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仅仅一点,足以证明他是什么样的人,如何评价?

如史如画



我其实挺纳闷的,为什么每次在评论刘禅时,总会变成两个极端。

要么说此人愚蠢透顶,不可救药;要么说他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现在有种反对一切《演义》观点的潮流,只是有时纯为反对而反对,乃至极端,这样不好。



刘禅其人,说句实话,别想那么多,就是个一般人。

不算什么坏人,也不是弱智,能明白事儿,但放不下自己的私心。

现在的人和过去心态不一样,我们其实挺崇尚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所谓生存智慧。

所以不太理解以前对刘禅这种亡国之君强烈的不满由何而来。

说刘禅贤明的,除了给投降洗地说他爱民,还拿诸葛亮给杜微写的信说事儿。

认定刘禅昏庸的,就是什么杀刘琰、投降、拖后腿的老段子。

于是拿住这两点,拔河一样奋力揪扯,刘禅都快被拉成穆铁柱了好吗……

事实上你们把这两个极端打个对折,正好能得出来一个普普通通的正常人。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

其实就是陈寿说的这么回事儿啊……

和所有资质一般的普通人一样,有个好人影响就变好,有个坏人影响就变坏。

说起这个话题,我还是要嘚吧两句蜀国内的形势。

忘了之前在哪个帖子里,我说过看先主和后主的事迹要比照刘二牧看。

真的有一种诡异的相似,这就和蜀中的局势有关。

刘备与刘焉一样,都是野心勃勃带着一票人马入蜀的外来户。

并一直热衷以蜀中为根据地,向外的扩张。刘焉因兵败李傕猝死,刘备为陆逊所破后于白帝病亡。

刘焉死后,蜀中大族们导致了一次与东州军的内斗,之后东州军妥协。

刘璋时的益州,东州人势弱,蜀中的大权一直被益州本地豪族所左右。

对比刘禅时期,很不一样的一点就是,刘备死后,益州局势没有马上崩盘,产生动乱。

这都是因为有诸葛亮,调和了益州豪族与荆州士族之间的矛盾,没有发生赵韪之乱那种事情。

我看过很多人指责诸葛亮过于强势,打压异己,行事跋扈。

必须说,希望大家仔细看《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



诸葛亮是个人臣本分守的很严的人,这不单单是因为他自己的操守,也是对局势的考量和谨慎。

葛公在世,绝非没有政敌。他常驻汉中,不得不防刘禅身边转悠的那些人见缝插针。

《刘彭廖李刘魏杨传》提到的是七个政治犯,其中四个被诸葛亮亲自处理。

仔细看刘封、彭羕、廖立、李严的成分,四个人分属不同派系,一边一个,不偏不倚。

如果自己荆州派的人都要处理,马谡都要下狱死而不能容情,这也叫跋扈,那也跋扈的太窝囊了。

在他这种平衡与维系之下,季汉按照诸葛亮留下的权力结构与政治方针平稳前进。

派系矛盾绝对不是没有,但靠诸葛亮的维持与平衡,把内耗的可能压到了最小。

参考一下廖立和李严在诸葛亮死后的反应,不难推测大部分人都他都是心服的。

经常有人说,诸葛亮辅政十一年,剩下三十年都是刘禅维护的,这话很偏颇。

因为疏忽了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既诸葛亮死后的两个大将军录尚书事的政府首脑,都是他选好的。

在蒋琬死后,才有所谓刘禅亲政的说法,却依然脱不开费祎的影响。

这两人自认不具备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因此对北伐缺乏热情,但其他方面依然因循诸葛亮的制度。

