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的良妃,為何死後被康熙稱為“辛者庫賤婦”?


良妃不光資歷最淺,生子也最晚,但她卻因受寵幸,位居康熙五妃之一。不過,《清高宗實錄》卻記載,當年康熙曾罵胤禩是“系辛者庫賤婦所生”。康熙既然寵幸良妃,為何卻罵她是“辛者庫賤婦”呢?

(良妃劇照)

良妃衛氏是辛者庫出身,父親是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

《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曾評價良妃“美豔冠一宮,寵幸無比”,還說她“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因此,在康熙十八年,衛氏通過選秀女入侍宮中,並被封為貴人。

康熙二十年,衛氏生下皇八子胤禩,但限於宮中“皇子必須妃以上等級才能養育”的規定,胤禩被康熙指派給當時的四妃之首,地位較高的惠妃代為撫養。

不過,雖然衛氏沒有獲得撫養權,但她最終還是沾了胤禩的光。

從小,胤禩因為生母出身低微,被眾皇子排擠,因此,養成了他好強勤奮的性格。不論學習,還是騎射,他都是眾皇子中的佼佼者。康熙很喜歡他,經常讓他隨駕出巡。

胤禩沒有其他皇子的那種傲慢,他待人親切隨和,又頗通世故。所以,他廣結善緣,不光皇子多與他相交,朝臣和他的交情也很深厚,這為他贏得了“八賢王”的美名。

胤禩接觸政務的年紀也很早。從胤禩13歲時起,康熙便有意將祭祀、出征等事務交託給他。而他在處理政務上,也是能力斐然。康熙對他的表現,一直很滿意。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在分封成年皇子時,把年紀最小的他,封為貝勒。

胤禩得康熙疼愛,生母衛氏自然跟著沾光。到康熙三十九年時,衛氏被封為良嬪,不久又晉封為良妃,地位排在四妃之後。

(胤禩劇照)

不過,良妃雖然沾了胤禩的光,卻也被胤禩所連累,為什麼這樣說呢?

原來,由於康熙不滿自己所立的太子胤礽,廢了胤礽的太子之位。而這也讓胤禩心思活泛起來,積極參與到儲君的爭奪之中。

在胤禩看來,自己不光賢名在外,能力也很突出。同時,皇子中也有不少人支持他,為他出謀劃策。朝中大臣和王親貴族,也積極地支持他。如此種種,讓胤禩覺得,通過努力,是一定能得到康熙認可,被立為太子的。

然而,讓胤禩萬萬沒想到的是,他認為的優點,卻恰恰成了康熙最忌諱的地方。當康熙看到胤禩的支持者眾多時,並沒有覺得這是他的長處,反而心裡非常不悅,認為他結黨營私,對他大為警惕。

後來,當康熙召集大臣,讓大家選舉太子。康熙本來是希望大臣們重新提立胤礽為太子。可是大臣們沒有這麼做,反而聯名舉薦胤禩。這讓康熙非常生氣,對大臣們大罵出口。第二年,又對推薦胤禩的大臣們進行追責問罪。康熙這樣做,就是想借機狠狠地打擊胤禩。

緊接著,胤禩為了討好康熙,送了他兩隻海東青。然而當海東青送到時,因為在路途中飽受折騰,海東青變得奄奄一息。這讓康熙更加憤怒,大罵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並說出決絕的話:“父子之恩絕矣!”

(康熙劇照)

由此可見,良妃被罵,實在是受到胤禩的連累。

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因為這件事是記載在《清聖祖實錄》裡面的。而這部史料是成書於雍正年間的,很可能當時康熙並沒有說過這個話,後來在編輯《清聖祖實錄》的時候,被加上去的。

要知道,良妃出生低微,卻能被康熙封為“五妃”之一,可見,康熙對她是非常寵愛的。對她那麼寵愛,怎麼還會罵她呢?

再說了,康熙五十年,衛氏因病去世的時候,康熙不僅為她親自舉行了葬禮,還為她寫了悼文。要知道,在後宮諸妃中,也只有惠妃和她,得到了康熙這樣的禮遇。

既然如此禮遇,就斷然沒有罵她的道理。

所以說,這句罵人的話,歷史上究竟有沒有,確實是存疑的。

(參考史料:《清聖祖實錄》《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前段時間有一部挺火的電視劇《寂寞空庭春欲晚》,男主是劉愷威,女主是鄭爽。

這部劇將爛大街的三角戀情搬回了清朝,讓衛琳琅和納蘭性德談戀愛,讓康熙當了回第三者。康熙要是泉下有知,估計氣的詐屍,納蘭性德膽敢和他搶女人,活的不耐煩了嘛?



衛琳琅歷史上是有原型的,她就是康熙的妃子良妃。那麼,良妃因為何事惹惱康熙,被其罵作是“辛者庫賤婦”?果有此事嗎?

