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歷史上諸葛亮到底是怎樣的人?

等是什麼


當時的人見到諸葛亮,第一眼一定覺得偉岸,因為孔明身高一米八五以上;《三國志》作者陳壽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善於治國理政、打仗非其所長,這個評論造成的爭議一直持續到現在;《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無所不能,但是命運不濟,所謂“臥龍得其主,而不得其時”;當代遊戲中的孔明,當然是同時代中智力最高者;民間的看法,論智力,孔明幾乎是歷朝歷代最高者。各人自有自己的看法,星火辰只說說自己印象中的孔明,至於歷史真實的孔明,那是任何人都無法復原的了。

一、諸葛亮祖籍今山東南部的臨沂一帶(琅邪),青少年時就隨其叔父浪跡天涯,後到劉表治理下荊州一帶生活了很長時間,因此,少年孔明已經對天下形勢有很直觀的認識

既然諸葛亮是如今山東人,那他身高一米八五以上也就不奇怪了,同為山東人的孔子還將近兩米咧。據說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人,需知諸葛與葛本是一姓,又說諸葛一姓甚至與秦末反秦的陳勝大將葛嬰有關,反正不管怎麼說,諸葛一家到了東漢末年在世族大家中還是佔有一席之地的,只是這個家族偏於沒落。

諸葛亮在其父去世後,由其叔叔撫養,跟隨其叔浪跡到淮南、甚至江東一帶,其叔曾在袁術帳下任職地方太守,但要麼沒能到任,要麼很快不驅逐,由此又隨其叔父浪跡到劉表治理下的荊州。諸葛亮就在荊州北部一帶住了下來,而大約此時,他大哥諸葛瑾出仕於孫家兄弟,後來成為東吳重臣。據說他們的叔父與淮南的統治者袁術、荊州的統治者劉表都有些故舊關係,因此少年時的諸葛亮,不僅因為行走天下見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和民生,而且也對各路軍閥有著很深的瞭解。

二、青年諸葛亮居然沒有出仕於劉表,只是與一群荊州名士交遊,然而他並非無所事事,在他腦中《隆中對》中對天下形勢的分析其實早已經形成

諸葛亮沒有出仕於劉表,恐怕並非劉表不知有諸葛亮其人,按理說諸葛亮的叔父與劉表有些交情,其妻族更與劉表有些親戚關係。孔明沒有出仕,一和他不情願有關,二和劉表晚年其機構缺乏活力有關。不過,當時的年輕士人,有些聲望家世的,大多也不會滿足於一個低下的職位,這是當時的普遍現象。孔明躬耕於南陽,這也是養名的舉動,然而除此之外,孔明也趁著自由,開展了大量的活動,以充實自己。我們知道,讀書躬耕、遊歷山水、與名士俠客相交遊,是孔明當時的日常活動,考慮到他比較複雜的親情、朋友網,實際上,孔明的足跡可以遍及中原、江東、荊州三地,事實上,荊州北部正是這三地交匯之處,而荊州的士人後來也分別為三國所用。

孔明的隆中對,絕非見到劉備或聽說劉備後才形成的,這是出於他對中原、江東、荊州勢力的綜合判斷,荊州即便沒有劉備,或許還有其他人。跨有荊益、兵出兩路的想法,其實早有歷史借鑑,且不說秦末楚漢相爭時,劉邦從漢中一路出陳倉而定三秦,這一路出兵早有先例,而後兩漢之交,劉秀等人初起兵時就是先下宛城,孔明的一路出秦川、一路出宛洛,大約是對這兩個成功經驗的綜合。甚至,與劉秀爭奪天下的蜀帝公孫述還真的去實施過這個兩路出兵的計劃。然而,在一些軍事大家看來,分兵兩路,在蜀國本就實力虛弱的情況下,其實大不可取。但這個計劃後來終究不能實行,因為關羽丟了荊州。

三、諸葛亮最初在劉備帳下的地位

有人認為劉備三顧茅廬是不真實的,星火辰認為是真實的,劉備在三家君主中根基最為薄弱,他能得人的首要在於他能夠謙躬下士,而且以意氣相投。初投劉備的諸葛亮不過二十七歲,比劉備整整小二十歲。

