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kikilala75


在我看来,秀才是全省范围内的选拔人才,秀才的考取途径并不是随便写篇文章就完事了,考取秀才要经历三次考试,合格者才能考取秀才。



第一次考试是县试,类似于考取县高中,考的上的,才有资格读书,这类人叫做生员,考不上的,或继续努力,或回家种地,这类人叫做童生。取得生员资格后,才能参加下一次选拔考试——府试。 府试是市级的人才选拔考试,是在各县的生员中,选拔出佼佼者,类似于中学的尖子班考试,把拔尖的人才集中选拔出来的一种考试。

通过府试之后,别高兴太早,还要参加院试。院试是省级的选拔考试,参加者是通过府试的尖子生,院试合格者,就叫做秀才了。但是,考取秀才,只不过是获得一张参加高考的门票。



秀才虽然手里握有参加高考的门票,但并不是所有的秀才都能参加高考,秀才还要经过等级考试,共分为六等,只有一等和二等才有资格参加高考——乡试。

秀才不是官,更没有做官的权利,获得秀才学位后,意味着这类人有资格继续读书,有参加高考的权利,当然,这是政府承认的,有官方许可。秀才要有官做,获得做官的权利,就要通过乡试,通过乡试的人,就叫做举人了。

秀才所处地位,如同未毕业的大学生,无经验,无工作能力,只能打打工,做做兼职,一般单位不会聘请入职。而中了举,就相当于大学毕业了,这类人陆续参加工作,从县官或府丞做起,在职场上不断累积工作经验,一步一步晋升。



那大学毕业觉得自己能力还不足怎么办?别急,还可以考研——贡士。

古人中举之后,便有资格参加会试,通过会试的人,就叫做贡士,贡士有资格参加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主持的考试——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殿试的人,就是进士了,进士的前三名,就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探花,地位位于贡士之上,如果把贡士比做研究生的话,那进士就应该是博士了,只不过这些博士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提拔,他们个个都是身兼要职的主。

小结:秀才是大学生,毕业之前不能正式参加工作,没有稳定经济来源,所以历史上称为穷酸秀才。举人是毕业生,尚未参加工作,但工作能力已被认可,只不过缺乏工作经验。进士由国家最高领导人亲自提拔,是全国范围内的精英。

若以高考水平来做比较的话,我认为,秀才就已经可以考取清华、北大了,而举人、进士,应该直接出国深造。


老朱物理课堂


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相当于现在高考的什么水平?

个人认为,古时候的秀才,相当于高考后考上大专院校乃至考上普通二、三本的考生。这类考生范围比较广,和父辈中的文盲、半文盲比起来,他们稍微有点优越感的,但优越感毕竟有限。

古时候的举人,相当于考上普通一本的本科生,他们可以名正言顺地鄙视那些大专院校、二本三本的“秀才”,但他们并非处于“学历链”的顶端。

古时候的进士,相当于考上985、211的学霸,他们在高考中叱咤风云、傲视群雄,无论是高考分数,还是就业机会,还是择偶机遇,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话说回来,古时候的秀才、举人和进士,其含金量应该比现在的大学生要稍微高一些,但他们考试的难度相对来说要比现在的考生要小一点:毕竟现在高考考的是一大堆科目,而古时候的文人墨客单单只考语文中的作文,二者在正常情况下不可同日而语。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微雨润苗



一、古代的读书人参加科举取仕考试,获得不同的功名、出仕为官及特权待遇。

(一)考上生员(秀才),相当于今日大学生,也可以分为公费生、自费生;但是,较比今日大学生享有特权待遇;

(二)考上举人,相当于今日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享有比生员(秀才)更优越的特权待遇;

(三)考上进士,从政者出仕为官的正途,引为荣耀,相当于今日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二、古代时的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县府院试考上生员(秀才),三年一次省级乡试考上举人,四年一次全国会试、殿试,才能考中进士,获得不同的功名,下面简述之。

(一)古时的读书人,首先须经童生试,取得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在科举考试未考取生员(秀才)以上功名之前的童生,俗称白衣。

你看,《水浒传》中,梁山第一任寨主王伦,绰号“白衣秀士”,就是一个没有功名的文化人。

既使读书到八十岁,成为白发老翁,未考取生员(秀才),也是童生。



(二)生员(秀才),县试、府试、院试,童生参加,录取者称为生员(秀才),始获得功名。

(生员,俗称秀才;院试,省学政主持的考试)

生员分为廪生、增生、附生。

1.廪生可获得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公费生;

2.增生,增加录取名额的称为增生;

3.附生,附加录取的称为附生;

