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的?

身死道消阿悟


林黛玉是水做的骨肉,是眼泪的化身。

身世孤苦,寄人篱下,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令她时常悲凄幽怨,使她流泪最多的,是爱情。

 

她追求精神高度契合的自由恋爱,但是家道中落对她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敢爱而不敢言。

所以她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心中,全部以眼泪的方式流露出来。

 

她把自己的爱情寄托于别人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但是,她只得到了万千读者的怜悯,却没有得到命运的成全。

也正是因为她没有得到命运的成全,所以她得到了万千读者的怜悯。




耕根


据说胡适离开大陆赴台湾的时候,随身携带的一件珍贵图书就是《红楼梦》20余回的残卷,可见胡适对《红楼梦》的重视程度,但是不可思议的是他居然最讨厌的一个人居然就是林妹妹。

林黛玉,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碰不得,摸不得,冰清玉洁,贾宝玉的心都为她而碎了。你为什么讨厌这样的人呢?

难道是因为林妹妹伶牙俐齿,还醋酸醋酸的吗?

史湘云因为说林黛玉和小戏子龄官长得像,被给了冷脸。

这件事发生在宝钗的生日宴会上,由王熙凤提了句话头,再由大大咧咧的史湘云脱口而出说出来的。

贾宝玉因为关注钗姐姐,也被无情揶揄。那也是两个人闹别扭的起因吧。

但是林黛玉毕竟是孤孤单单的一人来投靠贾府的,她葬花的那句唱词,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令人触目惊心。

还记得她和史湘云在凹晶馆联诗对的句子,史湘云说:寒塘渡鹤影,林黛玉对:冷月葬花魂。这几乎是反映出两人结局的经典名句。

林黛玉,就是这样有人欢喜有人嫌的一个人吧,我觉得,就俩字,真实。


空想千年


怎么评价林黛玉?!在我眼里的黛玉,至情至性,几近完美。毕竟我那么喜欢这个人物。

初读红楼,刚上初中,那时还没接触各种红学专家的解读,纯粹是眼见即所思。书上怎么说的,我便怎么看的。那时觉得如果能和黛玉成为朋友该有多好,我眼中的她,聪明,善良,伶牙俐齿,而且有点狡黠。以上所有在我眼中都是优点。唯一缺点,为什么要喜欢宝宝。

到现在,反复看了很多遍,也看了不少相关文学,林妹妹始终是我心中的不灭的梦,且对她的喜爱越加深沉。毕竟一开始我以今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她,已经觉得她是神交已久的挚友,及大一点后,想想她所处社会,再想想她的处世为人,真的是接近完美了。

红楼梦的人物都刻划的栩栩如生,很多小细节让人物形象丰满,所以,她时而自怨自艾,时而活泼灵动,待人至真至诚,骄傲自尊却不以势压人,知世故而不世故。是我笨口拙舌,难以描画她一二,总之,红楼梦中,唯她最爱,因她喜而喜,因她悲而泣。

对她,只有喜爱!


女人如猫5


疫情期间刚看完87版红楼梦,87版红楼梦是结合红楼梦原著以及众多红学家的分析来拍的,个人觉得比续写的红楼梦要略胜一筹。

100个人的眼中有100个林妹妹,我在看视频的时候,弹幕也都在刷不同的看法,多人是把林妹妹和薛宝钗相比。有人说谈恋爱和林妹妹谈,结婚和薛宝钗结婚;林妹妹和贾宝玉是纯粹的爱情,你妹妹不会劝贾宝玉考取功名,但是宝钗会劝贾宝玉考取功名;林妹妹心里从始至终只有宝哥哥一个人,但是宝哥哥却只是宝钗宫中选秀落选后的第二选择。

作为一个女生,我佩服宝钗与人相处的圆滑、说话的周全以及管理能力,这个黛玉是比不上的,但是宝钗有时候会为了自己做出一些“卑鄙”的事情,比如听到丫鬟在说一些秘密的事情,她在外面偷听被发现了,就大叫“颦儿在哪”,让丫鬟误以为之前是黛玉在这偷听……所以我更敬仰黛玉的真性情。下面是原文、黛玉自评和他评:

1.原文评价

正册判词(钗黛合一)

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2.自评

(1)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

(2)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3.他评

(1)贾雨村: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可伤上月竟亡故了。

(2)贾母:①我这老冤家,是那一世里孽障?偏遇见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②林丫头那孩子倒罢了,只是心重些,所以身子就不大狠结实了。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她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3)贾宝玉: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她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此为宝钗劝宝玉好好读书,考取功名)

(4)妙玉: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

(5)薛宝钗:更有颦儿这促狭嘴,她用‘春秋’的法子,将市俗的粗话,撮其要,删其繁,再加润色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这“母蝗虫”三字,把昨儿那些形景都现出来了。亏她想的倒也快。

(6)凤姐:①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②(林丫头)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

(7)兴儿:(林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儿一吹就倒了。我们这起没王法的嘴都悄悄的叫她“多病西施”……自己不敢出气,是生怕这气大了,吹倒了姓林的。

4.评点者评价

(1)脂砚斋:

黛玉之心机眼力。(甲戌本第3回)

可惜这样才情学术却只一耗耳。(甲戌本第19回)

黛玉情情。(戚序本第19回)

奇文!写得钗、玉二人形景较诸人皆近。何也?宝玉之心,凡女子前不论贵贱,皆亲密之至,岂于宝钗前反生远心哉?盖宝钗之行止,端肃恭严,不可轻犯,宝玉欲近之,而恐一时有渎,故不敢狎犯也。宝钗待下愚,尚且和平亲密,何反于兄弟前有远心哉?盖宝玉之形景已泥于闺阁,近之则恐不逊,反成远离之端也。故二人之远,实相近之至也。至颦儿于宝玉似近之至矣,却远之至也。不然,后文如何反较胜角口诸事皆出于颦哉?以及宝玉砸玉,颦儿之泪枯,种种孽障,种种忧忿,皆情之所陷,更何辩哉?此一回将宝玉、袭人、钗、颦、云等行止大概一描,已启后大观园中文字也。今详批于此,后久不忽矣。钗与玉远中近,颦与玉近中远,是要紧两大股,不可粗心看过!(庚辰本第21回)

宝钗可谓博学矣,不似黛玉只一《牡丹亭》便心身不自主矣。(庚辰本第22回)

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具不然,叹叹!(甲戌本第25回)

(2)张汝执:

宝玉之痴,痴得正;黛玉之痴,痴得偏。宝玉之痴,痴得真;黛玉之痴,痴得诈。宝玉之痴,痴得浑厚;黛玉之痴,痴得乖张。同一痴也,大有天渊之隔。

宝玉为人,尚可规正。其奈与黛玉日相亲密,所以将性灵锢蔽住了,甚为可惜!

书中每写黛玉处,其性情何等乖张,何等猜忌。惟此一回,写探春之因抄而动气,写宝钗之未抄而尚且回家。若黛玉亦在被抄之列,而乃默无一言甘伤颜面,而忍受,何也?

(3)梦觉主人:

林黛玉之仙草临胎,逆料良缘会合,岂意摧残兰蕙,惜乎《摽梅》之叹犹存。似而不似,恍然若梦,斯情幻之变互矣。(甲辰本卷首)

(4)王希廉:

黛玉一味痴情,心地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护花主人总评)

黛玉《哭花词》极叹红颜薄命,是黛玉一生因果,与《红楼梦曲》遥相关照。(第27回)[74]

(5)周璇饰林黛玉(1944电影剧照)

黛玉之哭只哭得自己,贾宝玉之恸直恸到一家,深浅不同,是两人分别处关键。(第28回)

(6)涂瀛:

人而不为时辈所推,其人可知矣。林黛玉人品才情,为《石头记》最,物色有在矣。乃不得于姊妹,不得于舅母,并不得于外祖母,所谓曲高和寡者,是耶,非耶?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其势然也。”于是乎黛玉死矣。

