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希特勒不打法国和英国,先对付苏联,那么他会不会得到英法美的支持呢?

乔治85744078


肯定是会的,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就是这样构想的,利用德国的扩张打击形态对立的苏联,同时赚取丰厚的战争财,只可惜希特勒不愿意受其摆布!

1939年的9月1日,德军消灭波兰的战斗从此开始,此时英法虽然联合对德国宣战,但谁都知道这只是为了给波兰一个交代,法军在当月的9日向萨尔布吕肯地区发动有限进攻,随后整个西线平静下来,英法110个师和3000多架飞机坐视波兰被灭,这都是绥靖政策的一部分而已。


张伯伦是英法绥靖政策的主导者,法国由于虚弱的经济力量简直就是二战的配角!只要张伯伦还在首相的宝座上,德国就有希望和英国谈和,甚至获得英法的支持去进攻苏联,因为将祸水东引本就是张伯伦的构想,德国的战争需要可以为英国企业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到时候经济危机导致的一系列问题都能解决,如果希特勒肯配合,他又何乐而不为呢?


消灭波兰后第二年,1940年5月10日,德国大举入侵荷兰、比利时,并在此之前进攻丹麦和挪威,这标志着绥靖政策彻底破产,将祸水东引赚取战争财的计划也彻底落空,德军汹汹而来让极不愿意打仗的英法不得不拿起武器,张伯伦也因此失去支持而下台了。可见,直到德国消灭波兰英法都还抱有希望,它们比谁都想看到苏德开战,也很乐意支持德国作战以换取丰厚的经济回报。
绥靖政策设想的欧洲

但是,站在希特勒的角度考虑,在没有打败英法联军控制整个西欧之前,贸然进攻苏联是不可能的!

因为这有可能让德国陷入可怕的两线作战!希特勒的情报清楚的知道苏联拥有500万以上的常备军,坦克和装甲车辆超过20000辆,再加上可怕的战略纵深,谁都不敢保证德军能在短时间内消灭苏联!

而西线又浪费了33个德国师,仅靠一条齐格菲防线不能给德国人带来安全感,紧挨着这条防线就是重要的鲁尔工业区,因此希特勒在进攻苏联之前必须扫清西线后院的英法联军,以便集中兵力对苏联作战。


此时还有一个可怕的问题,就是德国工业重要的铁矿石来源——瑞典,以及运输铁矿石的重要道路挪威,

1939年10月,出于私心的雷德尔元帅鼓励希特勒占领挪威,它的理由是英法一旦占据挪威的港口,将阻断德海军进出大西洋的道路,而且德国每年进口瑞典1100万吨铁矿石,同样需要挪威的港口转运。但希特勒刚刚结束波兰战役,陆军将领一致要求争取时间调整部署,西线的英法联军不招惹自己就不错了,德军实在没有力量远征挪威。况且,瑞典的铁路-港口也能满足铁矿石的运输需要。

此外,丘吉尔可能是出于打击政敌张伯伦的需要,不断给绥靖政策制造障碍,它在1939年的9月19日,就推动海军在挪威港口布雷,切断德国获得铁矿石的海上生命线!甚至要求英法出动轰炸机袭击鲁尔工业区;到1940年1月英国又对挪威表示,挪威保持中立就不应该对德国开放港口和领海,甚至在当年的2月决定派遣3个盟军师进入挪威。

种种迹象表明,德国西部工业区、工业命脉乃至整个德国都是不安全的,而苏联却和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向德国供应粮食、矿石和石油,希特勒没有理由放着英法不管去入侵苏联。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是意大利,它在非洲的扩张严重损害英国利益,这加剧了英国对德国作战的决心,也严重阻碍了绥靖政策的实施。

尾声:平心而论,蛮牛丘吉尔并非英明的领导者,他追求轰轰烈烈的性格无视英国利益,张伯伦绥靖政策虽然不太符合道义,但却最符合英国的利益。只可惜,他只是个文人首相,相比丘吉尔在军队里的显赫地位,根本不足以影响帝国的决策。