增生、附生没有政府膳食供给待遇,相当于现在大学自费生。

4.贡生,生员(秀才)中选拔出优秀者,可以入最高学府国子监学习者称为贡生,相当于现在大学生保研,为贡生中的优贡;不同于恩贡、荫贡等凭特权进入国子监的贡生。

生员(秀才)只是取得入县、府学校学习,拔贡,及向上层次考试的资格,不能出仕为官,考上举人方可出仕为官。

生员(秀才)享有可免除差徭、见官不拜、状子直呈、罪不用刑等特权待遇。

生员(秀才)向上考试不第,可搞教育办私塾、府州县衙为吏、文臣武将幕僚、编志修谱等谋生。



(三)举人,乡试,省级举行三年一次考试,生员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举人,人们习称老爷,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除取得向上层次的考试资格外,享有免除赋税徭役的特权待遇,因此,中举后,有些土财主会给好处,将土地、人口依附于中举者,以逃避赋税徭役,举人可以生活的很滋润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后有人送房、赠银,可见一斑。

举人不同于生员(秀才),可以出仕为官了,多是府、县教学、主簿一类的八、九品级的佐官,亦有出任知县主官的,但是很少。

举人,相当于现在,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历史上上知名的“海青天”海瑞既是以举人出仕。

为什么范进中举竟然高兴的疯癫了,可以理解了吧!



(四)贡士,中央政府礼部主持,于省级乡试次年,亦既四年一次举行全国考试。

上年各省乡试录取的举人参加考试,录取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不授官出仕,取得参加殿试资格。

(礼部,中央政府六部之一,主管外交、教育等事务)

(五)进士,殿试,贡士参加考试,古代科举最高层次考试,皇帝亲自主持考试,对会试录取者——贡士,分等定级,皆称进士,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赐同进士出身。

进士,古代被视为出仕为官的正途,引为荣耀,门楣生光,光宗耀祖。

清朝重臣左宗棠,因赴国难,以举人出身踏上仕途,最后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宰执高位,出将入相,军功封侯,可谓位及人臣之极,然常以非进士出身为憾,虽然皇帝念其功高赐进士出身,仍报憾终生!



进士,一般情况下,状元高授六品官,相当于现在副司局级、也就是副市地级;其他,包括榜眼、探花,皆授七品官,出仕为官,起步就是现在县处级的领导干部啦!

进士皆出仕为官,授予京官者,有择优进翰林院备皇帝咨询、学习为仕经验,含有培养后备干部之意,也有分发六部及其它官署附官;外放则可为知县主官或府、州附官。

三、综上所述,看看:

考上秀才,是不是相当于今日大学生;

考上举人,是不是相当于今日省级地方公开招考领导干部,录用为领导干部,或后备干部;

考中进士,是不是相当于参加全国公开招考领导干部考试,并录用为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


z山海


秀才,也叫生员,是通过各省里通过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成为秀才,就可以参加乡试,成为举人。而取得生员资格,也就是成为秀才的考试叫做童试,也叫童生试,秀才之前均称为童生。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可以视为县考,市考,省考,院试的主持者就是各省的学政,最后一关院试的合格者就是生员了,也就是秀才了。这个生员也分了好几等,分别是廪生、增生、附生。

其中,廪生是由官府每月供给粮食的,而增生就是增加的名额生员,附生就是再增加的名额生员,有些生员没有参加科举考试,而是去国子监,成为监生。

而真正的科举考试是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级别的。

乡试,可不要认为是由乡组织的考试哦,其实由各省组织的考试,每三年一次,是在鼠、兔、马、鸡年举行,乡试的合格者就是举人了,第一名呢,就是解元,而乡试的榜叫做乙榜。

每省每次乡试成为举人的数量可不多,一般在几十至一百之间,我们取个平均值大约在八十左右,另外再考虑到是三年举办一次,实际就是每年不到三十人,另外高考也是按省内排名录取的,再考虑到文理分科。

另外,再考虑到清代人口平均有两亿左右,而现在按十四亿来算,那么相当于现在的高考文理科前一百名,这个就相当于清华、北大每年在各省的录取人数了,可见中举人是多么的不容易了。

举人有两大好处,第一就是可以出来做官了,像我们所熟知的海瑞,就是举人,不是进士,先是担任南平教渝,后来担任淳安知县,最后官至二品的南京都察院右都御使。所以范进中举之后,就有很多人送田送粮送钱。第二个好处就是举人名下的土地是不用纳粮的。

举人就能参加会试了,会试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显然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及及格者还不是进士,而是贡生,也可以视为准进士,会试的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与会试同一年,参加者为贡士,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三个,赐进士及第,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二甲叫赐进士出身,三甲叫赐同进士出身,每次殿试产生几百名进士。