一個有趣的玩笑話,劉備正好比1961年出生的牛兒們大1800歲,諸葛亮正好比1981年出生的金雞大1800歲,如今這兩年出生人若工作在一起,大約可以感受一下是什麼感覺?以明星為喻,劉德華遇到了余文樂,這就是兩人的年輕差距。

劉備對諸葛亮自然是尊重的,然而他手下的宿將關、張等人都不喜歡。為什麼不喜歡?不是因為才能、興趣的問題,而是這個巨大的年輕差距。所以,你很難想象,真實的諸葛亮能像《三國演義》中寫的那樣去指揮關、張。由此,我們還可以看到,即便是劉備部曲中的後起之秀——魏延(真實的魏延並非出自荊州降將,而是劉備部曲),他對諸葛亮也不是完全服氣的。

真正聽孔明話的,是荊州出身的年輕一輩,以及益州的一些年輕人,這是在劉備死後,其部曲凋零殆盡,劉備政權進入更新換代的情況下。

劉備軍事上重關、張、魏延等部曲,荊州事務上或許對諸葛亮有所倚重,益州事務上則龐統、法正等人權任要重得多,其實孔明的前期表現,似乎更在溝通東吳方面。因為他與諸葛瑾的兄弟關係,他對東吳較為親密的態度,因此徵吳之戰,劉備不徵詢諸葛亮的意見也就很好理解了。

四、做為蜀漢實際統治者的諸葛亮

劉備死後,諸葛亮成為蜀漢的實際統治者。劉備託孤,是形勢之必然,白帝城上不可能埋伏什麼刀斧手(將託孤作為一種劉備權詐的陰謀,星火辰不認同)。當時的劉禪,根本無力應對蜀漢內外部的複雜矛盾,除了孔明可以託付,劉備已經找不出第二人來。劉備安排李嚴給諸葛亮當輔政的搭檔,許多人只是看到了李嚴對諸葛亮的掣肘,事實上,在當時蜀漢內部荊州派、益州派矛盾重重的情況下,安排李嚴與其說是為了掣肘諸葛亮,不如說是為了平衡各派關係。

孔明治國的確厲害,他很好的在治國用人上一碗水端平,以至於等他後來拿下了李嚴,蜀國境內居然沒有一絲風吹草動。李嚴被拿下後,諸葛亮事實已經成為能夠左右蜀漢一切的權臣,然而他掌大權而不居,最終成就了忠臣的美名,這的確是他道德的極為高尚處。

至於孔明出祁山而徵魏的軍事行動,屢屢受挫,似乎證明了帶兵打仗非其所長。而他不採納魏延的出子午谷的奇謀,更被有些人詬病。然而,事實上,魏國比蜀國強大得多。當初劉邦出陳倉而定三秦,是趕上了關中被分裂為三個小國,且這三個諸侯都不得人心的時機。而孔明對付的,卻是既強大而且已經鐵板一塊的關中,不能成功並不能說明他的軍事才能不行。至於子午谷奇謀,星火辰認為根本不可行,且不說道路艱險,即便真的可以僥倖佔領長安,也必然被隴上、河南兩路來的魏軍給殲滅。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在戰術上或許算是奇謀,在戰略上完全不可行。後來,到了唐朝,安史之亂,即便安祿山十萬叛軍佔領長安,河南還有叛軍佔領的洛陽一帶為保障,從隴上、涇原而下的回紇、唐朝聯軍照樣可以將十萬叛軍沖垮。有河南為保障的安祿山大軍尚且不成,何況意圖僥倖佔領長安的蜀軍?

諸葛亮持重之策,是極為正確的!