张伯伦又不敢及时与德国达成和平协议,消除希特勒对铁矿石和工业区的担忧,再加上英国军方在丘吉尔鼓动下频频对挪威下手,影响了希特勒的判断,坚定了德国军队进攻西欧的决心,绥靖政策根本进行不下去。可以肯定的是只要英法主动与德国谈判,保证支持德国进攻苏联,张伯伦就会实现利用德国对付苏联同时赚取财富的绥靖政策。


兵器世界



陪伴Loveflower


方圆论坛在线

假如希特勒不打英法两国而选择直接和苏联死磕。那么绝对会是英法两国甚至是美国乐见其成的。因为一战后美国和英国之所以扶持战败的德国。目的就是要以德国制衡苏联。德国之所以能从一战战败的阴霾中快速走出来。美国和英国居功至伟。一战后在法国剥削压迫德国的同时。英国和美国的大笔资金涌入德国,帮助德国恢复实力。美国和英国深知,一战后的和平只是短暂的和平。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已经为二战埋下了复仇的种子。而苏联的颜色革命又让资本主义世界畏之如虎。所以英美两国希望德国可以制衡苏联的同时又自行毁灭。这样英美两国在左手渔翁之利。



如果德国真的按照美国和英国设计的步骤进行的话,那么英法美三国不仅会支持德国,甚至他们还会支持苏联。英法美三国的目的就是要他们双方互相消耗。所以谁处于下风他们就援助谁。直到两国崩溃为止。但他们聪明,德国和苏联也不傻。希特勒领导的德国不愿意沦为英美法手中的棋子,而是想自己当下棋人。苏联原本示好英法希望可以联合制裁德国。在遭到拒绝并且看出了他们不怀好意后。希特勒和斯大林果断的选择了合作。这样一来双方不仅避免了过早的对决。同时还打破了英美法设计好的格局。


德国一战的战败主要是因为法国,而英国就是法国的帮凶。所以虽然希特勒讨厌苏联,讨厌颜色革命。但希特勒深知德国的真正对手究竟是谁。于公于私希特勒第一目标都是英法两国。毕竟欧洲的核心就是西欧。德国想要占领欧洲在欧洲称王称霸,那德国就绝对绕不开英法。所以在击败英法之前希特勒不会进攻苏联。事实上希特勒最终的失败也是因为贸然开辟第二战场进攻苏联才导致最后的失败。

而苏联在热脸贴冷屁被英法出卖之后。斯大林甚至资本主义世界不愿意接纳苏联 所以斯大林也就开始了侵略之旅。在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之后苏德两国不仅瓜分了波兰。而且还瓜分了东欧地区。而苏联也趁势占领了东欧大片领土。本来斯大林准备等德国和英法两国陷入僵持战的时候偷袭三国获取胜利果实。但法国快速战败,英国困兽犹斗彻底使得斯大林的计划破产。所以说面对斯大林和希特勒这两个聪明人的时候。英法美三国的“绥靖政策”显然是行不通的。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方圆论坛


得到支持不可能,但英、法、美等国会非常乐意看两虎相争,这是他们的一贯政策。

就不说慕尼黑协定了,即便是1939年9月1日德国攻打英、法的盟国波兰,英、法两国不也是呆在西线看热闹吗。

记得以前看过一张记者在西线拍的照片,就在德国入侵波兰的时候,一群法国兵正在西线打扑克。

他们这么做的意思已经很明白,祸水东引。让德国和苏联大干一场,即便牺牲掉自己的盟友也是值得的。那么,难道英、法不知道德国最终会进攻自己吗?

