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翰墨水乡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连圣人做不到,为什么要求一个普通老师做到!教育不是万能的!疫情这段时间,停课不停学,孩子在家上课,很多家长也都当了自己的孩子老师。请问您的孩子您教好了吗?网上为什么那么多家长抱怨网课把家长逼疯了,甚至前几天还有一位妈妈因为孩子学习跳楼。想一下在学校一个老师要教的不是一两位孩子,而是五六十名有的甚至几百人。

照这种说法,没有医不好的病,只有不会看病的医生。那些癌症患者死去难道都去怪医生吗?显然这种说法荒谬的。学习是老师教和学生学的辩证统一。老师的主导地位固然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更是关键,不能片面强调甚至无限夸大某一方面的作用。再者,学生成绩好坏,取决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智力因素主要遗传家长,非智力因素又包括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还与学生自主自律等有关。这些一部分源于家庭教育,一部分在于老师的培养,还不可避免地受社会影响。我们不能把学校、家长、社会该承担的责任完全推给老师,这是不公平的。




义结金兰


我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一直被诟病,它就像高悬在每一位教师头顶的利剑,又像孙悟空头上戴的紧箍咒,让教师们无所适从,只剩下无可奈何的苍白感和无力感,找不到职业归属的幸福感。

曾几何时,这句话又被领导们管理者们冠冕堂皇地当成管理的制胜法宝,大会小会张口闭口地拿来说教,不厌其烦。理所当然这句话被当成了一把拯救教育的“万能钥匙”。

01

我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年轻时也像一名愤青,对这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至理名言深恶痛绝,更对大放厥词说这句话的名家嗤之以鼻。教师是人又不是神,我们是凡人又不是圣人,凭什么要做圣母玛利亚?凭什么要头顶雷人的光环?

年轻无敌。有的只是满腔热血。

拼尽全力上好每一节课。

耗费所有时间苦口婆心护送问题少年回家。

加班加点备课教研。

周末还被拎去参加大队活动。

年终考核学困生个位数的成绩拖了后腿……

因为年轻,所以觉得委屈,怨怼,不平,伤心,迷茫……

因为年轻,又能分分钟重整旗鼓面向未来,依然要敬业爱岗,依然不计前嫌爱生如子,谁让我们是人民教师呢。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咒语吗?看来这就是生生不息解不开的结了。

02

在教学岗位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年长了,再来重新审视这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对这句话的理解多了几分理性,更添了几分从容。

了解背景。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最早是由我们近代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提出的。

陈鹤琴先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教育家,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四位圣人,他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最初只是陈鹤琴先生用以自勉的一句话。

陈鹤琴先生一生致力于幼儿教育,当时说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是在给一切为零的幼儿教育领域鼓劲,旨在强化教师的责任感。或许他本人也没想到,若干年后,他的这句话却被部分管理者当成“苛求”老师的金科玉律,一竿子打倒一大片一线教师。

错的不是这句话,错的只是人们的断章取义,错的只是人们的偏执解读。

我们要做的只是尽心尽责,热爱生活,热爱工作。足矣。

03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新时代,新解读。是该到了我们重新诠释和践行这句话的时候了。

不偏不倚,一分为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全国优秀教师丁榕总结出了班级管理经验,受益匪浅。

1、了解学生做到六知:

对学生的成长环境知根,对学生的成长过程知底,处理问题知情,做思想工作知心,做学生的知己,做家长的知音。

2、处理好五种关系:

传授知识是老师,诲人不倦

关心疾苦是慈母,无微不至

纠正错误是大夫,治病救人

生活学习是姐妹,亲密无间

交流思想是朋友,心心相印

结尾感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清新的春天,老树也能萌发新绿。靠近春天,冰雪就会融化。靠近音乐,生命就会舞蹈。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

我们很庆幸,因为我们有一个平凡而光荣的名字,我们是教师!


妍奇老师


好多年前我就在一所学校的围墙上看到这句话,当时就感觉到这句话看似是看重老师的作用,实际上是对老师一种污蔑,是目前社会对教育行业扭曲的一种错误观点。

固然,教育一方面是教学,另一方面是育人,教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把每个学生教好是老师的终极目标。但这个目标实在太高了,根本就实现不了。教师只能是做的更好,无法达到最好。

每个老师都不一样,自身的知识,素养,教学水平也不相同,任教层次不同,专业不同,传授方法不同,教学所达到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但老师的目的都一样,都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取得更好的成绩。

为什么同一个班级,同样水平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不一样呢?为什么会有优秀生和后进生之分呢?为什么大学有958和211等双一流和普通院校之分呢?为什么会有本科和专科之分呢?为什么孔子三千学生,只有七十二人优秀呢?这难道都是“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造成的吗?

