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後期,晉武帝司馬炎為什麼支持龐會滅門關羽的後代?

騎蝸牛走高速


記載龐會滅關羽一族出自王隱所著《蜀記》。

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關羽傳》注引自《蜀記》

眾所周知,蜀國滅亡後,關羽一族被龐德之子龐會所滅門,是後主劉禪投降後,罕見的被滅族的一支,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龐會與關羽殺父之仇不共戴天;蜀滅亡前,關羽後代拼死抵抗,被作為反面典型滅族;司馬炎為安撫國內大臣的一個舉措。

下面,我們結合史料一一來看:

一、龐會與關羽有不共戴天之仇,滅關羽一族是早就計劃好的

眾所周知,正史中記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荊州軍向襄陽、樊城進發,很快將襄陽、樊城分別包圍起來,曹操遣于禁、龐德救援。適逢天降大雨導致水災,襄水暴漲,困住了于禁、龐德。關羽趁勢乘船而攻,于禁投降,龐德誓死不降被關羽所殺。

▲關羽活捉于禁、龐德

從此,龐會與關羽的樑子就算是結下了。

古人講有仇必報且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雖然後來關羽兵敗被孫權殺害,且首級被孫權送往曹操處,但其實站在龐會的角度來講,這並不能算是報仇成功,俗語講“父債子還、父仇子報”,須由他手刃關羽才算是報了這個大仇。但就當時情況來看:

  • 一是他還不具有能力報仇。
  • 二是報仇的對象關羽因故身死他人手中。

所以說,這一切仇怨,隨著龐會的長大、職位越來越高而慢慢累積,並沒有被忘卻。

終於,有朝一日機會來了,龐會能夠以中尉將軍的身份作為鄧艾的部將,隨鄧艾一起偷襲陰平、攻取成都。

▲龐德之子龐會

此時的龐會為報父親龐德昔日被關羽斬殺之仇,怒火已經讓他喪失了理智,他沒有請示任何人,就帶兵衝入關府“盡滅關氏族”。

二、蜀國滅亡前,關羽後代曾作為主要力量拼死抵抗,因此作為抗拒晉朝統一的反面典型被滅門

據史料記載,關羽共有三子一女,分別為關平、關興、關索、關銀屏。

▲關平

大兒子關平從小就和父親一起南征北戰,敗走麥城後死於孫權之手,正史無後。但清代地方誌《荊州府志》、《江陵縣誌》記載,關平也有一個兒子叫關樾,在關平戰死以後,關樾一家去掉繁體字裡面的“關”字,改姓“門”隱居在荊州。西晉滅吳後,赦免關氏一族,關樾一家恢復關姓。他們的後代在荊州延續至今,清朝時還得到了官府的追認。

▲關興

二兒子關興,與張苞同為諸葛亮的左膀右臂,是諸葛亮北伐的先鋒大將,後因病英年早逝。關興有兩個兒子,大兒子關統娶公主為妻,病死時無後。小兒子關彝(庶出),後追隨姜維多次北伐。龐會入成都時,殺了關彝的兒子及關家滿門。後來關彝跟著姜維一起詐降鍾會,鍾會叛亂失敗,關彝被亂刀砍死。

▲關索

三兒子關索,據清代縣誌記載,蜀炎興元年(公元263年),曹魏將領鍾會率15萬大軍兵攻蜀,蜀軍5萬將士在桔柏渡西岸進行阻擊。關索被魏將龐會打落江中淹死,壯烈殉國;妻子鮑三娘巾幗上陣,在土基壩一帶與魏軍交手,戰死沙場。

▲關銀屏

因在關羽四個子女中排行第三,又稱“關三小姐”,當年關羽以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而拒絕了孫權的求親,正是因為關銀屏。她習得一身好武藝,曾隨同諸葛亮平定南蠻,後嫁給蜀國名臣李恢之子李遺,最終在建寧俞元(今雲南澄江 )離世,現澄江存有夫妻二人的合墓。

