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村孩子都去县城上学,农村的小学、中学越来越萧条,农村学校该如何留住学生?

奇趣电影汇A


学校留住学生?这种提法有问题!现在农村人都往城里跑,孩子们也随父母进城,你能留得住吗?!农村除了老人,还有多少人在农村。要留住学生须先留住学生的家长,让他们在农村有所作为。觉得在农村有奔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得住学生。


龚侧面


我是农村的初中老师,已经在农村中学工作了15年,对于农村学生的大量流失深有感触,我说说我的观点。

现在家长给自己孩子选择学校的观点是:能够上城市学校不去县城学校,能够上县城学校不去乡镇学校,能够上乡镇小学不去村庄的小学。这主要是由于学校管理和学生成绩决定的。一般情况,在家中眼里城市的学校要比县城学校好,县城学校要比乡镇学校好。这种观点导致了很多家长为了孩子能够上个好学校,想尽一切办法。甚至有很多家长为了孩子上学,在城市或县城买房子。当然,很多学生流失到了县城或城市的私立学校,因为很多私立学校不收受划片招生的限制,并且很多私立学校的成绩很好。

而农村教育出现这种情况导致的结果是:

1.农村学校学生越来越少。在一些乡村小学,一个年级才有一二十个学生。很多家长在小学就把孩子送往县城私立学校。

2.农村学校由于生源严重流失,学生成绩持续下降,学生流失进一步加剧,成绩进一步下降。有可能会出现“流失学生——成绩下降——好学生进一步流失——成绩持续下滑”的恶性循环。这将会导致农村教育进一步萎缩。

3.随着学生成绩下降,老师教学积极性会逐步下降,一些老师会流失。农村学校留不住好的老师。

对于该如何留住学生,我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农村学校的管理,提高农村学校老师的待遇。一所学校要发展,留住老师是根本。老师待遇好,是留住老师最好的办法。

2.严格执行划片招生和限制一些学校的膨胀。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县城学校,很大原因就是划片招生政策执行不到位所致。

3.在小学、初中,严格管理学生,提高学生成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在农村学校没有好的成绩和严格管理,就留不住学生。抓管理,提成绩,这是解决能够学校学生流失的最根本办法。特别是在小学、初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把基础打好,这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只要农村学校学生成绩上去了,学生流失现状就会改变。

4.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给老师管理学生的权利,让学校、老师敢于管理学生。现在由于一些家长的素质差导致老师在遇到问题学生时很难管理。根本原因就是老师没有管理的权利,也就法律规定的惩戒权。没有这个权利,老师在管理学生时,与家长产生矛盾就很容易受到伤害。

农村学校的发展和成绩的提高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初中人教版英语


今天县体校又来我校招收队员,校长一进办公室就懊恼地说:尚老师让学习好的学生参加测试了!

我们学校只有一到四年级,小学校。但由于教体育的尚老师很认真负责,他对训练学生中长跑颇有一套方法,所以我们的学生总能在县乡两级的小学生运动会上获得佳绩,每年都有县体校的老师从我们这里招走田径苗子。

对孩子学习较为支持的家长,都在想方设法把子女弄到县城读书。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就能够入城就读的,你要花一笔近万元的真金白银不说,找不到关系还真办不了。所以,从我们学校能够以这种方式免费进入县城读书,称得上是终南捷径。

这些获得进入城区就读资格的学生,有不少借故不参加体育训练的——原来他们参加体育训练就是为了拿到“敲门砖”,现在进了门,“砖”就完成了使命。这是后话,此处不表。

也由于以上所述的原因,我们学校参加体育训练的,多半学习成绩也是班级里的佼佼者。现在他们在小学阶段就被县城挖走,对于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是好事,但对于我们乡就不全是福音了。县教体局组织的统考要排名,学生家长看初中进入高中的升学率,这些好苗子“流失”,必然是我们乡教育的损失。所以,乡中心校负责的同志就几次三番地指示我们,不要让好苗子跑了。

但由于四年级结业后,他们要进入另外的学校就读,好苗子跑还是留,跟我们学校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以往我们对于中心校的明示或暗示常常不置可否虚与委蛇。今年大概另有交待,今天又恰逢校长不在时人家来个“突然袭击”,所以校长有些着急。

进城,进城,广大家长人心所向,我们又何可奈何!

