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丨失去土地的農民將會淪為社會新底層!


警惕丨失去土地的農民將會淪為社會新底層!


1、村改造後農民的生活狀況如何?

(1)許多農民變成閒人

城中村改造後,農民獲得的一筆補償款。從短期看,農民的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有了明顯提高,但從長期看,也存在一些令人憂慮的問題。例如,城中村改造後,農民出現了明顯的分化,一部分人利用補償款創業,並有了較好的發展,還有一部分人去打工,也有較穩定的收入,但還有一部分農民變成了閒人,無所事事,用打麻將來消磨時光,甚至少部分人吃喝嫖賭。當然,在這些閒人中,極少部分是甘願坐吃山空的,但大部分人是想做一些事情,但苦於沒有門路。創業吧,沒有創業的能力;打工吧,沒有技能,既是有一定技能也經常找不到工作。在勞務市場,許多農民幾天到找不到工作。來一個僱主,農民工蜂擁而上,像是一幫饑民在搶食物。

人,長期沒有事情可幹是很危險的。根據能量耗散理論,人的能量如果找不到正常的渠道耗散,就會通過非法的渠道耗散。這就是為什麼大部分犯罪分子都是無業者的原因。

(2)農民失去精神家園

城中村工作後,不僅使一部分農民變為閒人,而且是多數農民失去歸屬感。街坊鄰居的相互走動和交流自古就是農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他們的精神家園。城中村改造後,由於居住環境的變化,相互的來往與交流沒有原來方便了,交往減少了,精神變得空漠。這就如同許多農村老人住到城裡子女的家中,雖然物質條件比農村好多了,但因精神的空虛又回到農村去了,因為他們離不開他們的精神家園。

警惕丨失去土地的農民將會淪為社會新底層!


2、城中村改造中應如何解決好農民的生產、生活問題?

(1)適度的經濟補償

城中村改造中,應該按照國家政策及地方政府的經濟補償政策,給予農民適當的經濟補償。一是經濟補償的標準要合理,確保農民的財產得到合理補償,並保障其今後一定時期的基本生活;二是補償方案要公平,充分尊重農民意願;三是補償款要及時發放。

(2)解決好農民的創業和就業問題

為了幫助農民創業,政府可在企業註冊、稅收、貸款等方面給農民優惠政策,並對農民進行創業方面的培訓,提高他們的創業能力和規避市場風險的能力。在農民就業方面,一是可以對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二是可以組織勞務輸出。

(3)採用股權式補償

對農民進行直接經濟補償是十分必要的,但從實踐來看,把補償款全部分給農民也是有很多缺陷的,如一些農民很快把錢揮霍光了,生活出現困難;有些農民不會創業,也找不到工作,坐吃山空。所以,為了農民的生活能持續得到改善,應該把補償款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直接現金補償;第二部分為股權補償,也就是讓農民擁有企業一定股份。如某個企業要徵用村子的土地,可以讓企業給村民一部分現金,一部分股權,並由村民代表委派專人到企業監管股權的收益,這樣農民就能獲得持續的經濟收益;第三部分為公益基金,主要用於對創業者及打工者進行培訓,以及村民文化活到的開支。

(4)從文化、精神上幫助農民融入城市

舉辦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滿足農民的精神需求,促進農民之間的精神、文化交流,讓農民的精神不再寂寞。另外,還要搞各種培訓,如舞蹈培訓、繪畫培訓、音樂培訓、烹飪培訓、書法培訓等待,提高農民的素質,逐漸把農民培養成高雅的市民。當然,作這些培訓要充分了解農民的需求,根據農民的需要以及他們樂意接受的方式進行培訓。

(5)政府的引導作用

農民是一盤散沙,且認知水平有限,很難自己去統籌謀劃,所以需要政府在站長遠發展的角度以及統籌城鄉發展的視角來引導農民發展。如股權補償就需要政府引導農民接受這個新的補償方式,並積極與企業溝通;為了農民更好創業和就業,就需要政府對農民進行培訓;為了解決農民文化生活貧乏的問題,就需要政府組織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活動;為了讓農民享受與市民同樣的待遇,就需要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統一的惠民政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