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就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時空觀,為什麼我們沒有發現相對論?

szmghost


“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這真的是我國古代人民的時空觀?那麼這個“天”指的是什麼天?哪裡的天?

很多人對“天上一日,地上一年”這句話的印象是出自《西遊記》,主要是影視版的《西遊記》(這個影響力更大),在原著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中,出現了天上與地下的時間對比的內容,是在孫悟空嫌棄弼馬溫官職太小,感覺被忽悠了,反下南天門回到花果山時:

一群猴都來叩頭,迎接進洞天深處,請猴王高登寶位,一壁廂辦酒接風,都道:“恭喜大王,上界去十數年,想必得意榮歸也?”猴王道:“我才半月有餘,那裡有十數年?”眾猴道:“大王,你在天上不覺時辰。天上一日,就是下界一年哩。請問大王,官居何職?”

這也是原著中第一次提到“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這個說法,當然,在後面也有好幾處也有這種天上地下時間對比的內容,這裡就不一一舉例了。

首先我們要清楚,《西遊記》是我國古代一部浪漫主義長篇神魔小說,本來就糅合夾雜了有關佛道以及民間傳說中各種設定的一個大創作,如果真的按《西遊記》中的各種時間,各種運動,各種力量的設定當真,那仔細進行一下邏輯推理,那麼正本書的各種bug就非常多了,網上也後很多文章是專門研究裡面的不合理之處的,可自行搜索。

既然西遊記中的很多故事情節都是按照佛經道藏中的設定進行加工創作的,如果要刨根問底的去找其根源出處,也只能去佛、道教傳說裡翻翻了。至於古人這種所謂“樸素”的時空觀,更多的並不是真正的時空觀,他們關心的重點不是時間與空間的關係,而是對長生或成仙的一種願望,是想表現神仙能夠永恆的存在,要不怎麼說這些神話小說中的神仙年齡都是以地面的年為單位計數而不以天上的時間來計算(天宮不記年?)。並且,這類主觀想象的時間觀只存在於古時的小說和傳說故事中,而中國古時歷代的官方天文觀測機構(皇家非常重視的)以及天文志中都是沒有這些內容的。

如果說“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體現了古人對時空的思考,是相對論的“萌芽”體現,那麼“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就是古人對微積分的初步研究,“太極陰陽”是不是和二進制也能相提並論,更進一步的時空觀那豈不是“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類似種種的描述還很多,有興趣的可以到古籍中找找,如果這種為了中華文明的自尊非要把這些是似而非的不成熟的思想往現代科學理論上去靠攏,讓我們老祖宗變成幾何學,辯證法,形而上學,進化論,相對論,量子力學的奠基人的奠基人,那豈不是成了全宇宙都是韓國的韓國人了。

其實,中國的確自古以來看待事物愛往不可道也上去扯,對很多現象不喜歡深入的探究,更多的是一種想當然式的以主觀想象為主的解釋,至於需不需要去驗證,怎麼去驗證就考慮的很少了,所以,中國古代也就不可能建立完整的科學體系的基礎,自然也不會首先發現相對論。

下圖為中國第一個外語學習機構—同文館,成立於1862年,圖為跟洋教頭學外語的學生

簡單說一下,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出現科學,先別提什麼“四大發明”,我國古代是產生了非常輝煌的文化,但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如果以現在的標準重新審視,沒有出現過科學的苗頭,更多的是技術上的發明和創新,因為我們對知識的態度基本是以實用主義為主,現在很多領域也是這樣。自古以來,知識對我們來說只是一種工具,人們讀書帶有很強的功利性,人們對科學的理解過分著眼於其在實際應用中的效果和價值,這就為什麼都是技術優先,這也導致我們對技術背後的理論知識缺乏一個應有的態度。

對科學本身的態度現在我們也改觀不大,可以馬上轉換為技術取得效益的科學是很吃香,但我們要知道,有些科學是可以轉化為技術的,有些科學暫時是不能轉化為技術,但在將來是可以轉化為技術的,是潛在的生產力。但是有一些科學,在我們可以預見的將來看不到什麼時候能夠轉化為技術,特別是像數學或理論物理中一些非常抽象的理論性的東西,你看懂都很費力,更不清楚這些東西什麼時候能轉化為生產力(相對論的現實中也只是應用於衛星導航中),也許永遠都轉化不成技術,那麼在這個情況下,這些純粹的科學其意義又何在?

