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態度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態度

學習態度至關重要,它體現一個人是愛學習還是不學習,表現為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和學習的成果。孔子認為,良好的學習態度應該有以下幾點:

(一)以學為樂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於樂學。《論語》開篇就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習是快樂的事,因為學習可以提升自己,讓人對生活充滿了自信,能夠從容應對人生中的難題,“不怨天,不尤人”,人生從容自在。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態度

樂學的三種境界。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懂得學習的人不如喜愛學習,喜愛學習不如以學習為快樂。孔子在這裡說了對待學習的三種態度,即“知之”、“好之”、“樂之”,應該說都是比較積極的態度,體現了對學習三種不同層次的熱愛。“知之”是懂得應該學習的重要,知道如何學習,也會去學習,但學習主動性、自覺性沒有特別強烈;“好之”是把學習當作興趣喜愛,是自己喜歡做的事,會更加主動地去學習;“樂之”是把學習當作一種樂趣,從學習中得到了快樂,學習不再是一種任務、一種負擔,學習更輕鬆。

孔子就是以學習為樂的人,他說自己“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他說自己發憤用功,連吃飯都忘了,快樂得把憂慮都忘了,連自己老了都不知道。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態度

(二)學而不厭

要想成為有學問、有作為的人,就必須刻苦學習,學而不倦,永不滿足。孔子說自己“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論語·述而》)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論語·泰伯》)學問是無窮無盡的,即使不斷地學習,還來不及窮盡,即使學到了還擔心失去,哪裡有滿足的時候,所以,學習就不能停止,要做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論語·子張》),每天學到一些過去所不知道的東西,每月不要忘記已經學會的東西,日積月累,方能成就學問。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態度

(三)虛心求教

學問是真功夫,來不得半點虛假。孔子反對不懂裝懂,要求弟子:“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能夠認識到自己還有不懂的地方,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學習什麼。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論語·述而》)孔子說自己不會不懂裝懂,經常是多聽多看,通過分析判斷,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

要善於向不同的人學習。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學無常師,隨時隨地向他人請教,既要向賢能的人學習,學習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也要以不賢者為反面教材,以他們的缺點為鑑,發現自己的不足,及時改正。

學習還要放下身段,敢於向不如自己的人學習。孔子不怎麼看好孔文子這個人,卻對他好學大加稱讚,說他“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諡號“文”是受之無愧的。

我讀《論語》|孔子學習之道之學習的態度

(四)持之以恆

學習是長期的過程,一生的功課,不能半途而廢,要活到老學到老。冉求這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很特別,他長於政事,做了與孔子政見不合的季氏的家臣,在道德上學習有欠缺,他不但不思進取,還為自己開脫,他說孔子之道好是好,可是自己能力不足,言外之意是自己做不到孔子那麼高的要求,實際上是他不想更一步修德了。孔子批評他說,走到半道上,由於力不足只好停下來,半途而廢,起碼說明走了,只是力不足走到中道被迫停下來,而他是根本就沒有走,就說自己力不足。孔子的意思實際上是學習要馬上行動起來,行動起來後要堅持下去,不能懈怠,不能因各種原因半途而廢,也不能找各種原因為不堅持而開脫。

孔子的一生是不斷學習的一生,他在《論語·為政》中總結了自己的學習生涯:“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他從十五歲開始有志於學問,不斷學習,不斷修煉,隨著年齡的增長,思想境界不斷提升;到了三十歲,學有所得;四十歲,有了自己獨立的思想見解,不會被紛擾的世事所迷惑;到了五六十歲,能夠心平氣和聽取不同的意見,判明是非;到了七十歲,思想體系更加成熟完善,進入了思想的自由王國。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是他終其一生不斷學習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