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要嫡長子繼承?

跋山攝水


其實啊,最開始不是這樣,在商朝時期,實行的是爹死了,兒子繼承,哥哥死了,弟弟繼承的制度,官方說法是:

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主要還是實行的兄終弟及制度。

直到了周朝初期,嫡長子繼承製才正式被周公旦確定下來,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是啥意思呢?就是說呀,必須是原配老婆,也就是正室生的大兒子才是繼承人,不管他是不是聰明,是不是賢能,哪怕是個傻子,那也是他的,其它人都不能搶,搶了就犯法。可是如果妃子啊,貴人啊,先生了兒子了怎麼辦,那也不行,雖然排行老大,可你不是正妻,不是原配,不是皇后,肯定沒你的份兒。

可是這裡肯定有特殊情況啊,大兒子沒了,可以給老二啊。但是有時候雖然老婆多,兒子不一定多,那假如沒有兒子呢?那沒辦法了,只好退而求其次,要麼過繼一個兒子,要麼讓給人家地位稍微低點的,肯定不能從外面抱養一個外姓的,那不是絕對不可以的。

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肯定自有它的道理!

首先,為了政治穩定。兒子繼承不是天經地義嘛,而且根正苗紅啊,別人能說什麼,辛辛苦苦攢下的基業,誰也不能傻傻給了別人,當然,除了三皇五帝,那是聖人,沒辦法比,咱不去抬這個槓。

其次,為了掌控資源。既然是繼承,那官位,財產啊都是你的,別人稍微給點就行。所以很多皇帝的親弟弟,叔伯弟兄,都被分封到外地去了,這些人以後也是他們的大兒子繼承他們的爵位。這樣一來,大部分的資源都在一個兒子手裡,容易控制局面,有效利用資源。否則都分出去了,豈不是越分越小嘛,到最後就沒了,那不是敗家嘛!

當然,民間還有一些其它說法,比較流行的就是,老大通常憨厚老實,老二通常惹事生非。這個嘛也有道理,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週圍的人,誰是老大,看看他是不是老實巴交的,嘿,別說,還真是。那江山社稷交給一個穩重的人不是挺好嘛,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這麼想的。

可是兒子們不一定同意老爹的想法,歷史上真正按照這個規矩繼承皇位的也不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成祖朱棣啊,唐太宗李世民啊那可都是動了刀子殺了親侄子親兄弟才有皇位的!明朝還算好的,除了朱棣,其它還都很照規矩辦事,清朝就完全不在乎了,清朝從雍正開始,實行的是

密詔立皇儲,其實就是遺囑。皇帝死之前只有他自己知道,其它人誰都不知道誰是繼承人,一定程度人避免了兄弟間的廝殺。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歷史長河匆匆已去,現代社會更注重人才,誰是人才,誰就有機會飛黃騰達。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那必須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