中國古代可以說是有科無技,愛因斯坦發表狹義相對論是在1905年,是用數學方法+物理思想推導出來的,而這一年,日俄戰爭還在大清帝國的土地上打的熱火朝天。但今天我們中國,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貧窮落後,經濟與科學發展水平都很低的國家,在這個時代,我們有必要去思考,究竟什麼才是科學,我們應該怎樣對待科學,如何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給科學一個合理的定位。


清明的星空


這個問題下有些答案真是讓人不解,連周易都扯上了,接下來是不是還要提問,古人就有“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為什麼沒有產生微積分,中國古人就有“陰陽”一說為什麼沒有產生二進制計算機等等。

科學是一個認知過程,這個過程是假設,觀測,實驗,總結並形成理論體系。那我們看看“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這句話,古人有觀測嗎?這句話出現在西遊記神話小說裡,沒有其他跡象表明古人還有對這個其他思考,我們還停留在天圓地方認知。

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牛頓等人建立起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但隨著電磁學發展,當時的學術界發現,電磁理論無法適用用經典力學,引發了科學家大討論。特別是1904年洛倫茲變換出現之後,發現麥克斯韋方程參照系變換變換矛盾。這之後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論文,解釋這個電磁學矛盾,扭轉之前絕對時空觀。

可見科學認知過程是很漫長,也不是一個人在洞在冥想就可以出成果,需要交流。這也是為什麼科學界有各種各樣的期刊,論壇等等,這其實是給科學家們提供交流的機會。


崑崙還東國


首先,天上一天地上一年這完全是古人的幻想,這和相對論完全是地別的兩件事。

前者頂多叫做玄幻,至少古人懂得什麼叫做黎曼幾何麼?恐怕那個時候連平面幾何都不知道吧?古人知道光速不變原理麼?這些都沒有憑空想出個相對論?這不是在搞笑麼?

而且相對論的時空觀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想多了吧?孫悟空一個筋斗雲還十萬八千里呢,這不典型要時間膨脹麼?那膨脹了麼?根本沒有吧?古人還說,月亮上有嫦娥呢?找到了麼?也沒有吧?

所以,題主是不是把科學研究想得就跟開腦洞一樣了?相對論是需要非常非常紮實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推演,不是隨便找個人來開個腦洞就搞得定的。而且即使愛因斯坦提出了這樣完整的理論,主流科學家也開始也是質疑一片的,直到要有愛丁頓去驗證了廣義相對論,科學家用銫原子鐘測出了狹義相對論的時間膨脹效應,我們才敢確定相對論是和現實擬合的。

你見過哪個古人跑去驗證自己的理論?是不是該先上一次天,看看是不是一年?所以,別總是一廂情願把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往古人身上安,又不是古人,幹嘛總要代表古人?


鍾銘聊科學


這就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與科學之間的區別和差距,一個用想象說話,一個是事實和數學推理計算說話,兩者完全不同!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更多的只是神話故事(比如西遊記)裡面的故事情節,因為天上住的都是神仙,所以他們理所當然與普通人類不同,這也是很多人崇拜神仙的原因!

即使真的存在“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情況,也沒有去想為什麼,因為當然的人文環境沒有條件讓人去想為什麼。

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準確地說並不是發明,也不是發現的,而是基於一定的事實情況推導出來的,在相對論出來之前,物理學環境已經很成熟了,洛倫茲和龐加萊等人都已經非常接近相對論,即使沒有愛因斯坦,相對論也很快形成!

其實我國古代有不少哲學思想直指世界的本質,遺憾的是最後沒有形成科學,比如說《道德經》中的“天下萬物生物有,有生於無”,與宇宙大爆炸理論不謀而合。還有“一尺之錘,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不就是微積分的思想嗎?

從想象到實踐真理,從哲學脫離出來科學並不是容易的是,需要大量的實踐才能形成科學理論!


宇宙探索


周易才是真正的相對論,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其實是偽相對論,原因不過就是後世之人看不懂這本群經之首了。。。

這上面的文字都是數學關係式構建出來的,沒有人發現漢字筆畫是定義的,孔子教學使用的是蝌蚪文字,這個手法其實很簡單,筆畫是一個數學演繹關係框架上對應概念關係過程的指針!

周易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的筆畫與組合,都是這些文字邏輯關係的推演!