良妃在康熙眾多嬪妃中,出身算是最低的,因為她出身於辛者庫。辛者庫通常給我們的印象,是罪犯家屬或者犯錯宮女贖罪的地方,主要幹一些燒火做飯打掃衛生之類的低賤活。

其實真正的辛者庫不是這樣,它是包衣的一種,是專門給皇家提供後勤保障服務的機構。良妃的父親阿布鼐就是辛者庫的總管,屬正五品官職。



良妃的祖上投降大清之後,因為他們族群人數較少,於是就被編入了辛者庫,世代給皇家提供後勤服務。所以辛者庫中只有部分是罪籍,大部分還是非罪籍的。

不過,辛者庫的地位等級,比之上三旗還是差很多的,所以皇帝選妃一般不從辛者庫中選擇,但康熙一朝卻是個例外,他不僅選出了良妃,還選出了端嬪、宜妃、成妃、德妃,敏妃,定妃等。



康熙對待良妃還是不錯的。從下面三件事可以看出來:

一是康熙中期獲得妃位資格的只有五人,而良妃便是其中之一,這對於出身低微的良妃來說實屬不易。

二是良妃死後,康熙親自出席了葬禮。這是很不多見的,因為皇帝嬪妃眾多,一般的嬪妃葬禮他根本不會參加。

三是康熙對良妃兒子八阿哥相當不錯,在八阿哥年僅十七歲的時候,就封他做了貝勒。還對其委以重任,讓他負責管理內務府。



既然康熙如此優待良妃,怕是不會罵良妃“辛者庫賤婦的”,這與常理不符,那麼“辛者庫賤婦”這話從何而來呢?

這句話出自《清聖祖實錄》,這是雍正命人編撰的當代史。雍正繼位之初,皇位合法性廣受質疑,雍正恰好利用這本書為自己造勢,不利於己的一一更改,有力於已的大書特書。



雍正是個睚眥必報的人,難保他不會利用《清聖祖實錄》這個工具,打擊報復政敵。他最大的政敵是誰?八阿哥無疑。

罵一個人最狠的,便是罵這個人的親孃,雍正這是借康熙之口,罵良妃“辛者庫賤婦”,就等於罵八阿哥是賤種啊!

雍正恨八阿哥,恨到了骨子裡!


一半秋色


康熙五妃,確切的說是康熙四妃(惠宜徳榮四妃)這四位妃子是康熙年間地位較高的妃子,如四妃之首的惠妃。

在《清史稿·列傳-后妃》中說道:溫僖貴妃,鈕祜祿氏,孝昭皇后妹。子一,胤䄉。女一,殤。惠妃,納喇氏。子二:承慶,殤;允禔。

(惠妃)

相反的是良妃,作為五妃之一,為何記載的是康熙四妃。

最主要的是她在幾位妃子當中資歷是最低的,出身是辛者庫也不是很好。

《欽定大清會典則例》中就說:"內管領,即辛者庫;辛者庫,即管領。"

就是包衣組織。與四妃相比,實力懸殊,從開頭就已經輸了。

(良妃)

但是良妃成為了清朝第一個出身為辛者庫得到封妃位的后妃,可見皇帝對她還是寵愛有加啊,但是這個疼愛值並不是很高啊,在康熙十二年二月生的皇子,這個時間生的有點晚,直到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才冊為良嬪,後晉封良妃。

相隔的時間也是蠻久的,通常來講,大多妃子生下孩子不久就可以冊封的,具體原因恐怕只有康熙本人才知道吧。

(康熙)

在《清聖祖實錄》中記載過良妃“辛者庫賤婦”的說法,不僅沒有看見康熙帝本人親自所寫,而且康熙朝文獻沒有任何記載,所以這句話有沒有說過,還有一定的疑惑。

有說法的是當時廢太子之時,良妃的兒子皇八子胤禩被眾大臣擁立為太子,令其父皇對其感到一絲厭惡。 兩年後康熙五十三年,“斃鷹事件” 的發生對八阿哥可謂影響巨大。

(八阿哥)

康熙帝在前往熱河巡視,本來應該是八阿哥在旁邊隨行,恰就恰在那天是生母良妃的祭日,就去探望了他的生母,沒有親自去告訴康熙,而是自己獨自前往,讓身邊的人去康熙那裡說明白。

後來派人送了兩隻鷹給康熙,原先好好的,但是在康熙手裡已經是死了的,這讓他大發雷霆,認為這是陰險的詛咒,立馬召集其他皇子,責備八阿哥是辛者庫賤婦所生。

大概是太過於生氣而說出來的氣話而已。 若是當時的鷹還是活生生的,是不是就沒有辛者庫賤婦的說法呢?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在康熙皇帝人數眾多的後宮之中,確實有著良妃這樣一位妃子,她出身不高,雖然位列康熙五妃之一,確是康熙五妃(另外四妃為:惠妃納喇氏、宜妃郭洛羅氏、德妃烏雅氏、榮妃馬佳氏)中資歷最淺、生於皇子最晚的妃子。值得一提的是,良妃衛氏是清朝首個出身辛者庫而得封妃位的后妃。這在講究門第出身的清朝後妃之中無疑是非常低微的出身了。雖然衛氏出身低微,侍奉康熙皇帝時間又晚,但是這並不妨礙良妃成為康熙中期最為受寵的嬪妃。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深受皇恩的嬪妃,確在死後被康熙皇帝斥為“辛者庫賤婦”。這裡面又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良妃衛氏其人:

良妃衛氏出身滿洲正黃旗,其父為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良妃在康熙前期入宮,具體年份,歷史並沒有記載,而良妃第一次出現在史書上是在康熙二十年,這一年,衛氏為康熙皇帝生下了一位皇子,這便是康熙皇帝的皇八子,也就是後來在康熙晚年參與了驚心動魄的“九子奪嫡”的八阿哥胤禩。良妃雖然生下皇子,但是由於康熙皇帝子嗣眾多,所以良妃並沒有因為生育皇子而獲得晉升,其仍然是康熙皇帝后宮之中一位沒有身份的庶妃,並且因為位分地位,所以根據清朝祖制,是沒有資格養育子女的,所以胤禩在生下來之後,便被送到了當時康熙後宮中四妃之首的惠妃納喇氏那裡撫養,所以,胤禩童年的一段時間是在惠妃的膝下成長的,這也是雍正初年,惠妃出宮到胤禩的廉親王府養老的原因之一。

良妃的庶妃身份直到生子後的的第十九年才得以改變。康熙三十九年,良妃衛氏被康熙皇帝封為良嬪,不久又被單獨晉升為妃,這樣的情況在康熙一朝是非常罕見的,因為康熙皇帝對於嬪妃的晉升是非常吝嗇的,並且康熙皇帝晉升后妃,通常是一批一批的來,這種單獨晉升為妃的情況極其罕見,這也說明了康熙皇帝對於這位出身不高的嬪妃的青睞有加。良妃在康熙朝的位分也最終止步於妃位,直到康熙五十年因病去世。

清代辛者庫簡介:

辛者庫一詞是根據滿語反而而來的詞彙,意思是包衣管領下食口糧人,雖然這樣的人群地位非常低,但是其實他們並不像我們理解的那樣,是一群有罪身份的人,實際上最初之時,辛者庫人分為原有的辛者庫人和緣罪入辛者庫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的將其一概認定辛者庫人皆是罪籍。而良妃的父親也並非是戴罪之人,而是管領下人,所謂的管領下人實際上就是包衣的一種,他們和包衣佐領下人一樣,為皇室、王公世僕。實際上在清朝後妃之中,也不止良妃的家族是辛者庫出身,康熙皇帝的定嬪萬琉哈氏也是辛者庫包衣出身,她額家族也並非罪臣。而是和良妃母家一樣,屬於皇家的奴僕。

良妃之子胤禩:

良妃之子愛新覺羅胤禩是康熙皇帝第八子,這個庶出的皇子是曾一度深受康熙皇帝寵愛,康熙皇帝在其年幼之時就就將其帶在身邊。根據歷史記載:康熙三十五年三月,15歲的胤禩兩次獲選隨康熙帝一同出征噶爾丹。扈行的皇子中只有八阿哥隨康熙帝御營。除此之外康熙三十七年三月,胤禩封多羅貝勒,是受封的皇子中最年輕的一位。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對於這位庶出的皇子是非常重視的。康熙皇帝也似乎有意無意的要歷練一下這位非嫡非長的皇子,雖然康熙皇帝從未動過將其立為儲君的想法,但是康熙皇帝仍然希望胤禩能夠成為未來皇帝的肱骨之臣。但是讓康熙皇帝所始料不及的是,他的這些行為讓卻給與了胤禩一種想要立其為儲君的幻覺,這也間接助長了胤禩的奪嫡之心。為日後胤禩參與康熙晚年的“九子奪嫡”埋下了伏筆。

至於所謂的康熙皇帝斥責胤禩為“辛者庫賤婦所生”這句話的出處實際上是出自雍正朝編纂的《清聖祖實錄》。實際上至於康熙皇帝生前是否真的說過這句話都有待商榷,這句話極有可能是雍正皇帝在肅清了胤禩一黨之後而做出的欲加之罪的說辭,而《清聖祖實錄》中,的這句話也極有可能是在雍正繼位後由雍正皇帝授意史官而加上去的。其此舉的真實意圖意在為自己肅清胤禩一黨找到合法性。


歷史課課代表


這句話應該不是康熙說的。試想,康熙如果明知道良妃是“賤婦”,還讓她承歡於枕畔、封之以妃位,那康熙豈不成了“賤夫”。杜撰這句話的,應該是雍正皇帝。原因無它,只因為良妃是八阿哥胤禩的生母,雍正因其子而惡其母,才借康熙之口詆譭對方。

良妃姓衛氏,是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的女兒,她的確出身於辛者庫。但需要說明的是,辛者庫實際上是一個為皇家提供後勤服務的機構,雖然身份等級不高,但並不是人們想象的低三下四的奴隸組織。康熙之後,有不少皇帝的嬪妃,都是出身辛者庫,所以這並不能證明良妃地位低賤。

實際上,這位良妃應該是十分受康熙寵幸的。 《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中說她“美豔冠絕一宮”並且“體有異香,洗之不去”、“唾液亦含芬芳氣”,為人又敦厚賢良,所以康熙對她“寵幸無比”。她在康熙二十年生下了皇八子胤禩,康熙三十九年冊封為嬪,後又被封為妃(封妃年代不可考),康熙五十年去世。 需要注意的是,清代不少的後宮女子,都是在死後被封為妃以示哀榮,而良妃則是康熙年間生前被封為妃子的五人之一。