五、歷史上的諸葛亮的確智慧、忠誠、勤懇,這些與《三國演義》並無差別,孔明軍政俱優,這是星火辰不同於三國志的看法,至於道術、易學之類的神秘休養,我想也是當時兵家的必修課

《三國演義》當然誇張了諸葛亮鬼神般的預測能力,然而,從那個時代的大將來看,對易經之類屬於預測神秘學問有所研究,似乎是當然的。譬如說晉朝大將杜預,是公認的世之名將,他曾為《左傳》作注,其中可以看出,他對易經是深入研究過的,因此對左傳中屬於預測學的東西解釋得頭頭是道。由此,諸葛亮會預測學,也沒什麼奇怪的。然而,《三國演義》中的有些描寫,的確過於誇張。


星火辰


1。軍事:☞從戰爭歷史,諸葛亮一生親自指揮的戰鬥並不多,只有南征孟獲和北伐曹魏,但是諸葛亮這個南征北伐確實載入史冊,南征降服了當時的少數民族部落,北伐累敗曹魏,憑藉一州之力,真正的做到以一己之力讓蜀漢立於不敗之地。☞從令行禁止上,諸葛亮治兵嚴謹,賞罰分明,注重士兵的培養,對士兵素質要求很高。☞從排陣演練上,諸葛亮佈陣,不僅讓司馬懿,張郃等人畏懼,就是後人看了也不得不歎為觀止。☞軍械發明,諸葛亮擅長髮明軍械,比如諸葛連弩就是最好的例子,一駑十箭,射殺魏國大將張郃,打的魏國苦不堪言。


2。政治:諸葛亮的政治才能是遠遠高於軍事才能的。☞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言必行,行必果,從不徇私舞弊,嚴格要求下屬和親人。☞諸葛亮在位期間,把握蜀漢政權,廣開言路,勸誡劉禪。☞擔任丞相職位,屬下臣民安紀守法,恪盡職守。☞選拔良才,使得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賞罰分明,陟罰臧否,不宜異同,每每大小事務,都要親自決斷。☞內修政理,外御強敵,以一州之力,傲立天下。☞依法治國,路不拾遺,民風淳樸。




3。經濟:☞諸葛亮在位期間,廣修水利工程,數次維修都江堰堤壩,使得成都物產豐富。☞重視農產業,諸葛亮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效果。當地人民生活好了,就可以招來更多的人口,使地廣人稀的漢中重新得到發展,逐步到達人多、糧多的良性循環,使百姓“安其居,樂其業”。☞開發蜀錦業務,使得蜀漢財政聚增。

4。品質:☞諸葛亮做事專心致志,用心用力,親力親為。☞諸葛亮的務實精神,影響世人。☞不任人唯親,嚴格要求後代。☞忠心耿耿,掌握蜀漢政權十多年,絕無二心,對待兩朝天子一樣的忠誠。☞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流芳百世。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毋庸置疑,諸葛亮是我國卓越的政治家,軍事家,忠臣的楷模,智慧的化身。




小弟木村


劉建兵145263287


《三國志》說的很清楚了,不再贅述。另闢蹊徑說點歷史之外的,首先說出身,躬耕南陽,號臥龍,自比管、樂,也有人比作“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時人莫許之。孔明有次和基友閒談分別評價了每個基友的政治水平官階上限,最後大家反問他,他只笑笑不說話。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明是很有才學的,也很有自知之明的人,我說了你們也不信,說大了你們鄙視,說小了不合我心氣所以我不說。這就印證了一句話“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明是個很明智的人。過著隱居生活卻沒有隱士的心,孔明出身沒落士族,在那個極其看重過出身的時代很難有門路,過這種生活實屬無奈。於是孔明知道“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而《荀子·勸學》的核心就是“用心一也”,於是在隱居的日子裡“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成了座右銘,“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孔明的小目標很明確,剩下的就是按李斯“倉鼠一嘆”的思路出牌,憑藉自己的天賦和才學結交了一群隱居的名士,這些人是真·三國名士,孔明真的只是種田的……於是大家就把臥龍名號傳出去了,後來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簡單來說孔明絕對是奇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深識兵法精通治國,又集科學家工程師於一身。司馬懿對孔明的評價是很實在的,有興趣的可以查查。總結如下,孔明是這麼一個人,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一個精忠報國的人,然而在錯誤的時間跟了對的人,五丈原馬革裹屍,臥龍死在了北伐路上。有句話怎麼說,自己選的哭著也要走完,沒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亮劍報先主知遇之恩,以赤子之心砥礪前行勵志匡扶漢室。想起一個詞剛剛好“國士無雙”!


