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62年,乾隆為何會與緬甸開戰?以當時清朝強大綜合國力又為何會鎩羽而歸?

聚焦歷史記錄


總體評價乾隆帝,他重視文化典籍的修撰,下令修葺皇家園林,中西方建築風格並存的藝術瑰寶,多次派兵平叛,維持了政權的穩定,然而有心的讀者會發現,乾隆帝的性格比較執拗和偏激,從英國使節馬噶爾尼訪華這一外交事件就能看出,乾隆帝是“天朝上國”的美夢製造者和宣傳者。乾隆帝喜歡面子工程,哪怕外國的炮器槍械再新奇,對乾隆帝來說,也只是些“洋人造的小玩意”,直至後來的近代史用血淚告訴我們,落後就要捱打。

歷史也不是沒有甩過乾隆帝一記響亮的耳光,公元1762年到公元1769年之間的清緬戰爭,就充分證明了乾隆帝的軍事戰略的保守和自大,然而“心態良好”的乾隆帝,也向我們證明了一點,天朝上國的皇帝是不屑於和蠻夷爭鬥的,只要得到蠻夷口頭上的承認就夠了。

一、清緬戰爭的起因:緬軍犯境,野心顯露無疑

18世紀的緬甸迎來了緬甸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即貢榜王朝,新生的王朝總渴望著開疆闢土,挑戰老舊的權威和組織,在征服緬甸全境後的貢榜王朝,決定將手伸到中緬邊境,強迫雲南境內的土司交納錢糧。這些被壓榨索取的土司自然不肯屈服,他們決定聯名上告朝廷,希望乾隆帝能夠派兵出境,震懾一下囂張跋扈的緬甸軍隊。

起初乾隆帝全身心地將精力投入到平定準葛爾一事上,無暇顧及南部邊境的緬甸問題,地方官府為求安定,採取安撫妥協的應對措施,默許緬軍在邊境胡作非為,直至事態愈發嚴重到地方官府不能控制的程度,恰好乾隆帝解決了準葛爾的叛亂問題,於是騰出手來解決清緬日益激化的衝突和矛盾。公元1762年,緬甸出兵攻佔清朝境內的部分城寨,土司和礦場組織的地方武裝,予以沉重的反擊,其中一座礦場的礦長更是直接帶領武裝隊伍越江撲殺緬兵,然而持綏靖態度的地方官府,害怕事態再次升級,竟然以礦長不聽指揮、擅自出擊,有領功之嫌而將其處死。

得寸進尺的緬兵認為清軍不敢與其作戰,野心變得越發膨脹,直接入侵“車裡”這塊富饒肥沃的地方,搶掠錢糧、俘虜民眾,打算作為之後與宿敵暹羅交戰的後勤保障供應地。

二、清緬戰爭過程:清軍戰爭中弊端叢生,像極了越南戰爭中的美國

1、選才不當,早期文臣當武官用

好面子的乾隆帝,不能忍受緬甸挑釁大清國威的舉動,一場以冷兵器為主、熱兵器為輔的戰爭就此打響,這場戰爭反反覆覆,幾經周折,最後延續了七年之久。

當時作為新任雲貴總督,掌管雲貴川各項事務的大臣劉藻,深知乾隆帝不再容忍緬甸的犯境舉動,連忙發兵圍剿緬兵,可劉藻畢竟只是翰林出身,潑墨作詩他在行,揣摩上意他拿手,但點兵作戰實在不是劉藻的強項,幾次的倉促作戰弄得劉藻滿鼻子灰,得到的都是緬兵自願放棄的地方,到頭來惹得乾隆帝大發雷霆。

本應前途光明的劉藻,想不到仕途就此折在緬甸身上,幾年後劉藻因心理壓力過大,加上屢次被乾隆帝訓斥,最終憂懼交加、自刎身亡。

2、乾隆驕傲自大,被眼前的蠅頭小利衝昏頭腦

清軍的第一次失利讓乾隆帝看透了平時指點江山、侃侃而談的翰林學士的無用,故而乾隆帝啟用深受器重的邊疆能臣楊應琚,將他由陝甘總督平調為雲貴總督,總攬對緬作戰的軍事行動計劃。楊應琚出身於漢軍正白旗,相比普通的漢族大臣,和乾隆帝的關係要更為親密一些,不失為乾隆帝的心腹愛臣。

作為聖上欽點的封疆大吏,楊應琚上任伊始,就迫不及待地下令派兵追討緬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清軍趁著緬軍退守境內的時機,接連佔領了緬甸屬內的兩大土司。久違的勝利衝昏了清朝官員的頭腦,得意洋洋的楊應琚口出狂言,聲稱緬軍不過是一群無組織的土匪,原本只是想給緬甸一點顏色瞧,不想大動干戈的乾隆帝,體內也逐漸催生了殺氣騰騰的好戰因子。

據說是因為乾隆帝當天翻閱了《明史.雲南土司傳》,史書對緬甸曾屬於明朝的記載,以及明軍屢次大敗緬軍的光榮戰績,讓乾隆帝覺得收服緬甸也並非難事,他對楊應琚唯一的傳達指示,就是在打敗緬軍的前提下,能少花錢就少花錢,能少用兵就少用兵。

乾隆帝大概不明白“此一時非彼一時”的人生真理,如今的緬甸早已今非昔比,清朝時期的緬軍自然要比明朝時期的緬軍強大許多,而包括乾隆帝在內的政權管理者,對緬甸的兵力數量和內部形勢一無所知,幻想著憑藉駐紮雲南的綠營兵,就能橫掃緬甸全境。

但大家應該都清楚,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3、欺上瞞下的心腹重臣,害怕降罪而謊報軍情