而良妃死後康熙十分傷心,據康熙的起居注記載,康熙曾在良妃去世一個月後,親自祭奠這位妃子,這種舉動對於皇帝來說,是十分罕見的。

良妃的兒子胤禩精明能幹,十分善於處理人際關係,所以被朝臣們稱為八賢王,早年很受康熙重視。在太子胤扔第一次被廢后,朝臣們舉薦胤禩做太子,這讓康熙重新審視了這個兒子的能量,並對他十分忌憚,後來康熙為了平衡朝廷內部矛盾,重新復立胤礽為太子,從而斷絕了胤禩搶班奪權的夢想。

胤禩雖然從此被康熙疏遠,與帝位無緣,但康熙應該不會因為這個,就把自己寵愛的妃子貶斥為“辛者庫賤婦”。更何況,關於這句話的記載,出自於《清聖祖實錄》,並未見於康熙朝的任何文獻,也沒有康熙本人的記錄。而《清聖祖實錄》卻是雍正朝編寫的,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把良妃稱為“辛者庫賤婦”,是雍正杜撰出來的假話,目的就是打擊胤禩。

胤禩曾覬覦皇帝寶座,遭到康熙打擊之後,有轉頭支持雍正的胞弟十四阿哥胤禵,和雍正爭奪皇位,這就是康熙晚年發生的諸子奪嫡事件。雖然雍正登基後為了穩定朝局,沒有馬上對八阿哥胤禩下手,但一旦站穩腳跟,就開始嚴厲打擊這位往日的政敵,將他削爵、圈禁,還改名為“阿其那”(滿語豬狗之意),甚至有人認為胤禩最後是被雍正毒死的。

以雍正對胤禩之恨,把良妃誣為“辛者庫賤婦”,也就不足為奇了!


李飛叨


良妃(?-1711)衛氏,滿洲正黃旗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女,清康熙帝妃,康熙二十年(1681)v二月初十生皇八子胤禩——題外話,所以老八是屬雞的,康熙三十九年十二月(此時實際已經是1701年)冊為良嬪,後晉封良妃,康熙五十二年(1713)二月奉安於康熙皇帝帝陵景陵妃園寢。

良妃本身固然是出身於辛者庫,但是這是因為良妃母家是清初天聰年間舉族投靠滿洲之後,因為家族人丁較少被編入辛者庫,是一個正常的途徑,和因為犯罪被編入辛者庫完全不同。因此,辛者庫出身和其他包衣佐領出身一樣,本身也是皇帝納妃的一個再正常不過的途徑,“辛者庫賤婦”根本無從說起。

“辛者庫賤婦”的出處是《清聖祖實錄》,而《實錄》編纂於雍正年間,這最大的可能性,就是雍正帝刻意貶低政敵和碩廉親王胤禩的母親的身份,從而起到貶低胤禩的目的。

這句話出於康熙帝親口所說的真實性大概率是存在問題的。


談古論金


良妃正黃旗出身不低?不能只看良妃是正黃旗,關鍵後面還仨字“包衣人”,說全了就是正黃旗下的奴才、下人,同屬在旗也有高低貴賤之分,只能說不是最卑賤的階層,總有下五旗的包衣比他們更低了那麼一點點,而且良妃家族雖屬辛者庫,但並非罪籍,所以又比某些刑罰罪入的人高了那麼一丟丟,僅此而已。 打個比方,“廚子家庭”頗受皇帝抬愛,後宮的良妃和雍正帝的生母烏雅氏的祖上都有過膳房總領的任職記錄,良妃的祖宗瑚柱在皇太極的天聰年間投靠後金,可能是菜做的有些心得?反正不久就升職成了膳房總領,瑚柱是正黃旗,索尼也是正黃旗,明珠也是正黃旗,天壤之別,差遠了。

瑚柱要是敢以正黃旗包衣的身份和索尼論在旗攀交情,立刻變成肉醬妥妥的,你也配。

康雍乾嘉雖然都有出身辛者庫的妃嬪甚至皇后,但後來歸後來,論出身確實非常低。

至於“辛者庫賤婦”這種罵人的話,其實不是在罵良妃,主要是想借良妃的出身羞辱、謾罵胤禩,目的是罵醒胤禩不要痴心妄想。 康熙帝為何罵得這麼狠呢?