其实他们是知道的,只不过为了祸水东引,所以装聋作哑罢了。因为,他们以为德国在打完波兰之后会进攻苏联。

(德军和苏军在波兰会师)

实际上,当二战爆发后,德国虽然没有与英、法两国在陆地上交战,但是在海上其实已经大打出手。

当时德国潜艇已经对英国开始了破交战,大西洋上的英国商船时刻在德军的威胁下,经常有船只被德军击沉。所以,当时英国海军出动了三艘航空母舰前往搜寻,可以说在海上已经势同水火。然后,英国人由于大意,一艘航母被德军U-29潜艇击沉,吓得剩下两艘赶紧溜回了英伦三岛。

即便如此,在陆地上英国还是没有刺激德国。吃这么大亏还能忍下来,不得不说英国为了让德国早日和苏联大打出手真是付出了很大代价的。


英法美做梦都希望德国攻打苏联,但是他们不会给德国人实际支持。

英法美对苏联一直极为忌惮的,当年苏联的成立激励了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给资本主义国家以巨大的冲击,所以各国对这个具有极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怀有极大恐惧的。假如这个国家能够被灭掉,那么工人阶级运动一定会进入低潮,这样就很有利于资本家压榨工人,获取更大的利润。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美三个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很支持德国攻打苏联,但是,给实际支持就不可能了。

原因是各国对苏联忌惮,对德国也很忌惮,普法战争,法国人连皇帝都被抓起来了。一战法国大多数时间都被德国陆军压着打,要不是德国后院失火,还指不定谁赢呢。所以,很多德国人对一战的战败是不服气的,二战纳粹的兴起和这也有很大关系。



(被德国人视为一战英雄的鲁登道夫,他就是纳粹的支持者)


一战时期德国海军也把英国人吓一跳,日德兰海战,英军的损失远大于德军,事实证明,假以时日德国海军一定会打败英国海军,只不过当时德国资源有限,在面对陆地上英法俄三国的围殴拿不出资源来与英国在海上争霸,要不然英国早就被德国从霸主的位置上拽下来了。



(波澜壮阔的日德兰大海战证明英国海军除了综合实力强于德军,其他的完全被碾压)

最重要的是,德国在攻打法国之前,已经有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和半个波兰,统治的总人口将近1个亿,军队548万人,其中空军100万人,陆军440万人,还有10万党卫军,其军队数量和苏联相差无几。凭借这个实力,德国在攻打苏联的时候,如果再有英法美等国给予的实际支持,一定会将苏联完全击败。于是德国就变成了一个人口3亿,拥有强大工业实力,丰富资源的世界第一大帝国。

这根本不符合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所以他们是不会对德国有实际支持的,否则真成了养虎为患了。

各国最希望的是,强大德国和强大的苏联在战争中两败俱伤,而他们渔翁得利。


游者走天下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谈可行性只谈可能性,因为德国根本无法在不得罪英法的情况下对付苏联。假定希特勒先对付的就是苏联,那么英法美会如何应对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英法美三国与苏联并无传统友谊可言,这是由社会制度决定的,所以三国如何抉择只需要看哪种选择更符合本国的利益即可。英国是一个岛国,他的对外政策十分简单,那就是维持欧洲大陆势力均衡的态势,避免过多地卷入纷争。从英国的外交政策来看,一旦希特勒与苏联开战,英国绝对会袖手旁观,而且对德国进攻苏联也会持一种默许的态度。当然如果双方有一方出现明显的劣势,那英国自然会出面干预。总之,对英国而言,帮忙是有限度的,拼个两败俱伤是最好的结果。



对于法国可就不是这样了。首先,他无法在这种争霸中置身事外。其次,他与德国又有世仇。从这两方面来讲,法国是绝对不会愿意德国再次变得强大起来。但是法国光凭自己的国力又很难遏制德国,所以他的外交政策还得看英国的脸色。因此,法国的策略就是: 绝不能让德国好过!



美国虽然远离欧洲,但他也有着自己的诉求。一战结束后,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加,美国对于重建国际秩序的诉求也在增强,因此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要力图打破凡尔赛体系,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体系。欧洲越混乱,对英法国力的削弱也就会越严重。因此美国很有可能会像一战时一样,大发战争财,然后在合适的机会参战。

如果希特勒先进攻了苏联,英美法最初只会看热闹,至于以后如何做,那要看各种态势更符合自己的利益。


看更多军事资讯,请关注历史文斋!


