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這是一位媽媽遭遇的尷尬時刻:

當長期出差的孩子爸爸趕著後半夜的飛機回到家,一早想要跟孩子親近一下,孩子卻崩潰大哭,拼命喊著媽媽媽媽,彷彿我要把她交給陌生人似的。看著孩子可憐兮兮的表情和爸爸混雜著焦躁、沮喪、驚恐的眼神,我真的不知如何是好。

在家庭中,爸爸往往是更加忙碌的那個,在家時間少,和孩子在一起的時間更少。所以特別容易出現孩子和爸爸“不熟”的狀況。“孩子不讓抱、不讓親、不讓碰、就要粘著媽媽、好像一分鐘都不想和我相處……”這些情況,讓爸爸們十分沮喪。

最近這幾個月算是特殊時期,大多數爸爸都在家,有了和孩子長時間相處的機會。那麼,就趁這個時機,多陪陪孩子玩。

以現在的大多數家庭帶娃模式來講,主力軍排序一般是媽媽→姥姥→奶奶→育兒嫂,一水兒的女性,無論身高、體力,其實都遠遠不如男性,陪娃方式也有侷限。

其實只要爸爸花一點時間和心思,就可以輕鬆利用自己的性別優勢,“反敗為勝”,成為孩子最愛的“大玩具”。

開玩之前,先囑咐幾句:

態度要端正

請問各位爸爸,陪孩子玩的時候,你是什麼心態?

A. 我很想跟你玩,請帶我一起玩好嗎?

B. 我好不容易抽出時間,你應該和我愉快地玩耍。

這兩種心態有什麼不同?

第一種是爸爸嘗試加入孩子的世界,適應孩子的方式,跟隨孩子的節奏。第二種則是試圖把孩子拉入自己的軌跡,並期望孩子能愉快地接受。

很多爸爸的心情是:終於有時間陪孩子玩了,來來來!我準備了好多有意思的事,你一定會喜歡!這種雀躍的熱情,我們完全能理解。

但孩子的感受如何呢?

  • 我本來正在做一件好玩的事,被爸爸打斷了。
  • 我想給爸爸看我喜歡的東西,但他根本不感興趣。
  • 我從來沒玩過這樣的遊戲,我有一點怕……
  • 我習慣了這樣,爸爸非要那樣。

孩子雖然都喜歡新鮮好玩的東西,但也都有自己固有的生活常規和喜好。越是小年齡的寶寶,或者越是個性偏謹慎慢熱的孩子,越不容易很快適應新情況。於是就可能出現不讓爸爸抱,不跟爸爸玩,遇到狀況就哭著找媽媽的狀況。

孩子“不領情”,爸爸的沮喪可想而知,如果媽媽再露出“你看看你……”的埋怨表情,爸爸就更加挫敗,甚至變得憤怒,衝孩子一通吼。本該其樂融融的親子時光,就徹底毀了。

所以,建議爸爸們稍微抑制一下“來!我們來玩這個”的熱情,先對孩子正在做的事表現出真誠的濃厚的興趣。也就是說,先加入孩子的遊戲。如果一時找不到機會加入,那麼就扮演好觀眾和助理的角色——比如對他搭好的積木表示讚美,或者把他夠不著的小汽車遞給他。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做有趣的玩伴,而不是教練或對手

為什麼陪孩子玩遊戲?是讓孩子開心,增加親子間的感情。但有時我們情不自禁地,會在遊戲中加入太多目的,比如“鍛鍊……”,“學會……”。爸爸和孩子之間,尤其是父子之間,更容易出現這樣的情況。

換個角度想想,當我們自己想做點什麼事放鬆一下時,如果旁邊總有人指指點點,說這個不對,那樣不好,我們也會不開心吧。

要不斷提醒自己:遊戲時光,就是開心時光。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放鬆心情,發揮演技,怎麼好玩怎麼來。其實,不僅孩子需要一段盡情歡笑的時光,大人也需要。