而在乾隆愈發驕橫的同時,得到乾隆帝鼓勵的楊應琚,心心念軍功嘉爵的軍隊將領,也早已被功名燒紅了眼睛,這一年的秋季,楊應琚集結約一萬五千兵馬,向緬甸全力進攻。

雖然緬軍此時正和暹羅激戰良久,但留守阿瓦城的緬甸國王孟駁並未慌亂,他一邊嚴令緬軍圍攻暹羅,一邊抽出一萬餘人的留守部隊,沿伊洛瓦底江逆流而上,同清軍發生正面交鋒。由於相當一部分緬軍裝備的是殖民性質的東印度公司生產的槍械,無論是射速還是火力,都要遠勝於紅衣大炮的清軍,儘管清緬雙方互有死傷,但清軍的傷亡人數遠遠高於緬軍方面。雖然清緬戰爭的走向對清朝很不樂觀,但楊應琚為首的主戰派大臣害怕乾隆帝降罪,不止一次地謊報軍情,明明是以兵力優勢逼退緬軍,明明是緬軍大部分主力留在了暹羅戰場,無心和數量龐大的清軍久戰,卻被楊應琚等人寫成捷報傳回京城。

最為離譜的是,楊應琚報來報去的殺敵人數,竟然達到了上萬人,可當乾隆帝打開作戰地圖的時候,發覺作戰地點大都是在雲南境內,明顯清軍的作戰形勢是被動作戰,怎麼反倒成了捷報頻傳?

回想平定準葛爾叛亂的時候,清軍大大小小交戰數百次,也才換得殺敵萬人的成果,楊應琚的奏報明顯摻雜水分,半信半疑的乾隆帝派侍衛福靈安前往雲南調查實情,這才戳穿了楊應琚偽造軍情、矇蔽聖聽的外衣。

怒不可遏的乾隆帝直接下令將遠在雲南的楊應琚逮捕入京,狠下心來將其賜死,然而此時的清軍綠營兵已然深陷重圍,出其不意的緬軍利用地形優勢,屢次切斷清軍的後勤部隊,致使清軍潰敗而逃。

4、之後選用了實力名將,卻因水土不服慷慨赴死

有了劉藻、楊應琚的教訓,乾隆帝索性連漢臣也不信了,直接讓滿洲旗人新秀明出任雲貴總督,旨在穩定雲南動盪不安的局勢,可惜得了便宜的緬軍頗為識趣地打道回府了,帶走了大量錢糧不說,還順利攻克了暹羅的大城。

前兩次的失敗,讓乾隆帝意識到單憑綠營兵難以打敗緬軍,本來乾隆帝都制定好了佔領緬甸後的部署計劃,哪知竟是楊應琚欺上瞞下的假捷報,讓乾隆帝氣不打一出來。儘管如此,乾隆帝和他的親信大臣依舊盲目樂觀,認為緬甸主力區區幾萬,大清輕而易舉就能滅了緬甸,於是對緬甸的第三次征戰又提上日程。

這一次的領頭人是新疆平亂成長起來的悍將明瑞,這一次乾隆帝不惜調出三千滿洲兵,即清軍的嫡系部隊,表明誓要打敗緬甸的決心,揚一揚大清的國威。遺憾的是,這不是新疆的戈壁險灘,而是雲南的溼熱雨林,水土不服的明瑞遇上了活學活用的緬軍,原本抱著輕視態度的明瑞同樣吃了癟。堅守不出的緬軍,採用騷擾作戰的方式將清軍打得苦不堪言,連身為主帥的明瑞都不幸陷入重圍,自知不敵的清軍北路統帥額爾登額,始終不敢出兵支援。性情剛烈的明瑞自縊身亡,消息傳到京城時,乾隆帝震怒異常,直接派兵將額爾登額押入京城,處以磔刑(一種分裂肢體的酷刑)。

三次失敗讓乾隆帝對緬甸有了深層次的瞭解,好面子的乾隆帝將緬甸送來的求和文書賭氣般地擱置一旁、置之不理,同時乾隆帝思考聯合暹羅共同夾擊緬軍的想法,效仿當年的漢朝聯合大月氏。

三、清緬戰爭結局:權衡利弊,最終議和妥協

但直到此時,乾隆帝才得到了暹羅滅亡的消息,不過乾隆帝並不打算偃旗息鼓,而是蓄勢待發,並說道:“堂堂大清勢當全盛,殄此醜類,於力有何不給,而肯效掩耳盜鈴,恬不為恥耶”。

而這一次的主帥是乾隆帝的小舅子富察.傅恆,連續四次的出征,消耗的不僅僅是清軍戰鬥意志,還有繞不開的錢糧問題,內地士兵來到溼熱的雲南邊境,因水土不服患病的人數,恐怕要高於戰爭的傷亡人數。

清緬戰爭的第四次交鋒,勉強為乾隆帝掙回了點面子,縱使清軍因後勤限制,出征人數比起計劃人數倍減,但憑藉數量優勢還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考慮到緬甸的體量問題,清軍將領和緬軍統帥自作主張,決定私下議和停戰,雙方各自退回邊境。公元1788年,年近耄耋之年的乾隆帝收到了緬甸的納貢表和名義上的臣服,實際上只是緬甸國王出於應付周邊勢力的考量,權衡再三不願得罪地大物博的清朝,主動提出臣服,賺一筆清朝豐厚的回禮和貿易優惠的待遇。

七年的清緬戰爭大約消耗上千萬兩白銀,相當於國庫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清緬戰爭表面上看清朝掙回了面子,實際情況卻是緬甸得到了大量的財物。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有點像北宋和西夏的關係,花錢買個老大的名號,私底下給小國送錢。

比起漢朝、唐朝那種萬國來朝的景象,乾隆帝終究是見識不到了,這位執拗狂傲的皇帝,退位時都戀戀不捨地抱著傳國玉璽,曾經的清緬戰爭在他九十年的歲月裡,估計已經是段很模糊的記憶。


夏目歷史君


沒錯,1762年確實發生了一場教科書從來不提的戰爭,叫做清緬戰爭。

為什麼教科書從來都不提,因為一直以來,他們對清朝的定義,是1840年之前中國都很強,鴉片戰爭才首嘗敗績,如果說早在鴉片戰爭前近80年,大清國已經被緬甸這樣的熱帶國家打敗,這個牛皮還怎麼吹?而且,當時的緬甸,還在和泰國進行另外一場戰爭。換句話說,緬甸是一頭打泰國,一頭打清國,而且最終清國也沒撈到什麼好處?這樣的結果,你讓大清國怎麼講?

