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原作者:Bike Fitter -飛艇大泉


Fitting服務工作的一部分就是根據Fitting數據幫客人挑選合適的車架,在過往Fitting過程中我發現不少車友買錯車,或者差點買錯車,很多車友並不太瞭解車架幾何意義。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車架幾何最重要的2個數據

為什麼會買錯車?

  • 有的品牌以及非專業人員宣傳小尺碼更好,推薦使用小尺碼
  • 某些品牌特殊尺碼降價促銷,頂不住誘惑
  • 某些商家為了清理庫存推薦不合適的尺碼
  • 車店不專業瞎搞,推薦了不合適的尺碼
  • 你錯誤估計自身的條件和能力,以為自己和薩甘,弗魯姆一樣牛逼;

以上等等

如何才能買對合適自己的車?

  • Bike Fit或者簡單的Sizing

這是絕對的,找一個專業的Fitter,比你自己親自去試騎感知都準確。我說的Sizing並不是通過機器計算的Sizing,講實話,這個並不太靠譜。而是通過Fitter在模擬車上幫你模擬不同尺碼的Sizing,Fitter通過觀察和溝通給出的合理建議。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 去實體店試騎

即使你和你朋友身高一模一樣,雖然大概率你們是可以用同樣尺碼的,但是也有很大概率他用的尺碼和車型你完全不合適。


  • 參考品牌身高尺碼對照表

這個也並沒有你想的靠譜,很多人就是被這個錯誤引導。特別是有的歐美品牌的對照表,和亞洲車友的實際情況差異很大。就上個禮拜,同一天Fitting 2個人,上午的是英國車友,182cm,座高設定810mm。下午的中國車友,身高188cm,座高設定804mm。身材比例差異真的很大,即使是中國人和中國人也有巨大差異。

不想做Fitting,自己買車要看哪些數據?

車架幾何數據複雜繁多,但是我們基本上只需要看以下3個數據

1,前伸量(Reach)— 五通中心到頭管頂部中心的水平距離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Reach/前伸量

Reach基本上決定了你上半身會被往前扯多遠,當然,我們也可以通過把立的長度來調整,但是我經常碰到騎54碼公路車需要用70mm甚至60mm把立的。車架大小和把立長度應該在一個合理的搭配範圍,以達到美觀和更好操控的效果。

  • 上半身被扯的太靠前會有什麼問題呢?

基本上,手痠肩膀酸,脖子疼,腰疼都有可能。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Reach太大,上半身拉扯過長

  • 上半身不夠伸展會有什麼問題?

氣動性不夠,不要少看一點,我們一直在關注自行車的氣動效果。實際上,車手上半身趴低3度也許就可以秒殺所有的車子帶來的氣動收益。當然,高功率騎行呼吸不夠順暢,握下把位手腳打架等問題也會出現。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2,堆高量(Stack)—五通中心到頭管頂部中心的垂直距離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Stack/堆高量

Stack基本上決定了你的上半身會被往下扯多低,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落差(車座和車把)多少。和Reach值一樣,我們也可以通過墊圈和把立角度甚至抬升把來彌補堆高的不合適。我碰到有的車友,車架尺碼是買對了,但是加了50mm墊圈,15mm的上碗組蓋,再加25mm的抬升車把。所以,除了尺碼之外,車型也很重要(綜合車比較中立,氣動車比較激進,耐力車比較舒服)

  • 堆高太高有什麼問題?

對於騎行舒適性來說,堆高越高越好,因為上半身足夠直立,身體端坐在坐墊上,坐墊承受了上半身的幾乎所有重量,所以超級舒服。但是這樣你就基本和騎行效率和氣動性說再見了。上半身過高,迎風面積更大,上半身直立,髖關節,膝關節,不能最大限度閉合,臀部肌肉和大腿肌肉不能有效收縮,所以,肌肉效率發揮大打折扣。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 堆高太低有什麼問題?

和上半身被扯太遠有點類似,腰疼,因為脊柱過度彎曲,肌肉過度拉昇且長時間處於同一狀態。脖子酸,因為斜方肌長時間過渡收縮,但是它本身的肌肉力量並不足以支撐,手麻,肩膀痠疼同樣也是大部分常見症狀。另外,會陰疼痛麻木不適,骨盆向前翻轉轉過度,會陰神經及血管壓迫。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3,座管角度(Seat Tube Angle)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座管/立管角度

這個數據對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影響都有,它決定了坐墊前後移動的範圍。現在不同品牌的同尺碼車型座管角度差別都不是很大(不要拿鐵三車和公路車比),大致差異都落在0.5度左右。當然,同型號大尺碼角度更小,小尺碼角度更大。

只要記住,角度越大,坐墊可以更靠前;角度越小,坐墊可以更靠後。每個人的身材比例,大小腿比例差異很大,所以有的人坐墊需要非常靠後,有的人坐墊要相對靠前很多。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比如,我碰到過車友抱怨膝蓋疼,Fitting發現是坐墊太低,太靠前導致。他雖然身高不高,不到170cm,但是大腿長,坐墊要非常靠後,所以他需要座管角度更小的品牌和車型,否則他即使坐墊移到最後面,換-25mm的後飄坐杆也無法實現應該要的設定。另外他體態偏胖,所以,在選車的時候,立管角度小一點(一般是更大的尺碼),但是Reach值更小,Stack值更大的車型就是主要目標對象。