回到“农村学校该如何留住学生”这个话题上,那只能是“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梧桐树”是提高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彻底改善办学条件,“金凤凰”就是优秀教师和广大学生。

最起码,你得让农村的学生能在冬天里喝上开水;在寄宿制学校,能让孩子们有机会洗个澡,吃得上可口的饭菜。再也不能让他们在寒风里就着水龙头吸冰水喝,也不能让学生寝室里的脚臭气能把人给呛得窒息啦!


花眼看花


政府行为,谁也阻挡不了,国家发展城镇化,县城为了发展经济,房地产商一直盖楼,价格低卖不出去怎么办,建学校,成了学区房,价格马上抬高,以前县城有四所小学,学校规模也不大,现在有增加了好几个,原来的学校规模也扩大了,初级中学也建了好几个,好资源不能浪费了,所以大量农村学生拥向城里,到了周末,城乡公交车上学生挤得满满的,农村我乡一中新建了一座15教室的教学楼,加上六年级只用了五个,以前曾经1000多学生的学校剩下100多了,明年估计不到一百学生


原野4245


这个问题我想我是深有感触,我们村子很小很小很小,那时候村上小学只有一二年级,一个年级一个班,总共只有两个老师,其中一个老师也是我们村上的,说实在的那个老师自己都没上过学,但是一样教了十几年,我开始上学那会应该是97年,没有学前班幼儿园,我们那边都是一年级上两年,也就是我在我们村小学待了3年,第一年班里是20几个人,第二年还是上一年级还没啥区别,第三年上二年级班里十几个人,再下一年三年级我们转到两里路之外的大点的村子上学,然后我们村里学校一个班级就只有9个人,等我上4年纪的时候我们村小学就关了,我们村的孩子统一都到我那会上的那个隔壁村子的学校上学,再然后我们村里的大部分还是到隔壁村上学,一部分到镇上学校上学,甚至想办法到市里去上


小时候就爱上了你


大家好,我是七只虫,现在在农村的孩子都去县城上学,农村的小学中学越来越萧条,农村学校该如何留住学生?对于这个问题,我想说,要想留住学生,请先留住老师。

因为农村的小学中学都比不上市里或者县城里的条件优越,这些老师呢都是大学生。家安在县城或者市里。一是学校和家里来回跑不方便。二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老师更愿去市里或县里发展觉得更有前途。。我们这边的小学就是这样。根本留不住老师。老师和学生相处有的半年,有的几个月老师就调走了。每换一次老师,无论是学生还是新来的老师,都要对彼此了解熟悉。刚刚熟悉,可能这个新来的老师又要调走。学校频繁的换老师。学生们就从陌生熟悉,陌生,熟悉,一路走来。学没上好老师认得到不少。另一方面。学校里招聘老师,也很困难。听说有个老师。初中毕业就来临时当老师。还有个临时老师是办舞蹈学校的。当时就有好多学生家长调侃。孩子学没上好。都爱好上了跳舞可就麻烦了。玩笑归玩笑。你频繁的换老师,对学生确实影响很大。也导致了孩子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偏低。小学的时候基础就很差,以后上中学上大学,就很困难。家长们为了孩子的前途,也是不得不跑到市里或者是县城里让孩子上学。

所以我们农村的小学中学应该提高老师的待遇。只有留住了老师,才能留得住学生。


七只虫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留是留不住的。现在的家长宁愿托人找关系把孩子往城里送也不愿让孩子在农村小学。原因还是觉城市学校里教育资源比农村好。这种现象在六七八九年级更为严重。我乡有十一所小学,平均每个小学一百五十,而两所初中(含六年级)加起来才230人。每年五年级升六年级近600人。两所初中只收了60人左右。那500多人全部进城了。成绩好点的,家里有关系的进实验中学。九成去了寄宿制私立学校。这其中有多种原因。最根本的还是对农村教育质量的不信任。


望洞庭


教育资源分配不匀,是造成农村学校越来越萧条的原因。农村学校设施配备不全,几乎没有实验室,图书室,音乐教室,必要的体育设施,微机室。师资力量也很薄弱,年轻教师都不愿去农村,因为农村交通不便,又没有适当的教工宿舍,所以很难留住新分教师。这就造成了有些农村学校的老师还是原来的民办教师,这些民办教师大都五十多岁面临退休,我外甥上二年级,从一年级教他的老师起已有2个退休了。这种情况下,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很难实施,一些新兴课程也很难开展,就连现在小学必修的英语课都很难开起来,一般找代课的也不长久,这个教三个月,那个教半年,成绩可想而知。所以即使农村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材,一般都向乡镇的中心小学挤,条件好点的就向县城里去上。

如何留住学生,当然是加大对农村学校的投入,首先必要的基础设施应该配全,其次鼓励优秀教师去农村教学,对这些在农村教学的年轻教师有一定的奖励措施,留住这些教师,提高教学成绩。只要成绩好了,家长就愿意把孩子留在农村学校,谁不愿意让孩子在自己家门口上学啊!