而如果直面事實,不給大清國留面子的話,實際上戰爭從1762年開啟之後,一直到1765年,都是緬甸連年入界騷擾,大清國居然沒有任何懲罰性反擊,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墨西哥人接連四年派軍隊入侵美國邊境,會有啥情況發生?

但是乾隆皇帝很寬宏大量,一直捱揍捱到1765年,緬人越發猖狂,一直入侵了當時的車裡土司、即現在的西雙版納,大肆搶錢搶人方撤退,而此時的雲貴總督居然向皇帝報告:"緬人望風遁走,清兵大捷"。

然轉眼,緬兵又來了,於10月以數千兵力,佔領了車裡土司衙署所在的橄欖壩,居然還發文給大清地方政府,說這裡,即車裡(西雙版納),俺收了。大清國自然不能再忍,立即派出大約600人的清兵援救,結果途中吃了緬兵埋伏,十多個清國大兵被殺,隨後緬兵就跑了。

於是乾隆帝震怒,立即派出“維持西南地方和平部隊“,據說有六萬人,檄文號稱"發兵五十萬,大炮千樽",攻入緬甸。他說,"緬甸明朝時尚在版圖之內,並非不可臣服之境",他還要求帶兵大將,儘量少花錢和少用兵就把事搞定。

應該說,清朝動兵的時機很好,因為這個時候,緬甸大部隊都在暹羅即泰國,留守國內的並不多。據說號稱有三萬,其實只有一萬人。但這一萬人,其實並不弱。為什麼?因為當時的緬甸人,已經從英、法在印度的東印度公司,買到了一些燧發槍(見下面),換句話說,這不是一場傳統的冷兵器戰爭。

結果清兵到了戰場,才發現對手武器的射速、火力、對環境的適應都遠勝自己。交戰4日,清兵傷亡很大,已經感覺挺不住,急忙求援,而官員卻以殺敵六千,取得大捷上報。

當然,清兵畢竟人多,緬兵佔上風,主力卻不在這裡。稍後在猛卯附近一場戰鬥中,清兵上報說殺敵四千,乾隆一看前後戰報,累計已經殺敵接近一萬,但問題是:“為什麼我軍節節勝利,打仗地點卻都在內地?”而這個時候,緬甸已經攻滅了暹羅國。

終於,乾隆忍不住了,他派出外戚親貴、曾參加過西北戰事的前任伊犁將軍明瑞,帶著被視為真正清國大軍的八旗兵攻緬。結果打到1768年2月,明瑞被緬甸人包圍,明瑞身受重傷,用盡力氣逃了二十多里,最終在一棵樹下自殺。

1769年,清軍再次南下,這一回帶兵大將,是傅恆。出發之前,乾隆還特意把自己用的甲冑贈給傅恆,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期望。而且這一次,動用了號稱5萬、實際有近3萬人的軍隊。但是,打到這年11月,勝利的消息依舊沒有到北京。再後來,報告說傅恆在前線染病臥床,雙方僵持不下,緬甸一方說要不咱別打了,議和吧!

最終,這場延續多年、花費清朝911萬兩白銀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你說清朝是輸還是贏呢?花了那麼多銀子,死了那麼多人,最終緬甸其實根本就沒有稱臣,沒送貢表(對大清而言,這個面子的東西最重要),回到北京的傅恆不久便病死。

當然,緬甸也不划算,本來可以一口吞掉泰國,但經過這一仗,給了泰國抵抗力量喘息的空間。不久之後,一個叫鄭信的泰國華人,擊退緬兵,重建暹羅。

要說最重要的,其實還是火槍。參加過清緬戰爭的將領,目睹敵人所持火器威力之大,覺得大清的火器太落後了,回國之後就向乾隆皇帝提議,要買洋槍,僱西方人來教咱仿製槍支。

乾隆咋說?騎射乃建州之本,用了火器,本來就已經有些懶惰的八旗兵,會更懶!

得!這911萬兩銀子、多年的仗,真是白打了。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鎩羽而歸?根據《辭海》的解釋,鎩羽而歸是比喻失意或受挫折而回。那麼換在清緬之戰當中,清朝是鎩羽而歸嗎?

完全不是,清朝只不過是沒有取得完全的勝利而已。實際上,清軍多次逼近緬甸貢榜王朝的首都阿瓦,並且把貢榜王朝打的開始衰落,如果貢榜王朝不及時求和就有被顛覆的危險。而且清緬戰爭清軍對緬甸的打擊導致緬甸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來對付清軍,還間接幫助了泰華鄭信復國。

實際上當時清軍遇到的最大的問題主要有兩個,這兩個問題都比較致命。

一是後勤補給問題。清軍屬於勞師遠征,深入敵方境內,導致清軍後勤給養必須要從國內輸入。但是緬甸北部的地形限制,導致補給效率非常低,畢竟那個年代沒有運輸機和直升機,一切補給都需要人力或者畜力走陸路運輸。

而緬甸無法正面硬抗清軍,而且緬甸也最為懼怕清軍的八旗兵,尤其畏懼八旗兵悍不畏死的血性。史載攻堅的時候,清軍當中的綠營兵往往因為緬軍抵抗激烈而畏葸不前,八旗兵卻能硬頂著緬軍的火力踩著戰友的屍體衝鋒。所以緬甸因為畏懼清軍,採取了偷襲清軍後勤、打游擊等戰術,導致清軍後勤極度匱乏。

二是清軍無法適應東南亞的熱帶叢林。清軍主要都是北方人,到了緬甸水土不服,導致疫病橫行。大量的士兵和騾馬倒斃,病死的士兵甚至佔到了減員總數的三分之二以上。所以,清軍的戰鬥力自然會降低,而且降的非常厲害。所以,清軍往往是不敗而敗,因為根本打不動了。