蒋琬、费祎为领导,能够维持贯彻诸葛亮的施政主张,由这两个人先后管理外朝。

而内朝中,有董允内侍历年,翼赞王室。更曾是刘禅的太子舍人,又统领禁卫军。

这个内朝、外朝表里一心的三人组,才是诸葛亮死后很长时间维系季汉稳定的支柱。

此三位的籍贯也很有意思,蒋琬、费祎都是荆州士人,统率内朝的董允却是曾侨居荆州的益州人。

蒋琬是刘敏的表兄,零陵刘氏的外亲。费祎是刘璋的姻亲,曾长期在蜀地求学。

诸葛亮去世后,荆州派的领袖就是蒋琬。昔日刘二牧旧部的代表就是费祎,周旋于荆益两派之间。

董允的籍贯是益州巴郡,但祖辈时候也曾经侨居荆州,与荆州士人想必也有不少交情。



在外朝由荆州人把持的情况下,身居内朝显要的董允可算荆州益州的混血,能起不小的润滑作用。

这必然也是诸葛亮为了维护局面,经过几次考虑而选定的组合。

能够贯彻他的纲领,能够平衡不同派系,更可以辅佐容易受他人影响的刘禅不至走上歪路。

蒋琬、费祎、董允,三人相继为相,对刘禅的辅佐,四字足以盖之,就是因循守成。

因谁的循呢?自然是诸葛亮。甚至还有一些报怨,认为他们随诸葛亮的制度,随的不好。

督农杨敏曾毁琬,曰:“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或以白琬,主者请推治敏。琬曰:“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主者重据听不推,则乞问其愦愦之状。琬曰: “苟其不如,则事不当理,事不当理,则愦愦矣。复何问邪?”后敏坐事系狱,众人犹惧其必死。琬心无适莫,得免重罪。其好恶存道,皆此类也。

杨敏批评蒋琬,认为他不如诸葛亮。蒋琬则很坦然地承认,确实是不如。

因为蒋琬的气度比较宽大,人品又足够好,在很长时间里确实保证了内部的团结。

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既无戚容,又无喜色,神守举止,有如平日,由是众望渐服。

蒋琬也是以品德与操行取得其他人的尊敬,无可指摘,因此认可了他对诸葛亮的继承。

刘禅在诸葛亮死后,废除了丞相制度,这其实不算一个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丞相是西汉旧制,东汉末的制度是三公九卿,而事实上真正的政务大权早就在尚书令手中了。

看灵帝时候,卖官鬻爵的行情,三公的价位还不如一个太守,就是因此。

曹操恢复丞相,与诸葛亮担任丞相,这其实是在乱世之中的从权。

而曹丕时候,就恢复了尚书令的旧制,不再有也不可能有什么丞相。

在季汉而言,诸葛亮死后,既没有再立一个军政大权一身的丞相的必要,也不具备那种情况。

如果保留这个职位,那么应该任命谁呢?所有人都缺乏相应的威望。

让荆州人当丞相,益州人会不服。让益州人当丞相,荆州人会不爽。雍凉人呢?会被合伙欺负。

蒋琬作为荆州派的新首脑,却缺乏早期的资历,威不足以服众。

对刘禅本人来说,确实反感再来一位大管家替他行事,也当在情理之中。

于是建兴末年的废丞相制,其实是个皇帝、益州、荆州,三方共同妥协的结果。

本质和Nets让Jason Kidd的5号球衣永远退休一样……没人再配这个号码了。

延熙十六年,费祎被刺身亡,可以说从此时开始,季汉才正式告别了一个后诸葛亮时代。

在之后的时间里,刘禅终于得到了真正掌控实权的机会。

这一年陈祇守尚书令,黄皓开始干预朝政。

距离炎兴元年的灭亡,还有九年半。这也是刘禅独自掌事的真实时长。

魏略说刘禅于蒋琬死后开始亲政,那年他三十九岁。但费祎还活着。

之后费祎又继续萧规曹随了七年,刘禅已经是个四十六岁的中年人了。

将近知天命的年纪,大多数人的雄心壮志早就消磨干净了。

只有刘备那种将生命与灵魂燃烧殆尽的人物,在这年岁还会继续不屈不挠。可惜刘禅不是刘备。

实话说,刘禅这个皇上当的挺郁闷。

诸葛亮在的时候,他既是君主又是子侄。老老实实听这位老相父的话,没什么作为人主的爽快。

诸葛亮死后,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可老相父又留下了三个正值壮年的代理人。

他要做的就是让别人好好干事儿,而自己的热情与想法无处施展,偏偏又不能埋怨。

就和青少年厌烦那些谆谆善诱的老家长一样,不管心里多不痛快,你都没法骂他。

等这些人终于死光了,一个四十六岁消磨了所有激情的人,恐怕也不会再有什么动力去做改变了。

如果有一位类似三相的臣子可以继续辅佐他,或许以后的结局会不太一样。

不说别人了,说说刘禅本人吧。

在诸葛亮死后的几十年里,完全出自他主张的事情,恐怕并不太多。

而描述他天资聪颖的那些言论,也大多是针对其少年时的印象。

我们都知道,人是会变的。不一定变坏了,只是没有变的很好。

“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这是刘备留给刘禅的遗书,我认为是历来父亲写给儿子的遗书中最好的几篇之一。