战情解码


文史频道第28期之祸水东引


笔者认为如果希特勒先对付苏联,那么英美各国会继续实行“绥靖政策”。

希特勒在德国内忧外患的时候,建立了纳粹党独裁统治,希特勒的宗旨就是反共反社会主义。


作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和美国,在希特勒吞并了波兰和奥地利以后,没有采取行动进行制裁。

因为希特勒对外主张是消灭欧洲的共产主义,对抗苏联的意识形态,所以张伯伦认为希特勒并不具备进攻英国和法国的条件。


1940年5月份,希特勒下令德国军队进攻法国,从这个时候英法才意识到,希特勒并不是反对苏联,而是要称霸欧洲。

希特勒在占领了法国以后,开始和英国争夺欧洲的霸主地位。

他派军舰在海上封锁英国的军舰,空军对英国本土进行炸弹袭击,目的就是让英国人屈服,然后向东进攻苏联。

但一向软弱的张伯伦下台,主战派丘吉尔成为英国首相,他号召英国人不要屈服德国,因为英国人才是欧洲的老大。

进攻英国的“海狮计划”陷入了停滞状态,希特勒无奈之下,抽调了500万军队,实施了他的“巴巴罗萨计划”。

毫无准备的苏联人,被希特勒的闪电战打的措手不及。

苏联首都莫斯科已经在德国人的视野中,眼看着就要摧毁斯大林的抵抗意识。

这个时候的美国参与到欧洲战场,罗斯福认为如果让希特勒继续下去,那么整个欧洲将会成为德国的殖民地。

英国,美国,法国和苏联这四个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希特勒。

在进攻英国和苏联受挫以后,希特勒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

1945年5月,反法西斯同盟占领了德国,希特勒自杀,欧洲战场以英国和苏联的胜利结束。

如果希特勒不去进攻法国和英国,直接向东进攻苏联,欧洲战场形势将会改写。

希特勒可能会成为拿破仑以后,欧洲最伟大的霸主。



只可惜希特勒不可一世的性格,让他最终自食其果,沦为了苏联和英美围攻的对象。

—End—



冷月钩沉


这个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希特勒很聪明,但其他人不是傻子!

作为欧洲的十字路口,德国的地理位置相当不利,尤其是爆发世界性大战时,德国的位置注定了只能是两头受气。

所以自1871年德国走向统一,他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破解两线作战的困局。

但是很不幸,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东西方向都是对手而且两个对手还结为盟友,德国几乎是毫无意外的成为被夹击的对象。

对于这一点,希特勒肯定是非常清楚的,如无意外,崛起的德国,将会受到来自西方的英法以及东方的苏联夹击,而最后走向失败。

所以希特勒必须想方设法让苏联和英法对立起来,起码一方为我所用。

不过英法和苏联谁都不是傻子,纳粹德国的威胁让他们不得不有所行动,英法的行动是推行绥靖政策,使劲儿将德国向苏联方向推,甚至牺牲德国东部的盟友也在所不惜。

而斯大林则不断向英法示好,企图联合英法将纳粹德国扼杀在摇篮之中。

不过沉迷于绥靖政策无法自拔的英法两国,对于苏联的好意视而不见。毕竟他们的目标就是让德国攻打苏联,如果和苏联结好,就背离了他们的初衷。

此时的苏联,作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共产主义国家,几乎是所有国家、所有制度的死敌。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恨苏联,法西斯也痛恨苏联,苏联几乎成为世界的弃儿。

在仇视苏联这个问题上,英法和德国是有共同利益的。某种程度上说,纳粹德国的崛起就是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默许和支持的。

1929年资本主义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资本主义国家深受打击,包括美德英法等世界主要国家。