即便是現代化軍隊,面對熱帶叢林的時候也往往力不從心。比如,美軍就在越南戰爭當中吃過不少虧,即便是美軍擁有絕對的地空火力優勢以及空中運輸優勢。而且,現代緬甸軍隊在熱帶叢林當中的表現也非常差勁。所以,清軍的問題並非不能理解。

雖然乾隆也對戰爭的結果並不滿意,但是緬甸主動求和,乾隆也就坡下驢結束了戰爭,並要求緬甸十年一貢。

但是結局也並非不好,首先貢榜王朝由盛轉衰,如果不及時求和不是從內部被顛覆就是被清朝顛覆。因為清朝隨時還可以組織一支大軍進攻緬甸,而緬甸則不見得能抗住清軍多少次攻擊。其次,泰華達信復國,驅逐了緬軍。第三,中緬邊界走向確認。而且中國邊界還向緬甸深入了一部分,而且緬甸之後也無力侵擾清朝。

所以,戰爭結果只不過是清朝沒有取得完全的勝利而已,壓根就不是鎩羽而歸。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導語:乾隆與緬甸開戰有兩大原因。第一個原因:緬甸於乾隆二十七年也就是1762年發動襲擊,緬甸將軍率2000緬軍,入侵大清孟定和耿馬兩個土司的地盤,他們到處燒殺搶掠。由此導致了乾隆非常震怒,於是他決定出兵緬甸!第二個原因:大家都知道乾隆自稱“十全老人”更是自創“康乾盛世”,為了表現自己國力的昌盛,就發動了此次戰爭!


  • 據記載:乾隆從1762年到1769年七年時間裡,共發動了四次對緬甸的戰爭,每次都是以失敗告終,一共耗費了千萬兩白銀,也是使得清朝的國庫更加空虛!而且一點實際意義沒有!最後只是和緬甸簽署了停戰協議,雙方誰也沒有佔到便宜!甚至可以說,清朝一方的損失要多於緬甸。


  • 當時的清朝國力昌盛為何還是鎩羽而歸呢?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信息通訊不發達,所以時有發生假報誤報的事情。就包括乾隆對緬甸的戰爭,派去前線的大臣為了邀功,更是為了避禍,從來都是報喜不報憂,更是以逸待勞希望緬甸是攝於壓力,不戰而退,這樣回去可以領個空頭獎勵。就這樣前線的大臣利用信息通訊不便的條件,經過一層層的瞞報假報,乾隆一度甚至認為前線作戰很是順利,不日就可取下緬甸。在朝野更是誇誇其談,宣稱自己的任命是如何如何的英明。但就在乾隆沾沾自喜的時候,清軍又失敗了,最終的結局是主持這次戰爭的楊應琚被乾隆以欺君罔上之罪賜死了。
  • 從上可以看出,清朝時期大臣們都只是為了一己之私,沒有一個是真正為了國家而戰。更可以說是都是貪生怕死之徒,只知道寫奏章,報假信,矇蔽乾隆,最後導致在清朝的國力是緬甸數倍的情況下,還是以失敗告終。
  • 總結:乾隆可以說是在清朝最鼎盛的時期,前後7年,四次對緬甸用兵,結果反而損兵折將,堪稱一大敗筆,這足以讓乾隆蒙羞。直到18年後,當時的緬甸國王孟雲派遣使者與清朝議和,奉表納貢,雙方重新確立藩屬關係。雖然對緬之戰可以說是清朝的失敗之筆,但乾隆仍然將對緬甸的戰爭納入“十全武功”,實在是有些過分,也可以看出這位自稱“十全老人”的皇帝,是如何的自負!

  • 最後感謝大家耐心閱讀!有何不妥之處,歡迎大家留言交流!感謝。

十啞君侃談古今


吹噓自己為“十全老人”十次征戰勝利的乾隆,在乾隆三十年的清緬之戰中,被小小的緬甸狠狠的打了臉。堂堂的泱泱大國竟然打不贏一個小小的緬甸,乾隆真是丟盡了臉面,成了他人生中一大憾事!清緬之戰是雙方為了領土和資源所爆發的戰爭。

乾隆三十年之前,就是公元1765年前,緬甸的貢榜王朝對外擴張,當時緬甸攻打泰國,想吞併了泰國。打仗當然要花錢,緬甸就對身邊財大氣粗的清朝打起了主意,頻頻侵犯中國的雲南地區,掠奪當地的糧食,人口和財富,供緬甸對外戰爭的消耗,1762年緬甸更是直接出兵雲南明搶,當然也順便佔領一些清朝和緬甸有爭議的土地。小小的蠻夷竟然對泱泱大國頭上動土,還是對宗主國動手,乾隆當然不能忍了,必須幹掉緬甸才能保住清朝上國的權威。只是當時乾隆因為打準噶爾,花費了不少錢,還沒有恢復過來,所以生生忍了幾年的怒氣。在乾隆三十年也就是1765年,乾隆準備好了,派出大軍四次出擊緬甸,結果清緬之戰足足打了7年,結果就是清朝沒有取得完全勝利,某種程度上是輸了,最後大家握手言和簽訂了條約。



乾隆第一齣擊緬甸,派了兩萬大軍出擊,士兵都是漢人的綠營兵,乾隆覺得,打小小的緬甸,兩萬軍隊足夠滅掉緬甸了。結果就是主帥輕敵,被緬甸打的落花流水,傷亡一萬七千人以上,高級將領死了一片,總督因失敗自殺了。乾隆憤怒啊,實在沒面子,於是再集中三萬軍隊第二次出擊緬甸,結果這次還是因為輕敵,比上次還慘,敗的更快,憤怒的乾隆把主帥給賜死了。乾隆決定下狠功夫報仇,前兩次是綠營兵,第三次就派出八旗兵主力,這次應該沒問題吧!第三次派出大將明瑞,率領幾萬的八旗兵全力出擊緬甸,結果又是輕敵,被緬甸設計埋伏,慘遭重創,明瑞戰死。三次被打敗,乾隆實在是沒臉做人了,怎麼一個自己看不起的小小緬甸居然有這麼大能量讓自己灰頭土臉的,實在想不通啊!



