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的房子以後成了老房子怎麼辦?

一起無聊的時光


本人是從事建設行業的業內人員,在國內國外工作生活了許多年,就此問題有幾點感受:

1、選擇房地產的偏好。國內與國外真不一樣,國內居民偏好購買熱鬧的地點,離商業、醫院、學校近的物業,一般都是密密麻麻的高層住宅,而其它國家除香港、新加坡外,大家都偏好環境清靜的近郊區有地住宅,就連日本這個土地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絕大多數居民也是住在郊區的有地住宅的。在物業的升值潛力上,有地住宅絕對勝過高層住宅,因為說到底,物業的價值在於土地,物業的升值就是土地升值,建築費國內就是每平米3000-4000元,與動輒10-8萬的物業價格相比簡直不值一提。更好笑的是現在一些城市市區高層住宅的價格遠遠超過郊區別墅,比如上海內環一套兩居室的價格可以在郊區購買一套佔地一畝的別墅,價格嚴重倒掛了。

再強調一遍,房地產的價值是你購置的物業所佔有的土地面積,國外有地住宅的價值都是按土地面積計價的,土地上的建築看新舊程度,在土地價格上有所反映而已,有的十幾年以上的舊建築基本是送給你的。而國內的別墅多是按建築面積計價,這是開發商忽悠老百姓,想想看建築成本3-5千元怎麼能賣幾萬元一平米呢?

國內一些城市如重慶、成都、太原等建築容積率已經4.0以上,甚至5.5,建築層數達到了40層,這種小區基本上是水泥森林了,今後的結局大家可以參照香港特區的高層住宅,不可能有什麼居住質量可言,幾十年後基本就是貧民窟。說老實話政府這樣制定規劃是絕對的短視行為,是對今後政府的不公平,也是對購買這種房子的市民不負責任!

2、建築質量。國內建築質量真心不敢恭維,一些開發商為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一個10萬平米的小區設計週期僅有短短几天,建築工期也僅僅一年左右,俗話說慢工出細活,很難想象這麼短的時間能有多好的設計和施工質量!大家可以看看自己的住宅,在建築功能安排上有多少是合理的,基本上沒有做到所有衛生間都是有窗戶自然通風的,能夠做到鄰居之間最大程度保證私密空間。再一個,一個小區動輒幾千戶,每棟房子都長得一樣,這是一個有檔次的住宅小區應有的質量嗎?

3、建築標準。我國的建築標準主要誕生在幾十年前的計劃經濟時代,長期以來建築設計原則一直是“安全,經濟,在可能的條件下注意美觀“,建築結構設計標準也主要注重安全,設計安全係數一直是1.4倍,而英美標準都在2.0以上,很少有人考慮設計標準不高帶來的居住舒適性問題,開發商也只是遵循國家設計標準,追求外觀和經濟成本而已。一般上我們居民住宅樓的梁、板、柱等構件尺寸與國外相比小很多,鋼筋用鋼量也大大減少。比如我們居民樓樓板厚度只有12釐米左右,而國外基本上在18釐米以上,樓板厚度小導致隔音效果不好,樓上的生活雜音清楚地傳遞到樓下,結果樓上樓下居民關係緊張糾紛不斷。給排水設計標準也是不大夠的,由於給水水泵小導致大家經常碰到淋浴時的涓涓細流,由於沒有並行下水管的專門排氣管,導致低層居室在清晨時分臭氣不斷,難言有什麼生活質量。

4、物業管理。首先是物業管理法規,我們的物業管理法與其它法規一樣都太簡單,定性的多可操作性小,寥寥幾張紙,很多選舉流程、時間節點和業主與開發商之間的權利責任等關係是不明確的,其實可以借鑑英美相關法律洋為中用,人家搞了幾百年,遇到了我們所遇到的所有問題和矛盾,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已經基本完善,比我們幾個沒吃過螃蟹卻要描述螃蟹的教授或專家草擬的法律制度好用多少倍!其次在開發商交房後(可以有一定比例如超過50%)必須成立業主委員會,物業管理公司由業主委員會指定並得到法律保護。其三物業費收取水平應該由業主委員會決定,在小區建成若干年後可以成立物業維修基金,專門用於小區住宅的一般性維修保養費用,以保證物業的市場價值,國外建築除日常維修外,一般每8年-10年會進行一次建築物外立面、公共區域牆面的重新油漆,使建築物維持較新的面貌,業主轉讓出售可以有更好地價格。其四從業主委員會形成共識的難易程度看,小區的規模非常重要,幾百單位的小區比較適合,國內動輒幾千套甚至上萬套的小區已經是城市了,物業管理很難有什麼好的效果。