不仅仅因为出自这里的几段名句,更是一个暮年英豪对人生最后的陈词。

“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

这句话里对刘禅的评论,是射援转述的,射援是东州士人元老,《汉中王劝进表》上排名第四。

而审能如此四个字似乎道出了一点老刘的隐忧,于是老刘叮嘱他勉之勉之。

这一年刘禅不会超过十七岁,他之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杜微书》:“朝廷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

刘备去世的翌年,建兴二年,诸葛亮对刘禅依然抱持了美好的期望。

这其实是个挺常见的事,我相信几乎所有人,在成长时都得到过长辈的这种表扬。

就连我这种恶劣地学生,翻开小学时每年都会有老师评语的学生手册,都还能找出几句好话来啊。

而诸葛亮的美好期盼很快就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似乎意识到了,少年人成长时的变数。

丞相亮将北征,住汉中,虑后主富于春秋,朱紫难别,以允秉心公亮,欲任以宫省之事。

这是记载在《董允传》中的一句话,描述了诸葛亮的忧虑。

鉴于北伐即将展开,这件事可能发生于北伐前一年的建兴五年,这一年刘禅虚岁二十一。

之后董允迁为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基本是给刘禅安排了一个全方位监控的大保姆。

仅仅三年的时间,何以从与杜微书中的乐观,转变为朱紫难别的担忧?

或许董允的升迁,有保障中央稳定严防政敌的考量,但对刘禅不稳定性的担心,必然是主因之一。

朱正紫邪,似乎诸葛亮隐隐地发现了,刘禅心里有一些邪的东西。不过这也是人之常情。

弱冠之年的青年人,不管性格如何仁善,都是充满活力,雄心勃勃,渴望证明自己的。

刘禅也不可能例外,他也不过是个普通的青年。

其实诸葛亮对刘禅一直都没有持悲观的看法,朱紫之分也是事在人为。

不过人力有时尽,有些事情过分强求,可能是适得其反。

董允对刘禅的辅佐,倒更像是管教。

最有名的就是两件事,其一是阻止了刘禅充实后宫,其二就是压制了黄皓。

但若是由此就论断刘禅被诸葛亮及其继承者们束缚,没有一点自由,可以吗?

来看一件很惊人的事情吧。

刘琰字威硕,鲁国人也。先主在豫州,辟为从事……先主定益州,以琰为固陵太守。后主立……班位每亚李严……然不豫国政,但领兵千馀,随丞相亮讽议而已。……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于是亮遣琰还成都,官位如故。……琰失志慌惚。十二年正月,琰妻胡氏入贺太后,太后令特留胡氏,经月乃出。胡氏有美色,琰疑其与后主有私,呼卒五百挝胡,至于以履搏面,而后弃遣。胡具以告言琰,琰坐下狱。有司议曰:“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琰竟弃市。自是大臣妻母朝庆遂绝。

刘琰是刘备在豫州时就征辟的旧臣了,刘禅时期刘琰的地位仅次李严。

李严作为蜀中政治上的二号人物,政治势力只亚于诸葛亮。可见刘琰的地位很尊贵。

但也仅仅是尊贵而已,刘琰不豫政事,证明这位伙计没有实权。

与魏延的矛盾,大概都能猜到怎么回事儿。

无非就是资历非常老但又不管事儿的老骨干,在握实权的新晋干部跟前吹牛逼呗……

“当年我跟先帝在一口锅里捞菜叶子吃,先帝跟我谈笑风生啊!你们呐,too young too simple……”

以魏延那个臭脾气,他能容得下这种没什么用处的老花瓶跟他嘚瑟吗?

刘琰这种身份的人,在每个团体里,地位都会很超然。

超然的意思就是,谁都管不着他,他也谁都管不着……

没什么用处,也没什么坏处。人畜无害,很无辜,偶尔招人烦。

当年刘备征辟他,是因为有风流,善谈论。因此刘备厚亲待之,遂随从周旋,常为宾客。

说好听了是个幕僚,说不好听就是个特别能侃大山陪刘备聊天的白唬蛋。名为臣属,更多是朋友。

于是有了失志慌惚的落魄,乃至建兴十二年的大丑闻。

刘琰虽然于蜀汉的政局内,没太大影响力,也缺乏有力的关系网,但资位尊贵,旁人鲜少能及。

这样一个证明政治氛围安定团结的老花瓶突然咔嚓一声因为一个莫名其妙的理由弃市了?