乾這個文字的筆畫與組合,其實就是質能公式形成邏輯的推演!

十是分合連同,日是交互連續形成分合連同的疊加連續構成返歸,以此包涵並界限無窮,再演繹上面十的分合連同,這是連鎖效應,文字左右排的,是左相分,右相合,左應震,右應兌,應相合的連續就會形成關係包同一分合連同的遞進與返歸,構成連續關係下最小關係往復的連續求和,以連續求和又發展分合連同交互連續的遞進,這個關係應左相分的上下相承的連續,產生的就是光速。

廣義相對論是不能解釋光速的由來的,漢字系統化的筆畫與組合設置,它首先就站到了物理學最基本的運動關係上面而設置數學關係的推演了。

周易上面的那套數學,解析的其實就是光。

觀察點的切入,就是眼前就在展現的光傳播像的全息效應,這就是河圖。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不過是瞎蒙出來的。

因為他自己也沒有發現自然光傳播像的展現關係也是全息的。當然,你現在能夠叫得出名字的所有的物理學家與數學家都沒有發現眼前就在展現無窮並且皆保持一個相同的運動機制的東西。

光載像即是河圖。

知道繁體字的圖怎麼寫的就行了,這個文字就是光的運動關係與全息效應的推演!

數學關係解析很簡單,繁體字數的左邊,是數的關係式,右邊是數的演繹式!

知道了這個設置關係,就進入了漢字系統化的設置規範章法,古人造字以紀數!

周易上面的文字,每一個筆畫都是方程!

每一個文字都是其數學關係與邏輯的推演!

不明白漢字系統化的設置規範邏輯,中國的文人學者教師們都是有罪的!

他們都在無意識的誤人子弟!


楊宇林745


跟胖哥學物理 自然規律存在與發現\r

科學是什麼?研究自然現象背後規律,利用這些規律來為人類服務。自然規律是什麼?當然是自然界中支撐現象的本質,也就是馬克思說的真理。這次真理,本來就是自然界一部分,不是那個發明,也是人類通過對自然現象觀察和實驗,發現和揭示了出來。當然,在認識自然過程中,由於存在著侷限性,在自然規律中,人類只是對真理一種客觀表達。為什麼說客觀,就是本來自然現象就滿足,為什麼說不是真理本身,就是因為我們得到定律和定理中存在一定定義域,離開存在條件,規律就不成立了。\r

首先我們來看看愛因斯坦對相對論發現,並不是憑空是一種憑空想象,而是在解決當時電動力學與牛頓力學矛盾中誕生的。\r

十九世紀因為海外星發現,讓牛頓力學成為現代科學最重要定律,但是電動力學遇到了一個重大的問題,就是與牛頓力學所遵從的相對性原理不一致。關於相對性原理的思想,早在伽利略和牛頓時期就已經有了。電磁學的發展最初也是納入牛頓力學的框架,但在解釋運動物體的電磁過程時卻遇到了困難。按照麥克斯韋理論,真空中電磁波的速度,也就是光的速度是一個恆量,然而按照牛頓力學的速度加法原理,不同慣性系的光速不同,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適用於力學的相對性原理是否適用於電磁學?例如,有兩輛汽車,一輛向你駛近,一輛駛離。你看到前一輛車的燈光向你靠近,後一輛車的燈光遠離。按照麥克斯韋的理論,這兩種光的速度相同,汽車的速度在其中不起作用。但根據伽利略理論,這兩項的測量結果不同。向你駛來的車將發出的光加速,即前車的光速=光速+車速;而駛離車的光速較慢,因為後車的光速=光速-車速。麥克斯韋與伽利略關於速度的說法明顯相悖。\r

正式這樣一個環境,也就是經典力學已經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科學要能把自然現象統一起來,必須需要新的理論。愛因斯坦認真研究了麥克斯韋電磁理論,特別是經過赫茲和洛倫茲發展和闡述的電動力學。愛因斯坦堅信電磁理論是完全正確的。因此,他對牛頓力學侷限性產生懷疑?怎樣尋找一種自然規律更好把兩者統一起來,於是他查閱大量物理論文和哲學論文。\r