5、房子壽命和更新建造。房子壽命取決於設計、施工、材料和物業管理質量,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從國內情況看,設計馬虎,施工監理不嚴,材料設備質量不高,已經給建築物的壽命埋下了隱患,業主收房後分別裝修,大砸大拆,更是給建築物以重重一擊。建築物使用後,基本沒有經常性的日常維修保養,只是保障水電正常,加上一些業主不交物業費,更加深了物業保養的難度,因此一般來說國內建築物十年以後已經顯得老舊,三十年後基本成了破舊產業,甚至成為了危房沒有多少市場價值了。一些聰明的業主,一般入住10-15年,就賣舊換新,以達到最大的投資收益。

經過一、二十年每年10億平米的建設,國內商品房已經是天文數字的規模了,一些人存在著房子舊了靠政府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只有靠市場行為實現拆除重建!對一些目前容積率低的多層或小高層的小區,通過政府重新規劃,升高容積率,經過大部分業主同意,將建築物業賣給開發商,進行重新發展,從而實現小區更新。但是對於目前那些已經30-40層、容積率高達5.0、6.0的小區,難度就非常非常大,只有建築60-80層的住宅建築,開發商才能夠實現利潤完成小區更新。


樹梢風景


我家的房子是27層的,在當初買的時候還沒有考慮到這個問題,買完之後我才想到,這確實是未來一個非常大的問題,而且我家的房子質量真的是太差了。

現在的高層商品房,雖然設計年限是50年,但是實際你能夠看到的,大家在裝修的時候,都是東砸西敲,特別是那些裝中央空調的,一排排的管線穿梁而過。而那些裝新風系統的,就更加恐怖了,設計50年的房子能用30年我覺得就很不錯了。

我在國外,目前住的房子是70年代建的,大平層,車位比是1:3,電梯直接入戶,比目前中國最高端的豪宅大平層都要高端。雖然差不多40年了,但是外觀看上去還非常的新,進裡面看也感覺非常的牢固,這些是中國的房子沒法比的。別說中國90年代建的那些只有30來年的房子,現在基本上都拆遷完了,就是2000年之後建的那些高層外觀看上去都是破舊不堪了,而更大的隱患還在房子內部。

所以我對中國房子的質量是保持悲觀態度的,以後要拆遷,對於高層來說也是不太可能的,裡面住著這麼多形形色色的人,根本沒辦法統一意見。所以我也建議,有高層的趕緊賣了吧,有能力就買別墅,沒能力可以去買小洋房,再不濟買個七八層高的。反正高層是不要去碰了。


痞客獵奇


我是干城市規劃的,也就是負責審批樓盤容積率等等的。這二十年來,我親眼目睹了我們這個小城主要居住建築從平房到六七層的多層,到十多層的小高層,再到現在二三十層高層的過程。

坦白地說,有的現象我看不懂。記得以前,大家以住上有電梯的高層為榮,高層也比沒有電梯的多層要貴得多。但是風水輪流轉,想必現在大家都明白了,其實多層洋房,尤其是獨門獨院的別墅這樣的才最適合人居住。

我們這裡多層住宅有的都三十年了,有的紅磚裸露的筒子樓,才三四層,地點絕佳,饒是這樣,開發商也不願意拆遷。他們寧可拆平房,拆工廠,也不願意拆樓房。

多層住宅都這樣,你還指望開發商會來拆遷高層?開發商又不是慈善家!

那麼,將來高層住宅該怎麼辦呢?我和同事探討過這個話題,坦白地說,我們都很悲觀。現在30多層的高層,指望開發商拆遷希望微乎其微,除非地點絕佳,是地標性建築還有可能。否則開發商至少要建50多層才有希望盈利,可能嗎?

指望開發商不行了,那麼還有兩個辦法,一個是各住戶自己湊錢,讓開發商拆了重蓋。不過中國的事,一旦涉及到群體,很難達成統一意見,所以這個並不好辦,畢竟那麼多住戶呢,一家不同意就難辦了!

所以最後的辦法只能靠公家了,也許政府到時會出臺政策吧。

中國的高層住宅使用壽命一般就30-50年,電梯老化更快,就10幾年,目前的高層還沒到限,到了之後該怎麼辦理,相信是令各方面頭疼的問題。

想想真可憐,我們花了那麼多錢,卻買了一堆破鋼筋破磚頭,房子保值增值的屬性在哪裡呢?