在遊戲中,為孩子蓄滿愛與自信

抓住機會,建立親密聯結。

每個爸爸都愛自己的孩子,但可能因為陪伴的時間少,因為不擅長表達感受,有時候會覺得,與孩子之間缺少那麼一點點親密感。

這裡用了“表達”這個詞,但愛與親密的感覺往往不是通過語言來傳達。尤其是孩子,他們更多是通過眼神、表情和身體接觸來get他人的情緒。

所以,和孩子游戲時,專心陪伴比遊戲的花樣更重要。並且,可以在合適的環節,增加與孩子的親密接觸。比如抱著孩子在床上滾來滾去,舉高高之前給寶寶一個親親,成功達成一個目標時抱一抱表示慶祝(但孩子不願意時,一定不要勉強。)

讓孩子成為遊戲中的強者。

爸爸身高力大,往往是家庭中力量和權威的代表。孩子則相反,常常因為想做的事做不到而有挫敗感,我們建議在遊戲中置換角色,讓孩子成為有力量,能做決定的一方。

這樣做不僅能很好地平衡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積累的挫敗感,也是培養自信的有效方式。

具體怎麼做?

1.讓孩子發指令,爸爸乖乖聽話。

很多遊戲中都可以插入讓孩子發指令的環節。比如孩子都愛和爸爸玩的“騎大馬”,讓孩子來指揮“大馬”的方向和速度。玩“舉高高”,也是由孩子來決定高度。

2.讓孩子贏,爸爸總是被“打敗”,被“捉弄”。

這裡需要一點點演技。爸爸總是吹噓自己最厲害,但玩起來顯得又笨拙又滑稽,總是犯錯和失敗,並表現出誇張好玩的沮喪和“憤怒”。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下面就是我們向各家爸爸徵集來的好玩遊戲大放送。

初階:只要會跟隨,基本無難度

在與孩子拉進關係的初期,爸爸可以利用自己的身體優勢陪玩,讓孩子發現“哦!原來爸爸這麼好玩呀!”

遊戲:摸房頂

分享:叮噹爸爸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很多爸爸喜歡跟孩子玩“舉高高”,但因為動作幅度大,容易讓孩子有不安全感,不如先從更穩定的“摸房頂”開始吧。

爸爸可以先用一些高處的東西吸引孩子,媽媽也可以配合著表演“墊腳尖都夠不到”的樣子,讓寶貝理解,爸爸抱起來就可以摸到了!在孩子產生興趣的時候順勢抱起,滿足的笑聲會立刻充滿整個房間的。

下一步就是讓孩子當指揮,說出或者指出想要去夠到的東西,由爸爸抱著去探索。這樣一來,爸爸就在家裡“佔有”了一層與寶寶專屬的高度空間了。


遊戲:大長腿滑滑梯

分享:多米爸爸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滑滑梯是每個孩子的最愛,爸爸的大長腿就可以發揮優勢了。爸爸坐在沙發上,雙腿併攏伸直,腳放在地墊上,前幾次可以先把孩子抱到身上幫助他滑下去,試過幾次之後孩子就會自己不斷地爬上來再滑下去。

玩熟了之後,爸爸就可以調整姿勢,略微製造一些有驚無險的“小狀況”。同時,爸爸有力的大手和寬厚的懷抱,隨時為孩子提供保護。


遊戲:長臂盪鞦韆

分享:多米爸爸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讓孩子站在爸爸前方,爸爸兩腿分開與肩同寬,爸爸的手臂就是最好的鞦韆啦,伸手抓住孩子的腋下,前後擺動,這絕對是孩子百玩不厭的遊戲。

想讓遊戲更好玩?媽媽可以站在對面,爸爸把孩子蕩起來,作勢要踢到媽媽,媽媽“倉皇”躲避。這一下,爸爸和孩子就結成同盟啦。

中階:搭建爸爸和孩子的“專屬空間”

隨著孩子與爸爸之間的親密與信任逐步提升,就可以打造獨享時光裡。媽媽也要學會進一步放手哦。

遊戲:床單帳篷

分享:小D爸爸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一個小小的專屬空間,很容易營造舒適親密的感覺。