经济危机的巨大冲击,不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失灵,失业率飙升,社会陷入动荡。更导致了没有遭受经济危机冲击的苏联极力膨胀,苏联膨胀的方式就是疯狂向外输出革命,将红旗插满整个资本主义阵营。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全球政治舞台中心的欧洲成为抵御苏联的第一线。而此时的欧洲各国,在经济危机的寒冬中一蹶不振,尤其是德国,失业人口高达800万。魏玛共和国政府在经济危机中表现乏力,引起德国上下的普遍不满。

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纳粹势力上台成为可能,希特勒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

而由于德国身处欧洲十字路口的位置,夹在苏联和西欧国家之间,在位置上非常适合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屏障,因此对于希特勒的上台英法等国并没有干涉,并且对于希特勒的发展壮大还进行了一系列支持,比如默许德国和奥地利合并,慕尼黑会议出卖捷克斯洛伐克等。

可以说英法等国的目标就是将希特勒的势力引向东欧和苏联决战。而希特勒也非常识趣的将共产主义视为最重要的敌人。1936年,德国和日本意大利签订《反共产主义协定》,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表明姿态。

但是希特勒深知,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手里。法西斯体制作为一种应急和过渡性质的体制,不可能成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模式。这就意味着,一旦希特勒缓解了德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并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将苏联打得奄奄一息,完成了历史使命,那么接下来希特勒面临的主要对手将会从苏联转向英法。

也就是说,无论希特勒能不能消灭苏联,只要能够保证苏德两国两败俱伤,英法等国就可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希特勒要想不死,就不能听从英法等国的安排,和苏联斗个你死我活。

不过话说回来,作为小国的德国,想要获得长远的发展必须要有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而这只能由苏联提供给他。因此进攻苏联是德国的既定目标,但不能是首要目标。

在斯大林遭到英法拒绝,心灰意冷之际,希特勒向斯大林抛出了橄榄枝。于是1939年8月23日,苏联和德国在莫斯科秘密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将两国在东欧的势力范围进行了明确划分。

希特勒此举完全出乎英法等国的预料。在英法等国以为抛弃了波兰这个盟友,希特勒下一步就要进攻苏联时,希特勒却突然调转枪口横扫西欧,打了英法等国一个措手不及。

应该说希特勒横扫西欧,进攻英国的做法,达到了出其不意,稳固后方的效果,为彻底消灭苏联打下了坚实基础。

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英国以及苏联的潜力,在希特勒疯狂进攻英国时,美国为英国送来的温暖;而在希特勒疯狂进攻苏联时,英国和美国都雪中送炭。

也就是说为了消灭膨胀的纳粹德国,昔日尖锐对立的苏联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结成同盟,德国再一次陷入两线作战的无解境地。

况且,无论德国先打苏联,还是先横扫西欧,膨胀的德国都打破了英国大陆均势的政策,因此英国和德国的对立是必然的。

而在确定希特勒横扫西欧后,德国已经成为苏联赤化欧洲的最大对手,所以斯大林为了在接下来的苏德战争中占据更多主动权,疯狂地向西拓展领土,使希特勒恼羞成怒,不得不选择先发制人,于1941年6月22日发动对苏联的闪击战。

所以可以得出结论,无论希特勒先扫西欧还是先打苏联,希特勒最终的结局都是失败。不仅仅是因为法西斯体制的先天不足,更是因为膨胀的德国,本来就是苏联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巨大威胁,所以德国面临东西方向的联合绞杀似乎是历史的宿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这个问题不成立,因为是英法率先向德国宣战的。

当然,也可以说这个问题原本就有答案:希特勒不会得到美英法的支持,因为英法已经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咱们把当时的事件顺序捋一下:德国和苏联东西夹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德国对英法宣战。英法德之间的战争,是英法先动手的。所以不存在希特勒打不打英法的问题,因为老希没的选择,只能打。

