况下,大部分电视台都会播放很多港台电影电视剧,当然,当时也只是引进了一部分,因为可选性小,所以我们的印象都很深刻,那时候也没有电脑啊,智能手机等等的电子设备,所以娱乐一般就仅限于电视上的电视剧,这一对比就感觉当时的香港影视剧特别多。

其实不过是我们现在大陆拍的作品数不胜数,相比较而言,就感觉香港的就很少了,还有现在很多香港台湾的明星都到大陆来拍戏,大陆也有去那边拍戏的,这种界定感就比较模糊,也会感觉到香港影视剧越来越少。








影视吐槽会议室


香港电影(Hong Kong Film)是华语电影的先驱者。华语电影是分割成四个地方发展的:香港电影、大陆电影、新加坡电影和台湾电影。香港作为英国的殖民地,发展成为华语世界(包括海外华人社会)以至东亚电影的制作基地之一。几十年来,香港一直是电影工业基地之一和电影出口地之一,人们把它称做“东方好莱坞”。

香港的纸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

第一,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比如徐克、杜琪峰等,他们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

第二,香港尽管也有不少以导演强势创作著称的影

张彻的《独臂刀》

片。

第三,香港电影素以拍摄迅速为特色。要说香港的拍摄速度有多快,1960年代,香港的粤语戏曲片就有“七日鲜”的纪录,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这个纪录几乎被追平,吴镇宇导演的《9413》,只用了10天时间,而他主演的《古惑女》,也只用了12天。香港电影之所以要拍摄快,主要是为了赶档期,既赶明星的档期,更主要的是为了院线的上映档期,港片兴盛的时候,院线需要大量的港片填充各个档期,尤其是每年的春节贺岁档,更是必需有巨星坐镇。




66好剧连连看88


首先明确一个概念,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背后是一个发达的影视工业体系的表现

一部电影的制作是包含前期拍摄、后期制作、宣发、放映,以及周边的财务、法务服务等等步骤流程,在每个链条上,都有专业化分工,彼此各司其职,最终组合在一起,以高效率、完成高质量、高标准的作品。

80年代,香港作为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一个偏地是黄金的年代。香港作为曾经英国的殖民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殖民历史、移民历史,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化。对于香港文化,英国政府采取开放态度,并没有采取文化专政的政策。经济快速的发展与宽松的文化政策极大的促进了香港文化的繁荣。可以说香港影视行业的红火,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的结果。是而它的没落,也正是于此相关。

从制作品质上看

70-80年代,嘉禾,新艺城等一批批成熟的电影企业纷纷涌现,随着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电影市场的需求达到新高点,观众对电影类型的多元化需求,渐渐使得香港电影由简单的工厂制作发展为成熟制片模式,影片制作上也由简单的片场制作转变成独立制作。一时间,电影,电视剧,唱片的空前繁荣造成香港影视行业百花齐放,群星璀璨的局面。这一现象维持到90年代中后期,但是只注重短期效益,没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和长远战略也为影视行业的发展埋下隐患,也就是长久以来形成的多快好省拍片的概念,让香港电影品质开始不断下降。

从人才流动上看

时间进入2003年,随着香港与内地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合资拍摄电影也成为主流选择,以周星驰的《美人鱼》、万达影视、鸣艺文化等公司出品的《反贪风暴3》、林超贤导演的《湄公河行动》为代表,它们在内地表现出票房强势,也使得更多的演员、导演选择转战内地市场,例如香港年轻一代导演曾国祥的《七月与安生》,再到今年的《少年的你》都是最好的例子。随着香港导演与大量影视行业人才北上,打入内地市场。香港演员出现断裂现象,香港电影的落寞是注定的事情。

从资本规模上看

2003年,广电总局宣布允许国内非电影行业的民营资本投资电影业,无数资本注入电影行业,给内地电影市场这头沉睡“猛兽”焕发了生机。资本投入规模之大也是前所未有,仅仅《唐山大地震》为代表的四部主旋律电影得到了工商银行1.2亿的融资贷款,博纳影业的《十月围城》等三部电影得到了工商银行5500万的贷款。由国家投资拍摄的《太行山上》也得到5000万的投资,到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成功,开启了国家电影证券化的十年,越来越多的影视行业的上市公司出现,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两大巨头腾讯与阿里也纷纷成为腾讯影业与阿里影业进入影视行业。反观香港市场,随着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经济遭受冲击,直接也影响到了香港电影的投资,从《黄金花》、《点五步》、《一念无明》再到《幸运是我》,无一不是启用低成本的制作。<strong>