丑闻啊!在任何时候都是吓人一跟头的丑闻!更何况是在诸葛亮时期。

恐怕那句下判决词“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的伙计,是位益州人。

他们可是很乐意看到荆州人和豫州旧臣掐一架的。

而益州人对刘琰这种身份的人,也不会有什么同情心。

这很荒唐,刘禅是否因为董允否决了他充实后宫,因此性压抑才去推人妻,无法考证。

至于背后是否有其他人的影子在影响他,则更加难以判断了。

但这件事足以证明,刘禅绝对不是一点自主权力都没有的傀儡。

他可以在诸葛亮、董允等人不曾与闻的情况下玩别人老婆,还干掉了苦主……

这怎么看也是一个有足够权力可以供他成为昏君的样子啊。

多少还有点刘备的狠劲儿,可惜实在是不够大气,更略嫌猥琐。

这件事发生在建兴十二年正月,八月份诸葛亮去世。

蒋琬、费祎、董允三人,接过了诸葛亮留下的未竟之业。

大臣妻母朝庆遂绝的政令,恐怕是出自此时的董允等人之手吧。

由此证明一件事,既是诸葛亮对刘禅朱紫难别的忧心,不是毫无根由。

这是一个会冲动,会逞一时意气的年轻人,就和其他的年轻人一样。

真正贤明睿智天纵英才的圣德仁君,恐怕不会是这样的。

当然他也不笨,只是心里有私欲,一般时候还是能表现的很得体的。

及霸入蜀,禅与相见,释之曰:“卿父自遇害於行间耳,非我先人之手刃也。”指其兒子以示之曰:“此夏侯氏之甥也。”厚加爵宠。

这是接见夏侯霸时的一段对话,先是一句话揭过之前的仇怨,随后又轻轻抛出亲情来示好。

刘禅的安抚,还是挺有情商的。不过这也不能说明他就是什么贤君,一句话而已。

在季汉进入毁灭倒计时的九年里,刘禅都干了什么呢?

姜维北伐了五次,两胜两败一平,之后为了避祸,屯田沓中。

出于刘禅的放任,黄皓开始操弄权柄,诸葛亮苦苦维系的政治平衡被打破。

樊建、董厥这些人,已经无法遏制他了。

这期间刘禅还干了件比较重要的事儿,就是对早期功臣的追谥。

谥号基本算是对一个人的盖棺论定,在初期得谥的只有法正一人,因此有人诟病蜀汉礼制阙失。

刘禅于景耀三年开始追谥过往功臣,既显示了完善国家制度的态度,也暗示了偏安一隅的倾向。

在之前的三十多年里,一直没有类似的举动,将其粗暴归结为礼制阙失过于武断。

蜀国承袭两汉,时刻要彰显自己的正统性,甚至连因洛阳东观阁而得名的东观郎职称都依然保留。

诸葛亮与三相时代,没有进行这种活动,也可以理解为对北伐与光复的决心。

因为还没有打回洛阳,让陛下东迁,依然在复国阶段,所以还没有到评定功臣的时候。

虽然后来蒋琬与费祎时,对北伐兴趣不大,更持负面看法,但延续自先主的政治立场依然保持。

就算心里知道够戗能打回去了,态度上还是要表现的继续强硬,不放弃立场。

在严格保留旧立场的人去世后,后人认为偏安已成事实,也就默认蜀国仅仅独立于中原之外了。

掌握实权的刘禅放弃了革命理想,认同季汉只能留在蜀中,由是开始完善礼制,这是很可能的。

简而言之,此人缺乏大的理想与热情,容易妥协于现实,更会受到左右人的影响变好变坏。

这些其实都没错,因为所有正常人、凡人、普通人、中人之姿的庸人,都是这样的。

像刘备那种拼搏几十年直至暮年依然野心勃勃壮志不熄的人,永远是少数。

而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称其为理想者或变态……

在最后面对邓艾的疲敝之师时,蜀中大族认为大势已去,决定放弃抵抗。

益州人一直有这传统,非常善于处理和外来统治者的关系。一旦认为风险过大,掰掰您咧妥妥地。

于是刘禅也默认了这个局面,选择了投降。

有人认为这是仁爱,这是顾惜百姓,而选择性的忽视了同一时刻为社稷殉死的北地王刘谌。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当烈士的。

刘禅能获得今人如此大的认同,恰恰因为他和我们一样。

都是热爱生命的庸人。

不过刘禅的投降,究竟是否换得了蜀中的长期安宁呢?

