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都懂就是沒法跟孩子好好說話?試試“南風效應”啊

宅家多日,跟閨蜜的雲吐槽模式天天進行時。

近日,閨蜜說了一個困惑。明明想跟兒子好好說話的,明明看了那麼多育兒書,學了那麼多道理,可為什麼事到臨頭,還是本能爆發把兒子痛罵一頓呢?

上次兒子不坐在桌子上吃飯,拿著碗走來走去,一不小心把碗打碎了。她見了立刻發飆,“叫你在桌上吃你不要,端著走來走去不像個人樣,現在好了,碗碎了,看你吃什麼。我不管你了。”然後甩手就坐到沙發生悶氣去了。兒子則委屈得一跺腳跑到房間裡趴他心愛的枕頭上哭了。他一哭我就後悔了啊。

閨蜜遇到的事我也遇到過,我也是本能就開始狠狠批評我兒子了。但我發現沒什麼用,下次還是照犯不誤。還學會了一犯錯立馬自己大哭起來。我一看這不行啊,愛操心的老母親又開始急上了。

既然批評沒效果,能不能換個方式好好說話來教育兒子呢?

這讓我想起來管理學上的“南風效應”。

什麼是南風效應?

法國作家拉封丹曾寫過一則寓言:

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吹掉。北風用盡全力吹出了凜冽的狂風,寒氣刺骨。為了抵禦寒風,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緊了。而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覺得春意暖人,於是解開紐扣,繼而脫掉了大衣。在這場比賽中,南風獲勝。

在管理學上,這種現象就叫做“南風效應”。

將這個寓言放在教育的場景中,可以這樣理解:北風就好比我們雖然愛著孩子卻完全不顧孩子需求,簡單粗暴按照自己的思路來把他批評一頓。但這樣做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遭到孩子的強烈抵制。

南風則是愛孩子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給予孩子想要的溫暖,然後循循善誘之,讓他自動自發地做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教育家陶行知的“四塊糖果”是“南風效應”的經典例子。

陶行知在校園裡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塊砸本班同學,當即斥責並責令他放學後到校長室。無疑,陶行知要好好教育這個頑皮的學生。

放學後,陶行知見王友站在校長室準備挨訓,便掏出一塊糖果給他,“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按時到這裡,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接過糖果。

隨之,陶行知又掏出第二塊糖果送給他,“這也是獎給你的,因為當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住手了,說明你尊重我,應該獎給你。”王友更驚疑了,眼睛睜得大大的。

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果塞到王友手裡,“我調查過了,你用泥塊砸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守遊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鬥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

王友感動極了。他流著淚後悔地說:“陶……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而是自己的同學呀!……”

陶行知滿意地笑了,隨即掏出第四塊糖果遞過來,“給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你一塊糖果,可惜只有這一塊糖了,我的糖完了,我們的談話也該完了吧!”

說完就走出了校長室。


道理都懂就是沒法跟孩子好好說話?試試“南風效應”啊


那麼,在家庭教育中,我們該如何應用“南風效應”和孩子好好說話,從而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呢?

重要事情說三遍:不要貼標籤,不要貼標籤,不要貼標籤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不能區分事實和笑話,他們會相信父母所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孩子不按照我們說的做,千萬彆氣急敗壞地給孩子貼標籤,比如“不乖啊”、“叛逆”、“壞小孩”、“笨蛋”、“真不聽話”等。

這些話只是我們逞一時嘴快而已,折射的是我們內心的隱憂。每個父母心中都住著一個理想的孩子,當孩子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預期的時候,我們極容易將我們內心的 恐懼通過蠻橫的言語釋放出來。

但孩子不懂區分。他只知道父母這樣說自己,他還不具備知恥而後勇的條件,他只會順著父母的話去做。然後我們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就會發生,孩子不按照我們預期的方向走啊。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每個孩子都有一顆積極向上的心,別用負面標籤傷了它。