往仁


歷史上的諸葛亮更加持重沉凝:

諸葛亮生於東漢末年,其父諸葛珪早年為官。幼時,諸葛亮是個苦命的孩子,六七歲時在躲避長年的戰亂中度過

,八歲時父母雙亡,後經其叔父諸葛玄展轉來到荊州,建安二年其叔父辭世,從此諸葛亮定居隆中。

少年時的多災多難,成就了諸葛亮堅韌不拔的性格。諸葛亮自耕自足,年少有志,博覽群書,廣泛涉獵。詩文.政治.軍事.天文地理無所不精,廣交學士,結識名流,“臥龍”之譽聞名遐邇。諸葛亮和大學問家徐庶是摯友,後由徐庶舉薦,經劉備三顧茅廬,佐劉備建立蜀漢,實現三國鼎立。諸葛亮不但有卓越的軍事才能,還精於管理,坐陣後方可穩定軍心。安邊關.撫百姓.不絕糧道樣樣做得令人欽佩。諸葛亮感念劉備的知遇之恩,畢生為劉備開疆擴土,披肝瀝膽

。六出祁山,七擒孟獲,九伐中原;舌戰群儒,聯姻東吳,協孫權火燒赤壁,譜寫了一曲曲慷慨悲歌……

有些史字家把蜀漢的滅亡歸罪於諸葛亮是不公平的。劉關張其情刻骨,情愈親生手足。從現代管理學的角度說,劉備的蜀國是典型的家族式企業,而家族式企業的最大弊端是:當企業發展到興盛時期,其中要員犯了頑固性錯誤,CEO的指揮權難以奏效,諸葛亮就是夾在劉關張之間的CEO。關羽之死點燃了蜀漢滅亡的導火線,為給二弟報仇劉備傾全國之兵討伐東吳,此舉加快了其滅亡的節奏,久攻不下又不收兵犯了兵家大忌。酷暑之時屯兵林下等於是自掘墳墓,此時陸遜一把大火把諸葛亮苦心經營一生的的家底兒全部折完。劉備託孤後諸葛亮精精業業,但已無力迴天。

史學家對諸葛亮指指點點,並非真的比諸葛亮高明,我這樣說的理由有二:

其一:歷史已成定局,無可改變,任他做一千種假設都是對的,因為他不會經歷失敗。

其二:因為他身處局外,自可侃侃而談,引經據典,若身處其中只恐驚慌失措。試問當今中國他又貢獻了幾多良謀……

我要為諸葛亮說句公道話:未出茅廬已定三分天下,其智大焉!



感動天下


魯迅曾經對於三國演義中對劉備和諸葛亮的描述評價說:劉備之德近乎偽,孔明之智近乎妖



相信大多數人對於諸葛亮的瞭解也來自《三國演義》,那歷史上諸葛亮到底是怎樣的人呢?

陳壽在《三國志 蜀書 諸葛亮傳》中說他“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於將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意思是諸葛亮治軍嚴整,運用奇謀妙計上卻有所不足;政治才能比帶兵能力強。隨機應變的本領,不是他所擅長的。

但是,這樣就能說明諸葛亮沒有軍事才能嗎,非也。凡是大戰,治兵為上,奇謀為下。諸葛的軍事才能絕非平庸可以描述。北伐曹魏的過程中,蜀漢人口不過三國十分之一,儘管北魏家底豐厚,可還一直被諸葛亮壓著打。有人說,蜀漢的滅亡正是因為諸葛亮窮兵黷武。其實不然,當時北魏實力明顯強於蜀漢,若不趁北魏內政不穩,咬他兩口,怕是蜀漢會更早被滅。治兵穩健,能壓著北魏打,諸葛亮最起碼是合格的軍事家。

而內政方面。諸葛亮在前線帶兵,蜀漢朝堂秩序井然。從無打錯。反觀北魏東吳。政變迭起,朝堂不穩。而在去世後,諸葛亮挑選蔣琬費禕姜維主持內政軍事,三人就算不是奇才,也是德才兼備。這也體現了諸葛亮的識人之明。

所以說,無論怎麼說,歷史上的諸葛孔明,絕對無愧於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的稱號。

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九流電影


《三國演義》把諸葛亮刻畫成一個近乎神一樣的存在,不僅足智多謀,還精通奇門遁甲,陰陽八卦,上通天文,下曉地理。借東風火燒曹營,空城計嚇退司馬懿,布八卦陣能當十萬奇兵,甚至還會縮地之法,日行千里。這些顯然是羅貫中虛構出來的。難怪魯迅評價諸葛亮:多智而近妖。那麼,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是什麼樣呢?