二战的事儿想弄明白,其实你必须得懂一战。

一战,英法战胜了德国。为了防止德国以后再次崛起,再次威胁英法,英法两国做了很多的预防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波兰复国。波兰在此以前早就灭亡了,为了遏制未来的德国,在英法的扶植下,波兰复国。在德国的背后打了个楔子。

波兰,就是为了克制德国而立起来的。

知道这一点,大家也就能明白了德国为啥要最先打波兰了。因为它就是英法插在我背后的匕首。知道这一点,大家也就能明白德国打波兰,英法为啥这么激动,死活就是要跟德国玩命了。因为这个国家就是英法立的,就是为了这种局势准备的:德国一崛起,波兰在东面打,英法在西面打。

所以说,希特勒想获得英法的支持也行,前提是你不能动波兰。只要老希一打波兰,英法也没的选了,只能开战。这都是21年前,凡尔赛和约里就计划好了的。

而且英国与波兰有条约,如果波兰遭到攻击,英国是必须要管的。所以,对德宣战,英国最为积极,是他逼着法国一起干的。如果英国放任不管,属于违约,背信弃义。

德国打波兰,实际上引发一连串的:无奈。英法只能向德宣战,而德也只能跟英法开打。都没有选择。

如果说想让希特勒对付苏联,那就需要一个前提:英法背盟。

在德国侵略波兰的时候,英法选择背信弃义,不管波兰,不向德国宣战。如果出现这种局面的话,那希特勒几乎会是100%的去打苏联。

因为这个问题依然有答案。

希特勒宣传他的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应该是世界的主宰。但日耳曼人的生存空间太狭小了,只能困在中欧这一片儿,施展不开。所以日耳曼人需要拓宽生存空间。这个生存空间往哪扩呢?往东欧,斯拉夫人的地盘扩。

希特勒认为斯拉夫人是劣等民族。他对斯拉夫人的态度不是驱逐,而是肉体消灭。把斯拉夫人消灭了,空出来的地盘留给日耳曼人。这就是希特勒所说的争取生存空间。

这些都是希特勒名正言顺的写在我的奋斗里,公开发表的。

而当时最大的斯拉夫族群就是:苏联。苏联就是斯拉夫人的总盟主。

希特勒想实现政治抱负,想消灭斯拉夫人,为日耳曼人争取到生存空间,那就必须干掉苏联。这也是必须滴。

他压根没有跟法国人争空间的想法。是法国人非得干、干、干。

然后再回到一战。

一战德国是咋输的?还是有苏联的因素。德国军队在西线跟英法美拼命呢,背后首都工农闹上革命了。而这股潮流就是从苏联的布尔什维克传过来的。希特勒那可是一战老兵啊,一级铁十字勋章的获得者,一心想牺牲做烈士,永垂不朽。结果莫名其妙的成了战败者。

希特勒以及德国的军队,输的不服气。也有很大的怨恨,他们恨的,就包括苏联。要不是你们在背后闹腾,我们前线能输嘛。

如果当初英法能忍一下,让希特勒吞下波兰,他下一步绝对会再打苏联的。要这样的话,那是什么局面?对英法来讲是不是有利百倍?

德国侵略波兰,法国本来不想管。英国内部也有争议。这里面张罗最欢的是丘吉尔,他是强烈的主张打。他先在英国张罗好了,再去鼓动法国,跟德国宣战。

当时世界第一的军事强国是大英帝国,有着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殖民地总人口超过4个亿。是丘吉尔带领英国第一个冲上去,跟德国没完没了的打,最后两败俱伤,把世界第一的位置拱手让给了美国。二战结束,英国自己也是元气大伤,再也无力维持庞大的殖民地。最后海外殖民地纷纷独立,日不落帝国也就变成了现在的福利国家,美国的小弟。

丘吉尔是为了争这一口气,直接导致了大英帝国的破产。你参战可以,别打头阵啊。等希特勒打了苏联,你再从西面下手,那啥效果?