1905年6月30日,德國《物理學年鑑》接受了愛因斯坦的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在同年9月的該刊上發表。這篇論文是關於狹義相對論的第一篇文章,它包含了狹義相對論的基本思想和基本內容。狹義相對論所根據的是兩條原理: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愛因斯坦解決問題的出發點,是他堅信相對性原理。伽利略最早闡明過相對性原理的思想,但他沒有對時間和空間給出過明確的定義。牛頓建立力學體系時也講了相對性思想,但又定義了絕對空間、絕對時間和絕對運動,在這個問題上他是矛盾的。而愛因斯坦大大發展了相對性原理,在他看來,根本不存在絕對靜止的空間,同樣不存在絕對同一的時間,所有時間和空間都是和運動的物體聯繫在一起的。對於任何一個參照系和座標系,都只有屬於這個參照系和座標系的空間和時間。對於一切慣性系,運用該參照系的空間和時間所表達的物理規律,它們的形式都是相同的,這就是相對性原理,嚴格地說是狹義的相對性原理。\r

筆者不想過多敘述相對論,只是想表達一個觀點,狹義相對論是在解決經典力學和電動力學矛盾裡產生的,是在自然現象認識中出現疑問而進行一種新的推廣,是解決人類對自然現象解釋中出來問題而誕生的。問題繼承還是自然現象,也就是物理規律都是自然規律,本身就存在。只是原來侷限性,人類只發現某些條件下規律近似,而不是規律全部。後人,認識提高了才更接近真理。\r

二十世紀初狹義相對論因為經典物理原來固有的矛盾、大量的新實驗以及廣泛的關注而呼之欲出的話,那麼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則在某種意義下是“理論走在了實驗前面”的一次實踐。在此之前,雖然有一些後來用以支持廣義相對論的實驗現象(如水星軌道近日點的進動),但是它們並不總是物理學關注的焦點。而廣義相對論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相對論理論自身發展的需要,而並非是出於有一些實驗現象急待有理論去解釋的現實需要,這在物理學的發展史上是並不多見的。因而在相對論提出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其進展並不是很快,直到後來天文學上的一系列觀測的出現,才使廣義相對論有了比較大的發展。到了當代,在對於引力波的觀測和對於一些高密度天體的研究中,廣義相對論都成為了其理論基礎之一。\r

正式有了廣義相對論,才有了提問者這個概念,在速度很快條件下,由於尺縮效應,長度會變短,而時間會變長。才有了在高速運動中一天,想到低速一年說法。而我們中國神話裡面,純粹就是一種猜想,沒有基於任何實驗和自然現象。其實,中國科學在墨子時候,儒家獨尊前提下,科學宋代就從中國消失了,直到西方科學引入,才又恢復科學探究和實驗,當然一百多年來,中國人走出去學習科學一些基本概念,到現在又恢復到了諸子百家時期成為世界科學一箇中心。但是,歷史上由於儒家思想左右,中國幾乎沒有科學,何談發現相對論呢?\r

廣義相對論到真不是據與實驗和解決自然規律中問題,開始只是一種假說,但是缺乏科學依據,遭到大量懷疑,同時它與量子力學之間不統一性說明廣義相對論存在條件依然沒有被挖掘出來,雖然近代天體觀測中證明部分正確性,但作為超越自然現象假說,還是很難解決它於量子力學矛盾,說明我們還沒有接近真理,只是對真理一種假說。\r

因此,自然規律是本來存在的,人類實驗和觀察中不斷完善我們理論,才能更加接近真理。而不是做幾個夢,隨意說幾個假說就當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科學實驗才是真理接近唯一途徑!\r

2019年4月2日於宜昌吾同齋\r






宋朝茶樓一夥計


這條提問本身的槽點就太多,都不知道從何吐起。一樣樣來吧。

首先,不是“發現”相對論,也不是“發明”相對論,是推導出來的,滿滿都是數學公式一步一步計算出來的,還記得初中學的數學證明過程麼?看相對論推導過程和各種關係公式之前請先學好線性代數和微積分哦!