殿试榜,也就是进士榜,叫做甲榜,进士榜与举人榜合称为甲乙榜。殿试第一名就是状元,如果有人是殿试第一名,会试第一名,乡试第一名,那就是状元、会元、解元,那就是连中三元,这个就更加罕见了。新科状元会从六品的翰林院修撰,比七品的知县要高,可以相当于副厅级了。


历史简单说


如果你这么想,我只能说你太小看古代功名的分量了。古代最不入流的秀才也相当于现在区县一级下辖部门的一把手,大学讲师、教授的级别。学术能力相当于大学博士,是县试当中的佼佼者。给你说一组数据你就清楚秀才的含金量了。

清朝260多年历史,大概3、4亿人左右,总共才有大概46万人的秀才,每年录取的秀才占总人口的1/15000,目前我国录取博士7.5万,约占人口的1/20000。所以,说秀才和现在的博士地位差不多,应该是不存在问题的。

在古代,秀才也算是县里的有头有脸,算是有特权的统治阶级了。可以见官不用跪,受审不用刑,免税免徭役。而且秀才可以在下辖的各级私塾、学校当讲师,如果运气好的话,遇到极品的皇帝,甚至可以当个县老爷。万历朝年间由于官少,皇帝又迟迟不下批文,搞得陕西,尤其是陕北的官特别少。最后在县令辞职后都没人接任,最后巡抚只能提拔几个秀才来当县太爷来补缺。

至于举人嘛,是由乡试选拔出来的,要去省里考。大清朝260年的历史,总共才有15万的举人,平均一年不到600个而已。你觉得现在高考全国超过650分的考生才不到600?

在古代,举人就已经是“官”了,一般来说,举人可以非常轻易地当上县丞(副县长),想一下范进中举你就清楚了,县里最大的土豪来送银子,称兄道弟,一夕之间从穷屌丝逆袭成副县长,搁你你不疯?所以,有人说,举人相当于现在考中副处级(或者处级)选调生,或者顶尖大学毕业的博士生中的拔尖儿。

中了举之后你可能不甘心,想从铂金打到王者,那就只能考进士。进士一般跟普通老百姓没啥关系了,大多都是一些官宦世家的子弟。进士多难考?每三年一次的会试,大概全国才300人左右的进士。三年才三百人,现在全国高考三年时间里700分以上的不会才300人吧?

而且进士入仕的时候,最差的,最无能的进士,最惨也不过是个县令。一般来说,即使是碌碌无为的书呆子型的进士,你究其一生都混不进中央,那么至少你退休的时候混到五品知府,也就是市委书记这个职位是没问题的。而绝大部分的进士,十几年下来,混个布政使,也就是省长级别都属于正常,能力强的可以混个巡抚(省委书记)。当然,一甲进士以及二甲的佼佼者肯定又是另一种境况了。当其他的同学被下派地方当县令的时候,或者入中央六部从主事做起熬资历的时候,他们不用。这种优等生就直接进翰林院了,担任“庶吉士”,虽然官职差不多,但是前途却不一样。在明朝的时候,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宰相必须是“庶吉士”,当然可能也有特例。不过一般只要当了“庶吉士”,入阁拜相早晚的事。就算当不了宰相,最差也不过是正二品的尚书都御史,等于实权的正国级或者是副国级的职位。

所以,我很庆幸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至少我可以通过网络跨过阶级壁垒,看到不属于我这个阶级的东西。如果是古代,我估计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最多考个“童生”。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勿喷。


小灰陪读


把古代的“功名”与现代的“学历”相比较,是一种正常也是普遍的现象。因为二者之间确实存在着相同之处我可见性。但他们之间也有很大不同,不可能死板的量化比较。

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上学的时候,就有把两者对比的情况,当时把中学以下称为“秀才”,而把大学以上称为“中举”或是“进士”。我觉得还算有些道理。而现在把高考之后的大学阶段学习与古代的所谓“功名”相比。越来越没有可比性了。

古代把中“秀才”,“举人”,“进士”叫做功名。为什么叫“功名”?古代治理国家,有两个方面任务,一文一武。武的方面,是保卫国家,开疆拓土,与敌人刀兵相见,用生命和鲜血保卫国家,这方面做的好了,叫为国立功。而治理国家,靠的是儒家经典,通晓儒家经典具有治理的能力,叫做名。中国古代的用人制度,无论之前的推举,察举制,所重者,都是“名”,也就是名声。没有获得推举之前,累积名声叫“养望”。也就是提高修养,让别人相信你是有能力的。提高修养的办法之一,就是读书。所以,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读书。