随着中国内地影视行业的崛起,以《流浪地球》、《哪吒》为代表内地作品,证明内地影视盛世已来,香港影视行业会不断缩减工业规模,扎实的工业基础使得香港可以源源不断向内地输送人才,而像《春娇与志明》、《桃姐》等等港片也将以独特的香港符号而存在。


风中钓猫


我个人觉得主要是因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刚刚起飞,很多的影视作品更多还是依靠来自与国际接轨的香港,我下面针对这个问题回答一下。

第一:香港电影市场是在81年那年开始类型齐放的,正好香港金像奖也是这个时候开始实行的。这对整个华语电影来说是一个标志,对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也是个开始。

第二:当时的香港有很多电影公司市场非常红火,最典型代表的就是邵逸夫组建的“邵氏影业”和私下的“TVB”电视台,还有一个就是出品了相当大多的经典影片的“嘉禾影业”,嘉禾影业从七十年代李小龙的《唐山大兄》开始走向了香港一线电影公司,后来更是挖掘了洪金宝、成龙和林正英一大批电影人,这些电影人成为了香港电影类型片开拓者。

后来洪金宝自己在嘉禾旗下成立了“宝禾影业”开启了更多类型电影的时期,其中灵幻功夫类型(僵尸片)就是这个时候首创的。

成龙在嘉禾影业旗下自己也组建了“威禾影业”服务于嘉禾影业,成龙开启了“警察故事”系列,为警匪片类型开启新的市场。

第三:就是在香港黄金十年的时候一批从国外留学回来的青年电影人开始发力,其中包括徐克、许鞍华、陈可辛和严浩等这一批人,开始了香港新浪潮电影。另外有一批从片场成长起来的导演也开始上位其中包括吴宇森、杜琪峰、尔冬升、刘伟强、王晶、陈嘉上于仁泰和李仁港、刘镇伟、王家卫这帮人也开始崭露头角,为香港的电影电视尝试了很多题材和类型。

以吴宇森的《英雄本色》为代表的电影,标志着香港的电影开始了辉煌时期。

所以从这三点来看,以前的香港电影电视真的可以用红火来形容,其当时的繁荣有过而无不及的。


小易哥本尊


港影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很多优秀的大牌导演和具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离港,选择去好莱坞发展。张国荣梅艳芳等的离开代表着香港巨星时代的终结

香港那时候的巨星是真正红遍亚洲的(周润发、成龙、李连杰、王祖贤等)在全亚洲都是火的不行。不像现在的很多明星都是靠媒体吹捧出来的。还有一大批优秀的幕后制作人的离开(一个好的电影不仅只有演员、导演是关键,还有编剧、摄影、剪辑、灯光、特效呢),更是整个行业的损失。

另一方面优秀演员培养跟不上,后继乏力(当时无间道的出现就是那个黄金时代最后的回光返照,反正我印象中就是这样)。原因是竞争愈发激烈,北有日韩,西有欧洲,南有泰国印度,更有好莱坞的全面冲击,加上香港本土有房地产利润吸引。在电影产业上的收益吸引力降低,投入则减少,然后投资回报少,就更加吸引不了新的人才加入演艺圈磨炼成才,然后恶性循环……还有从风格特色上来看,香港电影本来就是着眼小人物、小事件、无厘头、生活化的打打闹闹为特色的.这也是他们独树一帜的本钱,完全可以和好莱坞那些拯救地球的大片一拼.如果他们继续这种小打小闹的特色,也不会太快衰落。



小玉子Film


香港电影的衰落似乎已经渐渐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不仅产量持续走低,随着众多香港导演北上内地参与电影制作,纯正的港片也越来越少。但尽管如此,每年也还总是有那么几部优秀走心的香港制造让人相信“港片未死”。

比如我今天要推荐给你们的这部——《可爱的你》。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来,气质跟《岁月神偷》有点类似——平淡细腻,自然流畅,情绪饱满,既怀有对现实的深切关照,又带着强烈的人文关怀。