這些兒子基本沒有省心的,相對省心的孤臣胤禛也不過是藏得比較深而已,九子奪嫡還不如說是八仙過海,神仙妖怪一大堆,打了個昏天黑地,只有胤禛看透了康熙,也看出了皇子們的通病,不孝,而仁孝恰恰是康熙最在意的。

這點很容易理解,自己的爹眼看就被兄弟幾個逼瘋了,還是沒有一個消停的,而胤禛打的都是親情牌,讓老爹在他這裡獲得了少有的一點點安靜,除了胤祉以外,康熙帝去胤禛府邸次數是最多的,其他幾個兄弟,康熙基本沒去過。

康熙四十七年九月,康熙廢除太子胤礽,而就在太子被廢的第四天,康熙釋放了一個錯誤信號,他讓胤禩署理內務府總管事,在這種敏感時期,造成朝堂上下都會錯了意,誤讀了康熙的行為,勸進之言不絕於耳。

“利誘”之下,其他幾個皇子就更不安生,首先倒黴的胤禔不但坑了自己,順便把胤禩也坑了,得知自己奪位無望,轉而支持一起長大的的胤禩,老八疑似結黨,康熙有所察覺,隨便找了個由頭將胤禩送議政處審問,同年革去貝勒,胤禔在光榮坑死隊友後,因為鎮魘太子(另蓄謀刺殺)敗露也被幽禁。 康熙因為胤禔的鎮魘行為,為自己找到了藉口,太子腦子糊塗說不定就是鎮魘所致,於是想讓滿漢大臣給自己個臺階,復立胤礽,沒想到滿漢大臣一致推舉胤禩。

康熙知道幕後是誰操縱,沒挑明,只是說:老八閱歷不夠,前些日子又獲罪被查問,而且他生母的家族也太低賤了,你們最好推舉別人。

復立胤礽後,太子裝了沒幾天就原形畢露,據《李朝實錄》記錄,胤礽早就抱怨,古往今來哪有當了40年太子的?所以說,這些兒子不孝啊,讓你爹快點死還是禪讓給你做皇帝?都不可能的。

孝誠仁皇后是康熙非常看重的嫡皇后,索額圖則是她的叔父,索相當然是希望胤礽繼位,暗結黨羽慫恿胤礽圖謀不軌,康熙將其釘在“本朝第一罪人”的恥辱柱上,更是在幽禁中將其活活餓死,這事早在康熙四十二年就已發生,無人警醒,眾皇子沒有看到朋黨之危,只見眼前之利。 幾年後,康熙帝為了剪除胤礽黨羽,先將步軍統領託合齊免職換上隆科多,後將託合齊挫骨揚灰,家屬不許收葬,兵部尚書齊世武說是絞立決,其實是被鐵釘將四肢和頭顱釘在牆壁上而死。

如上種種只是打擊結黨的行動,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胤禩這一方,包括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溫達等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打擊,或輕或重而已。

這些舉措都可以算得上是康熙打擊分權的雷霆之擊,不只是給太子黨看,也是給其他兄弟們看,但是包括胤禩在內的所有人都沒有警醒,在至高無上的權杖前,他們仿似忘卻了生死。

本來胤禩頗受喜愛,十七歲就被封為貝勒,這在康熙的子嗣中是絕無僅有的最低年齡,連帶著他的母親良妃衛氏也水漲船高,以相對的“高齡”受封為嬪,可見以前地位之低下。

當初可不是隻弘曆一個皇孫養在宮裡,胤禩的兒子也在,康熙對老八兒子弘旺的疼愛程度遠超弘曆,這也是愛屋及烏,但是老八這人太不讓康熙省心。 康熙培養了他的書法、騎射、從政事務處理能力,甚至讓他協理廣善庫,也就是這個時候,胤禩受到了裕親王福全的誇讚,這是胤禩的加分點,後又管理工部、理藩院等等,辦事幹練,厚道仁義,有口皆碑,這是個非常不錯的開端。

甚至有理由相信,如果胤禩能和胤禛一樣會裝相的話,皇位必定是胤禩的,可惜操之過急,風頭過猛,論支持率能把老爹的風頭壓過少半吧,當然,也有朋友說是康熙帝治下弊病之多,玄燁本人亦有所感,就需要胤禛這類殺伐果斷的繼任者大力整飭。各有各的道理,暫時不論。

被胤禔這個豬隊友坑了,本來對胤禩的鎖拿無關痛癢,康熙洩憤之舉而已,沒幾天也就過去了,胤禩對前內務府總管獲罪後的處理,無非是照顧照顧手軟了些,這沒啥。 因為前內務府總管是康熙欽點的,胤礽也是這麼被康熙慣壞的,太子缺錢咋整?康熙有妙招,讓胤礽乳母的丈夫凌普管理內務府,胤礽還能缺啥?現在要打擊太子黨勢力了你把人家揪出來要法辦,有點說不過去,所以胤禩下手輕了些,有所袒護也是為了康熙的老臉,這沒什麼錯。而康熙不過就是藉故洩憤罷了,他能把胤禩怎樣呢,氣消了也就沒事了。

要命的是,又竄出來兩頭豬隊友,他們的行為可以稱之為脅迫,胤禟、胤禵帶著毒藥去威脅老爹,動八哥,我倆死這兒,康熙急眼了,抄傢伙就上,要不是胤祺跪著薅住了康熙的衣服,胤䄉還好,胤禵是真的要懸,就這最後也是捱了二十大板以儆效尤(後來,康熙又後悔了,所以重用老十四以期化解父子之間的隔閡,並非看中胤禵繼位)。

