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君書(摘4)

國之所以治三:一曰法,二曰信,三曰權。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主也;權者,君之所獨制也

明主不蔽之謂明,不欺之謂察,故賞厚而信,刑重而威必不失疏遠,不違親近,故臣不蔽主,而下不欺上

國家能夠安定的因素有三個:一是法度,二是信用,三是權力。法度是君臣共同執掌的;信用是君臣共同建立的;權力是君主獨自控制的

賢明的君主不被矇蔽叫做“明”,不被欺騙叫做“察”,所以重賞樹立了信用,而重罰成就了威嚴,獎賞不遺漏關係疏遠的人,刑罰不迴避關係親近的人,這樣的臣子就不會矇蔽君主,百姓就不會欺騙君主

世之為治者,多釋法而任私意,此國之所以亂也

賞誅之法不失其議,故民不爭

世上治理國家的人,大多數都拋棄了法度而聽信私議,這是國家混亂的原因

賞罰的法度不失其標準,民眾就不會有爭議

堯舜之位天位也,非私天下之利也,為天下之利也,為天下治天下,是故擅其名而有其功,天下樂其政,而莫之能傷也

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

堯舜統治天下,不是以天下為私有,是為民眾治理天下。選賢任能並傳位給他,不是疏遠自己的兒子親近外人,而是明白治理國家的道理,所以三王靠仁義得天下,五霸靠法度控制諸侯,都不是以天下為一己私利,而是為民眾治理天下,所以獨得明君的美譽又能建功立業,天下的人都滿意他的統治,而沒有誰能動搖他

是否公私分明是國家存亡的根本

蠹眾而木折,隙大而牆壞

蛀蟲多了大樹就折斷,縫隙大了牆壁就會坍塌

令故秦民事兵,新民芻食,天下有不服之國,則王以此者違其農,夏食其食,利取其刈,冬凍其葆,以《大武》搖其本,以《廣文》安其嗣

讓秦國原有的民眾去打仗,讓新招來的民眾供給糧食,天下諸侯如果有不服的,那大王用這些軍隊在春天騷擾他們種田,夏天去吃他們儲藏的糧食,秋天奪取他們收割的莊稼,冬天使他們藏得糧食上凍,用《大武》篇所言動搖他們的國本,用《允文》篇所言安撫他們的後代

聖人之為國也,壹賞,壹刑,壹教

聖人治理國家,統一獎賞,統一教化

明賞之猶至於無賞也

高明的獎賞最高境界,就是不用獎賞

明刑不戮;明刑之猶至於無刑也

嚴明的刑罰不是為了殺人,公正嚴明的刑罰最高境界就是沒有刑罰

所謂壹教者,博聞,辨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請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闢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

夫故當壯者務與戰,老弱者務與守,死者不悔,生者務勸,以臣之所謂壹教也

所說的統一教化是指,見聞廣博,聰慧而富有辨才,

誠實廉潔,精通禮制音樂,有道德修養,結成朋黨,任俠有聲譽、請謁,不能因為這些而富貴,不能因為這些而逃避刑罰,不能獨自創立學說凌駕於國家法令之上

嚴明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沒有教育

聖明的人不是能通曉一切,而是明白萬事萬物的要領

制“天下”一定要“先制其民”,治民之本在於法治,法治的執行在於確立“使法必行之法”,法必明,令必行,是治國的良方

以戰止戰,雖戰可也;以殺止殺,雖殺可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用戰爭消滅戰爭,即使發動戰爭也是可行的;用殺戮消除殺戮,即使殺人也是可行的,用刑罰消滅刑罰,即使加重刑罰也是可行的

昔之能治天下者,必先治其民者也;能勝強敵者,一定是首先戰勝他的民眾的人

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民地作矣

治民的根本是法治,因此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就是用法律來遏制民眾,而名聲和土地就都具備了

行間之治,連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拙無所處,罷無所生。是以三軍之眾,從令如流,死而不旋踵

軍隊的管理辦法是將五人編成一伍,用標記來區分他們,用軍令來束縛他們,逃走了也沒有地方居住,失敗了沒有活路。所以三軍將士服從軍令,軍令就像流水一樣,就是戰死也不向後退

國之亂也,非法亂也,非法不用也。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賞善,故不刑而民善

國家治理混亂,不是因為他的法度混亂,也不是因為法度廢棄不用,國家都有法律但卻沒有讓法律一定實行的辦法

所以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只處罰不守法的人,而不獎賞守法的人,因此不用刑罰民眾也為善,是因為刑罰重,刑罰重,民眾不敢觸犯法律,因此就沒有刑罰

治主無忠誠,慈父無孝子

善於治國的君主身邊沒有忠臣,慈愛的父親不會有孝子

所謂明者,無所不見,則群臣不敢為奸,百姓不敢為非。

所謂明者,使眾不得不為。所謂強者,使勇力不得不為己用

恃天下者,天下去之;自恃者,得天下。得天下者,先自得者也;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所說的國軍聖明,是指君主沒有什麼地方看不到,那麼大臣就不敢做好邪之事,民眾就不敢為非作歹

所說的國君的聖明,它能使民眾不能不去做事。所說的國君的強有力是天下人都被他制服了

所說君主的強大,是指他能使有勇力的人不得不為自己所用

得到天下的君主,首先要得到自己;能戰勝強大的敵人首先能戰勝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