下面開始答問題:正因為我們有太多所謂“天上一日地下一年”這種莫稜兩可的調調所以我們才沒有“發明”相對論。

這種論調在歷史上俯拾皆是,害不少人,它的特徵是“比腎虛更虛”和“比腎虧更虧”。

虛,是意義空虛的虛。就拿問題那句典型作分析:天上是指什麼天,宇宙?平行宇宙?銀河系?太陽系?從大氣層外面開始算天?從平流層外面開始算天?對流層呢?算不算?地下又從什麼起算?說的是太陽系的事還是天狼星系的事?天上一日的“日”是指太陽自轉一週麼?地下一年的“年”是指地球公轉一週麼?這些話裡面每一個字都沒有明確定義的,沒有指定具體客觀條件,沒有劃定適用範圍,非常含糊,愛咋解釋就咋解釋,總有一個解釋能把你套著,然後就說古人真有智慧啊。聽上好像有點意思其實不但沒有明確回答問題甚至讓人更迷糊了。

虧,是理虧的虧。為什麼說它理虧?因為這些話通常都是拍腦袋說出來的。證明過程呢?嚴密的邏輯推導過程呢?綜合觀測數據呢?數據的採樣範圍是?在地球測量的值能代表火星麼?測量的精確度?誤差是幾個百分點?天上一日地下一年這結論是怎麼來的?如果這就是科學結論,那麼說話的人極不負責任。

所以這些話只能當哲學或宗教聽聽,與科學完全沾不上邊,是完全不同領域的東西。

試想一下,有“是個柱子就不會倒”的結論就蓋房子,完全不會計算材料力學,建出來的商品房你敢住麼?有“裝對翅膀就能飛”的結論就造飛機,完全不會計算流體力學,這飛機你敢坐麼?

最後為了便於大眾理解,還是拿人們日常接觸到的GPS導航舉例:

狹義相對論指出:高速移動物體的時間流逝得比靜止的要慢。每個GPS衛星時速為1.4萬千米/小時,各測量數據套入狹義相對論公式計算,它的星載原子鐘每天要比地球上的鐘慢7微秒。

另一方面,廣義相對論得出的結論是引力對時間施加的影響更大,GPS衛星位於距離地面大約2萬千米的太空中,由於GPS衛星的原子鐘比在地球表面的原子鐘重力位高,星載時鐘每天要快45微秒。

兩者綜合之後的計算結果是:GPS星載時鐘每天大約比地面鐘快38微秒。

這個時差看似微不足道,但如果我們考慮到GPS系統要求納秒級的時間精度,這個誤差就非常可觀了。38微秒等於38000納秒,如果不加以校正的話,GPS系統每天將累積大約10千米的定位誤差,這會大大影響人們的正常使用,會把開車的你帶進溝裡。因此,為了得到準確的GPS數據,將GPS衛星載時鐘每天撥回38微秒的修正項也必須計算在內。

什麼是偽科學,什麼是科學,上面事例可見一斑。


知道得太多鳥


天上一天,地上一年;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這些都是我們的祖先對於神的世界和凡人的世界之間所存在差異的樸素想象和藝術處理。

任何文化對於超自然的東西都有自己的解讀方式,其根本原因在於,祖先們已經認識到宇宙的漫長和普通人生命的短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成為制約普通人命運的關鍵因素。所以祖先們會很自然的認為,處於超自然狀態的神,是不會受這些因素所限的,神可以永遠年輕,神可以無處不在。

不過,所有關於時間的想象,也就僅僅到了這個程度而已。因為對這種說法,當時完全沒有嚴謹的科學體系做支撐。我們傳統文化的特點之一,是不必強求追根溯源刨根問底,或者說根本不必去問,為什麼是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為什麼不是兩年,三年?數字在我們的古代文化中,很多時候也只是個模糊的概念。飛流直下三千尺,誰也沒去量過,就是個形容詞而已。

神話就是神話,沒有發展成科學理論也不奇怪,姑且就讓它保持在神話的狀態吧,留給一代代先人們天馬行空的自由。


MartinLA


這個問題,用咱們自己的古語就可以回答: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


結合題主的問題,在相對論這件事情上,我們是有了跬步——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時空觀——但是卻沒有“積”這個動作,或者叫沒有積這個意識吧。


實際上題主的描述並不準確,相對論不是被“發現”的,或者說,與其說相對論是被“發現”的,不如說在當時那個時候,相對論“必須出現了”,否則就進行不下去了。


我曾經在很多問題裡解釋過相對論的出現緣起,不過在這裡整體說一下吧:


與相對論有關的事件如下:

1、通過伽利略座標系(慣性座標系),人們知道了兩件事情:一個是物體的運動速度和它的參照系有關;另一個是一個速度為V物體相對一個速度為V1的座標系的速度為V+V1(速度疊加)——而這個結論需要多少實驗證明,在這之前又需要多少積澱,咱們就不聊了。