锐度何老师


不会得到支持,因为他进攻波兰的时候已经跟英法处于战争状态了,而且英法也彻底看明白了希特勒不征服这个世界打碎旧的凡尔赛体制,不会罢手。所以英法确实希望他去打苏联,但是那是希望给自己赢得一个下手捡便宜的机会。

波兰在灭亡的一年里,英法始终在西线静坐,就是期望着希特勒德国真的会去打苏联。但是这明显是一种想座山观虎斗的心态。如果纳粹德国在东线碰得头破血流,英法必然从背后插刀子捡便宜。如果苏联被纳粹德国打的满地找牙,他们还是会毫不犹豫的去支持苏联。

毕竟到了1940年,苏联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20年,虽然共产国际的存在使得他们对苏联心有疑忌,认为苏联早晚有一天会去革了他们的命。但是在过去的20多年里,苏联并没有用武力试图挑战国际秩序,并且斯大林提出了能够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这些都会让英法对苏联比对纳粹要放心得多。

希特勒在三三年上台之后就开始重整军备,三六年开进了莱茵非武装区,三八年吞并了捷克,同时在东欧的匈牙利,南斯拉夫和波兰方向开始扩张自己的影响。

他的每一步都是通过军事手段去挑战凡尔赛体系,这显然是让极力维护凡尔赛体系的英法最难以忍受的。

所以英法深深地清楚,希特勒如果能够征服苏联,那么他在东线胜利的那一天就是回头来征服整个欧洲的那一天。

因此,英法才不会真的去支持希特勒进攻苏联,而只是希望他深陷苏联的泥潭里。好像拿破仑在1914年的遭遇那样。


千里岩


这倒是有可能的,叫做“祸水东引”。看看那一段时间的历史轨迹,就能有个靠谱的判断。

一战时,俄国发生十月革命,很快沙皇被推翻,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宣布退出一战,这样,在一战中俄罗斯即不是战胜国,也不是战败国。

一战结束,德国战败,英法联手对战败国进行了疯狂掠夺,还签了一大堆监管和限制协议,企图压迫得德国永世不得翻身。这也是德国与英法结下深仇的重要原因。

一次世界大战,并没能通过战争后的资源再分配和压力释放,而解决资本主义发展累积的深层次政治、经济问题,在战争结束后,很快还是爆发了经济危机,英法经济遭受重创,连大洋彼岸的美国都进入了大萧条,英法美实力大减。

而德国因为战败,本身国家命运就跌到了谷底,全欧洲的经济萧条让英法加紧催要德国战争赔款,虽然让德国雪上加霜,但本己低无可低,反而让德国民众加深了对英法的恨意,促进了德国民众的团结。应该说在希特勒上台前,德国民众的复仇情绪己是全国上下一大堆干柴,遭上希特勒这个火星,自是一点就燃。这就是希特勒发动二次世界大战的德国民意基础。

而苏联,在渡过了政权建立初期的战争和动荡后,开始推行社会主义制度,在当时,社会主义本身就是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了资本主义弊端后,由列宁和斯大林领导的大规模社会实践,它克服了资本主义很多固疾,在苏联取得了巨大成功,使苏联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飞速进步,综合国力极大提升。短短二三十年间,就让苏联成为欧洲最大、世界第二的经济体。

因为社会主义就是针对资本主义的相反政治经济理论,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而且列宁、斯大林都推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产阶级。苏联强盛后,又向世界推行社会主义,对苏联的邻国更是亲自派兵去推翻当时政权,呈现出极强的扩张性。英法自是又怕又恨,可以说恨之入骨。苦于地理和实力所限,只能望洋兴叹!这时,如果己复苏过来的德国要于苏联发生大规模战争,英法一定会支持德国。让德国去当炮灰与苏联对耗,正是英法求之不得之事。

可历史却没这么演绎,原因一是德国并没有把握能打赢苏联,二是压榨战败后德国的是英法,而英法这时却极其衰弱,德国民意的基础就是找英法寻仇,希特勒也无法违背,这就让德国钢铁战车,必然先压向英法。正是应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英法种下仇恨,自当有此一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