可以用床單,或者大毛巾,藉助沙發、椅子給孩子搭一個簡單的帳篷,成為爸爸和孩子的專屬空間。帶一些孩子喜歡的玩具、圖書或者小零食到帳篷裡,爸爸陪孩子一起在裡面,做孩子喜歡的事,吃點好吃的,多麼美妙的親子時光。

如果孩子有些猶豫,那就需要媽媽承擔“橋樑”的角色。媽媽可以先陪孩子和爸爸一起進帳篷,再適時退出。


遊戲:我愛洗澡

分享:雲朵爸爸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爸爸多參與對孩子的日常照顧,其實是很好地瞭解孩子,增進親子關係的機會。對小年齡孩子來說,洗澡很容易成為好玩的親密遊戲。

這個互動的關鍵點其實是在於媽媽要學會“放手”,不要為“洗得乾不乾淨”這類問題焦慮,以“遊戲”的心態看待爸爸和孩子的互動。

爸爸可以通過搓泡泡的環節跟孩子親密接觸,從頭到腳一邊唱歌一邊給孩子打滿泡泡。而在沖水的環節來完成一次親子合作,給孩子一個小杯子,讓他自己將身上的泡泡沖走。接下來就是潑水大戰啦,爸爸們一定要做好全身溼透的準備,陪她盡情的玩吧!

高階:真正的親子游戲時間開始了!

當爸爸熟悉了孩子的節奏和需求,親子間的互動就越發放鬆和充滿創意了。來一場好玩痛快的打鬧遊戲吧。

遊戲:爸爸不倒翁

分享:多米爸爸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爸爸盤腿坐在地墊上(需要提前將地墊上清空),孩子坐在中間。爸爸用雙手抱緊護住孩子,發出指令“不倒翁,開始啦!”,這時候媽媽可以配合去推一下爸爸,然後爸爸就可以抱著孩子開始前後左右不停地翻滾啦。

當然,這個遊戲的關鍵在於,不倒翁是要聽孩子指令的哦!可以讓寶貝來“命令”爸爸不倒翁,開始、停止、向左、向右、向前、向後……爸爸只要保護好孩子的安全,其他的就聽他指揮吧!在這個遊戲中,不僅孩子獲得了絕對的控制權,還在爸爸的懷中感受到了充分的安全感。

遊戲:靠墊隧道

分享:雲朵爸爸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利用家中的沙發和靠墊,可以搭出各種隧道的形狀,讓孩子從中爬過。最有趣的一定不是順利通過的部分,而是在這期間很可能會導致“隧道塌方”,而大小不一的靠墊,就是山上的大石頭了。

這個遊戲可以加入各種各樣情節。比如爸爸和孩子可以對抗,比賽誰先通過。也可以合作,相互救援。孩子的玩偶也可以加入進來,成為被救援的小夥伴。


遊戲:收納箱開火車

分享:小D爸爸

別錯過!拉近爸爸和孩子關係的最好時機

有輪子的收納箱是家裡非常好的道具,可以邀請孩子作為“收納箱火車”的車長,而爸爸就是聽話的司機。首先可以請“車長”帶好他自己需要的物品,再邀請上自己的好夥伴一起來乘坐。而爸爸只要把繩子系在收納箱的一頭,就可以拖著滿屋行駛啦!路上可能要越過一些小路障、爬過斜坡、繞過障礙、臨時停靠、緊急剎車等等……

平時出門大多都是爸爸開到哪就去哪,而收納箱火車可是完全聽從“車長”指揮的,這就將爸爸日常的“家庭分工”與遊戲角色做了一次深度的鏈接,在遊戲中的一些小細節將來也可以運用到日常生活中,讓父子之間擁有獨享的對話方式。

小提醒:

遊戲互動能很好地拉近爸爸和孩子的關係。但常會出現這種情況:上一秒孩子和爸爸玩得好好的,下一秒要吃東西,要哄睡,孩子還是鬧著找媽媽。這會讓爸爸們覺得很挫敗。

別擔心。在日常照顧方面更依賴媽媽,可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種需要和習慣。孩子的這種態度並不代表他跟你不親。相反,在爸爸面前能自由地表達需求和態度,正是孩子跟爸爸關係好的一種表現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