胤禩削爵,不是因為包庇,而是因為張明德“相八阿哥胤禩後必大貴”,這種大逆不道的話胤禩竟然不向皇帝奏報,顯然這是有所圖謀,所以把胤禩的貝勒革了,小懲大誡。

皇子們都知道,康熙除了三節和重大慶典等等特殊場合,從不飲酒,九子奪嫡(尤其是胤礽)讓身體硬朗的康熙患上了房顫,經外國傳教士建議,每天喝一點點葡萄酒,有所緩解,但即便這樣皇子們也還是沒有放過康熙。 康熙老了,生病難受,自覺孤苦,想起這幾個孩子這些年的這些爭競,老淚縱橫,特地見了胤禩和胤礽,一切故事,既往不咎,胤禩恢復貝勒爵位。

這下好了,胤禩沒事了吧,康熙是真動情的狀況下原諒了胤禩。

沒門,豬隊友還在籌謀,佟國維和馬齊面對康熙復立胤礽,都持堅決反對的態度,胤礽實在太遭恨了,和關外時期的“太子”褚英有的比,不,褚英和代善的臭毛病加一起也未必能比得上胤礽,努爾哈赤是創業期沒工夫管,胤礽則是完全被康熙慣壞了,如果胤礽上臺,身為國舅的佟國維都肝顫,大臣們不得讓胤礽活活折騰死。

如果讓朝臣選舉的話,自然都選胤禩,仁義客氣好說話,作奸犯科不易死^_^,玩笑。主要是因為大臣們相信胤禩繼統不會苛待他們,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

康熙帝無法容忍的是,就在康熙四十七年,皇帝打算復立太子的時候,他明明已經和重臣們打好招呼,結果康熙的“風聲”沒人替他傳播,比如李光地,皇帝吹了風,他是半個字都沒傳出去,結果大家還是都選了胤禩,康熙一查,佟國維、馬齊是主使,國舅也不行,開缺回家吧。 馬齊,康熙三令五申不允許馬齊參與推舉的一切事宜,但馬齊還是我行我素,為胤禩拉票,所以馬齊也被整得要死不死,再被啟用也是應付差事全無鬥志,處理政務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反正都你家的事,你愛咋地咋地。

一開始胤禩沒有主動行為,康熙尚可原諒,這次雖然也沒有抓到把柄,可康熙卻看到了真正的危機,封建體制,有君臣無父子,康熙尚在就有人分權,這是絕對不會被允許的。

康熙帝疼愛胤礽的程度如何?鐵瓷般的父子關係。就這,胤礽不過是透過帳子窺視而已,康熙都覺得他要對自己不利,甚至行刺,更何況胤禩這種明目張膽的分權了,主動被動都不行。

康熙四十八年正月,康熙帝軟硬兼施之下,朝臣全部服軟,胤礽被複立為太子,暗潮洶湧,不過兩年多,太子再次被廢,亂了,這次是徹底亂了。 胤禩是什麼時候徹底激起了康熙的怒火呢?斃鷹事件。

康熙帝前往熱河視察,正好是胤禩生母良妃衛氏的忌日,胤禩沒有全程陪同,自己先去祭奠母親去了,盡孝道,人之常情,本來沒有什麼,但是他讓太監捎給康熙的鷹卻被發現離死不遠了,康熙認為這是胤禩詛咒自己,所以叫來了所有隨行的皇子宣佈,與胤禩恩斷義絕。

回京後,康熙帝停了胤禩的俸銀俸米,胤禩在康熙的刻意打壓之下病倒了,可能是苦肉計、親情牌,也可能是賭氣示威,反正也都沒有什麼效果,康熙根本不聞不問,之後雖然一切如初原諒了胤禩,但父子之情已經有了不可修復的裂痕,再有朝臣提議立儲也不被康熙接納,反而嚴加斥責,總之胤禩是徹底的被豬隊友們整到溝裡去了。 胤禩是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至於斃鷹事件是否故意,這就不好說了,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所謂的康熙五妃之一沒有什麼可誇耀的,良嬪雖然被封為良妃,但那是康熙看她人眼看要不行了才封的,這是慣例,一輩子連個妃都當不上,胤禩壓力山大,他們母子的地位是相輔相成的呀。

②良妃臨死前還留下了仇恨的種子對胤禩說:

“爾父皇以我出身微賤,常指我以責汝。”你父皇因為我的低賤出身,常常借我的低下身份來指責你。

指責什麼呢?“胤禩乃辛者庫賤婦所出。”話是沒錯,但太傷人了,無法補救那種。

③胤禩肯定是有野心的,這不用猜,康熙不遺餘力的把話說絕,把事做絕,完全斷了胤禩繼位的念想,胤禩能不恨他麼?