让李特告诉他们吧。

至于现在,刘禅的”乐不思蜀“,被称为急智,被称为智慧。

事实上,刘禅之所以留住性命,并非因为急智,而是因为时代。

曹丕没有杀刘协,司马炎也没有杀曹奂、刘禅、孙皓,这是被当时的社会伦理道德最约束的结果。

已经丧失一切政治能量的亡国之君,无害的犹如孩童,杀他们既无益处,徒背骂名,何苦呢?

好歹是当过皇上的人,在其旧地依然能获得同情,而且那时候还没有形成杀皇上玩的优良传统。

不然把刘禅扔到南北朝时候试试吧,那会儿皇上多的跟不要钱似得,全场杀满五百返一百。

那么多苦苦哀求,尊严尽失,可怜巴巴的皇族们都被杀了个干净,想靠耍嘴皮活命太不现实了。

我其实相信,那句”乐不思蜀“和”诚如尊命“真是出自刘禅的急智。

毕竟参考他安抚夏侯霸的言语,这家伙至少在情商上还是有点刘备基因的。

其实有没有这个急智,他的命运都早就注定了。

会有这种表现,恐怕仅仅是因为刘禅当时充满了危机感,感觉不到一点安全,真的想要自保。

自保的心情可以理解,不过若把这个吹捧成什么大智若愚,贤明聪慧,就实在过分了。

再强调一次,刘禅和我们这些平凡的庸人是同类,恐怕我们中大多数都会选择这种生存智慧。

虽然我自认在那样的场合没准会表现的比刘禅还要不堪,但我依然不认为这有丝毫值得吹嘘。

说一句文言:把无耻当智慧这尼玛是耍流氓啊。

说起对刘禅与诸葛亮的感情,很多人以为是虚以委蛇,是臣强主弱下的韬光养晦。

最常拿来说事儿的,就是刘禅在诸葛亮死后拒绝民间建庙祭祀。

虽然我不认为这次否决完全出自刘禅的意思,恐怕和益州人脱不开干系……

确实为诸葛亮立庙,与礼制不符。但东汉由皇帝下诏,为臣子立庙祭祀的,也并非没有先例。

譬如光武帝时期的安成孝侯,但安成孝侯本为宗室,立庙祭祀也在情理之中。

东汉末年在民间私自立庙的情形,已经相当普遍。曹操就曾大力整顿这股歪风邪气。

诸葛亮于蜀人有德政,深受爱戴,民间的祭祀早已开展,所缺的是官方的认可并批准立庙。

后来刘禅在向充与习隆的说服下,终于批准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也算破例。

阴谋论者揣测这是刘禅迫于荆州派的压力屈服,纯洁者认为这是刘禅力排众议才开先河。

但因为缺乏论据,所以就不多谈这件事儿了。

想判断刘禅对诸葛亮的态度,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个人,另一件事儿吧。

《华阳国志》:李邈,字汉南,邵兄也。牧璋时为牛鞞长。

先主领牧,为从事。正旦,命行酒,得进见。

让先主曰:「振威以将军宗室肺腑,委以讨贼,元功未效,先寇而灭。邈以将军之取鄙州,甚为不宜也。」

先主曰:「知其不宜,何以不助之?」

邈曰:「匪不敢也,力不足耳。」有司将杀之。

诸葛亮为请,得免。久之,为犍为太守,丞相参军,安汉将军。

建兴六年,亮西征,马谡在前,败绩。

亮将杀之,邈谏以:「秦赦孟明,用霸西戎。楚诛子玉,二世不竞。」 失亮意,还蜀。

十三年,亮卒。后主素服发哀三日。

邈上书曰:「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偪,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