薛宝钗善柔,黛玉善刚;薛宝钗用屈,黛玉用直;薛宝钗徇情,黛玉任性;薛宝钗做面子,黛玉绝尘埃;薛宝钗收人心,黛玉信天命,不知其他。

(7)姚燮:

还泪之说甚奇。然天下之情,至不可解处,即还泪亦不足以极其缠绵固结之情也。书中林黛玉,自是可人。泪一日不还,黛玉尚在;泪既枯,黛玉亦物化矣。

神瑛与绛珠,一草一石,所谓木石缘也。人皆重金玉而贱木石,岂天意亦与为转移耶?(第1回)

黛玉自云近.日少泪,不知无泪之比有泪,其心为更伤,其病为更深。(第49回)

雪芹先生不欲以暧昧之事遭蹋闺房,故于黛玉临终时标出“身子干净”四宇,使人默喻其意。黛玉气断之时,即薛宝钗婚成之候。新房热闹,满堂合奏笙箫;旧院凄凉,半空亦有音乐。夫笙箫者,生所同也。音乐者,死所独也。黛玉亦何慊乎钗!(第98回)

(8)张新之:

写黛玉处处口舌伤人,是极不善处世、极不自爱之一人,致蹈杀机竟不觉。(《红楼梦读法》)

(9)周春:

黛玉幼居母丧,克尽孝道,其心地极明白者。故其死也,既悲双亲之早世,又愤外婆之炎凉,因而呕血数升,奄奄垂绝。若专以为相思病,亦不谅其苦心也。此书发于情,止乎礼义,颇得风人之旨。(《红楼梦约评》)

(10)文学史评价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语言“比刀子还利害”,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她在宝玉面前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的生活中,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的“知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黑暗的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在黛玉身上又使我们看到一种新型妇女的思想意识的萌芽。

(11)王文娟饰林黛玉(1962版越剧电影剧照)

林黛玉是一个美丽而才华横溢的少女。她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孤苦伶仃,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但是她孤高自许,在那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她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其它评价

(13)鲁迅:你们看,林妹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我可受不了啊……林黛玉虽然美,但那是一种病态美。

(14)王国维:贾母爱薛宝钗之婉嫕而惩黛玉之孤僻,又信金玉之邪说而思压贾宝玉之病;王夫人固亲于薛氏凤姐以持家之故,忌黛玉之才而虞其不便于己也;袭人惩尤二姐、香菱之事,闻黛玉“不是东风压西风,就是西风压东风”之语(第八十一回),惧祸之及而自同于凤姐,亦自然之势也。贾宝玉之于黛玉,信誓旦旦,而不能言之于最爱之祖母,则普遍之道德使然,况黛玉一女子哉!由此种种原因,而金玉以之合,木石以之离,又岂有蛇蝎之人物、非常之变故行于其间哉?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为之而已。

(15)俞平伯:①钗黛虽然并秀,性格却有显著不同:如黛玉直而薛宝钗曲,黛玉刚而薛宝钗柔,黛玉热而薛宝钗冷,黛玉尖锐而薛宝钗圆浑,黛玉天真而薛宝钗世故……一个是封建家庭的孤臣孽子,一个是它的肖子宠儿。②作者借了抑扬褒贬进行批判,对于钗黛有所抑扬。其扬黛抑钗,他的意思原是鲜明的。

(16)王蒙:林黛玉是理想、是诗,她本身便是情,是一切电脑没有,而人类所渴望所难以获得,所梦寐以求的情。她的钟情、嫉妒、多疑、纠缠、惧怕,她的病态,表现了许多弱者的内心,表现了许多强者深藏的、潜意识中的不愿人知的那一面内心。

(17)吕启祥:林黛玉不仅是《红楼梦》的女主人公,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做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重要人物。她是凝聚着本民族文化的华粹精英……如果说,他把天地间灵秀之气所钟的女儿喻之为花,那么,林黛玉就是花的精魂;如果说,他把生活心灵化而流泻为诗,创造了充满诗意的真正的艺术,那么他所创造的林黛玉形象最富于诗人气质,是诗的化身。



不懒却爱吃的梅子酱


颜值气质,从曹公的各种正面侧面描写,就可以知道黛玉的颜值是拔尖中的拔尖了。曹公先通过宝玉的眼睛,把黛玉的外貌描写出来,一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多愁善感 林黛玉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还有些叛逆, 淡泊名利, 多愁善感。






浮华6180


感谢您的提问,大体跟您说一下哈!