綜上,即便胤禩真的是有意送過去將死的老鷹也不奇怪,雖然也是沒有辦法,但此事做的太絕,能達到同樣效果的處理方式不是沒有,原不必如此惡毒。

至於康熙帝所說“胤禩乃辛者庫賤婦所出。”,話雖過分,但也是被逼急了,這種事誰也受不了,後續的雍正帝同樣受不了,乾隆帝也快被逼瘋了“誰在談論立儲就是挑撥我們父子關係,行同叛國。”

乾隆那幾個兒子大家懂的,沒一個出類拔萃的,沒一個敢明目張膽爭儲的,即便這樣乾隆都能被逼成那副德行,參與九子奪嫡的這些人呢,除了胤禔呆鵝一隻,胤礽一隻呆鵝以外,其他皇子都有些本事和能量,尤其太子黨和八爺黨,不但有能量,而且能量很大,康熙能不愁麼,只說些過分的話,沒有下狠手已經不錯了。


古今通史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在位60年,擁有無數的女人,共生下35個兒子,20個女兒,屬於高產皇帝,他養得起嘛,傾全國之力養肥他這一大家子,他有三位皇后,三位皇貴妃,一位貴妃,其他的妃嬪他自己也不知道有多少,其中妃位中他比較寵愛的有五位,史稱五妃,她們分別是:惠妃、宜妃、榮妃、德妃和良妃。


這其中又以良妃衛氏最為特殊,一般能進入到康熙皇帝妃位的大多是高幹的女兒,而良妃卻出身於地位比較低下的辛者庫家庭,是清朝歷史上唯一一位出身辛者庫而被晉封妃位的人,良妃生前很受康熙的寵愛,那麼為何在她死後被康熙稱為“辛者庫賤婦”呢?


辛者庫是滿族八旗之下的一個旗人組織,屬於包衣的一種,指的是專門為清廷皇室服務的奴才,裡面的人分為兩類,一類是因為犯罪而被罰役為辛者庫的,另一類是因為家裡人少,被編成半個包衣佐領,所以就成了辛者庫人,屬於正常的包衣。

良妃就屬於第二種情況, 她的父親只是一個小小的五品包衣內管領,管理辛者庫,也就是相當於皇帝的後勤人員,而且清朝的後宮中有很多人都是辛者庫出身,只不過良妃的位份要高些,就連朝中很多的大臣也都是辛者庫出身,他們都是正常的包衣籍,這樣的出身並不低賤。
另外關於良妃本人的記載,史書上也多是讚美之詞,燕北老人就曾在《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中說她“美豔冠一宮,寵幸無比”,而且康熙對良妃的態度也不是很差,她生前的位份一直都有晉升,康熙還曾特意單獨給她晉升妃位,在她去世後,康熙還親自出席葬禮,並寫了兩篇祭文,可見,良妃還是很受康熙寵愛的。

之所以出現良妃是“辛者庫賤婦”的說法是因為一本書裡面的一段話,良妃也為康熙生下了一個兒子,就是康熙後期九子奪嫡時八爺黨核心人物的八阿哥胤禩,在雍正即位後為康熙編纂的《清聖祖實錄》有這樣一段話“康熙五十三年,皇帝巡視熱河,本應該在一旁隨侍的八阿哥因為祭奠母妃缺席,特意派人送了兩隻上好的海東青給康熙,可是這兩隻鷹送到行宮時已經奄奄一息,康熙大怒,當著眾位皇子的面訓斥胤禩,其中就說他是‘辛者庫賤婦所生’”
可見這段話是針對胤禩,而不是針對良妃本人的,在九子奪嫡中,胤禛和胤禩是死對頭,後來胤禛獲勝成為了雍正皇帝,還將他改名為侮辱性的“阿其那”,並將他幽禁至死,在康熙朝的文獻裡並沒有記載良妃是“辛者庫賤婦”。

因此只能推測雍正之所以這樣做,是想以此來說明胤禩已經被先帝厭惡,自己處置他也不過是想盡孝罷了,實質上雍正是為了打壓以前的競爭對手而有意編排的。






遺產君


良妃,姓衛,是滿洲正黃旗,正五品內管領阿布鼐之女,良妃是在康熙前中期獲得了五妃之一的稱號,也是康熙妃子之中生兒子最晚、資歷最淺的的,在康熙五十年的時候死去,年僅50歲。

良妃所生之子是八阿哥,歷史上八阿哥和四阿哥有名的奪嫡之爭,當時是八阿哥比較得人心,但是因為康熙帝不太喜歡這個兒子,所以直接判他出局了,還說了一句“乃是辛者庫賤婦”所生,這等於否定了八阿哥的出身。

如果康熙真的那麼不喜歡良妃,那為什麼還要封她為妃子呢?先來了解一下辛者庫吧。

辛者庫,乃是包義管領下的食口糧人也,八旗之下的一個組織——管領,這是一個包衣組織,而絕非是一個專門監管賤奴的機構。良妃雖然出身來自於辛者庫,但是也是在滿洲旗下,父親也是正五品官員,所以良妃本身也是飽讀詩書,知書達理之人,也應是一位美麗出眾的女子,自身就有讓康熙喜歡的地方。

歷史上的皇帝一般只會出席太后,皇太妃以及皇后的葬禮,妃子的葬禮是不會參加的。但是良妃的葬禮皇帝卻出席了,並且還得到了康熙的兩篇祭文。在良妃之前,還沒有哪位妃子有此殊榮。可見良妃在康熙心裡是有一定地位的。