影片一开场,就带出了一个现代社会里颇具普遍性的问题,功利化教育。

知名幼儿园校长吕慧红发现“精英班”上的一名学生因压力太大患了焦虑症,建议家长转班。



但身处精英阶层的家长坚决不同意——他们说自己的孩子未来也是要成为精英的,所以必须从小待在“精英班”;并且他们不相信小孩子有什么压力,因为除了上课他不过只是参加了一些很普通的兴趣班而已

而因为该家长财大气粗,是幼儿园的一位“金主爸爸”,所以吕校长让孩子转班的建议最终遭到校董事会的驳回。这件事让她感受到自己与家长、校董之间教育理念的巨大差异,于是选择了辞职

与此同时,她的老公(古天乐饰)工作也遭遇到一些阻力。于是结婚十年存有不少积蓄的夫妻俩,决定过几个月一块离开香港,来一次环球旅行



然而就在他们准备得热火朝天的时候,某天吕慧红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说的是乡村学校“元田幼儿园”正面临巨大困境——

因为招生难、待遇差校长和老师全部辞职了,家里有条件的小朋友也都转到了其他学校,目前学校里仅剩五名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和一位兼职代课老师。并且元田村委会决定,如果下学期学生不足五名,就将关闭幼儿园。


目前校方想要聘请一名新校长,给出的工资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但工作却非常繁重:不仅要给孩子们上课,还得负责清洁维修等所有杂事。

正因如此,校方的广告登出后始终没人应聘,甚至渐渐被大家当成一个笑话——谁会傻到愿意去当“4500元校长”?

但你别说,这样的“傻子”还真存在,她便是刚从“名校”辞职的吕慧红。

看到新闻的她马上开车来到元田幼儿园,并见到了留下来的五个孩子——

杂乱狼藉的教室里,她们浑身脏兮兮,有的趴着,有的躺着,无精打采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

而发现吕慧红之后,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带起口罩躲起来。显然,是把她当成了又一位前来寻找新闻的记者。

直到吕慧红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像老师一样跟她们互动时,孩子们才终于消除戒备,露出天真活泼的一面。


是的,尽管家庭贫穷,校园破败不堪,身边的小伙伴越来越少,但孩子们依旧渴望知识,渴望与老师互动。

而正是从这一刻起,吕慧红意识到无辜的她们也应该拥有受教育的权利。于是她回家说服老公,继而走马上任,正式当起了元田幼儿园的校长

接下来故事便围绕吕校长、幼儿园中的五个孩子以及她们所属的四个家庭展开。透过波澜不惊的情节与极富生活质感的场景,你将看到香港——这个国际之都的另一面——那些属于小人物的挣扎、无奈与辛酸。 先说一头卷发的小雪



她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多年前妈妈就带着弟弟回到老家生活;

留给她的,只剩写满一整墙的想念;


现在小雪身边只有一个年迈多病没有工作的爸爸,平时父女俩就靠捡破烂勉强维持生计。

而与小雪相比,珠珠的境遇甚至更加凄惨

几个月前,她的父母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因车祸双双死亡,在那之后她便一直与在酒楼洗碗的亲戚娴姨相依为命,并对雷雨天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恐惧。

当然,父母建在的另外三个小朋友家庭也都遭遇着各种各样的不如意:

嘉嘉的父亲身体残疾无法工作,居住的老宅正面临强拆。这些变故让父亲变得非常脆弱、易怒,以至于有时候还会把怨气撒到家人身上。


凯蒂和珍妮的父母是外来移民,住在破败的棚户区,做着最卑微辛苦的工作,他们甚至无力支付两个女儿上学的交通费。

说白了,《可爱的你》关注的都是香港低层的小人物。

从年迈到失去双亲,从身体残疾到少数族裔新移民,这样的处理显然经过设计——它们几乎囊括了香港所有典型的贫困肇因,影片前半段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字,惨。


当然,这部电影之所以催泪,并不是单纯因为它真实的呈现出香港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正如我始终相信,最触动人心的往往不是悲伤而是温暖;最动人的也不是困境本身,而是人类群体在面对困境时所迸发出的彼此支持、关心。

正如片中所展现的,与她们贫困的家庭环境比起来,孩子们的乖巧和听话更戳动人心——凯蒂和珍妮小小年纪便为父母分担工作;

