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撰文,摄影:翁欣


“衢州三怪”的故事与钟楼

未到衢州,对衢州的印象来自于《聊斋志异》中“衢州三怪”的故事。衢州过去作为交通要道,历来多战事灾荒,当地人又比较崇神信鬼,因此衢州地域曾产生过很多的神怪故事,其中一些,就被喜欢收集这一类故事的蒲松龄听到后写入书中,因此得以广泛流传。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衢州钟楼

钟楼是位于衢州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在蒲松龄的“衢州三怪”故事里,那个有着硕大脑袋的“独角怪”就栖居在钟楼上面:“传闻衢州夜静时,人莫敢独行。钟楼上有鬼,头上长角,象貌狞恶,闻人行声即下,人骇而奔,鬼亦遂去……”以前的人们在夜里是不敢走在钟楼底下的。

而今,衢州钟楼也是北门历史街区的核心。石板铺设的钟楼巷人来人往,早已没有“独角怪”踪影。钟楼共三层,基座下开有四个洞门,据说代表着“四省通衢”之意。上到二楼,登高眺望,周边古迹赵抃祠、四角门厅、孔氏民居等尽收眼底。三层楼阁上悬有大钟,在过去报的是晨昏时辰,街巷平安。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衢州三怪(徐明绘)

除了钟楼上的“独角怪”,蒲松龄书中另外两怪则是县学塘会把人卷入水中的“白布怪”,和蛟池塘发出恐怖叫声的“鸭怪”,此三个妖怪过去曾闹得衢州城人心惶惶,不得安宁,后来他们被衢州府城隍尉迟恭收服。

而尉迟恭因为镇妖有功,衢州的百姓将其画像贴在了门上。久而久之,尉迟恭就变成了传统文化中可以驱鬼避邪的中华门神,衢州境内至今仍流传着《尉迟门神收三怪》的故事。

尉迟恭是唐初著名武将,不但是传统文化中“门神”的原型,他与衢州的渊源很深。历史上他曾经做过衢州的县令,不但降服了城里的妖怪,他也是衢州城墙最早的建造者之一,据说衢州城门的城砖上还刻有尉迟恭的名字。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钟楼旁的老街

衢州的城墙,水亭门,和“南孔圣地”由来

衢州是有城墙的,这一点在我来之前并不知道。仅我在主城区漫不经心的闲逛中便路过了四个城门,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衢州的城墙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保存比较好的。

古时衢州城墙长6500米,现在断断续续还剩一千多米。衢州城墙原有六座城门,除了北门现已经不存,东,西和南面的五个城门都还有遗址保存。和城墙一起保存下来的还有南门外的南湖,北门外的斗潭,都是过去的护城河。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衢州的城墙

衢州城墙保存最好的一段,应该是位于古城正南面的大南门,官名“礼贤门”。沿着坊门步行街走到底就是,如今这里也是免费的城墙遗址公园。大南门的城墙可以登临参观,从两边宽敞的马道走上去即可,平常来城墙上游玩的人不少,漫步在古老的城墙之上,可以一览城内城外的风景。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水亭门

衢州的城墙,西面临江,三面设有护城河。要说最重要的城门,当属位于正西面的水亭门。它还有一个官名叫“航远门”,因为过去城门外是著名的港口码头,来自四省的货物集散于此,进城后的水亭街,是南来北往商贾云集之地,三教九流热闹非凡。

水亭门是衢州地域历史文脉的象征,如今这里也是衢州城内游客必至的一处景点。现存三街七巷,周围散布着周宣灵王庙、天妃宫、神农殿、天王塔,进士第等历史古迹,是衢州城保留最完整,最能体现古城风貌的历史街区。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天妃宫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神农殿

衢州城沿衢江而建,水亭门是由水路进出衢州城的必经之地。过去的人们从这里坐船,通过衢江顺水而下,可以来到杭州,再通过京杭大运河,就能直抵京城。

水亭门外伫立着一组名为“迎圣入衢”的铜铸雕像,表现的是当年衢州官员在码头迎接曲阜孔氏族人的场面。衢州被称作“南孔圣地”,是因为衢州有一座孔庙,属于家庙,其重要性不亚于曲阜孔庙。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衢州孔氏家庙