李中東


普通商品房的房產年限為70年,但其實很多房子的使用年限就只有30-50年,房子隨著時間變老變舊,甚至最後無法再住人,這是必然的。

你說高層的房子以後成了老房子怎麼辦?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

你看現在很多的舊城區,它裡面的房子就是現在我們口中所說的“老房子”。這些老房子,一般都在城市化的過程中,面臨兩條路,舊城化改造、徵地拆遷。

所以,將來幾十年後,現在的房子,無論是否高樓層,都離不開舊城化改造和徵地拆遷兩條路。你可能會說,高樓層房子的拆遷重建成本太高,而且困難重重,但其實不用太擔心。

說到底,錢能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

你說推倒重建高樓層房子的成本太高,但你也要想,如果幾十年後的房子賣得更貴,徵地開發的項目賺的錢更多,建新城區、建CBD、大型綜合廣場,這些拆遷徵地的錢,對開發商來說也只是九牛一毛,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再說,幾十年後,經濟水平,科技水平也更高了,技術條件比現在更優越,拆改高樓大廈,也只是小菜一碟。退一萬步來說,幾十年後,面對這種社會問題,相信政府也會有政策措施。

高層房成了老房子,其實是好事,根本不用擔心。

你想一下,過了幾十年後,房子變老,面臨舊城化改造,拆遷,那你就成了拆遷戶,你的後代還需要為生活發愁嗎?

謝謝大家的觀看~喜歡的請點贊關注哦!


就做傢俱


我是幹建築相關專業工作的,根據《民用建築設計通則》(GB 50352-2005)的規定,普通建築和構築物的設計使用年限一般為50年。而住在的不動產證期限一般為70年,也就說,一般買的新建的高層的話,在不動產期限70年以內,房屋會超過設計使用年限。一般這總情況下,經過當建築物或構築物到達設計使用年限時,可以請房屋安全鑑定機構對老舊房屋進行結構安全鑑定,或者針對鑑定結果進行加固補強措施,只要處理之後的鑑定數據能夠達到安全使用要求,一般來說是可以繼續使用的。至於房子的不動產70年問題,《物權法》明文規定住宅建設用地使用權到期後應自動續期,這一點不用擔心。

如果整棟高層成了老舊房屋,除了政府的相關政策(比如拆遷等),在業主們達成一致意見的前提下,可以向政府申請維修,甚至重建,但這種情形較少。在新房70年以後,政府一般會出臺相關政策來整治影響市容市貌的老舊房屋,所以,對於高層的房子以後成了老房子,大可不比擔心。政府會宏觀調控和治理房地產市場,同時也嚴格按照政策法規監管房地產行業。高層的房子變成老房子以後,政府也會出臺相應的政策予以治理。


藍色小旋律


超過26層的樓房不要碰,別信開發商超高層視野豪邁的忽悠,到設計年限誰拆遷?——

高層住宅除了自裝修敲牆打洞影響樓房質量,還有一個50年設計壽命期滿如何善後的問題。顯然,不像洋房、小高層、步梯房,拆遷成本低有人接手,高層、超高層(超過一百米)因安置成本高,幾無拆遷可能。

目前,一些城市樓高100米(30~33層),還算是客氣的,更有40、50、60層的住宅競相面世,無一例外,開發商打出的口號是“視野豪邁,君臨天下”。然而,在水泥森林競比高的情況下,如何保證你今天的高樓不會被明日“更高”遮擋景觀?!

超高層消防難度大、對建築材料要求更高(材料、設備老化更快)、公攤超大、等電梯煩人,這些是公認的“超高住宅弱項”,另有一些是正爭議,尚無定論的,如不接地氣有損健康、電磁波影響更大等,所以,西方的超高層建築多用於辦室和酒店(臨時性居住),十年前我就建議有置業要求的刀粉遠離高樓。

還有一點應讓更多的消費知曉:國家2018年12月1日已正式實施了住宅80米的“限高令”—— 可查閱《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標準》GB50180-2018,其中4.0.2條為“強制性條款”,明文規定住宅限高80米,容積率不得高於3.1,必須執行。

是的,目前那些已批建的超高層仍在紛紛面世,但是五的、六年後呢?我想應很難再看到樓高超過26層(約80米)的新盤了。

購房一定要細思慎行,下苦功惡補購房知識,儘可能知曉政策變化,力爭做一位有政策面和技術面雙支撐的消費者。

已誤入高樓怎麼辦?我想,看過回答閣下應有結論吧。


·讀刀帖聽音樂·

黑名單上的人 https://music.163.com/#/song?id=1827623




武漢老刀


從資本的角度分析,買89平的十年後換新房140平的了,買140的換洋房190的了,買洋房的換聯排了或者大平層了。劉類似於帕薩特換寶馬5繫了,你的帕薩特已經置換給別人了,那麼安全和後續問題轉嫁給別人了不是嗎?所以努力站在中上層,而不是因為有交通事故不開車,因噎廢食,杞人憂天。