綜上可知,關羽後代兒子輩及孫輩作為中堅力量仍然活躍在戰場,為魏國、西晉伐蜀造成了不小的麻煩,且多有病死、戰死沙場的,也算是滿門忠烈了。因此,也就不難理解剩下的族人被龐會滅門之時為什麼司馬炎不會反對了。

三、關羽捉于禁、斬龐德在魏晉人心中造成的負面影響太大,滅關羽一族是魏晉眾望之所歸

《三國志》有一段記載,劉禪投降之後,

尚書令樊建、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秘書令郤正、殿中督張通並封列侯。

蜀漢皇室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其中蜀主劉禪,被封安樂縣公,食邑萬戶。其餘子孫也皆有封賞。

諸葛亮後人方面,諸葛瞻之子諸葛京和諸葛顯被遷往河東,諸葛京被封為郿令,後官至江州刺史。

其餘原蜀國大臣將領,皆有封賞。

由此可見,蜀國投降後,西晉對待這些舊臣的子孫家眷能夠不計前嫌,還是比較優厚的。但為什麼龐會滅關羽一族,司馬炎卻沒有阻止,或是說事後也沒有責罰?

我認為是由於關羽在襄陽、樊城作戰時,幾乎全殲了以于禁、龐德為首的大軍。試想,連七軍統帥于禁都被活捉,其餘人更是淹死的淹死、戰死的戰死,斬殺的斬殺。因此這一戰號稱“威震華夏”。但其對於魏國的官兵家人來說,可是以龐會為首的多少個家破人亡!

▲晉武帝司馬炎

因此,司馬炎篡位後,為了安撫原魏國的眾多官僚名門、大臣後代,對於龐會滅關羽一族這件事,既沒有明確表態支持(因為會招致千古罵名),更沒有反對,而是順水推舟做個人情,讓龐會報了自己的大仇。

以上就是我對於題主問題的一些個人思考和分析,如有不當之處,還請各位看官在留言區批評指正!


關注 ,帶你暢遊歷史的星河,汲取文化的滋養~

隨手轉發是美德,

請在下方留下您寶貴的評論,我們一起來交流三國兩晉的那些事兒!


戰國君


題主這個問題有誤,龐會殺死關羽後人是擅自行動,而且當時還是司馬昭當政,司馬炎哪來機會支持。

根據《蜀記》記載,龐德的兒子龐會跟著鍾會、鄧艾伐蜀,滅蜀以後將關羽後人全部殺死。這個說法並未被《三國志》採用,因此是否屬實還是存疑。不過即使屬實,也應該是鍾會、鄧艾死後才發生的事。

在鄧艾偷越陰平,擊敗諸葛瞻以後兵進成都,劉禪出城投降。鄧艾進城以後禁止部隊擄掠,又下令厚待蜀漢大臣,這其中肯定也包括了關羽後人。

檢御將士,無所虜略,綏納降附,使復舊業,蜀人稱焉。

鄧艾這麼做主要是為了收攏人心,畢竟蜀漢和曹魏徵戰多年,軍中將士難免有和龐會一樣有親人死在戰爭中的,如果不加以約束,那麼勢必引發連鎖反應,造成局勢動盪。龐會不可能有機會去殺關羽後人。

不過此後鍾會誣陷鄧艾謀反,自己又試圖起兵反司馬昭失敗,兩人雙雙死在亂軍之中。鍾會和鄧艾死後,魏軍失去控制,加上有人說是姜維等人唆使鍾會謀反,因此魏軍在成都大開殺戒,燒殺劫掠,殺死了很多蜀漢大臣,連劉禪的太子劉璿都死在亂軍之中。龐會極有可能就是利用這個機會趁機報仇。。

由於涉及此事的魏軍將士極多,所以事後並沒有追究當事人的記錄,龐會也並未受到處分。不過這不代表司馬昭支持這種行為,只是不想再加以追究而已。而此時司馬炎更沒有當政,也不會對此事發表什麼意見,談不上支持龐會。