衢州孔庙号称“南宗”,这里面又有一个故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宋高宗赵构举朝南迁,建都于临安。当时的孔子第四十八代嫡孙孔端友率领着部分族人,一起携带着家传宝物——孔子夫妇楷木像,随高宗南下,后来在他们在衢州定居下来,并按曲阜孔庙的形制在这里建了家庙。

当年另有部分孔氏族人没有南迁的,仍留在了山东曲阜,于是孔氏后裔从此就分为南北两宗。如今提起“北宗”的曲阜孔庙,世人皆知。但衢州属于“南宗”的孔氏家庙,却鲜为人知。

围棋仙地烂柯山,“王质遇仙”传说

围棋源于中国,相传衢州城外的烂柯山是围棋的发祥地,其中隐含一个著名的神话传说“王质遇仙”的故事。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烂柯山

“王质遇仙”的传说,最早始见于南北朝时期的《述异记》,后《水经注》亦有记载。晋时有一叫王质的樵夫到衢州郊外的石室山砍柴,见二童子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终了,童子对他说,你的斧柄烂了。樵夫大惊,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村里同辈的人都已不在人间,原来他看的是仙人下棋。

正所谓,“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因为这个神话故事,后人便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烂柯”两字也就成为了围棋的别称。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句话用在烂柯山是极好的。烂柯山确实不高,主峰海拔164米,只能算一个小丘。人们来到烂柯山,主要是去看山顶上那座“天生石梁”的。

走进烂柯山,远远就可望见一座雄伟壮观的石桥横卧于山顶,鬼斧神工,蔚为奇观。石桥长30多米,宽20多米,是世界上丹霞地貌中最大的“天生石梁”之一。

自下仰望是巨大的石桥,置身其中,桥下相当于是一个天然巨洞。因为这里是仙人对弈之处,所以被道教列为“三十六洞天”之一,“青霞第八洞天”。洞口南面有一石亭,叫“日迟亭”,就是当年王质看棋看的斧柄都烂掉的地方。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巨大棋盘

石梁下的地面上,近年刻有一个天下第一的大棋盘,棋盘上放着用汉白玉与大理石制作的黑白棋子,每个净重两百多斤,要几个人才能搬动。

听到导游自豪的说,衢州举办高水准的“烂柯杯”围棋比赛至今已经有十多年历史。中日围棋的九段高手,几乎没有谁没来过烂柯山的。国内那些专业棋手,在快要升段的时候都会来这围棋祖地朝拜一下,以让自己沾点仙气。

一座衢州城,半城烤饼香

因为在杭州吃过余记烤饼,从此知道了“一座衢州城,半城烤饼香”这句广告词。来到衢州,果然这里烤饼店遍布大街小巷,虽然不至于“五步一摊,十步一铺”,不过衢州城内,百米之内必有一个烤饼炉在冒着香气,这种说法不算很夸张的,基本符合事实。

衢州烤饼在当地流传历史悠久,已难追溯其根源,作为衢州的"支柱型产业",走在大街小巷总能闻到刚出炉的烤饼香。据说当年南迁的孔氏族人,就是因为在衢州吃了香喷喷的烤饼,舍不得走,于是从此在衢州安了家。当然,这种说法是较不得真的。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衢州烤饼

现在衢州街头的烤饼店大多由过去的路边摊转型而来,十几二十平方的空间。烤饼店里的菜单一般很简单,就只有大或小,辣或是不辣的选择,烤饼里面常规是以五花肉和香葱作馅儿的,大烤饼能吃饱,不过一般还是点小烤饼的人居多。

食客点单完成后,只见烤饼师傅麻利地将揉好的面团,揪下一块,包入调制好的猪肉馅和葱花,封口后沾水按平。接着,会依据烤饼的辣与不辣撒上黑,白芝麻,然后迅速的将饼一个个贴入特制的炭炉壁上,烘上几分钟。待炭火将烤饼烤到吱吱直流油,此时烤饼师傅便用钳子将饼夹出,装盘上桌。