想不通的乾隆決定使出吃奶的力氣,壓箱的實力,發動第四次進攻。這次乾隆派出最信任最得力的心腹傅恆掛帥,兵士蒙滿八旗為主,精銳是盡出啊,這次一定能幹掉緬甸了吧!這次進攻前期還是不錯的,雙方都主力上陣,戰況異常激烈,只是由於清軍軍中爆發傳染病,加上緬甸軍隊火器厲害,大家僵持不下,最後雙方都不想打下去,於是緬甸求和,最終清朝和緬甸簽訂合約,戰爭結束,緬甸繼續認清朝為宗主國,清朝收回一些爭議的領土,乾隆算是找回了一點顏面。



清朝為什麼沒有打贏緬甸,原因有多方面的。緬甸地形複雜,氣候潮溼,清朝的騎兵發揮不出來,清軍都是北方士兵不適應緬甸潮溼的環境,弓箭和火器也是受到影響,加上主帥輕敵,打贏不了也是正常。最重要的事清朝在火器上的落後是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當時清軍是有火器的,不過是一些火繩槍,而緬甸軍隊的火器是購買自英國東印度公司的燧發槍。燧發槍比火繩槍領先一代,火繩槍遇上雨水就點不著火繩,也就用不了,而燧發槍就算下雨,一樣沒事能開槍,燧發槍比火繩槍速度快,射程遠,這種落後導致清軍對上緬軍時往往很吃虧,打不贏也就很正常了,如果不是清朝體量更大,最後勝利的也許就是緬甸了。通過這次戰爭,傅恆就勸說乾隆要重視火槍的運用和製造,可乾隆卻熟視無睹,讓清朝錯過了追上西方國家的機會,未來清朝被列強入侵,就是靠著火槍火炮厲害!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乾隆二十七年,清緬戰爭爆發,按照一般邏輯,以清朝的體量和綜合國力,收拾區區一個位居中國西南邊境的緬甸,完全不在話下。更何況,在清緬戰爭爆發之時,清朝正處於最鼎盛的康乾盛世時期。然而,這場戰爭的結果卻出人意料,清王朝不僅沒有以摧枯拉朽之勢打敗緬甸,反而多次遭到慘敗,更受到了19,000人的巨大傷亡。

最終,這場戰爭於乾隆三十四年以議和藉口停戰,實力強盛的清軍竟然慘遭戰敗。其實在戰爭爆發之前,清朝廷與緬甸的邦交關係處於緩和狀態,那麼,乾隆為何會在1762年選擇對緬甸開戰?實力強大的清朝為何又在這場戰爭中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

清緬戰爭形式圖

乾隆對緬甸發動戰爭,其原因在於軍機大臣劉藻的奏章,劉藻在奏章中寫道,西南邊境有緬甸莽匪入侵,這些人野性難馴、擾害邊境,不是清朝廷法則。所以,乾隆便下令,讓劉藻調兵剿匪,務必要讓這些匪徒根株盡絕。但是清朝邊境官吏在上報邊境莽匪一事上,其實對皇帝有的刻意隱瞞之舉。當時緬軍所騷擾的主要是一些邊吏土司,這些土司被緬軍侵擾追索“花馬禮”,他們敢怒不敢言,一直在私下裡秉持著“以清為父,以緬為母”的政治態度。

清軍出征緬甸

所以,這些土司在成為清朝內地土司的同時,又無法徹底擺脫緬甸控制。因此,他們在上報劫掠事件時,只能故意隱去緬軍索要花馬禮這種涉及政治問題的信息,以免清朝廷追究自己歸屬於兩國的問題。這種錯誤的奏章,讓乾隆誤以為是緬甸境外的賊匪一直在侵擾邊境,而非緬甸新王朝的軍隊。由於上奏信息偏失,讓乾隆對於局勢作出了誤判,起初,乾隆只是當初將此事當成了一場普通的剿匪,而非兩國之間的戰爭。

乾隆劇照

正因如此,乾隆才派出了一介書生、並不知兵的劉藻負責此次征剿事宜,這也為後來清軍戰敗埋下隱患。劉藻雖擔任雲貴總督一職,但是他只是一個書生將兵,根本不懂得如何作戰。除此之外,當時與緬軍交戰的雲南軍隊組成,是軍紀鬆弛、欺瞞矇混習氣嚴重的雲南地方綠營兵。這支軍隊在清軍戰鬥力中相對較弱,再加上當時的統帥又不懂兵法,這讓清軍與緬軍交手之時處處敗績。不僅如此,為了粉飾太平,不遭受朝廷怪罪,上報乾隆的奏章又處處言勝,這讓清軍在這場戰事中一直處於非常被動的狀態。

傅恆劇照

後來,戰敗的劉藻革職自殺以後,陝甘總督楊應距、雲貴總督明瑞,以及乾隆的心腹重臣傅恆都接手了此次戰爭,清王朝三次出擊,動用精銳部隊6萬多人,那麼,清軍為何還是落得一個鎩羽而歸的下場呢?造成這種慘烈局面的根本因素,就在於當時緬甸所使用的大量西方洋槍洋炮。

當時清軍實力確實不弱,但是從武器裝備而言,緬軍絕對要勝於清軍一頭。緬甸新王朝的軍隊在統一緬甸的過程中,得到了歐洲國家的武器支持,這些裝備著西洋槍炮的緬甸軍隊,讓清軍遭受了極大的傷亡。而乾隆年間清軍手中所使用的武器,仍然是一些老式火器,清朝在裝備上吃了血虧,又不可能在短短几年的時間內趕上西方的軍火器發展,所以,清軍也只能選擇鎩羽而歸這條路。


鳶飛九天2018


清朝與緬甸的戰爭,總體而言,清軍表現的還可以。不僅阻止了緬甸吞併泰國,一統中南半島,成為威脅中原王朝的力量,而且還拖垮了緬甸。只是由於連續幾任清軍統帥對緬軍都沒有予以足夠的重視,盲目自大。再加上緬甸的惡劣氣候讓清軍忍受不了,這才導致清軍沒有達到乾隆皇帝的戰略預期。