不沉的經遠


首先需要清楚三點:

  1. 龐會滅關羽滿門時,曹魏掌權的是司馬昭,也就是司馬炎的父親;
  2. 司馬昭並沒有同意龐會採取滅門的手段,當然事後也沒處罰他的記錄,等於是默認了龐會的做法。
  3. 此事《三國志》、《後漢書》都沒記,只是在東晉史學家王隱所作《蜀記》中有提到:龐德子會,隨鍾、鄧伐蜀,蜀破,盡滅關氏家;

從這記載我們可以知道:龐德有子龐會,在公元263年魏滅蜀之戰中隨鄧艾、鍾會攻蜀,劉禪投降後,龐會為報父仇,殺盡了蜀漢前將軍關羽全家。

《三國志.關羽傳》——禁降羽,羽又斬將軍龐德。

需要注意的是:《三國演義》裡有說關羽孫子關彝,因為參與了鍾會謀反被殺,此事很可能就和龐會有關。雖然《三國志》裡沒寫關彝是否謀反和龐會是否滅了關羽後代一門,但同樣的他也沒說明關彝的下落如何,我相信:裴松之將王隱的這段記錄作為《三國志.關羽傳》的注,並不是沒有道理的。



龐會是什麼時候殺關羽全家的?

這個節點很重要,因為它是證明龐會殺盡關羽全家是否和司馬昭有關的重要證據,也就是司馬昭為什麼會“默認”龐會報仇!

  1. 如果龐會是入蜀前期就執行滅門行動的話,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因為鄧艾會制止他。鄧艾在入蜀後,自擅權柄,封劉禪為驃騎將軍,其餘蜀漢官員都有封賞,任命師纂為益州刺史,牽招都督蜀中諸郡,由於此時正值政權替換時期,蜀漢人心惶惶,鄧艾要收買人心,自然不可能讓龐會去殺人滅族;
  2. 如果龐會的滅族行動是在鍾會掌握了蜀地的時候進行的,這也不可能,因為鍾會會阻止他。鍾會和衛瓘陷害鄧艾後,正式接管蜀地,此時是鍾會要收買人心的時刻,他要在蜀地割據自立,就離不開手下魏兵和原蜀漢官兵的幫助。關羽對於蜀漢政權是標杆式的人物,這時候殺他全家,很容易引起蜀地恐慌,對自己的“大計”不利,龐會作為鍾會的部屬,是不可能越過鍾會,獨自去復仇,而且事後還不受到任何處罰的;
  3. 龐會是在鍾會之亂時,乘機報仇,滅了殺父仇人關羽滿門。這個時間點是很有可能的,因為鍾會和姜維妄圖割據蜀地自立,被監軍衛瓘和大將胡烈反擊,加上魏兵不願幫助鍾會,亂事很快被平定,鍾會、姜維及其妻、子、原蜀漢太子劉璿、張翼等被殺,亂事持續了好幾天才平定。

在鍾會之亂時,龐會極有可能趁亂行動,挾私報仇,把關羽一家子全部清除的。


那關羽後代還留下了誰?

按《三國志》來看,關羽只有兩個兒子:關平、關興,而關平隨關羽戰死於麥城,剩下關興承繼關羽爵位,早死,遺下二子:關統、關彝,關統繼承爵位,和劉禪結了親事,但死後無子,由二兒子關彝繼承爺爺關羽的爵位。所以龐會殺的關家人,應該就是留在成都的關彝一脈。

不同於關羽和關平,關興、關統,包括關彝三人雖然有在蜀漢做官,甚至關統還做到了虎賁中郎將,可他們對於蜀漢的貢獻實在是過於微弱,連陳壽都找不到他們在蜀漢任職時的表現,可見關羽死後,關家人因為沒有出現過比較傑出的人才,在關興時代開始就已經沒落了。《三國演義》裡雖然有關興隨諸葛亮北伐的描寫,可那畢竟是小說,比較難用來作證關家的興衰。