星星也闪亮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近几年学生进城成风,犹如飞驰的火车,想马上停下来不可能,惯性使然。

第一,气派的城区学校与破败的乡村学校,城乡之间教育设施及建设这么大的反差,你选哪个?现在大多数家长对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向往,进城就读也成为必然趋势,非要说农村学校怎么留住学生,只能说难,凡是都有利弊,也算自食其果吧。

其二,优秀教师的选调进城,削弱了乡村学校师资水平。由于农村孩子进城就读和县城私立学校的增多,大量师资紧缺成为现实。为缓解这一矛盾,加快城市化进程,政府不得不每年定期“割韭菜”般的从农村选调优秀教师,补充到城区公办和私立学校。新上岗教师在农村学校这所试验田里,刚刚摸出经验,找到门道,就被选调进入县城。这使得乡村学校年年面临师资紧缺,部分偏远农村学校,每年开学都面临缺教师而无法上课的现象,不得不勉强聘请几个代课教师应付场面。

其三,职能部门对学校检查、评比,干预过多,不利于学校创造性发展。私立学校除高收费之外,一样享受公办学校该有的待遇,实力雄厚又不受约束,创新活力劲足,发展势头迅猛。再回头看看,不管是哪一所公办学校,也是都想把学校办好,发展壮大。但除了教育系统内部检查评比之外,卫生、安检、财政、作风办、扶贫......等多部门常常到校检查,弄得学校疲于应付,遇到正事抻抻蜷蜷,办学谨小慎微,失去创造与活力,最终使得农村学校成了老和尚帽子----平铺塔,没有一点起色,甚至越办越差,走下坡路。


江西培训通


这个问题其实深究起来,是比较大的一个课题,而不简单的仅仅是农村教育。

1.说下当前的状况。大的方面来说,前些年一直在推城镇化,建设中心城市、中心镇,一些工业企业的布局在城市,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劳动力人口一直在向城镇流动。农村的去到镇上,镇里的到县城,县城去市区,四五线城市流向一二线,虽然有跨层级的流动,但总体的人口迁徙方向确实如此。就业机会在城镇,好的教育资源同样在城市,以及医疗等,各种资源向一线及中心城市聚集,虹吸效应越发明显。


2.回到农村的现状。除了春节、清明节等重要节假日,其他时间在农村走走基本可以了解个大概,农村的常驻人口是非常少的,尤以老年人和妇女儿童居多,青壮年很少。拿读书来说,学习成绩好需要去市里面的中学读书,而好的大学也几乎在一二线城市,他们毕业后基本不会回到农村;学习成绩欠缺的呢,早早的离开学校,去工厂打工或做学徒,发现最好的就业机会依旧是在大城市,因为没有多少人喜欢从事农业种植或放牧了,一个是不挣钱,二个确实辛苦。人口基数少了,所以适龄学生也越来越少了。现在对教育都很看重,家长都会尽可能的让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农村相对条件最弱,学生自然留不住了。


3.谈农村留住学生。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如果学校办学质量、学生管理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其实在农村也是不怕的,不一定经济条件好,教育就好,但概率很小,经济规律说明很多问题。以安徽六安毛坦厂中学为例,生活条件不可谓不艰苦、学校管理不可谓不严格,但为什么不少家长从各地慕名而去,因为学校的教学质量,升学率说明了一切,当然,对于其他经济条件及地理位置欠佳的学校来说,实现这一点并不容易。

首先,地方需要加大投入,不仅仅是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室、食堂、活动中心等,更重要的是提供优渥的条件吸引优秀的教师,留住好的师资力量,就成功了一大半。学校周边的环境,交通出行,饮食卫生等,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和教学环境。

其次,学校要履行好主体责任,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学生的管理,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氛围,激发教师教学的动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再次,家庭管理和教育也不能确实,农村不少孩子处于留守状态,父母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参与孩子的教育和生活,这样的学习成绩是很难保证的。

综上,农村的中小学要想留住学生,其实是很大的一个课题,需要多方参与,做好教育资源的合理布局,提高教学质量才是关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