這是我切身體會的一個點。

孩子不去桌子吃飯,我要是說,你怎麼這麼不乖,吃飯到處走不像話。

孩子就開始更起勁地拿著碗走來走去,邊吃邊玩。

我要是換種說法,“大家吃飯都是在桌上吃的,這樣健康又衛生,還顯得有禮貌。”

他想了想,最後就會乖乖地到餐桌上去吃。吃完再誇他一下,他就會更開心了,下次就更自覺一叫吃飯就去餐桌上。

道理都懂就是沒法跟孩子好好說話?試試“南風效應”啊


瞭解事情的前因後果,把話說到孩子心坎裡

古語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放在養孩子這事上並不一定適用。更多時候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好好揣摩所看到的,所聽到的背後事實和想法。而且還要時刻警惕著對孩子們的已有印象。

也說下我家的例子。

有一次,我正在洗碗,倆孩子在看電視。突然聽到小寶的哭聲。出去一看,看到大寶小寶並排站在一起,大寶手裡還拽著一個玩具車。我立刻斷定大寶欺負小寶,隨即開始批評大寶 。大寶大些,會開始會自己爭辯,說是弟弟想搶我的玩具,我不給他才哭的。我沒打他。

我問小寶,小寶裝得可憐兮兮地回答,“哥哥不把玩具給我玩。我要玩車。”

我一聽,原來自己誤會大寶了。趕忙跟大寶道歉:“真對不起,大寶,媽媽誤會你了。”

大寶一聽,一張小臉立刻陰轉晴,大聲地說:“媽媽,沒關係!”

小寶在一旁拉了拉我的手,“媽媽,我要玩車。”

這下不需要我說什麼了,大寶立刻主動地把車子遞給弟弟。還高興地說“弟弟,給你玩一會再給我啊”。

這裡說到家長跟孩子道歉的事情,很多家長很難做到。我也是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當看到孩子做錯事情不道歉,講話又蠻橫時,本著以身作則的想法,我試著改變。

沒想到效果出奇地好。如果當時我只是蠻橫批評大寶了,發現自己誤會他了不道歉,而是轉而要求他大的要讓小的。他是哥哥就該讓著弟弟。

他會怎麼表現?

他會哭起來,而且越哭越兇,嘴巴還會嚷“不公平不公平,我就不。”小的也會跟著哭,看誰哭得兇。那時,該抓狂的就是我自己了。

人無完人,家長也會做錯事。會誤會孩子,會不小心誤打到孩子什麼的。做錯事就該道歉,我們不能僅僅要求孩子,而自己卻居高臨下地不道歉。尤其當孩子開始會說出不公平的時候,家長更應該要捨得放下身段,試著也把自己當做孩子的朋友啊。

道理都懂就是沒法跟孩子好好說話?試試“南風效應”啊


南風應該持續不斷地吹,日久天長,效果才好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

我們沒法子好好說話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孩子被我們的粗暴言語打擊所受到的傷害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化解。

另外,有時會好好說話,有時又粗暴蠻橫,會讓孩子無所適從的。孩子也會跟著你的態度時好時壞,導到時頭疼的孩子作為家長的我們。

我們該怎麼做呢?

四個字“一以貫之”。

我們既然下定決心要對孩子好好說話,那麼請在腦海裡刻下“一以貫之”四個字。不要反覆無常,遇到抓狂事先深呼吸先冷靜,千萬別讓一時嘴快誤了事。就讓我們用春風化雨般的耐心和溫柔,溫暖孩子幼小的心靈,化掉孩子內心的堅冰吧。

道理都懂就是沒法跟孩子好好說話?試試“南風效應”啊

結語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能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更多的時候表現出“北風式”的蠻橫和專制。但孩子的表現告訴我們,這並不理想。

這時請不要著急,不要抓狂。請試試往“南風”轉變吧。特別是在對孩子好好說話這事上。簡單好用,只需記住“春風化雨”四個字即可“不蠻橫、不武斷、一以貫之”地行動起來。

記住這四個字,我們就可以判斷出我們的行為到底還在不在好好說話這條線上了。

與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