反觀張飛家,除了張飛的兩個女兒都做了劉禪皇后之外,張飛兩個兒子:張苞、張紹,其中張苞早夭,有一子張遵,官至尚書,和諸葛亮之子諸葛瞻共理國事,綿竹之戰大戰鄧艾軍隊,最後壯烈犧牲了,而張飛次子張紹,官至侍中尚書僕射,這雖然是一個混雜官名,但侍中、尚書僕射都是歷朝的高等官員級別。

侍中主管內事,主要負責規範皇帝,諸葛亮的《出師表》中就有“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裨補闕漏,有所廣益。”一語,蜀漢四相之一的董允,在諸葛亮時期就擔任著看管劉禪、壓制黃皓的侍中一職。

尚書僕射為尚書省的副官,負責幫助尚書令處理政務,東漢末年權力加重,魏晉時期則可以直接處理政事,到了隋唐時期甚至成為了實際上的宰相,甚至出現了尚書令空虛,而尚書僕射全權代理的情況。從這兩方面來看,張紹的侍中尚書僕射一職,不止負責內事,連外事也要負責,權力極大,張飛一家已經是蜀漢名副其實的外戚家族了,而最後劉禪決定向鄧艾投降,派去送降表的人中,張紹排在最前面。

《三國志.後主傳》——謹遣私署侍中張紹、光祿大夫譙周、駙馬都尉鄧良奉齎印緩,請命告誠,敬輸忠款,存亡敕賜,惟所裁之。

所以,對比起張飛家族來說,關羽家族在劉禪時期已經式微,很難涉足進入中央機構了。我之所以說這麼多,就是為了印證最終結論:龐會殺了關羽全家後,為什麼司馬昭默認了?


滅一個有仇且又沒什麼影響力的家族,事後還能不受任何處罰,龐會這步棋走得很妙

對龐會來說,關羽對他有殺父之仇,這是一定要報的,可關羽已經死在了江東手裡,連頭都被割了,那無法對當事人進行報仇的龐會,自然而然就把矛頭指向了關羽還留在成都的關彝一家了。

我相信龐會在初入蜀時肯定已經查探好了關彝的住址,暗中準備著自己的復仇大計,可是當時掌權的人,先是鄧艾後是鍾會,這兩人都要保護蜀中官員及其家屬,這也導致了龐會的復仇行動一拖再拖、一忍再忍,一直到衛瓘掌權後,龐會才終於等到了機會。

由於衛瓘在鄧、鍾勾心鬥角之時,幫助鍾會陷害了鄧艾,後面鍾會謀反坐實並被成功平定後,衛瓘為了不讓自己聯合鍾會,陷害鄧艾的罪證曝光,派親信田續追上囚車,殺死了鄧艾和其子鄧忠,並上表鄧艾配合鍾會謀反的證據,連累了鄧艾留在洛陽的兒子被殺,妻子和孫子被流放西域,應該大多也死在流放路上了。


可見衛瓘此人,為了掩埋自己的汙點可以是不折手段的,而從鄧艾十一月入蜀,到十二月鍾會之亂被平定,這超過一個月的時間裡,蜀地的官方、民間記載,鄧、鍾二人的上書,與劉禪之間的書信往來,很多都會記載著這一系列事情的詳情,其中不乏有鄧艾入蜀後的表現。如果被好事者查出:鄧艾原來是沒有謀反,當時給他安的謀反罪名是不成立的,那作為上書宣稱鄧艾謀反的衛瓘可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也就是因為這樣,衛瓘才會極力掩蓋事實真相,允許軍士搶奪、燒燬史料,甚至不惜將蜀漢原有的史書也給燒個精光:(所謂的蜀漢不置史官,其實是沒有官方修史而已,其他個人修史還是有的,比如陳壽就是一個)