并且这对姐妹花的梦想就是洗芽菜,因为这代表着可以一直和家人在一起;



嘉嘉有时候会不敢去上学,因为她害怕自己一走父母就会吵架打架;

而小雪甚至已经担负起整个家庭的责任——

爸爸生病了,她守在身边照顾;为了给爸爸做菜,她又自己推着小车出门收破烂赚钱买菜;

个子不够高够不到灶台,她便把两个铁桶绑在鞋上,缓缓地在厨房移动。

整部影片就充斥着无数个这样的小细节,而也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影片的气质——它是灰暗的,因为生活残酷;同时它又是明亮的,因为残酷的生活并没有夺走人们爱的能力。

这些孩子们有着自己的“公主梦”,只是不幸的家庭让她们不得不坚强起来,成为童话故事里强大的“勇士”。


彼岸视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香港文化对于内地之强力输出,对七零后、八零后、一部分九零后,影响巨大,在其成长过程中埋下了深深的印记。

然而新世纪伊始,香港文化在各个方面极速衰落,让我们这些看着其电影、电视剧,听着其音乐,读者其武侠小说而长大的一代人,在一段时间内的极不适应。

每每重看港片、港剧、音像制品等,都越发感觉失落、慨叹。久而久之,已经渐渐忽略其存在。其鼎盛时期的身影,也逐渐埋没在久远的记忆里。

港片种类很多,招牌类型:武侠片、功夫片、警匪片、黑帮片、喜剧片、魔幻片、艳情片、赌片、鬼片、爱情片等等。这些商业类型片是香港成为“东方好莱坞”的支柱,而其中武侠片与功夫片则是进军世界影坛的主打力量。

那么港片为何从鼎盛走向没落了呢?我分析如下:

1.人员流失(演职人员与技术人员)

90年代是港人进军好莱坞的高峰:

导演方面:

吴宇森、徐克先后进军好莱坞。两人进军好莱坞的第一部电影都是跟尚格云顿合作,吴宇森的终极标靶,徐克的反击王。结果:吴宇森留在好莱坞一路拍摄了《断箭》、《变脸》、《碟中谍2》等,而徐克却铩羽而归。

演员方面:

周润发、成龙、李连杰等香港商业片领军人物,也在同一时间闯荡好莱坞。周润发拍了《替身杀手》、《安娜与国王》、《防弹武僧》等;成龙拍了《上海正午》、《尖峰时刻》等;李连杰拍了《致命罗密欧》、《龙之吻》、《宇宙通缉令》等。

三位正值壮年时代,亦是其在港片中名气最盛之时,先后进去好莱坞,争取更广阔的舞台,在外闯荡多年。客观上也导致港片在英雄片与功夫片上,出现了一段时期的真空期。

同时,大量的幕后技术人员出去闯荡:

洪金宝主演了部美剧《过江龙》;甄子丹成为《刀锋战士2》的武术指导;胡迪安成为《蜘蛛侠》武术指导;袁家班在好莱钨风生水起,代表作《黑客帝国》系列;元奎导演了《玩命速递》系列。

结果:

一、致使好莱坞迅速学习、吸收了港片的动作特长。自此后,中国功夫继日本空手道、剑道之后,在好莱坞电影中大展拳脚。

二、演职人员的外出,致使港片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很多业务骨干。虽然很多人选择回来,但无论是导演还是演员,都没能再续过去的辉煌。归来时,很多人已步入艺术生涯的晚期,且港片的大环境也变了。

2.新生代青黄不接

特别是动作演员,最为明显。过去的动作演员,或出身戏班武师、或习武出身,都有一定的功夫功底,入行从龙虎武师、特技演员做起。他们从小受苦,长大为吃口饭,在行业里摸爬滚打。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人很难再有那种闯劲了,也再难现那种“玩命”的人肉特技了。其实香港早就难以找到此类武师了,很早就开始从大陆引进此类人才。当时大陆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很多武术队的人本身就能吃苦,到了香港陌生环境更是能忍苦干。这样才成长出一批动作演员。

现在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几乎找不到过去那种拼搏的人了,于是慢慢各种舞术、体操的花架子代替了硬桥硬马的真功夫。功夫片没落了。