而另一個車友,身材瘦高,但是腿短身長。他坐墊要很靠前,所以他要選擇立管角度更大的車型,也許這種車手會合適氣動車型,因為坐墊不用設定的很高,但是上半身長剛好和氣動車的較大Reach符合,然後就看他的核心和柔韌性情況對比不同的Stack值了。

很多車友現在在判斷車子尺碼是不是合適自己還在用“水平/等效上管”數據來做參考。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水平/等效上管

實際上,這個數據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是有一定的侷限型,因為水平上管是座管角度,Reach值,Stack這三個值的一個綜合體現(即這三個值決定了水平上管值)

就像通過單純身高來判斷尺碼沒有分別量腿長,軀幹長和頭頸長度來判斷尺碼準確一樣。

我拿自己打比方,我用的是Tarmac 52碼

水平上管 531Reach 380Stack 527座管角度74度

以上只要把座管角度改成72.5度,Stack值改成510,就能實現同樣531的水平上管值。

或者,我把Stack值改成508,Reach值改成385也同樣能達到531的水平上管值。

但是更改後的這兩個車架絕對都不適合我。比如坐墊有可能太靠後了,無法往前移到合適我的位置;另外,我的Tarmac已經加了3釐米墊圈和1釐米的碗組上蓋,難道你要我加5釐米墊圈嗎?不可能。

我的一些建議:

  • 買氣動車的時候要謹慎點,真的,並不是所有的人的身體條件都能夠駕馭的了氣動車
  • 腿長的人買車更要注意,腿長意味著你的坐墊會比較高,那麼坐墊和車把的落差會更大,如果你柔韌性和核心能力很一般的話…
  • 二手車基本所有前叉轉向管都被截了,所以,你的車把高度調整範圍縮短很多。
  • 很多騎Propel的人問我,TCR會不會更舒服一點?不會,因為它們2個的幾何是一摸一樣的,而且在國內官網你還查不到這些數據。
  • 如果你的身高剛好落在兩個尺碼之間,不做Fitting的情況下,你怎麼選?當然是看車架幾何表上以上我所提到的三個數據中差異最大的是哪個?比如Venge,52碼和54碼Reach值只差了4mm,座管角度一樣,但是Stach差了17mm。那麼你想進攻點就52,想舒服點就54(記住前提:你的身高落在兩個尺碼中間)。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 如果你打算換車,要注意什麼?

A品牌的A車型我能騎,那同尺碼的B品牌的B車型我是不是也能騎?當然不是,這裡的差異可謂巨大,我就不拿耐力車和氣動車比了,就拿氣動車和氣動車比吧。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捷安特Propel L碼的Reach,Stack,座管角度分別是:402,581,73度

Focus Izalco L碼的Reach,Stack,座管角度分別是:400,554,73.5度

兩臺車Reach值差2mm,可以忽略不計;座管角度的差異可以通過移動坐墊前後去調整,0.5度差異,假設座高是800mm左右,那坐墊前後移動7mm左右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但是,Stack值差了將近3釐米。所以,如果你原來的Propel上面加了3釐米墊圈剛剛好,那麼Izalco意味著要用6釐米墊圈。

Izalco的定位其實並不是純粹的空氣動力學車型,而是介於綜合和氣動車,所以假設拿Tarmac 跟它比,Tarmac58碼的reach,stack,座管角度分別是:402,591,73.5度。

所以,Tarmac和Izalco在Reach和座管角度基本一致的情況下,落差差了40mm。

很明顯,相信你寧願腰和脖子斷掉也不會想在一臺氣動車上加7釐米墊圈。

Focus Izalco是一款很好的車。這裡只是拿它的L碼打個比方告訴你應該自己去看幾何,有自己的判斷能力。比如我,根據我現在的情況,騎Izalco S碼就肯定沒問題,但是M碼肯定不行。

  • 買小品牌,不知名品牌,手工品牌車架

要多想多看,你不知道會出現什麼奇怪的幾何搭配,比如2019年初我遇到一個長得很想“大白”的車友(超可愛),帶一臺手工鋼架過來做Fitting,說自己騎車腰疼得很,他的車架的Reach值是392,但是Stack只有505。基本上這個Reach值是大部分品牌的56碼,但是Stack值相對於48碼甚至更小。而他的身型有點像可愛的大白。


買車前必看丨怎樣才不會買錯車?


Fitting後他的車把要再拉高40mm,他問我可不可以不換車架?我開玩笑說你現在車架上墊了40mm墊圈,10mm碗組上蓋,如果你願意換一根前叉,把墊圈數量加到8釐米,再把把立換成60mm長就可以不用換車架了。

以上,不管你是新手剛要買車,還是你是老鳥,想換一臺新車,希望你都有清晰的自我認知,並能自己去判斷要買的車子是不是合適自己。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