2、牛頓等一系列學者,開始研究光的特性,並且發現光的諸多特殊性。

3、麥克斯韋根據自己的公式,計算出了光和電磁波的速度,注意,是“計算”出的光的速度,在真空中是一個恆定值。

4、隨後的實驗物理學家,也測出了光的速度,與麥克斯韋的計算相符

5、此時就出現邏輯上的矛盾了:既然一個物體的速度和它的參照系有關(第1點),那麼光的速度到底是參照於什麼參照系呢?當時的人們給不出一個結論,所以假設了一個宇宙中存在的物質,這種物質看不見摸不著,只有一個作用,就是作為光速的參照系,人們把這個參照系物質稱為“以太”,光的速度,是參照於這個參照系才是麥克斯韋計算出來的速度。

6、隨後人們就開始尋找這種被假設出來的“以太”的物質,但一直沒找著。

7、不僅沒找著這個物質,而且隨後在測量光速的時候,人們發現了一個令人崩潰的實驗事實(注意,是實驗事實):那就是光的速度不管怎麼測,都是那個恆定值——最簡單的辦法是在地球上測太陽光,按照上面的理論來講,地球圍繞著太陽做公轉,那麼地球接近太陽和遠離太陽的時候,光速應該不同,但實際上測得的速度是相同的(真空中)

8、到這個時候,我想不用我說,大家都會發現,必須有一種新的解釋,來解釋這種實驗和之前的理論矛盾的現象,這也是《狹義相對論》出現的原因。

9、這在當時是一個著名的問題,而愛因斯坦從理論上給出了另外一種思路,大意是:既然實驗結果和計算結果,光的速度不以參照系的變化而變化,我們不如承認這個事實,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進行推演,最終得出了一個和常識不同,但是被後面證明是事實的結論:不同速度下的運動體,其時間是不同的。

10、這個結論過於匪夷所思,也過於和常識不同,以至於出現當時很多人反對這個理論,這才有了愛因斯坦那句名言:如果能證明我的理論錯了,一個物理學家就夠了,不需要一百個。當然,在隨後的觀測實驗數據證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正確的。

11、總結:如果牛頓說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得出的產物的話,那麼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則是“巨人不斷地質問人類為什麼會這樣”,逼得人類不得不拿出相對論了。


當然,廣義相對論的故事比這個更復雜一些。考慮到篇幅問題,我就不講了。


從上面的相對論出現的整個過程來看,我們能總結以下幾點:

1、相對論出現之前的任何一個因素,都由兩部分構成:理論和實驗事實。而每一個理論由於有實驗事實的支撐,才會使得這個理論在當前時代下非常的“紮實”——也就是說在這些理論基礎上再次構建,不是空中樓閣,而是探索現實世界。

2、這意味著,這裡面的每一個因素,每一個理論及實驗,看起來瑣碎沒有關係,但實際上都有同一個“積”的目的,這個“積”的目的(或者說訴求)就是:用抽象理論來描述客觀世界,並且進行精確的預測。

3、而相對論的“時間不同”的結論,也是在上面的基礎上,既提出“合理的”解釋及證明過程來解釋發現的理論與現實實驗之間的矛盾,同時又基於該理論來精準預測新的問題。而相對論的出現,與之前任何一個理論的出現的“積”的目的一致——用抽象理論來描述客觀世界,並且進行精確的預測。


到此,我們大概可以重新深層次理解文初那句話了: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河。

這個積,同時有兩個要素:第一,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既來不得半點虛假,還能為下一個腳步打基礎;第二,在積跬步的時候,目標(訴求)都是一致的。

有這兩個要素,才能保證至千里:每個腳步都虛軟不實,哪怕目標是千里之外,也終歸是眼高手低,好高騖遠;每個腳步踏踏實實,但是根本沒有目標,或者目標一直在變,最終可能是鬼打牆,在一個地方繞來繞去,看似走了很多步,實際上都是驢子拉磨,走一天和走一千年是一樣的。


反觀“我國古代就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時空觀”的問題在哪裡呢?

