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在一次夏令营的活动中,7岁的夏夏引起我的注意,从见到她开始,她手里就一直抱着一个小海豚,不时的亲亲摸摸,后来在聊天中才知道原来小姑娘只要是出远门就都会带着她的小海豚,几乎形影不离。

“洪荒少女”傅园慧每套衣服都会挂着一根红带子,无论是睡觉,还是运动,又或者去训练,她都会将她带在身边,还给他取了个可爱的名字叫“摸摸”。爸爸说她从小就一直带着,一直到现在,很多人都说已经22岁的傅园慧这样的行为显得太过幼稚,都是爸爸太宠的原因,事实上很多孩子都有过安抚物依恋的经历。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安抚物的作用是什么?

安抚物顾名思义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的物品,常见的以毛绒玩具,毯子类的居多,UU小时候2岁左右的时候有个毛茸茸的毯子他特别喜欢,只要是在外面过夜就一定要有这个毯子盖在身上才能睡着。那么安抚物对孩子为什么如此重要,他有什么作用呢?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1、给孩子带来安全感

安抚物在某种程度上就像孩子的一个朋友,当孩子离开爸爸妈妈的时候,他的柔软和陪伴能够带给孩子除了爸爸妈妈之外的安全体验,有研究表明,当孩子在遭遇突发或者重大危机事故的时候,有安抚物陪伴的孩子内心的伤痛更容易被治愈。

傅园慧在一次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被问到为什么要一直挂着红袋子,爸爸说那是一条小毛巾,因为傅园慧从小就有摸毛巾的习惯,加上要离开家住宿在游泳队,所以她就一直带着,这样会让她有安全感。

同时安抚物能够寄托孩子的很多情感,当孩子感到害怕,孤独或者紧张的时候能够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重新感受到被爱和被接纳,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2、替代“重要他人”的部分功能

UU四岁的时候在商场碰到了一个毛绒玩具,他很喜欢,买回家后他给小猪起了个名字叫chick,没事的时候就和小chick一起玩,“小chick我们一起玩吧”;“我们一起睡觉吧”“妈妈你快给chick也盖上被子,小心他着凉了”仿佛chick就是他的小伙伴,有一次我在客厅听见和他和小chick对话,“chick你知道吗,爸爸很忙总是上班,妈妈整天也在忙我总是一个人,只有我们两一起玩”在UU 的心里chick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他喜欢他,离不开他,照顾他,和他聊天,陪他睡觉,让他觉得快乐和幸福。

重要他人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对孩子有着重要的意义,最早成为孩子心中重要他人的大多是父母,其次是其他照料人,例如祖父母,外祖父母,再就是朋友,虽然安抚物不能像父母那样给孩子反馈,但是他却可以做到百分百的接纳,这样的接纳也能够给孩子带来安全感和归属感。

3、从自我意识到他人意识的过度

儿童心理学家D.W.温尼科博士说:孩子的安抚物是孩子接触世界的一个良好过度,可以帮助孩子从全身心的依赖妈妈,顺利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人。

孩子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除了妈妈还有其他人,自己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会和很多人一起学习生活,这个过程需要去关注别人的感受,照顾别人的想法,但是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孩子的发展是个持续的过程,孩子从自我意识到他人意识,从依赖到独立,需要一个过程,安抚物能够带给孩子依赖和安全感,因为这份依赖和安全感孩子才能更有勇气和别人一起。既弥补了孩子在离开父母后的安全感缺失,也给孩子提供了独立于世界,参与社会工作的心理营养。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孩子为什么会需要安抚物?

面对傅园慧的特殊癖好,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就不能拿掉那块红袋子,22岁的姑娘总是随身携带一根红带子,在很多人看来都是非正常的行为,就像那个7岁的孩子如果上了初中高中也还依然带着自己的小海豚,大家也会有同样的疑惑,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析爱孩子为什么会需要安抚物?

