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当今孩子上个小学,家长累的要死?80后们上小学时家长却基本不用操心?

纳川普说


1、时代背景不同:

80后的父母普遍学历不高,初高中学历是最常见的,而且很多都是苦日子过来的。因此对于生活的追求以及孩子的培养没有系统的概念。

而80后为人父母之后,深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杀伤力。作为悲催的一代,80后虽然已有温室的感觉,但是精神饱受打击。儿时父母还有接班爷爷辈工作顶岗的说法,到自己上学时,连大学包分配都没了,毕业后又赶上房价飞涨。多少人被生活的现实泼了一盆又一盆的凉水。不得不把精心栽培儿女作为人生头等大事。

2、“操心”的概念不同:

80后的父母很多都是国企工作,那个年代既不流行创业,也没多少私企,即使没什么文化,也可以顶班进厂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虽然收入不高,但需要开销的地方少、物价也低。可以说没什么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

因此他们对于孩子的要求通常只是口头上强调“好好学习”,以及随便报个美术班、舞蹈班什么的,学成什么样并不在意。甚至对大学没有任何概念,只是要求考个大学如何如何。只认学历不认能力。所以很多家长对于学习一般的孩子,通常选择走艺术生的方式进大学。毕业后找工作90%跟专业不沾边。

而且80后则不一样,他们知道自己儿时经历在当代飞速发展之下对自己的影响有多么深远,是80后在步入工作岗位之后认识到自己学历和专业问题而选择在职深造,甚至因此带动了在职学历的发展。悲催了几十年,还要边工作边读在职本科或者在职研究生。他们对于下一代的期许将是颠覆自己孩童时代模式的,学习要钻、学艺要精。花在教育上的资金和时间远远大于自己。而且课外班也从特长班变成了多元辅导班,我家附近围棋班、帆船班、马术班、小语种班、国际象棋班、九宫格班……这些我小时候见都没见过的班,如今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

我外甥女明年高考,他们全家从去年就开始调研高校各种数据,只要分数线接近她成绩的,全都研究一遍,靠谱的几个还实地亲身走访,连周围房价、房租、大企业、景点都了解一清二楚,就为选择一个满意的学校。这种情况现在很多家庭都存在,但这在80后的学生时代有几个家庭会如此细致?就算有这心也没这条件。

因此在80后小时候,大人的操心只是学习别掉队、外边玩耍注意安全。现在改成了学习要拔尖、特长要多元、素质要高、交友要慎重、外出要有大人跟随……操心的程度完全是两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