林黛玉是曹雪芹饱含着血与泪精心塑造的最成功的角色之一,也是一个具有一定叛逆思想的典型。黛玉是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女孩,其特点可概括为“凄美”二字。

“凄”主要表现在林黛玉的身世凄凉、纤弱多病,“美”则表现在外延、内涵、才华这几个方面,两者相加就构成了林黛玉“凄美”的悲剧形象: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的书香门第,但早年父母双亡,到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是一个自尊心极强、极为敏感的少女,既不想改变自己的孤傲自许,又要时常提防别人的敌视,永远也无法摆脱寄人篱下的阴影,所以多愁善感是她的性格,眼泪成了她的知己。

黛玉性格直率,却跋扈,在人际关系冷漠的封建大家庭里,曲高和寡,只有贾宝玉成为其惟一的知音,遂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黛玉并没有为了争取婚姻的成功而屈服于环境,也没有适应家长的需要去劝告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的道路。

黛玉出生于清贵之家,比较任性,用尖刻的话语揭露着丑恶的现实、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黛玉为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纯洁的爱情而付出了全部的生命。








影视君舒克


小时候看《红楼梦》时,最喜欢的莫过于林黛玉。她那才貌双全的形象在那时的我心中堪称完美。

林黛玉可谓是内向型女子的一个典型,林黛玉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心、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她在对待和宝玉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自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自己,更不相信别人。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一方面伤害自己,另一方面又伤害自己的心上人。这类性格就是心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其心理特点上往往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行为孤僻,寡言,但又常为一些别人认为微不足道的事情而动感情。表面上看,她们有时似乎很坚强,但内心世界却充满自卑和懦怯。

她与封建社会中其他循规蹈矩的人不一样,她有着一股叛逆性格,鄙视封建文人的庸俗,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也正是因为如此,她与贾宝玉性情相投,只有贾宝玉才能称得上她的知己,使她把希望和生命交付于对贾宝玉的爱情中。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语言“比刀子还利害”,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无心中不知得罪了多少人。她用尖刻的话语揭露弱点,以高傲的性格与环境对抗,以诗人的才华去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悲剧感受。她为保持自己的爱情而付出全部的生命。

林黛玉被誉为世界文学作品中最富灵气的经典女性形象。


电影君a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子辰天命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星图影视


林黛玉的美是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更具有绝世的姿容,红楼梦里各个女儿都精华灵秀独具其魅,却只有黛玉的美让人由衷地心疼和爱怜。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

她才华横溢,有浓郁的诗人气质。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玉,是一个诗化了的才女;她有多方面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她爱书,不但读《四书》,而且喜读角本杂剧《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等;对于李、杜、王、孟以及李商隐、陆游等人的作品,不仅熟读成诵,且有研究体会;她不仅善鼓琴,且亦识谱。

曹雪芹似乎有意将历代才女如薛涛、李清照、叶琼章、李双卿等的某些特点,融进林黛玉的性格。林黛玉是个秀外慧中的女性,不像薛宝钗那样世故,那样城府甚深,八面玲珑,取悦于人;她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有着脱俗纯真的性格和孤标旷世的才情,她并非没有料事的聪明和洞察时弊的敏锐,探春的“乖”和凤姐的“花胡哨”她一清二楚,贾府的“后手不接”之患她了然在胸。但她可从不管贾府的闲事,这除了精力和体力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是因为她既没有入世的兴趣也不屑处世的心机。

林妹妹是为自己的心而活,是大观园中的屈原,且她天性喜散不喜聚,她胸中没有富贵梦,因而也不会像宝钗那样试图扶大厦于将倾,去经营一个不散的筵席。这样的女儿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见几回!”,更能生动贴切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