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故事學古詩》第5講:詩人寫詩算什麼,他還會鑑賞音樂


《跟著故事學古詩》第5講:詩人寫詩算什麼,他還會鑑賞音樂

和他那些名氣很大的朋友們相比,這是一個很多人叫不出名字的詩人,他性格很直、很孤傲,朋友緣倒是不錯,但不適合當官,沒當幾年就識趣地選擇了歸隱。就是這樣一位詩人,有一個其他詩人都不會的“技能”——鑑賞音樂,他寫的音樂詩不同凡響,以至於《唐詩三百首》不怕重複,一口氣選了三首進去。

【詩詞欣賞】

琴歌

唐·李頎

主人有酒歡今夕,請奏鳴琴廣陵客。

月照城頭烏半飛,霜悽萬樹風入衣。

銅爐華燭燭增輝,初彈淥水後楚妃。

一聲已動物皆靜,四座無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餘裡,敢告雲山從此始。

【詩人簡介】

李頎(690?—751?),字、號均不詳,漢族,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唐代詩人。開元二十三年中進士,曾任新鄉縣尉,後辭官歸隱於潁陽之東川別業。李頎擅長七言歌行,詩以邊塞題材為主,風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

【詩詞裡的故事】

真性情不會當官,但很會交朋友

按照慣例,我們先來看看李頎這個人。李頎小時候家裡很富裕,但是因為結交了不好的朋友,後來就破產了。正是因為這個經歷,讓他悔悟,從此刻苦讀書學習,最終在三十五歲的時候金榜題名,被任命為新鄉(今河南新鄉)縣尉。

不過李頎真的不是塊當官的料。他性格清稿孤傲不合群,不喜歡做一些事務性的工作,這樣的性格和處事方式,自然很難得到上司的賞識和同事的喜歡。好在他心裡清楚,知道自己在官場沒辦法混出頭,所以不久就辭職回家隱居去了。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感覺,這樣一個人回家之後估計就馬馬虎虎地過了,肯定也沒什麼朋友,其實並不是這樣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官場裡的人,李頎不願意深交,但對於那些志趣相投的人,比如詩人,他還是很願意交往的。

王維、高適、王昌齡等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都跟李頎交情不錯,並且互相都有詩歌往來。回家之後,李頎除了寫詩作賦,就是煉丹求仙。大詩人王維在寫給李頎的詩《贈李頎》中,就有“聞君餌丹砂,甚有好顏色”這樣的句子。

作為一個真性情的詩人,李頎的朋友圈不僅有同輩的著名詩人,還有比自己小的忘年交,比如魏萬。在他寫給魏萬的詩《送魏萬之京》中,有兩句是“莫見長安行樂處,空令歲月易磋砣”,我們看到一個長輩對晚輩的期待和囑託,可謂語重心長、情真意切,雖然是簡單的離別囑託,1000年後的今天再看仍然感動。

寫詩不算一流,但音樂鑑賞一流

作為詩人,李頎的詩名其實很高,甚至有“東川七律,風骨凝重,聲韻安和,足與少陵、右丞抗行”的稱讚。意思是說,他的詩可以與杜甫、王維並列。不過這個說法有點誇張,在詩歌創作上,他最突出的地方是音樂詩寫得不同凡響,算是盛唐寫音樂詩的一位高手。這也是為什麼《唐詩三百首》連選了他的三首音樂詩——《琴歌》《聽董大彈胡笳兼寄語弄房給事》《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寫《琴歌》時,李頎正在做淮水邊上的新鄉尉。詩的前兩句很簡單,詩人在人家作客,剛好遇上主人請到和彈《廣陵散》曲的嵇康一樣的彈琴高手來演奏。這首詩美在說琴聲的中間三聯,說的是這一刻的動靜,琴聲的動和周遭的靜。月無聲,遠遠分飛的烏鴉無聲,秋霜裡的萬物無聲,吹入襟懷的風無聲,燭光無聲,四座無聲,還有星光無聲。萬籟俱靜,只剩下此刻的琴聲了。滿篇的霜月風星、鳥飛樹響、銅爐華燭、清淮雲山,無端點綴,無一琴字,卻無非琴聲,生動形象地表現了琴歌之美。最後一句“敢告雲山從此始”的反問,是詩人的獨白,也是詩人聽了琴歌之後得到的人生啟悟,也許正是這一刻,他產生了歸隱山林的心思。

在另外兩首音樂詩中,李頎用同樣精彩而細緻的筆觸,描寫了聽到的音樂。如果說,李頎是一位出色的詩人,這還不夠,他應該還是一位了不起的音樂鑑賞家。他的耳朵可以聽到那麼多精細的微妙的聲音,無疑是遙遠唐代敏感的耳朵。

有人說,音樂是中國文化中的弱項,其實不然。且不說孔子寫過那種聽了“三月不知肉味”的音樂,在李頎的音樂詩裡我們能看到中國古代的音樂,那是盛唐音樂入詩的最高成就。這說明我們的前人曾經創造、擁有和享受過何等精美絕倫的音樂。中國人的音樂就像中國的詩文、書畫一樣,是一種偉大的不可替代的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