1、安全感缺失

一般孩子会在3-5岁左右因为心理能量的发育,开始变得独立,自主,向外探索,喜欢交朋友,性格也开始变得开朗,所以对于安抚物的需求就会降低甚至消失。但是还有一部分孩子因为成长发育过程并不是非常的顺利,所以到了五六岁甚至更大的年纪依然需要安抚物。

安抚物的出现说明孩子内在安全感的缺失或者不足。这里并不是说父母不能给孩子安全感,而是孩子内在的安全感没有完全满足,或者生活中有让她觉得不安全的一些因素,比如爸爸妈妈常常突然不见了,照料人频繁的更换,孩子的需求不能及时满足,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紧张和不安等等这些因素都会让孩子对安抚物产生持久的依恋。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2、缺乏社会支持系统

当孩子对安抚物产生依恋,说明在生活或者工作中没有找到能够让他产生情感寄托的人,换句话说当孩子有压力,有痛苦,有困难,有挫折的时候没有人倾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支持系统。

社会支持系统:指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获得的来自他人精神或者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援,对孩子来说这里更多的指的是精神上的。

前面那个7岁的小女孩,妈妈在前两年生了一个弟弟,最开始她很渴望弟弟的到来,因为会有人陪他玩,但是自从弟弟出生妈妈对她的陪伴就变得越来越少,生活和学习中遇到问题她想告诉妈妈,但是妈妈要上班,还要照顾弟弟,晚上回来也很少陪自己,她说了妈妈也是一两句的说教和指责,爸爸更是经常不在家,晚上回来的时候,他常常已经睡着了。

她不知道有谁可以帮她解决她的烦恼,每当她难过的时候,他就和自己的小海豚在一起,这是妈妈在她5岁生日的时候买给她的,她最喜欢的玩具,她的难过和伤心都会告诉她,每次和她的小海豚聊完天她的感觉就会好起来,所以她越来越离不开她。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父母要不要强行帮孩子戒掉安抚物呢?

建议是不需要。

刚刚我们分析孩子对于安抚物的依恋是因为安全感的缺乏,孩子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除了父母家人的原因,朋友,同伴或者老师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当无法从父母或者其他人那里获得足够的安全感,安抚物就成了孩子最重要的情感寄托对象,能够带给心理上的满足。

如果强行戒掉,孩子的安全感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心里上的压力,带来情绪上的焦虑和紧张,从而出现其他的替代行为,比如咬指甲,铅咬笔等类似的方式,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父母这时候可以做些什么呢?

1、多陪伴,尽可能的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安抚物对于孩子更多的是情感的依赖,也说明孩子内在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傅园慧因为从小就吃住在游泳队,缺少父母的陪伴和爱,没有父母的陪伴,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和情感就很难建立。而7岁的小女孩因为弟弟的诞生,自己的情感无法得到爸爸妈妈的关注和理解,内在的情绪也无法得到及时的疏导,归根结底都是父母的陪伴太少。这份缺失的爱会让矮子一直试图寻找爱。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2、多社交,多交朋友

最近这段时间孩子待在家里,父母纷纷反映孩子对于手机的依恋程度高了很多,UU也不例外,下午的时候就带孩子出去玩,刚好碰到同学,刚开始两个孩子的状态都很迷离,但是慢慢的两个人开始打开自己,从开始的尝试到合作争执再到后来的心照不宣,整整3个小时的玩耍,孩子们仿佛变了一个人,有看到了往日的宁静与渴望。

人是社会性的,社交和朋友对孩子有着重要的意义,父母一定要多带孩子参与社交,引导孩子社交,教给孩子社交的技能,当孩子每天都能和不同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内心的情感需求能够得到满足,对于安抚物的需求自然也就降低很多。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3、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爱好

在工作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孩子”这些孩子有个共性就是兴趣单一,大都除了学习没有其他兴趣爱好,而那些心理健康的孩子,也同样有个共性就是她们的兴趣爱好广泛,大都有一两项擅长的运动项目,或者自己独特的兴趣爱好。

两个同时缺少父母关爱的孩子,因为兴趣的原因,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表现也将截然不同,一场球赛可以让原本积压的负面情绪得到有效的释放和缓解,而没有兴趣爱好的孩子,这份负面情绪带来的不安和压力会让原本就缺乏安全感的孩子雪上加霜。


7岁女孩出门要随身携带“小海豚”,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吗,不一定


引用亲密育儿倡导者西尔斯医生关于安抚物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The most secure children I've ever seen are those who are not weaned from any object or person of attachment before their time. Allow her the luxury of her soft friend. Don't worry; she is unlikely to drag it down the aisle on her wedding day.

我见过的安全感最强的孩子们,在他们认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前,都有他们内心所依附的物或人。让孩子们拥有他们柔软的朋友吧。别担心,在她出嫁的那天,她不太可能带着它走过婚礼的殿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