后主怒,下狱,诛之。

这位叫李邈的仁兄,因为冲撞了老刘,差点被干掉,幸亏诸葛亮救了他的命,乃至提拔他。

然后因为马谡事件时,又令诸葛亮不满,扔回了后方。

之后也没看到他再有任何的表现,可能仕途就此止步了。恐怕他对葛公是有些怨气儿的。

于是诸葛亮去世后,这位李邈根据自己的判断,揣摩了一下圣意。

乃至有后面那封上书,将诸葛亮称为身杖强兵,狼顾虎视,吕禄一样的奸臣。

而且还贱兮兮地表示早就看诸葛亮不顺眼了,今天他死了真是好事儿,值得庆祝。

这份上书的时间,兴许在刘禅否决为诸葛亮立庙之后。

于是李邈据此估计,刘禅对诸葛亮有怨气,琢磨着乘势打蛇随棍上,捞点恩宠。

李邈的籍贯是益州广汉人,开脑洞的话,也没准是代表某些益州人的意思。

不过他真该等一等的……至少等到向宠和习隆进言之后再出来浪……刘禅毕竟还是批准立庙了。

拜他所赐,我们看到了”后主怒,下狱,诛之。“

这是我觉得刘禅最像他老子的一刻。

王士骐称这位李邈为险人,并觉得后主这做法有些差强人意。

是否差强人意另说,至少我觉得险人二字真抬举李邈了,这孙子不过就是个小人。

基本上,后主除了为女人生气,也就是为相父才发火了。

而刘禅和诸葛亮的感情究竟如何,见仁见智吧。

刘禅不足以称其贤明,也不至于称其愚蠢。

不过就是个乱世中被消磨了激情后一意苟且图存的庸人。

他的昏聩与雄才,全靠身边的人影响,才得以展现。

由一个凡人为大汉落幕,挺好的。传奇的时代过去了。


火山小企鹅


刘禅作为守成之君应该合格,但实在不是什么雄才大略的明君。刘备留给他的天下,至邓艾伐蜀时,他没有丢失一寸。当然他也没有开疆拓土、光复中原的雄心壮志。

一、橡皮图章

诸葛亮在世时,蜀国的朝政大权都由诸葛亮掌控,刘禅有点像橡皮图章。尽管诸葛亮苦心孤诣,试图把刘禅打造成一代明君,可惜刘禅并没有成为明君。有诸葛亮辅政,刘禅也乐得清闲自在,从来不为政事操心 。刘禅呆在皇位上,并不需要处理任何军职事务,一切听从诸葛亮的安排。

二、治国理政

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亲政。他亲政后,立刻废除丞相一职,他自己总览大权。同时他又展现出知人善用的一面,他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负责军政,姜维为卫将军,负责军务令;任命费祎为尚书令,负责政务。

有蒋琬、姜维和费袆的协助,刘禅把蜀国治理得勉强说得过去。

刘禅晚年宠信宦官黄皓,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姜维看不过,请求刘禅杀掉黄皓,但被刘禅拒绝了。黄皓有刘禅撑腰,非常嚣张,试图谋害姜维,姜维不得不去沓中避祸。

三、不战而降

公元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派邓艾伐蜀,邓艾出其不意,很快打到成都城下。朝廷上下争论是战是降,没有定案。最终刘禅在光禄大夫谯周的建议下,放弃抵抗,选择投降。

正在前线苦战的姜维,听闻刘禅要投降,火急火燎赶回成都,非常痛苦地跟刘禅说,“臣等皆欲死战,陛下奈何先降”。刘禅表示投降之事,他心意已决,没有任何商量地余地。

最后,刘禅带着一家老小出城投降。蜀国灭亡。从诸葛亮去世到蜀国灭亡,刘禅主政蜀国27年,各方面都差强人意。

四、乐不思蜀

蜀国灭亡后,刘禅来到洛阳,被司马昭封为安乐公。在某次宴饮时,司马昭和刘禅之间,发生了那个“乐不思蜀”的对话。司马昭对属下感慨,“刘禅这样的人,诸葛亮都救不了他,更何况姜维。”

总之,刘禅是个勉强合格的皇帝。说刘禅是扶不起的阿斗,也不算过分。当然,他并没有世人想象中的那么差劲。


袁卫宇


刘禅是刘备的儿子,是蜀汉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最后一个,刘禅有个小名叫“阿斗”,所以史上也称其为“刘阿斗”,不过自从刘禅冒出了“此间乐,不思蜀也!”