那就是不積跬步欲直接至千里。

這樣就會有兩個問題:

第一,因為沒有前面的踏踏實實的跬步,誰也無法證明,或者知曉這個結論是對的還是錯的——實際上從這句話的提出者來看,他自己也不相信這個結論(所以用在了神話故事裡)——而一個結論,如果誰也無法證明這個結論的正確與否,就註定了這個結論只能用於與現實無關的事情上。

第二,同時,由於沒有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跬步),也無法通過這個結論預測後續的事實。


換言之,這樣的結論,雖然在描述上與《相對論》的某些描述看似相似,但在本質上完全不同:相對論除了描述(預測)出時間隨速度不同而不同,並且還有精確的計算方法來計算這之間的差別,並且為隨後的現實問題做出了明確的指導和解決方案——比如我們今天用的GPS,在定位問題上就用到了相對論。

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時空觀”,作為一個想象的“空中樓閣”之外,大概最大的作用就是在別人推演出“相對論”的時空觀之後,我們可以說一句:我們在幾千年前,就有先賢提出和相對論類似的說法……


當然,除了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說法之外,我們還有好些說法,都是幾千年前提出的,和今天的一些科學結論類似的說法,反正我們的歷史夠悠久,祖先夠優秀,能讓我們這些不肖子孫,在遇到今天當世的競爭的時候,還拼命的刨祖宗的墳來找一點自尊。


我有時候感慨,作為華夏文明的祖先真心累,不僅要為自己那個時代的問題好好活著,還要說一些話來給後世子孫技不如人的時候吹牛用,這大概是人類歷史上跨度最遠的“啃老”了吧。


這似乎是一個奇怪的怪圈:祖先“看起來”越優秀,倒越給了後世子孫“不思進取”的理由。


當然了,上面這幾段,都屬於吐槽,吐槽一些動不動就提“我們祖先在多少年前就如何如何”的行為了。


坦白的說,我不反對稱讚我們優秀的祖先,但我反對把稱讚祖先當做自己當前的遮羞布。尤其是,類似這種祖先們不過因為某些別的原因而提出的看法,我們卻還非要將其“強行解讀為”和當世理論結論一致的言行——強扭的瓜都不甜,更何況強扭的祖先呢?腰都被扭斷了啊。


所以啊,祖先在說“天上一日,地上一年”的時候,既沒有訴求,也沒有義務創造出一套“相對論”,在這個問題上,祖先也有“不積跬步”的自由,也有“不至千里”的權力。我們可以總結這其中的原因,可以辯證的看待這其中的因素,但我們最該做的就是:


1、給祖先減負——一個時代的人,負責一個時代的事兒,面對其他人的競爭,我們少花點精力尋找祖先有沒有說過類似的話,多花點精力思考我們怎麼能做得更好。

2、多積跬步,且目標至千里——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是百年前的時代了,既然有機會,也有能力做至千里的事兒,那就多踏踏實實的積跬步。

3、正確看待其他民族的優秀成果——少一點“我們祖上比你們闊多了”,少一點“這不就是XXXX麼?”,少一點“我們的XXX早就說了這一點”,多一點學習,畢竟,我們傳承的優良傳統是“敏而好學”,是“三人行必有我師”,是“君子日參醒乎幾”。


忽然發現說多了,後面半部分的言論,與題目無關,純屬個人感慨,感慨的部分也不是針對於提出這個問題的題主,而是經常看到的一些現象。客觀的來說,題主能提出這樣的思考,就已經有反思問題的意識了,這是好事,這個必須認同。


所以若是有人說我後半段跑題,我欣然承認,但是想了想還是貼在這裡,題雖然跑了,態度沒跑。


我是江南沐雨,《眾神聊齋》作者。


沐雨縱橫眾神聊齋


天山一天,地上一年的觀念,不僅出現在西遊記的神話小說裡,還有牛郎織女的故事裡,可以說,在中國很多民間故事裡都有這種說法,但這種說法為什麼沒有繼續深一步的探究發展?這就是科學理論的發展,不是僅靠一種意想觀念可以產生的,它需要與之觀念隨之而來實踐拷問,我們缺少的就是針對某一觀念的最嚴格的實踐拷問,說了上句,再沒有人去追究下一步問題了。比如蘇東坡曾經寫過一首關於太陽,月亮繞地球運轉的疑問詩,叫:“金龜不去誰系?玉兔不歸誰留?”。其實,這是對要有引力存在的質疑和探究,可惜的是,我們僅僅停留在這一疑問的層次,沒有人繼續針對此一問題進行更加深入持久的實踐拷問了,沒有人繼續去聯想更多的此類問題,接觸更多的實際去探究,深入解答了。所以,沒有能夠繼續發展成為科學理論,沒有成為牛頓,僅成為詩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