“辛者庫賤婦”這句話主要來源於雍正時期所編纂的《清聖祖實錄》,至於康熙帝本人是否有說過,目前無所查,在康熙的文獻中沒有記載。


生活中的胖子


這句話前後半句都有問題。第一,“康熙五妃”這個說法完全沒道理;第二,康熙說“辛者庫賤婦”是記載在《清聖祖實錄》和《雍正漢文上諭》中的斃鷹事件後康熙訓斥八阿哥胤禩的話,具體場景下的氣話,何況當時究竟有沒有說過其實也是存疑的。

(良妃衛氏劇照)

先說說“康熙五妃”,也不知道從什麼時候突然冒出這麼個說法。一直以來的說法都是“康熙四妃”,也就是惠妃納喇氏、宜妃郭絡羅氏、德妃烏雅氏、榮妃馬佳氏。因為此四人都是康熙二十年十二月同一批晉封妃位,是康熙後宮除了三任皇后(孝誠仁、孝昭仁、孝懿仁)、兩位貴妃(生前為貴妃的愨惠皇貴妃、溫僖貴妃)外最早獲封妃位的。其他妃子都在她們之後。良妃衛氏雖然是此四妃後第一個晉封妃位的,但實際上相差甚遠。她是康熙三十九年晉封良嬪,此後單獨升妃位(時間不詳,比較大的可能是康熙五十年衛氏病重臨終前康熙特別加恩)。但是如果僅此就把她跟前四妃並列成“康熙五妃”的話,也同樣可以說“康熙八妃”,因為康熙五十七年又晉封了和妃瓜爾佳氏(死後追諡敦怡皇貴妃)、宣妃博爾濟吉特氏、成妃戴佳氏。都是康熙親封的妃位,為什麼這三位不算?

(良妃衛氏劇照)

然後就來說說這“辛者庫賤婦”一說。這個出自雍正即位後編寫的《清聖祖實錄》,說的是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康熙巡幸熱河,原本應該隨侍在側的八阿哥胤禩因為要祭奠母親良妃衛氏二週年而缺席,於是送了兩隻上好的海東青給康熙,誰知鷹送到康熙行宮已經奄奄一息。康熙因為大怒,召諸皇子齊聚,訓斥胤禩,其中就說到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然後列舉了胤禩在康熙四十七年廢太子過程中如何結黨營私,聯合大阿哥胤禔謀害廢太子胤礽,聽信術士張明德之言,欲奪儲位。最後說到“自此朕與胤禩,父子之恩絕矣。”從此胤禩一蹶不振。

(斃鷹事件)

由此我們可知,這句“辛者庫賤婦”不是直接針對良妃的,而是罵胤禩的。他認為兩隻死鷹是胤禩對自己的詛咒,所以說出這樣的話。這句話要分兩點看:

首先說明,良妃衛氏確實是出身辛者庫比較低賤,康熙憤怒下說出氣話也情有可原。良妃衛氏確實是辛者庫出身,她是清朝唯一一個出身辛者庫而進位妃位的。但要說明的是,良妃衛氏的出身辛者庫,並不是曾在辛者庫為奴,而是其父為辛者庫宮內管領,也就是管理辛者庫的官員,屬於包衣奴才一類,比起滿洲貴族確實低一點,但不是說很卑賤。

再來,這件事其實是存疑的。有如下疑點:

第一,年份不合理。清宮所有資料都顯示,良妃衛氏死於康熙五十年十一月,所以康熙五十三年十一月巡幸熱河時,胤禩應該是祭祀母親三週年,但這件事卻說胤禩是祭祀母親二週年,本身就很奇怪。

第二,地點不統一。記載這件事的兩份材料對斃鷹事件的地點都說的不一樣。《清聖祖實錄》記載的事康熙前往塞外途中;《雍正漢文上諭》卻說是康熙返回京城途中。

第三,人物對不上。根據《清聖祖實錄》記載,康熙巡幸熱河,隨駕的皇子是皇十子胤䄉、皇十二子胤祹、皇十五子胤禑、皇十六子允祿、皇十七子允禮。而且是康熙“面諭”就是說沒有旨意。但到了《雍正漢文上諭》裡雍正在後來下旨訓斥胤禩時卻說康熙有發過硃批諭旨,並且在皇三子胤祉那裡收著。而後來,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又紛紛作證說康熙當年確實訓斥過胤禩,於是將訓斥內容抄錄下來。這就奇怪了,既然有諭旨,又何需讓他們三人再抄一份?而且三、五、七三個皇子明明不在當時隨駕的皇子中,為什麼是他們三個跑出來作證?

(八阿哥胤禩)

以上三點相當可疑。因此我們說,斃鷹事件的真相究竟如何已經很難考證。即使確有此事,康熙也未必說過“辛者庫賤婦”這樣的話。因為歷史上康熙對良妃衛氏是很看重的,由她能夠單獨晉升妃位就說明了問題。她死後康熙更是親自前往祭奠,還寫下祭文,這不是一般妃子能享有的。所以,很有可能這段所謂康熙訓斥胤禩的話是雍正為了打擊政敵而偽造的,目的是說明胤禩已經被父親拋棄,自己處置胤禩不過是遵循父親的想法罷了。而真相究竟如何,早已不可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