乾隆皇帝繼位之前,由於清朝和緬甸東籲王朝都有一攤子爛事要處理,所以雙方關係一直都還湊合,大致上維持了一種和平局面。

不過當時間來到公元1752年,隨著緬甸貢榜王朝建立,緬王囊陀基頻繁在中緬邊境無端找茬,清朝與緬甸的和平局面便被打破了。

面對緬甸的挑釁,乾隆皇帝因為忙於調兵攻打準噶爾,不想雙線開戰,因而他便給雲南官員授意,讓他們自行妥善解決。當時連續幾任雲貴總督秉承上意,奉行綏靖政策,不敢擅開邊釁,清朝也就這麼忍了十年,雲南的武備也這麼荒廢了十年。

公元1762年,清朝徹底平定準噶爾,終於從西北脫身,再加上當時緬甸貢榜王朝在邊境咄咄逼人,激怒了乾隆,於是乾隆皇帝便在當年下旨,對緬甸開戰。時任清朝雲貴總督劉藻收到上諭後,不敢怠慢,迅速調集兵馬對入侵的緬軍進行了反擊。

按照劉藻的設想,緬軍都是烏合之眾,只要天朝大軍一到,渣渣們自然繳械投降。

但是戰爭的結果讓劉藻丟臉丟到了家,雲南綠營兵荒廢了十年,戰鬥力簡直低到了讓人莫名其妙的程度。幾千人追擊幾百緬軍,除擒獲五人外,別無戰果。並且就這五個俘虜還不知道是不是在路上隨便找來的替死鬼。

劉藻知道這個戰績拿不出手,就給乾隆謊報了戰功,說自己取得大勝,緬甸撮爾小邦不敢再犯我天朝。乾隆本來也沒太在意,覺得緬甸不算什麼難對付的敵人,他對劉藻的奏報因而也沒太在意。

然而現實再一次打了劉藻的臉。由於緬軍根本沒有損失,並且緬軍上一次犯境,有了一些經驗,所以過了幾個月,當緬軍再次來襲時,清軍又是一毛一樣,幾千人追擊,結果一個俘虜都沒抓到。

就這樣,連續“玩”了清軍幾次後,緬甸軍也算是看穿了清軍的虛弱。於是又過了幾個月後,緬軍搞了個大事件,派出了一支幾千人的部隊,直接殺到了清朝雲南省腹地的思茅縣(今天的普洱市)。


丟失領土這在清朝是殺頭大罪,劉藻看見這事鬧大,他要掉腦袋了,於是他急忙令數千綠營兵前去圍剿,收復失地。然而還是老問題,清軍戰鬥力不行,並且缺乏反游擊戰的經驗。這導致清軍與緬軍交手後,陷入了貓捉老鼠的遊戲。

緬軍這隻老鼠把清軍這隻貓耍得團團轉,最後成功退到邊境。臨退回緬甸之前,還設了一個埋伏,殲滅了一百多清軍。

此前清軍沒有損失,即便沒有戰功,劉藻都還能自己兜著,但現在損兵折將,這事他兜不住了。所以消息很快傳到了北京,把乾隆皇帝氣的要死,下旨將劉藻降職(劉藻降為湖北巡撫,後來因自責而自殺),並隨即派遣陝甘總督楊應琚到雲南接替劉藻。



楊應琚跟劉藻是一個德性,他到任後,連基本情況都沒摸清楚,天真的以為只要天朝大軍一到,緬軍自然會投降。再加上當時緬軍主動撤退了,清軍陸續收復了失地,雲南諸多地方官員被表面的軍事順利所矇蔽,紛紛向楊應琚建言,鼓動他繼續對緬作戰。於是楊應琚被熱情衝昏了頭腦,最後拍板,調集了一萬清軍發動反擊。

緬軍當時已經撤了,見清軍殺來,就想給清軍一個教訓,採用迂迴戰術,繞到了清軍主力的背後,嚇得清軍以為被包圍了,倉皇撤退。於是緬軍又乘勝殺進了雲南腹地。

清軍被追殺了幾十裡後,也照貓畫虎,設了一個伏擊,將追擊的緬軍團團包圍。然而被包圍的緬軍硬的跟石頭一樣,清軍想吃掉緬軍,結果把牙給磕崩了。一萬多清軍最後反而全線崩潰,落荒而逃。



戰敗的消息傳到昆明後,楊應琚慌了,他害怕擔責任,就一面謊報前線大捷,一面跟緬軍議和。緬軍當時也想議和,見清軍主動議和,就全盤答應了。

然而議和之後,緬軍在撤退過程中,又出了么蛾子。

由於楊應琚急於收復失地,便令清軍緊跟在回撤緬軍後面。緬軍不知道楊應琚當時急於收復失地的迫切心理,還以為清軍毀約,就前軍改後隊,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殺死清軍一名遊擊、一名都司、一名守備,和幾十名士兵。

楊應琚當時也不知道緬軍在想什麼,他也以為緬軍毀約了,便調兵萬餘人,在清緬交界處的木邦土司地區與緬軍對峙。然後他再次向乾隆皇帝上報,說自己取得了大捷。

這三番四次的大捷傳到北京,累計殺敵已有萬餘人,乾隆也不是傻子,查看地圖後,他發現清緬交戰地方几乎都在雲南內地,如果真的是如楊應琚所言,清兵屢屢獲勝,怎麼緬兵反倒越打越進來了?於是乾隆派人去實地調查,結果這一調查才發現,前方的捷報全都是假的。

乾隆皇帝聽說後,雷霆震怒,派人將楊應琚逮捕進京賜死。又改派廣東將軍楊寧接任雲南提督,負責追剿緬軍,收復失地。



楊寧到任後,心態跟劉藻、楊應琚一樣,他也是外來和尚,搞不清楚具體情況。他以為自己親自帶兵出擊,緬軍就會拱手而降。結果導致清軍新一輪的反擊,又被已經打出了心得體會的緬軍擊敗了。