孔子在几千年之前就已经告诉我们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因人而异,说明人与人之间在某些方面是有差距的,老师不能背这样的黑锅。

对于学生我们就不用分析了,“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如果学生都学会了,还用老师干什么呢?自己学就行了呗!目前网上上课,空中课堂,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学习是怎么一回事了,开学后的成绩变化就可以看出来这一时期学生学习的效果了。

所以学习是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学习,教学也是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在一起的,二者相互联系的。离开谁效果都不会好。

奉劝有这种思想的人再想一句话,家庭教育很重要,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你的孩子怎么样,就证明家长就是怎么样的人。

这句话,气人不!

与大家共勉,当好家长,做好老师,一起为孩子未来共同成长!

图片引用自网络,谢谢。


绿蚁红泥醅酒


这句话说的太绝对了,教学本来就是个学生和老师相互配合的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应该分下面两种情况来辩证分析:

一、学生愿意学习

现在00后,10后的学生普遍都比较聪明,有些学生勤奋好学,对于老师讲的内容,自己很容易就可以消化吸收。但如果老师自己的教学水平差,只能教学生比较简单一点的知识,对于复杂的内容讲解的很模糊,这同样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更不利于学生学习思维的变通。同样一个问题,有的老师讲解的半知半解,有的老师却能讲的豁然开朗。对于此类学生,一个好的老师就显得格外重要了。

二、学生厌恶学习

俗话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再好的老师也永远教不会一个厌恶学习的人,有些学生由于家庭因素,个人经历等种种原因,导致他从内心深处就不愿意去学习,老师在讲台上对知识点讲解的在透彻,他们更本听不进去。对于这类学生,就不是一个会教的老师能解决的了。

综合来说,一个会教的老师对一个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但一个学生能不能学好,这就不全是一个老师能决定的了,毕竟中国学校采取的是班级教学方式,一个老师对应几十个学生,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管好所有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对于他们,则需要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了。


醉里挑灯舞剑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对这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

没有学不会的学生。

先看后半句,“没有学不会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只要想学,一定能学好,关键是怎么让学生去学好,这是老师的事情。

学生学得会的前提是:学生自己一定要愿意学。关键是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比如说玩手机呀,觉得读书难啊,没有人生目标,没有明确的追求,而不愿意把精力花在学习上。学生不愿意学,肯定学不好,也就不会用心去学,这时候即使老师再认真去教也没有用。

那怎么办?

先解决愿不愿意学的问题,引导学生打开心结,心中有追求,内心有目标去学习。只要解决了学生愿不愿意学,接下来就是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和执行力的问题了。

成功引导学生有意愿去拼命学习后,这时候只要让学生能做到课本的基础知识、概念和逻辑,都清清楚楚,理解并能发散思维,在解答中把题目审清楚,把熟练的概念切入到解题中,计算准确,成绩肯定能够大幅度提升,这时候学生就可以学好。

所以,最难的环节在哪里呢?就在解决学生愿不愿意学的环节。这是老师最难做的一步。也就是说,一位学生碰到一位好老师,是这辈子最荣幸的事情,这位老师已经不是单纯的老师了,而是孩子的人生导师!

引导一个人去做事情远比督促一个人去做事情更重要。

我一直觉得学习与天赋、智力无关,特别是高中学生,能够经历中考考上高中,智力上不会存在问题,关键是引导。带的学生成绩比较差,所以我让他们从小学开始学起。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对于前半句,是这么理解的。上面已经说过了,解决学生愿不愿意学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如何让学生想学之后,觉得能学得下去,是一个核心。也就是说,要把学习重要环节剖析出来,怎么剖析出来呢,那就是任何一道难题都是由最简单的几个课本基础知识组成的,只要把那几个知识挑出来,用思维串起来,教会学生怎么应用熟练的基础知识切入到解题过程中,那么就是一个善于教学的老师。

会教的老师有2点很重要:

第1点:会引导学生去读书,引导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

第2点:能够将题目中的知识点提炼出来,用一个简单的逻辑把熟练的课本知识切入到解题中,讲给学生听,让学生觉得读书没有那么难。


梁说高考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句话对吗,这句话应该是正确的。但这是纯属理论上的,我举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比如有一个弱智孩子在学校里学习,你责怪老师没有教会他数理化,没有让他上清华北大,那是老师的责任吗?显然不是。但如果教他正确穿衣服,正确洗个手,正确写个名字,做人一些基本道理,我估计十有八九,应该能够掌握,所以,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这和教育目标以及评判标准有关。如果以上清华北大作为唯一标准,那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不会教的老师,如果只是教穿衣吃饭这些基本常识,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好老师,如果把这句话放到现在的义务教育中,绝对是错误的,因为我们义务教育是主要是以分数来考核老师的教育成果,不同的学生,同一个标准,有人优秀,有人良好,有人及格,甚至有人不及格,这和教育的评判标准有关,更是和学生的自身因素有关,学生分数有差距,这是一种常态,教出不及格的学生,就认为老师不会教,用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会的学生来评判老师,大错特错了。


