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教育之追求——讀《大教學論》有感


論教育之追求——讀《大教學論》有感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納說"一個教學理論實際上就是關於怎樣利用各種手段幫助人成長和發展和理論"誇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提出的美好願景便是實現自我成長的真實寫照。

由於誇美紐斯是基督教的忠實信奉者,他的整本著作都瀰漫著基督徒式的博愛情懷。他認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應該追求學問、德行與虔信。而這三者的種子自然存在於我們身上,"所以我們不必從外面拿什麼東西給一個人,只需要把暗藏在身內的固有的東西揭露出來。"如同"自然的一切作為裡面,發展都是內發的"以誇美紐斯的這一觀點出發,我們發現教育無非是一種和緩的推動和謹慎的指導。而這個過程應怎樣實施,在誇美紐斯的《大教學論》中都有詳細論述。筆者在此不再詳細贅述。本文我們著眼於"學問""德性""虔信"對教育的追求進行探究。

誇美紐斯在第十八章中指出我們的一個通病。他說"人們往往埋怨很少有人離校時受到了徹底的教育,埋怨大多數人所記住的只是一種外表,只是真知識的一種影子而已。"數年後愛因斯坦也對學校教育如此詬病到"所謂的教育,是要將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剩下的本領"。誇美紐斯將原因歸咎於學校教育。他認為學校沒有教育他們的學生去發展心靈,學校沒有耐心去開發潛伏在學生身上的知識和泉源,而用從別處取來的水去灌溉他們。就是說"學校沒有把客觀存在的世界指示給學生,指示的只是這個或那個作家所寫下或想到的關於事物的想法。以至於凡是懂得許多人關於許多事物所持的相反見解的人,就被看成是最有學問的人。結果是大多數人都沒有知識,而只有從不同作家搜索得來的隱喻,文句和見解。"對此誇美紐斯也提出正確的學校教育應該"使學生的悟性看到外面的世界,以使從他們的心靈本身湧出一道活流,如同樹葉、花兒和果實從樹上的蓓蕾生出來,到了第二年又生出一個新的蓓蕾,又從新的蓓蕾生出新的嫩枝和枝上的樹葉、花兒和果實一樣。"

這和中國古代聖人"述而不作"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從內心出發對自然萬物的盛衰更替、休養生息、四時變化進行體察。認為真正的精華是無法用言語記錄的,它只存在當事人感悟的腦海中。在《莊子·天道》中有這樣的記述: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斫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耶?

公曰:"聖人之言也"

曰:"聖人在乎?"

公曰:"已死矣"

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

輪扁曰:"臣也從臣之事觀之。斫輪,徐澤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疾不徐,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其數存焉與其間。臣之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

誇美紐斯說:"人類必須儘可能研究天、地、橡樹和山毛櫸之類的東西,去學會變聰明,而不依靠書本學習,就是說,他們必須學會了解並考察事物的本身,不是別人對事物已作的觀察。假如人人都從本源,從事物本身,不是從其他來源去獲得知識,我們就可以步隨古代智者的後塵了。"這段話說的實在太好了,直讓筆者驚異於偉大的思想往往這樣不謀而合。

論教育之追求——讀《大教學論》有感


自由學者梁冬在《國學堂》的一期節目中說到現在的家長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於是給孩子報各種書法班、鋼琴班、讓他學跆拳道、解奧數題…這樣的父母只培養出了一個強大的人,而並非一個有貴人相助的人。這種觀念在如今功利主義盛行的社會是難能可貴的,我們在追名逐利的路上越走越遠,竟將足以為人的"根本"落在了起點。"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無他,唯仁之守,唯義之行。誠心守仁則能化;誠心行義則能變。變化代興,謂之天德。"(《群書治要360》卷三十八孫卿子)辛尼加說的對,他說:"先學德行,後學智慧,因為沒有德行,智慧便難學到。"西塞羅也說:"倫理學可以使心靈適於進一步接受知識的種子。"誇美紐斯更是認為德育應該儘可能的早於智慧教育。而且比起愚蠢的人,聰明人更需要受教育,因為一個活潑的心理如果不去從事有用的事情,它便會去從事無用的、稀奇的、有害的事情;正如田地愈肥沃,蒺藜便愈茂盛一樣,對一個絕頂聰明的人如果不去撒下智慧與德行的種子,他便會充滿幻異的觀念。他認為應當首先培植這些德行:持重、節制、堅忍與正直。

對德育的重視是教育人性化的體現,誇美紐斯做為先驅被後來者頂禮膜拜。日本心理學家齊藤勇說"教育改革的一箇中心任務就是對人進行終身教育,所謂終身教育並不是教人如何學好數學、怎樣多認識字等等,而是以實現自我為基本方針,學習如何使自己成長。"(《一百種心理欲求》)

誇美紐斯作為一位傳教士,將傳播基督教作為自己畢生追求。所以在書中他花了大量篇幅論述如何忠於基督、如何虔信的追隨主的步伐。其中不乏唯心主義的論調。筆者並非基督信仰者,在此不敢造次。只是筆者認為,無論信仰基督也好、信仰佛教也罷,人心總是要有所畏懼,有所寄託的。

葉瀾教授對教育的定位真是一語中的,她說"教育是直麵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生活活動"。在此套用一句名言"一切理論都是灰色的,唯有生命之樹常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