推举必然会有人情在内。就会有不公平,于是,就有了科考。科考是为了选拔管理国家的人才。所以,被选拔上就叫有了“功名”。

如果和现在比,古代有功名者,所占的人口比 例,比现在的大学生要低的多。以进士为例,三年一考,所取中者,不过三百名左右,平均下来,一年一百人。而这两年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就有六百万到八百万之间,进士与大学生的人数比例是一比六万多。就算现在人口比之明清时长了十倍,那也是一比六千。也就是说,进士是稀缺资源,而大学生是普通资源。这样一比就看出来了。高考分数线的划分,恐怕不太靠谱,也无法量化。

如果按人数划分,每年一百个进士,相当于每年高考中,省前三名的样子。但是,高考与古代功名,还是有所不同。因为古代只要一考上功名,不管是“秀才”“举人”还是“进士”就相当于进入国家管理体制之内了。就可以当官和做吏了。有了特权了。可以依靠它获得体制内的实际好处了。而现在的大学生不一样。它仅仅代表一个学历。

为什么在几十年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可以把大学学历与古代的“功名”简单类比,而现在不行了呢?这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结果。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到到九十年代初期,大学生是国家包分配的。也就是说,只要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就可以吃上商品粮成为国家的人了。“吃商品粮”,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还是个时髦词。代表一种身份。因为那个时候,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吃的是自己种粮。而现在,吃商品粮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的粮食来源了。所以,在那时,考上大学与古代考取功名,在实质上是有相同之处的。所以,那个时候上大学的人也是风毛麟角的。与笔者一起上小学的四十人左右,最后考上大学的,只有一个。所以,这一个也成了国家的人。说成“中举”,也未尝不可。

九九年之后,高校开始扩招,大学生的人数迅速扩大。到现在,一起上小学的小伙伴,连专科院校也算上,爱到高等教育的,大概在百分之八九十。本科以上,大概也有四五十。所以,现在,大学生只成为一种学历,已经不代表什么了。当然,社会精英分子,还是在大学生之中。

因为国家不包分配了。所以,考上大学不代表是“国家的人”了,也就不能与古代功名相类比了。现在要成为类似于古代举人,进士的发展,就是考上公务员。如果在公务员的位置上能干到厅级以上,大概就可以和古代的进士比了。但现在享受厅官以上待遇的人数,比古代进士的人数是绝对要多的。

古代的科举,考中举人、进士,比现在的一般大学生当然牛多了。他们也有学问,但与现在的学问家,教授博士等,还是不能比。因为所学内容不一样,没有可比性。看过《儒林外史》的,大概都会有印象,明清时期,许多考生知识面是非常窄的,除了《四书》之外,几乎什么都不知道。这些人只是科举的机器。算不上有知识的。可是,也有一些除了科举之外,广泛学习的,其学问也是很厉害的。比如清末张之洞也是科举探花出身。学兼中西的辜鸿铭就对张之洞的学问非常佩服。

说到最后,现在高考能考到六百分以上,说明智力水平绝对不差。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会太难。比做秀才举人,也不算过誉。

以上仅为个人理解。未必正确。欢迎讨论。


七月流火140400643


这个问题,虽然很难和现在的高考这么对应,但也可以做一些比较。当然题目中的秀才600,举人650,进士700,是完全不对的,秀才、举人、进士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我的观点是秀才100,举人300,进士1000。

过去的科举制与我们现在的高考对比。

1.考试的流程

童生考秀才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县试

在县城内由县官主持考试,考过的进入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府试

在府或州内由知府知州主持,考过进入第三个阶段。

第三阶段:院试

在省内由皇帝排的官员主持考试,考过了才算秀才。

读书人千万个,闯过这三关的,也就是几百人,一个县每次考取秀才功名的也就二三十人,百里挑一,可见难度之大。

从流程看,这三个结算类似于小升初,初升高中,高中考大学。所以考上秀才类似于考上大学。

2.考试范围

简单说,过去读书人要学习这些课程:

第一部分四书五经:四书就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因为这些是考秀才的必考科目,当然,还必须学习南宋大儒朱熹的《四书集注》,因为明清两朝是以朱熹的批注为标准答案的。

第二部分诗词韵律,历史,律令,政治等,不会这些,怎么旁征博引答题呢。

第三部分书法,可以说书法在科举中的作用非常大,有时候甚至比内容还重要。

第四部分八股答题,就是学习八股文的写作技巧,按照八股文的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织文章。