戰敗的消息傳到北京,乾隆皇帝蒙了,自己連換了兩個人都吃了癟,他也開始反思自己要不要繼續打下去。不過深思熟慮後,乾隆還是下令反擊,因為他認為緬軍連續取得勝利,如果不能壓制,必然會後患無窮。另外從越南、南掌、泰國等藩屬國傳來的消息也能證明緬甸的野心極大。

並且乾隆還得知,在緬甸軍中有歐洲僱傭軍的影子,這是非常不好的一個訊號。

於是,乾隆調伊犁將軍,自己的心腹寵臣明瑞接任雲貴總督,繼續主持對緬戰事。另外乾隆還給明瑞調了八千四川綠營兵和三千滿洲八旗兵助戰。明瑞手頭上的兵力高達兩萬五千人。

明瑞與之前的劉藻、楊應琚不同,他是真懂兵略。清軍在他的指揮下,連戰連捷,緬軍被清軍圍住後,死傷高達兩千多人,被繳獲槍炮糧食牛馬甚多。清朝也在自清緬戰爭爆發後,取得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捷。

不過,明瑞的運氣不好,他率軍反擊到緬甸境內後,緬甸也結束了與泰國的戰爭,緬軍主力北調,在阿瓦設了一個伏擊圈,將包括清軍統帥明瑞、總兵胡大猷、胡邦佑等人擊斃。只是由於緬軍不善於打殲滅戰,再加上清軍本來也擅長逃跑,所以清兵的主力才沒被殲滅,大部分人都逃回了雲南。

乾隆聽聞明瑞大敗、力戰而死的訊息後,簡直要暈了。他終於認識到了自己先前的自大傲慢是不對的,因而他開始正視緬甸這個對手,決心與緬甸認認真真的打一場。

幾個月後,乾隆任命小舅子傅恆為經略,心腹阿里袞、心腹阿桂為副將軍,舒赫德為參贊大臣,大臣鄂寧為雲貴總督。同時乾隆還增派了滿洲兵一千五百人,貴州綠營兵三千人,以加強前線清軍的戰力。後來乾隆心裡不踏實,又加派了三千滿洲兵和兩千福建水師兵。加上之前的兵力,一共三萬人。

公元1769年二月,傅恆領命出征。



傅恆臨行時,乾隆帝親自在太和殿送行,並把自己用的甲冑贈給他,以表示對他的信任和期望。傅恆也表示自己不勝不歸,絕不辜負皇帝的期望。

實事求是的說,清軍這一次下了真功夫,打出了水平,從頭到尾都是攻,壓得兵力有優勢的緬軍只能守。緬甸國力弱,被清軍這麼逐步蠶食,即便不亡國,也會元氣大傷。事實上,後來貢榜王朝就是因為這次戰爭而元氣大傷,喪失了崛起的機遇。

但是清軍能克服自己自大的問題,卻克服不了緬甸的瘟疫。清軍此次出征三萬人,真正戰死的才幾千,而染病的卻高達兩萬人。如總兵吳士勝、副將軍阿里袞、水師提督葉相德先後在前線病死,就連統帥傅恆本人也染病臥床,被送回了北京。(傅恆最終也因醫治無效病死)

傅恆回京後,接替他的副統帥阿桂認為再打下去已經沒有意義了。於是他便在沒有取得乾隆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自己做主,與緬軍議和停戰。值得一提的是,緬軍的主帥也沒有徵得緬王的同意。

最後,阿桂與緬軍主帥議和成功。長達八年之久,花費清朝九百多萬兩白銀的清緬戰爭也至此結束。



總體而言,清朝沒在清緬戰爭中吃虧,真正吃虧的是緬甸(緬甸被拖垮了,清朝體量大就是可以為所欲為)。但是清軍在與擁有歐洲僱傭軍和燧發火器的緬軍對陣時,明明可以在戰爭中提升自身軍事組織、訓練方法以及武備,卻沒有抓住機遇,喪失了契機,這是非常可惜的一個結果。


Mer86


清緬戰爭中的緬甸貢榜王朝很強的,1757年基本統一了緬甸,1767年攻滅了泰國大城王朝,向西又攻打曼尼普爾,頗有稱霸中南半島的架勢。


但是貢榜王朝也犯了眾怒,並在1762年挑起了清緬戰爭,引發乾隆皇帝四次出兵征討緬甸。但是,清朝軍隊面對緬軍,即缺乏數量優勢,也缺乏質量優勢。



當時的清軍武器還是以火繩槍為主,而緬軍已經通過英法商棧裝備了更先進的燧發槍。在戰鬥中,清軍的火繩槍由於質量低劣,甚至出現了這種尷尬狀況:在山地或城牆等高處防守,將槍口向下時,鉛子和火藥就會掉出來。結果在火力對射時,經常被緬軍的燧發槍壓制。


這時,清軍在近戰肉搏上反而頗有亮點,幾次擊潰緬軍都是綠營將士以大刀盾牌突進,令緬軍陣營崩潰。但是,清軍在武器質量、人數規模還有地形的劣勢,不能只靠肉搏的勇敢來彌補。最致命的是,清軍在這種情況下,依然輕視緬軍,犯了軍事上的大忌。



最典型的就是清軍第三次出征,雲貴總督明瑞率一萬二千清軍從木邦出擊,留五千留守木邦。清軍一路上連戰連捷,並且直抵阿瓦城下,但是緬軍堅壁清野,導致清軍糧草不濟,被迫撤退。這時,緬軍對撤退的清軍主力僅僅是跟蹤監視,卻以主力攻克木邦,切斷清軍退路。


一萬餘清軍在數萬緬軍團團包圍下,進行了艱苦的突圍戰。明瑞親自殿軍,不幸戰死,清軍多名將領也陣亡,但卻讓近萬名清軍成功突圍。



此戰,可說是清軍和緬軍戰鬥力的最好體現。清軍武器落後,但作戰意志強,緬軍人多勢眾而且武器先進,卻打不了硬仗。但是清軍主帥缺乏軍事素養,輕敵冒進,被人輕易切斷後路。


