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151個社區後,一名90後防控幹部的戰“疫”隨想

編者按:作為北京市社區防控組的工作人員,大年初一,北京市黨建研究所的90後幹部陳闖逆向而行,返京衝在社區防疫一線。截至3月8日,他一共走訪了151個社區(村),撰寫了大量的調研數據,為社區疫情防控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工作參考。40多天的超負荷戰鬥後,他這樣記錄著自己的思考與感受——

1月20日,鍾南山院士提出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現象。在此之前,我對疫情都是持審慎樂觀態度的,一來認為國家有非典時期積累的寶貴經驗,二來認為只要找到並切斷傳染源、全力救治患者即可。而此時春運已經開始10天,在攜程發佈的《2020年春運旅客出行趨勢報告》中,武漢位列春運第三大中轉城市、節前一週第九大人口遷出城市。帶著深深的憂慮,我於1月22日踏上返鄉的歸程,沒有想到的是3天后我便回到北京,作為市社區防控組組織指導組的一員,加入到抗擊疫情的大軍中來,現將工作之餘的思索記錄如下。

走訪151個社區後,一名90後防控幹部的戰“疫”隨想

陳闖在豐臺區的城鄉結合部調研社區防控情況

“最開心的時刻是聽到基層書記反饋問題得到了解決”

社區疫情防控要不斷增強工作指導的科學性、預見性、針對性

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離不開領導機關的科學指導。工作指導方法對路,就會事半功倍;反之,則會事倍功半。疫情發生之後,整體感覺中央對於各地疫情防控的指導有三個維度:一是對處於疫情“風暴眼”中的湖北、武漢,直接派出中央指導組前去督導、指導、督察。二是對於關係全國疫情防控全局的北京,黨和國家領導人多次深入一線調研指導,提出“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防控策略,建立首都嚴格進京管理聯防聯控協調機制。三是對於其他地區,依據疫情嚴重程度,以縣級為單位劃分為低、中、高風險地區,分級分類精準施策。

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做好社區疫情防控指導尤為重要。一個多月來,明顯感覺工作指導是直奔防疫一線、直奔問題而去的。每天派出機動力量深入全市各個小區、平房院落,能糾正指導的現場糾正指導,一時解決不了的立刻傳給後方,結合形勢發展推動形成新的工作參考措施,最開心的時刻莫過於聽到基層書記反饋問題得到了解決。但首都防控工作容不得半點鬆懈,下一步應當充分吸收中央指導各地防控的經驗,不斷適應社區防控特點完善工作指導方式,統住統好各項工作,防止“常規性的工作突擊幹,突擊性的工作經常幹”,把功夫下在周密計劃上,避免朝令夕改;應當加強工作預見性,不讓浮雲遮望眼,對於苗頭性傾向性問題做好充足預案,防止出臺急就章式的措施;還應當用好大數據,針對各區防控情況,有側重地進行指導,該派駐的派駐、該重點支持的要重點支持。

走訪151個社區後,一名90後防控幹部的戰“疫”隨想

風雪之中,堅持查訪群眾反映的防控措施不到位小區

“值守點的鮮紅黨旗和黨員先鋒崗標識讓我莫名安心”

社區疫情防控必須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

1月28日以來,我一共走訪了151個社區(村),最突出的感受就是這次疫情防控,基層黨組織挑起了大梁、黨員幹部經受住了考驗,黨群關係和幹群關係得到了昇華。

全市共有3231個社區、3891個村,守住這7122個陣地就能有效切斷疫情在首都擴散蔓延的渠道,而使每個陣地都變成堅強戰鬥堡壘的關鍵就是要有黨組織駐紮。因此,每當我看到值守點位上的鮮紅黨旗和黨員先鋒崗標識,都會感到莫名安心,這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諾——“中國共產黨,始終在你身邊。”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無數共產黨員正在像革命戰爭年代衝鋒陷陣那樣衝在戰“疫”第一線,而這也正是我們的事業無往而不勝的關鍵所在。