《資治通鑑》——會將士死者數百人,殺漢太子及姜維妻子,軍眾鈔略,死喪狼籍。衛部分諸將,數日乃定。

這時捉住了“衛瓘默認殺人”機會的龐會,也就在第一時間衝進關府,殺盡關彝一家,只要搶在“衛瓘停止殺戮”的命令之前完事,在事後報個“關彝參與謀反”的罪名就可以了,反正關彝一家盡滅,死無對證了。而遠在洛陽的司馬昭則更不會在意這些小插曲,他最害怕的鄧艾、鍾會都已經搞定了,正是高枕無憂的時候,死幾個在蜀地都毫無影響力的人,又算得了什麼呢?



作者/一貳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後亂編,喜歡點贊!


一貳一橙


1、龐會屠殺關羽後人之時魏國掌權的是司馬炎的父親司馬昭,既然不掌權又何來支持一說?

2、魏軍剛佔領成都之時軍紀還算良好,但隨著鄧艾鍾會因內鬥而相繼被殺之後,魏軍徹底失去了控制,開始連續幾日屠戮成都已投降的官員百姓,龐會正是趁著這次兵亂滅了關羽後人,其實不止是關羽後人,在這次兵亂中姜維家人、蜀漢大將張翼、尚書衛繼、蔣婉的後人甚至劉禪的長子都慘遭亂兵殺害。

3、龐會屠殺關羽後人屬於挾私報復,雖然其父確實死於關羽之手但那是國戰不是私人恩怨,司馬昭事前並不知道也沒有批准,所以這事和司馬家無關。

4、司馬昭為什麼事後沒有追究龐會的責任?可能是因為兵亂牽涉面太廣更何況人都已經死了再去追究責任也沒什麼意義了,龐會畢竟還是曹魏後期的大將和司馬家關係還不錯,所以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MrHui2242065083


《三國演義》裡對關羽和龐德的鬥爭描寫的很詳細,龐德字令明,原本是馬超手下的悍將,能征慣戰,勇武絕倫,後來歸順曹操了,曹操對他也比較信任,於是令他為先鋒,于禁為大將征討關羽。

但是在出徵前一天的晚上,有人給曹操彙報說,派龐德為先鋒不妥,因為他的故主投降劉備了,而且他的哥哥龐柔在西蜀為官,等於他的老領導和哥哥都是劉備的人,再派他當先鋒去打劉備的大將關羽,可能他也會投降,這對我們很不利。

曹操聽了這話沒覺得很有道理,立即派人召龐德進見,曹操把這些話給龐德說了一遍,龐德聽完後痛哭流涕,倒身下拜,在臺階下磕頭磕的滿臉是血。然後說,馬超沒有本事,投降劉備是他的選擇,我這一條命就交給曹丞相了。

接著說了自己和哥哥龐柔之間的恩怨,龐柔的老婆就是龐德的嫂子,很不賢惠,對龐德很不好,於是龐德一怒之下就把嫂子給殺了,他哥哥龐柔並不理解他也不原諒他,這樣一來就等於把哥哥徹底得罪了,兄弟倆也就恩斷義絕了。在這種情況下,龐德是不可能投降劉備的。曹操聽完龐德的話,明白了龐德真是忠義之人,於是放心的派他當先鋒打頭陣去征討關羽。

第二天,龐德準備出征,把親朋好友都請來了,然後對大家說,我這一去必定與關羽決一死戰,不管勝敗必然一死。然後指著一口棺材說,我若被關羽殺死就以此棺埋葬;我若殺了關羽,當用此棺盛儲關羽屍首,我也不會活下去的。

大家聽了以後都很傷心,紛紛垂淚,這時候龐德對他的妻子說,我兒子是個非凡的人,一定要好好撫養,將來讓他為我報仇。於是龐德抱著必死的決心,走向了戰場。沒想到主將於禁非常心胸狹隘,不想讓龐德立功,幾次都在關鍵時刻鳴金收兵,這給關羽打敗他們提供了機會。