当一个个鼓着热气、透体金黄的烤饼被端上桌,足以让人胃口大开。一口下去,满嘴流油,扑鼻的肉香与葱香会使你迫不及待的想咬下一口。好吃的烤饼讲究的是皮薄料足,肉馅要肥瘦相间,吃起来外脆里嫩,香而不腻。

衢州街面上的烤饼店数百家,除了对于游客来说比较知名的“余记烤饼”,其他那些藏在街巷里的烤饼店也都非常不错。比如杨家巷“全旺烤饼”、蛟池街的“水仙烤饼”、斗潭的“徐记烤饼”、新河沿“大叔烤饼”、狮桥路的“詹记烤饼”等,每家都各有特色。

我看本地人大多10个,20个一买,有带走的,也有坐下来堂吃,再搭配一碗水晶糕之类的甜品。排在我前面的一个本地人,买30个,说是给家人带的,结果拿到手后自己先迫不及待吃起来,说烤饼还是得趁热吃,等到拿回家再吃,味道要打折扣的。

廿八都古镇:遗落在大山里的秘境

作为中国丹霞地貌的代表,成为浙江省首个世界自然遗产的5A景区江郎山,肯定是衢州知名度最高,游客也最多的景区。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江郎山

江郎山主体为三个高耸入云的巨石,传说是古时候三个姓江的兄弟登上山顶后化为巨石而成,因此名“江郎山”,和那个“江郎才尽”的故事倒没有什么关系。

若不攀登难度较高的“郎峰”峰顶,游完江郎山“三爿石”,“一线天”等景点,半天时间足够。有时间还可以去廿八都古镇一逛。

廿八都的前身是一处军事古驿站,深藏在衢州仙霞岭的高山深谷之中。由于位置特殊,处于浙闵赣交界处,有“鸡鸣三省”之说。这里和江南其他著名的水乡古镇有着不同的风格,秀丽中带了几分神秘。

关于廿(nian)八都,这个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名字,有必要解释下。北宋期间,朝廷将浙南的这片区域划分为44个“都”,此地排行第二十八,所以叫廿八都。当地人叫“念八都”。现在衢州境内还能找到“四都”、“八都”、“卅二都”这样的地名。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廿八都文昌阁

来到廿八都,就需要介绍下仙霞古道。仙霞古道北起浙江江山,南至福建浦城,全长120公里。这条最初具有军事功能的古道,明清时期逐渐成为往来闵浙的商旅要道。

廿八都作为由闵入浙的第一站,彼时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商队经过,使廿八都迅速发展成为仙霞古道上最繁华的古商埠。

探访廿八都,首先不能错过的就是当地的传统民居。36幢保存完整的的古民居,11幢公共建筑,错落有致保存在长条形布局的小镇中,沿着山谷间的枫溪铺展,形成了一条近两公里长的浔里老街,街上布满了商行店铺、饭馆客栈。

镇上建筑风格的多样性让人印象深刻,行走在古镇的青石板路上,徽式马头墙、浙式屋脊、赣式的檐橼、闽式土墙,多省的建筑风格交织在一起,和谐地溶为一体。甚至还有一些巴洛克风格的西式建筑,而细节处的装饰图案却是传统式样的。

这里还有一处重要的建筑特色,就是大多数古民居都有雕饰精致的门楣。门楣多为楼阁式,上面雕有福禄寿,八仙各种吉祥图案。这里的各家各户,似乎都喜欢在门面上刻意讲究,以显示自家的地位和富有。

衢州行记:一座会讲故事的城池

雕饰精致的门楣

来到廿八都,可以走一走枫溪桥,参观一下镇上最精美的建筑“文昌阁”。这里还有一座过去的军营——“浙闽枫岭营总府”。老街上有钱庄、药铺、洋货店可以逛,走累了就临街找家茶社坐下,泡一杯“江山绿牡丹”,搭配一碟当地的“铜锣糕”。

比起去过的其他那些江南古镇,这里慢腔慢调的生活和某种“文化边城”的氛围,让人来过以后还会久久惦念。


本文发表于澎湃新闻“私家地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