第四次征討緬甸,也是類似情況。主帥傅恆雖然也是連戰連捷,深入緬甸腹地,但三萬清軍同樣遭遇後勤補給和疾病的困擾。清軍病死的人數,甚至比戰死還多得多。最後,清朝不得不和緬甸議和罷戰。



從這些情況來看,面對越來越複雜的近代戰爭,清朝已經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僅憑原始的後勤體制,以及早期的火器裝備,並不能在異域對付裝備新式武器的對手。說到底,就是清朝進步太慢了。(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清朝與緬甸之間的那場戰役,以當時大清的強盛國力卻多次圍剿多次失敗,究其原因,其實不難理解,打從一開始,乾隆皇帝就掉以輕心了,緬甸貢榜王朝本就並非凡俗,不是隨隨便便派點兵可以結局的,但乾隆皇帝一開始一直以為西南地方爆發的動亂都是地方小股匪患,沒當回事,正經意識到西南出事了,雖然乾隆也調集大軍前往鎮壓,但卻又因為種種原因損失慘重。

為何清朝與緬甸之間會爆發大戰?

兩個王朝之間本就只有利益矛盾,想要爆發戰爭,必然是要在利益分配上產生矛盾的,緬甸與清朝就因為利益問題產生了巨大的矛盾,當時,小小的緬甸因貪心不足蛇吞象,想要從強大的大清朝這邊掠奪土地資源與雲南之地的糧食,錢財等,雖然清朝一直以來對西南地方的態度都比較曖昧,但這次直接被緬甸在頭頂上動土了,清朝自然也忍不下去了,於是,一場歷時七年,耗資千萬兩的清緬戰爭爆發了。

為何清緬戰爭中清朝會鎩羽而歸?

對於緬甸,乾隆的態度與現如今的大多數人一樣,認為一個小小的緬甸而已,隨便派個幾萬人過去就足以橫掃,完全不存在失敗一說,因此,前幾次進軍緬甸,乾隆都是隨便派遣個數萬綠營兵,當剿匪一樣與緬甸大軍硬剛,殊不知,貢榜王朝早就傍上了英國的東印度公司,配備上了先進的武器,加之貢榜王朝本身就比較強悍,前幾次進軍緬甸,清朝盡皆大敗而歸,主帥也都兵敗自殺。

直到第三次進軍緬甸,乾隆終於出了點力氣,讓大將明瑞率領八旗軍進軍緬甸,清朝終於動真格了,但這次進軍緬甸,清朝卻又大意輕敵了,前兩次大意輕敵是因為錯誤的估計了敵我實力差距,這一次大意輕敵是真的意味緬甸軍都是泥捏的,因此,第三次進軍緬甸,清朝再次鎩羽而歸。

最後一次進軍緬甸,看起來最終乾隆皇帝是取得了勝利,但實際上,儘管這次進軍緬甸大清精銳盡出,但因為水土不服,大清將士們大多死在了疾病之下,真正在戰場上戰死的人數還沒死於疾病的人數多,高級將領也有不少因為沾染了傳染病病故的。

而這一次進軍緬甸,真的勝利了嗎?並非是緬甸軍自知打不過大清,而是當時的緬甸正分心侵略暹羅,國內力量不夠,為了能夠拿下暹羅,緬甸在清軍死傷慘重的時候主動求和,這才平息了戰火。

雖說在最後一次進軍緬甸以後,清軍是以獲勝國的名義回國的,但清軍真的獲勝了嗎?最多算是緬甸不想玩了而已。

清軍為何鎩羽而歸?大意輕敵是一方面,但卻不是主要原因,緬甸軍的實力因為裝備了先進的燧發槍而大大提高,清八旗軍的實力卻甚至都不如以前,疾病瘟疫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在筆者看來還是裝備差距,西方科技早在明朝時期就已經追趕並且超過了中國,而清朝統治者卻固步自封,即使是在清緬戰爭鎩羽而歸後,清朝統治者依舊以天朝上國自稱,尤其是乾隆皇帝,不以為恥,反以為榮,以此作自己身為十全老人的證據之一,錯失了變革的最佳時期,導致中國落後於世界數百年。


魏青衣


緬甸壓迫清朝邊疆少數民族,並對清朝進行挑釁和入侵。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緬甸方面再次向這些內地土司徵收貢賦未果, 遂出兵入侵中國。正式點燃了中緬兩國邊境衝突的導火線。

乾隆爺先後四次攻打緬甸!但是都鎩羽而歸!

第一次的時候,乾隆帝驕傲自滿,認為緬甸不過是南方蠻夷小國,只需要派遣雲貴地區的綠營兵就可以將緬甸輕易擊垮。

很明顯,乾隆帝想的太美好了,如果這次大清的軍隊就取勝了,那麼也就沒有之後的事了。大清在這次戰爭中大敗而歸。

第二次與緬甸的戰爭,雖然大清對緬甸有了初步的瞭解,但因為乾隆又一次輕敵了,這次儘管前線失利的戰報頻出,但經過一層層的隱瞞,乾隆甚至認為前線作戰很是順利,不日就可取下緬甸。

當然了,這次戰爭也是失敗了,最終的結局是主持這次戰爭的楊應琚最後也是被乾隆以欺君之罪賜死了。

第三次進攻緬甸的戰爭,大清軍隊又一次輕敵,認為緬甸輕易就可擊敗的大將明瑞率軍一路突進,最終卻是身陷敵軍包圍圈中,甚至是明瑞本人也死了。

第四次進攻緬甸之前,緬甸對大清發來了求和的文書,但大清依舊對緬甸開戰了,經過了之前幾次挫折,這一次大清軍隊穩紮穩打,不再冒進,但卻是天公不作美,清軍中開始流行一種傳染性的疾病,眾多軍士都死在了這場疫情中,這才同意了與緬甸的和談。

大清之所以失敗,是因為大清每一次都大意輕敵,而最後一次的時候,清軍正好趕上了疫情爆發,但是真正擊敗清軍的,卻是大清的閉關鎖國政策。而且當時的緬甸在武器裝備上,是要比大清先進的,這也是清軍久攻不下的主要原因,大意輕敵,不是因為自身輕視了敵軍,而是因為敵軍太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