自此刘禅留下了一个乐不思蜀的笑柄,而他也因此被视为一个智商有问题的娃子,是一个扶不起帮不了人,那么问题来了,刘禅真如传言中的那么无能和低智商吗?

我们不妨从“乐不思蜀”这件事来分析刘禅,司马昭宴请刘禅等人,期间演奏起了蜀国的歌舞,在场的不少蜀国旧臣哭了起来,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思蜀,刘禅回到:“此间乐,不思蜀也!”没想到短短的7个字,就让刘禅被后人嘲笑了千余年。

一位旧臣趁上茅厕时教刘禅装可怜,乞求被赦免回蜀地,后来刘禅如此向司马昭请求回蜀,司马昭知道这是有人教刘禅的,于是就质问刘禅是谁教的,刘禅毫不犹豫的说出了是旧臣郤正。

司马昭见刘禅如此憨厚近乎愚蠢,自此对刘禅很放心,试想在当时的情况下,如果刘禅不老实交待是旧臣郤正教他装可怜,司马昭会怎么对付他,必定认为刘禅有异心,势必要杀害他。

倒不如直接抛出旧臣郤正,让司马昭轻视自己,反倒还能保命,再来看刘禅“乐不思蜀”,当时刘禅被俘虏,几乎没有人身自由,就连小命也恐怕难保,他除了说“不思蜀”还能说什么。

单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刘禅是一个识时务的人,这样的人自然懂得什么叫看眼色行事,也正是如此,刘禅在位41年,活了64岁,无论是在位时间还是寿命,刘禅都皇帝中的佼佼者。

实际上在刘禅被俘之前就已经暴露了他的隐藏的智谋,在诸葛亮临终前刘禅没有慌乱,这是一个蠢人能做到的吗?刘禅问诸葛亮怎么安排自己的儿子,其言外之意是担忧诸葛亮的儿子造反。

恐怕到临终前诸葛亮才知道刘禅是装傻充愣,诸葛亮回答刘禅说“我这傻儿子不需要皇帝养!”如此说才让刘禅放心了,这件事也暴露了刘禅真实的一面。u

这件事中的任何一件事,都足以证明刘禅是一个聪明之人,甚至是一个颇有心机之人,刘禅被世人误解千年,其实他是一个识时务的聪明人。






老陈讲史


大家好,我是司徒,听我聊历史,关注我不迷路。

三国那个时代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就好文武人才遍地都是,所以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刘备的手下更是人才辈出,可是越是这样是不是就越会显得少主刘禅的无能呢?

刘禅

很多人其实并不是很了解他,大家真的了解他可能都是从电视剧之中,在电视里的刘禅是什么样的呢?软弱无能,胆小怕事,贪生怕死似乎都成了他的代名词,赵云长坂坡这一战中救阿斗差点断送自己的性命,如果不是曹操爱惜人才可能也没赵云啥事了。所以刘备也是气的摔阿斗,也不过是刘备的一场表演而已,拉拢人心的一个手段。

真实的刘禅

历史上的刘禅其实也没又小说中的那么不堪,事实上刘禅做皇帝做了四十一年,这个皇帝做的算是很久的了,你想如果真的是一个软弱无能的皇帝他又怎么可能存在那么长的时间呢?这时候你会说是因为有诸葛亮,我不否认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和治国的韬略,但是真的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没有那么的神机妙算,一个皇帝如果是个软柿子,仍人蹂躏的话不可能 做的这么久,这样看来他还是有着智慧的。

最重要的

刘禅被司马昭问及是否思念蜀国的时候,刘禅的回答是:此间乐。不思蜀也。说实话不管任何一个人远离他乡怎么会不想念家乡呢?刘禅为什么这么说呢,保全自己性命,他只有让曹丕知道自己再也不想念自己的国家,没有复国的念想之后,曹丕才会不杀他。刘禅并不是一个愚蠢之极的人,相反他大智若愚。

不知道大家怎么评价?


人皆可为舜禹


朝政已被臣相把持,刘禅除了荒废时日还能干什么?说不定刚想有点作为,有会有一千个理由让自己小命不保!刘禅不问朝政,整日享受生活,不也正是臣相所希望的吗?这足以说明,阿斗其实不过身不由己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