十三姨夫yes


看了大家回答,感覺大家有個誤區。就是設計年限50年到底是什麼?很多人認為設計年限50年是指房子50年到了就不能住了,就是危房了。其實不對,在正常情況下鋼筋混凝土的壽命500年,1000年都是沒有問題的,加上現在房子都是有外立面保護裡面的鋼筋混凝土的的,所以光從建築物本身來說壽命不可估量,很好的例子就是國外百年鋼筋混凝土的建築。

那現在說的設計年限50年是什麼?設計年限指的是設計預計滿足人們50年內對居住的需求,換句話說,就是六十年代的時候覺得一家三口60平方夠了,所以那時候建的老的小區都這麼小。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居住環境要求提高了,那時候的設計過時了,比如公共廁所,浴室,客餐廳一體等,這樣的房子設計落後了,現在沒人想去住了。這就是設計50年的概念。

這時候有人說了,現在20年的老小區早就變危房了,這個說法真是鋼筋混凝土背了黑鍋了,鋼筋混凝土沒這弱。現在老小區20年破了,跟新中國剛成立,混凝土技術,房屋機構採用原始磚混,空心樓板有關係,跟混凝土本身壽命沒關係。2000年以後推行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500年不會倒的,高層,超高層採用的高標號的混凝土拆掉都很費勁,更何況有外立面護體。所以現在老城改造,棚戶區改造,大多是在拆遷淘汰2000年前空心板,磚混結構的房屋。現在的城市規劃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建築基本不會定型了,除非有大的城市規劃。看看發達國家城市,幾百年基本是沒有變化的。


藝術家畢加加索


大哥大剛出的時候,價錢大概是20000元一部,每分鐘電話都是燒錢。

當時全國大概有30萬部,計劃的是到2000年左右全國有150萬部。時間記不清了。

誰都不敢吹牛讓人手一部大哥大。

但是到大概2006年前後,科技的發展就帶來了巨大的變化,手機的成本一下子就降下來了。

現在人手1—2部手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換到房子的情況來看,以現在城中村一大片的情況,我們也知道,拆不起,建不起,這是真實的情況。

房子可以有很多種拆法。

包起來,定向爆破可以不可以?

包起來,一個月之內腐蝕性拆解可不可以。

房子也可以有很多種建法。

模塊化建房。像拼房子一樣。

智能磚塊建房。像搭積木一樣。

。。。。。。

只要科技發展蓋過成本,有利可圖,管你多高的樓,都可以拆了建,建了拆。


九門提督坎震離


先發表一點個人的觀點,也許不是很正確,不喜歡的看看就好。我一直感覺,買房一定要買高層,這個結論本身就有問題(是哪些人最開始有這想法的)。

首先要明白,作為開發商為什麼要建高層?那是因為在同等的土地面積上,建的住房樓層越高,分攤在每層樓的土地費用就越低。而且每加蓋一層至~少~可多賣兩套房,還不算每加蓋一層樓增加的單位面積房價(在我們那個小地方,不記得是幾樓開始往上,每加一層樓房價每平米加50)。作為開發商來說,建高層,是隻賺不賠的生意。

其次,高層也好低層也罷,作為買房者可以享受的住房面積本質沒有變化。還會因為建造高層,面臨的安全隱患更多,需要留出更多的公共空間,也就是公攤面積買單。目前的數據是,城市的高層住宅公攤面積在27%-32%之間,一百平米的購房面積,直接是少了一個大主臥的空間。至於這個面積值多少錢,我就不算了,各位看官心裡都有筆賬。

再次,回到問題本身來,高層的房子以後老了怎麼辦?我覺得這個問題不必問。就目前這些開發商的商業素養,他們開發樓盤的目的就是賺錢,賺快錢。有些房子從建成交房之日起就開始維修,這樣的質量,憑什麼敢和國外的百年建築相提並論?我更擔心的是,就目前這些房子的質量,可能都堅持不到50年。

最後,回到解決問題上面去。房子老了不值錢了,或者說不能居住了怎麼辦?我覺得,這個問題可能根本就沒人可以回答。有的人寄希望於國家,你希望國家為你做什麼呢?拆掉重建新樓?還是給你一筆拆遷補償款?就目前而言,確實是有相當一部分年輕人,為了購買這樣一套房,付出了太多太多。但是說句實在話,這並不是國家一定要為你未來負責的理由。

歷史總是這樣,犧牲了一部分人,成就了一部分人。現在社會好在選擇權在我們自己手裡。買房也是一樣,多想想,目光遠一點,也許就會知道自己要的究竟是什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