關羽來了個水淹七軍,一下大敗於禁,于禁束手歸降,龐德誓死不降,最後戰死。實現了他出徵之前的諾言。

這樣一來,龐德就和關羽有了仇。龐德的兒子有一個叫龐會,果然很有英雄氣概,和龐德一樣武藝超群,能征慣戰,英勇無敵。這個人就牢牢記住了他父親龐德的遺言,要報殺父之仇。

古代講的是“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所以,龐會就在輔佐曹魏政權和後來的司馬氏政權的過程中,念念不忘報仇雪恨。諸葛誕起兵反魏,殺了揚州刺史樂進的兒子樂琳,還脅迫臨渭亭侯龐會造反,但是龐會不屈服,堅決反抗,最後發兵平定了反叛。由於龐會作戰勇敢,不怕死,被晉升為鄉侯。

鍾會和鄧艾帥兵進攻蜀國時,龐會隨徵。蜀國被滅之後,龐會就找關羽報仇,但是關羽父子早就被害了,沒有直接的仇人了,於是龐會就對關羽的家人下手。

司馬炎他們和劉備集團有血海深仇,上方谷諸葛亮差點燒死司馬懿父子三人,不料天降大雨,救了他們,但是這種恐懼和仇恨是不會淡忘的。司馬氏篡奪曹魏政權之後也不會改變對劉備集團的態度。

而曹魏集團對關羽的恨和怕都是刻骨銘心的,真是怕得要死恨得要命,于禁的死讓他們怕,華容道放曹操讓他們恨。所以司馬氏和曹魏都不會放過關羽,龐德和他們是一條心的,所以殺關羽後人是必然的。


小小嬴政


指出錯誤吧,按照演義所說滅關羽滿門,是龐會自己的決定與司馬炎沒有任何關係;其次,當時的曹魏掌權者是司馬炎之父司馬昭,還沒有司馬炎說話的份。


說起關羽這一生,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千里走單騎……無不為千古佳話。但,就這麼一位千古名將最終卻落得一個敗走麥城的下場,死於孫吳之手。最令人惋惜的是,蜀漢滅亡之後,關羽一家更是被龐會屠戮殆盡。

那麼這個龐會到底是何許人也,為何要將關羽滿門屠戮呢?

龐會便是龐德之子,這要從當年關羽勸降龐德不成說起,因為龐德寧死不降,關羽只能將其殺死。這便有了後來龐會為了父報仇。但,蜀漢投降之時,關羽已死。所以關家所有人都成了刀下之鬼,令人震驚。

但,關於龐會滅關羽滿門一事,還是存疑的,現今存有兩種說法

龐會隨鎮西將軍鍾會伐蜀,兵追蜀大將軍姜維於涪。蜀破,為報私仇會盡滅關氏家。


其一,根據演義的說法,關羽長子關平在敗走麥城之時隨關羽一同被孫吳斬殺。次子關興則暴病而亡,屬於英年早逝。另外還有關羽的女兒,但這個女兒也只是在言談中出現過,史籍之中本就無影無蹤。

所以按照演義所說,龐會滅關羽滿門,這事存疑,如果關羽滿門被屠戮,那應該都是孫子輩,也就是關興的兒女們。



其二,根據《蜀記》的說法,魏軍入川,龐會跟隨入蜀,隨後專門找到關羽的家,將關羽家裡的男女老少斬殺殆盡,無一倖免。

不過,不管按照哪種說法,都是存疑的,很大可能根本不存在這一件事。說到底龐德之死是戰爭所致,關羽、龐德所忠之主不同,肩負各自的使命。除此之外關羽也並沒有殺害龐德一家,戰場之上本就無情。


像素說


關帝的形像是塑造而成,已非關羽的本真,關羽本人自大,狂妄,好色,結仇結怨很多,中國人從古至今都是十年報仇,十代報仇,很少寬容與妥協,滅關羽族,足見可悲,可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