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行能:隘口鎮屯堡村裡的“能行”書記

秀山網訊 在隘口鎮的大山深處有一個村叫屯堡村,兩年前市商務委扶貧集團派駐隘口鎮屯堡村第一書記李行能來到這裡後,他牢記初心使命,服從組織安排,帶著感情扶貧,事事秉著“我能行”的態度,在屯堡的這片土地上用實際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

李行能:隘口镇屯堡村里的“能行”书记

李行能瞭解黃精育苗情況。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

戰“疫”我能行

“楊文武啊,你好久到的?到了就直接開工了嗎?可以可以,要得,有什麼事情就給我打電話。”記者見到李行能時,他正在給外出務工的村民楊文武打電話,詢問他的相關情況。隨著復工復產,眼下,屯堡村在外務工的人員已陸陸續續返程,作為第一書記的李行能,在給外出務工人員辦理好健康證明,保證他們能夠正常外出後,每天還要擔心的事情是已外出的人員是否已經安全到達目的地,到達目的地後是否已經正常開工。“李書記,我到了,請村裡放心。”在收到村裡建卡貧困戶楊通生主動發來的短信後,懸在李行能心中的又一顆石頭落了地。

李行能:隘口镇屯堡村里的“能行”书记

問候外出務工村民工作情況。 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

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李行能就和駐村工作隊開始奔波在戰“疫”一線,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堅持不漏一戶、不漏一人的原則,他們從早到晚,起早貪黑每家每戶的進行摸底排查、檢測宣傳,與鎮村幹部一道,築起了一道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的堅強防線。目前全村無一確診和疑似病例,老百姓的生產生活也在逐漸恢復正常秩序。

“現在我們抓防疫工作,是按照縣委縣政府的部署,鎮上要求,實施動態監測,每天進行走訪,實時掌握情況。”李行能說。

戰貧 我能行

春天是煥發生機的季節,在屯堡村的茶葉基地裡,也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春耕景象。“現在非常適合鋤草施肥,按照這個進度,大概半個月,我們的茶葉、油茶管護就能完成了。”李行能說。

李行能:隘口镇屯堡村里的“能行”书记

村民正在管護茶葉。 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

為解決屯堡村集體經濟空心化的難題,兩年前,才來到屯堡村的李行能通過兩個月的走訪,論證,反覆徵求村民意見的基礎上,制定了《屯堡村產業發展規劃》。面臨資金短缺、銷售困難的發展瓶頸,他帶領村支一班人主動想辦法、謀出路,多次到市、縣相關部門及重點企業溝通匯報,北上瀋陽、南下廣州,積極爭取資金、技術和市場支持,最終落實600餘萬元項目資金。他帶領村民按照“黨支部+專業合作社”的模式,發展茶葉1444畝,油茶1020畝,吳茱萸套種黃精300畝,幫助村民實現務工增收265餘萬元。從根本上改變了屯堡村無集體經濟收入的“空殼村”現狀。

“2月17號開工,有時間就來做點。疫情對我們這點影響不大。一有空我就會來務工,一個月能掙一千多塊。”在茶葉基地務工的屯堡村建卡貧困戶龍俊娥告訴記者,村裡的防控做得好,而且村裡本身就有產業,對於她來說,疫情對於她們影響並不大。

為了保證疫情下不出現貧困人員返貧的情況,李行能還積極走訪,動員能夠務工的人員到村上的產業基地,鎮上的電商產業園以及縣工業園區務工,同時,他們還將對村裡的建卡貧困戶進行摸排,如有實際困難的,將利用市商務委扶貧集團,點對點的來進行幫扶,以確保能夠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

做屯堡的兵 我能行

巖桑坪組海拔高達1100米,是屯堡村最高也是最偏遠的地方。組裡除了一戶留守老人,就只有66歲的低保戶唐永祿和其還在上學的女兒居住。因為身體殘疾,唐永祿已經喪失了行動能力,這些年來,基本生活物資都靠村裡送。2月16日,天氣格外寒冷,隘口鎮的高海拔地區都下起了雪。又到了給唐永祿送物資的時候,受疫情影響,鎮上豬肉都賣完了,李行能把村委會冰箱裡的“存貨”全部翻了出來,又採購了糧油米麵,給唐永祿家送了去。

“這輩子當兵沒當夠,我還要繼續做屯堡村的兵”,2年來,李行能始終以飽滿的工作熱情,時刻把群眾的冷暖放在心間。他堅持每月走訪建卡貧困戶2次以上,及時瞭解掌握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情況,用心、用情、用力幫助貧困戶解決實際困難,想方設法幫助貧困戶儘快脫貧。

李行能:隘口镇屯堡村里的“能行”书记

屯堡村產業。全媒體記者 方倩 攝

2018年,李行能還積極爭取資金成立了重慶市秀山縣隘口鎮扶貧濟困慈善信託,目前,該信託資金池達到200餘萬元,主要用於支助隘口鎮產業發展、教育和貧困群眾。2019年牽線搭橋“度小滿金融科技公司”為隘口鎮33戶發展內生動力強的困難群眾發放公益扶貧貸款324萬餘元。“2019年的時候,由李書記介紹的度小滿給我貸款,它是3年無息循環貸款,有效的減輕了資金的週轉和還款壓力。我順利貸了10萬塊錢用於擴大基地。”致富帶頭人葉茂說,目前他已經完成了120畝的銀花和黃精的套種。帶動務工人員20餘名,建卡貧困戶6名。

兩年任期已滿,本可以回到主城的李行能卻主動留了下來,他說,屯堡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現在正是它成長的階段,自己捨不得離開,也不能離開,他要和屯堡共成長。看著村裡老百姓從最開始的不信任和懷疑,到現在一聲熱情的“李書記,你來了。”,他覺得這就是最好的回報。

(全媒體記者 彭璐 方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