普通演员也是青黄不接。港片相当长的时间内,主演都是上个世纪成名的演员。新出道的演员少之又少。女演员更是重灾区,多少年的金像奖得主都是来自内地的女演员。

过去通过加入无线、亚视演员训练班,进而出道拍戏。女孩亦可以通过香港小姐(无线)、亚洲小姐(亚视)选举,亦进入影视圈。先拍电视剧,然后。如今即难以甄选出新人,又没有足够的影片、剧集数量磨炼其演技。后续力量严重不足。

3.市场日益狭小,被迫北上。

香港本土市场毕竟有限,过去的传统外阜市场:台湾、日本、东南亚等地区,如今大面积缩水。反而是内地市场所占份额越来越大。

也正因内地的越来越重要,大批香港电影人北上。导演、演员、技术人员等都陆续到内地制作合拍片,但成功者寥寥无几。目前成功的也只有陈可辛导演一人。其他如刘镇伟、王晶等人,主要依靠贩卖情怀,但情怀已越卖越薄。

一直坚持本土化,不北上的杜其峰,最终也不得不低头,拍摄了《毒战》等影片。

如今坚持拍香港本土影片的导演少之又少,其票房亦不会太高,很难进入良性循环。

4.电脑特技代替真人特技

由于动作演员的骤减,就需要大量的特技来合成动作片。电脑特技的大量使用,虽减少了演员的风险,但也丢失了港式动作片的特色。

过去香港电影科技方面比较落后,于是靠“玩命”的人肉特技,弥补高科技方面的不足。

新世纪好莱钨逐步吸收、学习港式动作。而港片自己,却有逐步丢失自己的特色,大量使用自己并不擅长的电脑特技。渣特效横行,岂有不败之理?

在电脑特效方面,如今内地影片、剧集更是重灾区,所谓“五毛特效”满天飞。

5.跟风严重,题材扎堆,相互模仿。

资本自然是追逐效益的。电影产业火了后,大量热钱涌入。一个类型火了以后,投资方自然要追求效益最大化:同一家公司就一直拍续集,其他公司也立刻跟风拍摄同类型影片。于是几年间同一类型影片泛滥成灾,让观众看到厌烦为止。

譬如:洪家班拍了人吓人、人吓鬼、僵尸先生等一系列灵幻功夫片,开启了这个类型。其中的僵尸片,更是一度在日本等地非常火爆。但是紧接着同类型的跟风作品充斥银幕,包括电视剧都有大量的僵尸题材。最终让这个类型沉寂多年,直到现在也不见复兴。

如今内地影片也走在这个路上。青春片已经完了,内地喜剧片正在路上。

6.外来影片冲击

好莱钨的冲击越来越强:不只是香港本土,港片在外阜与大陆的市场份额也在被其蚕食。好莱坞以国际化题材与视角,一流的工业水准,在世界各国市场上都能分一杯羹。好莱坞的市场份额越大,港片的份额就越小。

7.资金外流

港片火爆之时,大量热钱涌入。不仅有台湾、东南亚等商人杀进市场,本土的黑势力为了洗钱也大举进入娱乐产业。(对“洗钱”者来说,影片质量并不重要)

现在反过来了,大量资金涌入内地赚钱。香港电影产业反而是资金不足。港产影片难以赚到足够收益,投资商纷纷撤离。而内地有大把的投资机会,且很多行业甚至可以谋取到暴利——房地产等。

针对黑社会势力对香港电影的影响,多说一句:90年代黑社会严重影响电影行业,当时抢样片、抢拷贝、威胁演员与制作人等事情非常多。后来,香港电影人举行了反黑社会运动,并以成龙为首成立了演员工会等,对抗黑社会,保护演职人员的利益。

两点说明:

1.大事件的影响

九七对整个香港社会有着翻天覆地的重大影响,电影行业也不能例外。上述提到的几条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比如:演职人员的离港,资金的流向,市场的改变等等。大事件的影响重大且深远,编者无法做更进一步细致的分析。

2.盗版并不是港片衰亡的根本性原因,甚至算不上重要原因

早年的大陆市场不是港片的大票仓,港片到内陆影院也是配额制的,每年能上映数量有限,且都是“大片”——成龙、李连杰、周星驰等人的影片。所以内地大量的盗版,不会对香港电影整体市场造成致命打击。九十年代港片依然繁盛,就是最好的证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