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中醫抗疫院士張伯禮:中西醫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但不能互相取代

「獨家」中醫抗疫院士張伯禮:中西醫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但不能互相取代

本期提要:在《中國經濟大講堂》演講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指出,中醫學的科學性不能用西醫的科學標準來評價,因為它是兩套體系。它們的文化背景、理論基礎、研究對象、研究方法等都存在差異,這兩套醫學各自有各自的優勢,可以互補,但不能互相取代。


我們的中醫藥學是古代的一種醫學,它有幾千年的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維護我們中華民族繁衍生息過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近代中醫藥發展遇到了很多困難,有很多人不理解它,有的人根本沒學過中醫藥,根本不懂,但就因為中醫藥古、老、舊,就認為中醫藥不科學,這種觀點太武斷。


中醫從大範圍來說,它是經驗醫學,但是我要說西醫也是經驗醫學。我們醫學都是經驗醫學,都有哲學,但是哲學理念不一樣。中醫學的科學性不能用西醫的科學標準來評價,因為它是兩套體系。我們可以看一下中醫和西醫的一些比較:


它們的文化背景是不一樣的。中醫更加強調的是象數思維、整體思維;西醫強調的是直觀思維和線性思維。理論基礎上,西醫立足於解剖、生理、病理;中醫強調臟腑、經絡、陰陽、氣血。從研究對象上看,中醫更強調人的自我感受;西醫更注重的是人的器官、生理的功能和病理的功能。


它們兩者研究的方法、診斷的方法也有區別。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從外邊,以外度內;西醫靠的是“視、觸、叩、聽“,依賴的更多是客觀的檢查。西醫強調了化學藥物、手術;中醫講究綜合治療,也用草藥,但是更強調是整體治療。包括從針灸、按摩、食療、藥膳,甚至一些太極,包括八段錦這些綜合來治療。所以這兩套醫學各自有各自的優勢,它們的優勢可以互補,但是不能互相取代。


什麼是檢驗真理的標準?是實踐,而臨床就是實踐。中醫能治療很多的疾病。大家都知道丹參滴丸是治療冠心病的藥,這個藥到了美國去註冊,得要重新進行評價。美國的評價比我們要嚴格一些,因為它一個病人要通過跑五次運動平板,用運動平板的結果,增加它的負荷,看看它心電圖的變化來看這藥的療效,是比較苛刻的一個實驗。這是1000多個患者,包括有127家臨床醫學中心,8個國家來做的,得出了明確的療效。這藥經過了美國FDA(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的嚴格的評價,但是它還要問,為什麼有效?這是很多人非常關注的。


這就是我們回答為什麼有效的一張圖。


「獨家」中醫抗疫院士張伯禮:中西醫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但不能互相取代


這縱座標指的複方丹參方的主要的藥效物質,它的化學成分主要是這些物質。橫座標是圍繞心肌缺血的不同的病理環節,它起什麼樣的作用。這也就回答了複方丹參方為什麼能治冠心病,也就是說它除了能夠擴冠,能夠保護血管、保護心肌,還有中樞調節的作用,還有抗炎的作用,還有左室重構,還有血管再生等等,所以綜合作用不比西藥差。像這樣的藥,我們中藥有多少?我們現在已經有幾十個藥達到了這種水平。我想以後隨著中藥現代化的進展,會有更多的藥能夠把它的原理揭示清楚。它起作用的藥效物質是什麼,作用機理是什麼,在重大疾病治療中會起到更好的作用。


「獨家」中醫抗疫院士張伯禮:中西醫各有優勢,可以互補,但不能互相取代

更多精彩,3月14日21:30,CCTV-2央視財經頻道《中國經濟大講堂》特邀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為您深度解讀《 中醫藥如何守正創新,走向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