红叶层染


我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应当作为老师的座右铭进行自勉。为什么现在的一线老师非常反感这句话,甚至攻击这句话。我认为是理解上的偏颇。在什么是教好什么是没教好的评判标准上有分歧。有老师说我给你一个成绩差态度又差的学生,你能教好吗?我的回答是:我可能天天教他一个人,都达不到优生的水平,但是我可以保证能让他进步,您说这是教好啦还是没教好?在学校我们有时遇到这种情况,有的老师把班带不下去了,把这个班带成了差班,学校领导没办法,只有调换老师,调换老师之后发现这个班的教学成绩等各方面大有起色,学生并不是他们口中说的那么差。有的差生走上社会后,对有的老师恨之入骨,对有的老师永远感恩。所以我认为只要做到真心关心关爱学生,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如果我们只盯住学业成绩,让所有的差生都达到优生的水平,这个可能我们都做不到。


美丽乡村8818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这明显是对老师有意见了啊,老师没有绝对会教的老师,学生也没有绝对学不会的学生。有问题找原因,对症下药方是上策。

老师面对的是整个班级的学生,只能是按教学进度授课保证绝大多数学生消化吸收以及掌握知识的,对于个别跟不上进度的。只能课下辅导,有时真是时间,精力等条件所限,但这不能简单地归为“不会教”。

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当孩子面讨论某个老师的讲课讲得不好,在不可能转班或转学的情况下,会让孩子从心里更加抵触老师,影响他的听课效果的。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老师对妈妈(爸爸)说了,你最近表现特别好;听课越来越认真了;这个学期你肯定进步特别大;老师可喜欢你了。诸如此类的话来鼓励孩子,融洽孩子和老师的关系。

当然,作为老师,也应当尽可能的观察到孩子们的一些细节,有时老师的一点小小的关爱会改变孩子的整个学习状态。

总之,出现问题了不能简单地说老师不会教,或学生不会学,具体情况还得找具体的解决方法。解决问题是关键而不是互相指责。





中小学数学天天练


我是做教育培训的,这句话就是我的座右铭,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只要老师方法得当,任何学生都能取得进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扮演的是辅助者的角色,科学的辅助一定有促进作用,但作用的大小主要还是取决于学生,毕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

相信很多人第一眼看到“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这句话时,都理解成学生学不好都是老师不够专业,在我看来,学生学得好和有进步是两个概念。就像对一个知识点,听得懂和会做题一样,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大家要辩证看待。

我为什么要这样理解的理由如下:

1、学习天赋不同:没有哪个老师敢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被他培养成尖子生,但是很多优秀的老师都敢保证能让每一个学生取得进步,老师会不会教主要还是体现在能不能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将自己的所学用学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倾囊相授。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性,通过接触掌握个体的情况,对症下药,科学教学。学生一定能取得进步,但是不同学生的学习上限不同,所以能不能成为尖子生主要还是要看学生学习天赋。

2、心理素质和情商不同:其实读书也是在读心理素质和情商,情商高的学生不易受外界影响,与同学相处如鱼得水,同学关系对学习有促进作用,反之,则会影响学习;同样心理素质好的学生,无论大小考,都能镇定自若,不容易出现滑铁卢,反之,心理素质差的学生往往考试发挥不出全部实力。对于心理素质差和情商较低的学生,老师的作用是通过与学生沟通改善这种情况,注意是改善而不是改变。所以这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干涉下能有进步,但是能不能学得很好谁都不敢保证!

3、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不同也是造成个体差异的一大因素,遇到此类学生。教师的作用就是用科学的方法激励学生。


求索数学


“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在我看来是一句带有讽刺意义的话:

1、原因一:教师是“圣人“,不是“神人”。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我很认同老师要面对不同的学生,研究不同教法,做到因材施教这是非常必要。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本质工作,踏踏实实做好工作,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学子,这也是一个教师必须做到滴!教师可以做“圣贤人” ,但真做不了“神人”!即使把教师奉上神坛镀上金身,教师仍然还是那个无法超凡脱俗的'凡夫俗子'!俗话说'山中树木有高低,十个指头有长短',自然基因的不同组合带来的差异,作为教师有时真无能为力。

2、原因二:教师能叫醒一个真正“睡着“的人,但很难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一个孩子的成长和成才是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的合力。所以单凭教师的一己之力去叫醒一个下定决心“装睡”的人,恐怕教师真的难承如此之重!

总之,作为教师既然选择了这个神圣的职业,我们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操守将是千千万万家庭的希望,所以我们必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静下心来,练就一颗真正的“圣贤心”,做一个对得起良心的真正“圣贤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