調研中發現,黨建引領疫情防控在社區和村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是各類防疫力量都以社區(村)的黨組織為核心,在黨組織的統籌領導下開展值守、排查、保障等工作,黨組織的威信得到極大提升。個性則是防疫力量的構成有了較為明顯的分野。疫情初期,社區的防疫力量主要是“兩委一站”和物業的工作人員,後來逐步吸收下沉幹部、在職黨員、居民志願者和駐區單位的力量,更多體現共治的色彩。

比如,豐臺區豐臺街道豐管路社區黨委為了做好前泥窪開放式平房區的防控,動員產權單位恆聯公司把該區的開放區域通過砌牆進行物理封閉,並組織下沉幹部、轄區權金城公司的保安在大門值守,有效實現了封閉式管理。農村則比較充分地發動了群眾,依託本村村民在村口值守、依靠房主對居家觀察租戶進行監督和保障,更多體現自治色彩。村民表示,“都是心甘情願出來站崗執勤,說白了也是為了保護家裡妻兒老小,肯定盡心盡力。”疫情防控就是戰場,必須選擇最趁手管用的武器。

這種分野啟示我們,黨建引領首都基層社會治理在社區和農村要有所側重,不搞一刀切、不玩文字遊戲。社區要毫不動搖地發揮黨建工作協調委員會的作用,不斷擴大覆蓋面,構建起真正有效的社區治理共同體;要做實社區六大委員會(北京市居(村)民委員會設立共建共治、治安和調解、公共衛生、社會福利(老齡)、文體教育、物業管理等下屬委員會),讓各個委員會成為培養群眾自治意識和自治能力的孵化器;加強“紅色物業”建設,不過度過快追求業委會的組建率,切實做到成熟一個組建一個。農村要重視法治、德治與自治的有機統一,防止把自治演變成治他的工具;要加強村民自治與政府治理之間的良性互動,提高政策備案和法律諮詢意識,避免再出現“不讓進村”式的問題。

走訪151個社區後,一名90後防控幹部的戰“疫”隨想

2月29號下午4點,結束一項專項調研任務的陳闖跟社區借了熱水,匆匆吃上午飯。調研在外,他和組織指導組的其他同事都是自帶泡麵解決吃飯問題。

走訪151個社區後,一名90後防控幹部的戰“疫”隨想

查看社區夜間防控情況時,陳闖會直接在圖片上做記錄,夜查完回家已是凌晨

“最感動是社區工作者默默付出承受”

基層幹部真是好樣的,真需要更多關心關愛

疫情防控是一場持久戰,首都廣大基層幹部已經在一線連續奮戰40多天,他們是時刻面臨病毒感染風險的逆行者、是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之一,受他們的啟發,我把微信個性簽名修改為“我們不知道病毒藏在哪,能做的就是儘可能把你藏好。”我喜歡與他們打交道,每次到一線與他們交談都能感受到蓬勃向上的朝氣。

時常在想,是什麼支撐數以萬計的社區幹部舍小家為大家,心甘情願、義無反顧、無怨無悔的投身抗“疫”戰場,僅僅是把它當作一份職業嗎?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調研指導疫情防控工作時指出,要以疫情防控工作成效來檢驗和拓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成果。看到新聞報道時,我正在朝陽區六里屯街道八里莊南里社區調研,服務站站長辛竹表示,“我願意用我的生命保護群眾的生命,這就是我的使命。”

社區幹部也有家庭,有的擔心傳染給家人,就選擇吃住在社區;社區幹部也有感情,被誤解受委屈會傷心難過,但只有組織部“孃家人”來了才傾訴出來,訪談中遇到五位說著說著眼眶就溼潤了的社區幹部,我心疼他們;社區幹部也需要休息,市裡一直通過各種措施為他們爭取輪休的時間,但有一個群體卻遲遲不願下火線,就是社區(村)黨組織書記。每到一地,我都會問起這個事,但書記們都表示,“讓社工們休了,我不能休,一閉眼就是疫情這些事,讓我在家待著我也待不住。”我們是幸運的,擁有一大批這樣的基層幹部,因此決不能讓他們流血流汗又流淚,要謀劃好激勵保障措施,讓基層幹部知道黨和政府惦記著他們。



版式:林苗苗

監製:李愛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