这个考试范围和内容之多,可以说要比高考的范围大多了。当然科举乡试和会试的考试范围,与秀才差不多。

考试范围看,秀才比高考难,所以秀才要大于本科。

3.录取率

过去是高贵族教育,而现在是全民教育,所以我们不能通过人数比较,但可以通过录取率比较,秀才的录取率要远低于现在的高考,从录取率看,秀才要高于现在的本科。举人高于研究生,进士高于博士。

4.待遇

秀才功名是不能做官的,但可以享受一些特权,比喻不跪县官,不挨刑法,享受补贴等。秀才还有隐形福利,就是个人与家族地位的提升,可以和名门望族联姻,因为秀才绝对值得投资了。这要比现在本科烂大街强百倍了。秀才混的最差就是教书,这点与本科差不多,现在教室也都要求本科了吧。

举人有做官的资格了,县丞县学,盐政,学政,水利部门都可以,只有很少的人可以直接做七品县令,所以举人级别要比县令稍低,但县令是绝对不敢得罪举人的,万一举人后面高中,级别完全可以一下子超过县令的。举人,我觉得现在博士毕业都比不上了。

进士是直接安排官职的,第一甲的状元、榜眼、探花和第二甲第一名直接进翰林院正式编制,其他进士要进过殿试排名,好的也可以点翰林,不过算实习生。差一点的进士,就安排到三府六院任职京官,最差的一批就是任外官,也就是县令这一级别。进士一开始也都是6—8品官,状元也就是从六品。这一点讲,现在任何学历都比不了的,没什么学历可以和进士对应了。

综上,秀才绝对大于本科,举人大于博士,进士暂没有学历对等。时代不同,考试制度不同,也只能这么大概的对应比较了。


拂沙读书


略说史上的秀才,举人,进士

秀才,是在州,一可一直再考功名,二可当私塾教师,三可享面君特权,四可享免交税费,五可享亲族提供的秀才田。说举人,可享奉禄,可到县,府任职,也可再考取进士,有能力受重用也可任县官或州官等。说进士,甲进士殿试后皇帝亲点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分三级即赐进士及第,赐同进士及第,同进士出身。进士可到各级政府当官,几年后晋升府,省或中央机关,个别会当宰相。而举人较青年可考取,如扬筠松17岁考举人,一般要20一30岁(有的考到老),而进士一般要30岁以上,有的考多科而老,如若梁灏8O岁对大廷!

又一般州(市)一年一考秀才,府(省)一或二年考举人,朝廷三年一科考进士,而且招收人数比例少,难度十分大,都要真才实学,考规极严格,选拔人才为国家作贡献。科举制度大大地激发天下民众求学爱学促学敬学的热潮,一旦考取功名而光宗耀祖,名揚四海,流芳千秋!


洪福字


时代不同了永远相当不了,在过去的很長一段历史时间里,大部份人是无法读书识字的。从一些书本记载,建国后大部分农村、小城镇有初小、高小、初中毕业生就非常了不起了,就被称为秀才受到人们重视,是当时从业大军中的骨干力量。高中毕业生就相当于取得举人资格,也就是获得考大学资格,考取大学就有了当干部的资格,因为大学生是在国家人事部门备案的,因此高考录取相至于进士。现在有文化的人多了,就业当公务员升职当官都需要一纸文凭证明自己,而文凭也分三六九等,只是有进士名而含金量就非常淡薄了。


海水2077


这个问题很有趣,很多人肯定认为古代的难考,蜉蝣君认为真是想多了。

我们看待秀才、举人,不能单纯看人数比例。如果按照5%的童试录用来看,秀才真不容易能中,但是大家别忘了,全国人口虽然很多,但是真正读书的能有多少?读书人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能有多少?学习的内容能有多少?也就是少数人读书,读书的时间不长,学习的是四书五经。这些和我们的高考相比,大巫见小巫了。高考竞争压力远远大于古代,学习的内容远远大于古代,投入的精力更不用多说,不是一个人的精力,是全家的精力都放在里面了。所以说,按照秀才的水准,600分绰绰有余,考600分所用的功完爆秀才。


至于举人,650的水平,也就是985水准,其实也够了。985水平的学习能力,在古代考举人应该是没有难度的,举人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

另一个进士,我觉得就不是700分可以比拟的了。进士得有真知灼见,不仅仅考察学习的能力,还考察实际的能力和见解。700分里不乏下死功夫的人,中进士还是够呛的。按照唐代的标准,不仅文采风扬,字迹工整,而且还要求相貌堂堂,颜值爆表,不是700几个数字能够说明的。



所以说,秀才,举人不如600分和650分,但进士不是700分能单方面比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