飽讀兵書,天下形式瞭然於心

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人。東漢末期,為躲避戰亂,來都襄陽,定居隆中。諸葛亮讀書,從來不是讀死書,他很關心天下大勢,廣泛結交名士,比如大名士司馬微、徐庶等都是他的好朋友,他們也經常探討治國用兵之道,這都為以後他輔助劉備打下了基礎。

“隆中對”就是諸葛亮在草廬中思考的產物,他給了當時漫無目的的劉備一份清楚詳細的發展藍圖。但是,隆中對是不是就是完美的呢?不盡然。其實,當時魯肅和周瑜都向孫權提出了類似的建議,畢竟,當時北方已被曹操佔據,南方有孫權,只剩下荊州的劉表、益州的劉璋等還可以打打主意。而且,諸葛亮高估了劉備作為皇室後代的作用,後來的幾次北伐中,並沒有出現他所說的“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的情景。

赤壁之戰,諸葛亮的主要作用是奔走於孫劉兩家,促成孫劉聯盟

在赤壁之戰中,諸葛亮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過遊說東吳,促成了孫、劉兩家聯盟。這不僅對“赤壁之戰”最終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直接影響了局勢的走向,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當時劉備勢力弱小,抗曹主力是東吳,而東吳統帥是周瑜,所以,赤壁之戰中功勞最大的應當是周瑜。

沒有制止劉備伐吳,是諸葛亮一大失誤

關羽死後,劉備悲痛萬分,決定興兵討伐東吳。但是,諸葛亮並沒有阻止劉備,可以說他沒有起到一個重臣該有的義務。原因一方面是當時劉備盛怒,諸葛亮不敢勸阻,另一方面是他低估了東吳,也認為劉備可以贏。這又是諸葛亮的一個重大失策,最後導致了蜀國大敗。

諸葛亮的治國功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在劉備死後,將國小兵弱的蜀國維持了幾十年。

諸葛亮馬上派鄧芝入吳,和孫權重修於好,穩重了當時岌岌可危的局勢。與東吳修好後,諸葛亮輕率大軍南下,降服西南一眾少數民族,使後方安穩。《三國演義》裡著名的七擒孟獲故事就是來源於此。不過,在真實的歷史中,諸葛亮降服南蠻的過程遠比小說裡寫的要艱難。平定南蠻後,諸葛亮在這些地方設置行政機構,教這些少數民族耕種織布,學詩書禮儀,給他們帶過去了先進的文化,這寫都是正史裡有記載的。收伏南蠻後,諸葛亮大力開發這些地區的資源。同時,利用蜀人善織錦的優勢,大力發展織錦事業,外銷給魏國、吳國,甚至連塞外都有蜀錦的影子。諸葛亮實行的一系列政策,使得蜀國國庫殷實,糧草富有,為北伐打下了基礎。

外交上一直堅定不移的實行聯吳抗曹的政策,致力於和東吳保持和平,為北伐免去了後顧之憂。

軍事上,諸葛亮的才能主要是治軍嚴謹,號令嚴明。諸葛亮深知蜀國國小,人口少,遠比不魏、吳兩國,所以他走的是精兵路線,只有提高軍隊質量,才能提高軍隊戰鬥力。諸葛亮要求將領要敢於承擔責任,不能互相推諉,馬謖丟了街亭後,即使是他親信,他也一樣能軍法從事。同時,諸葛亮也非常注重先進技術的推廣,這點和那些只會誇誇其談的儒生非常不同。他親自設計發明了諸葛連弩、木牛流馬等器械,使得軍隊的戰鬥力,後勤的運輸能力都有了很大提升。所以,蜀軍在三國時期都具有強悍的戰鬥力。但是,諸葛亮性格太小心謹慎,在幾次北伐中,始終是穩打穩紮,北伐也始終沒有什麼較大的進展,當然,蜀軍幾次撤兵也沒有什麼較大損失。所以,他的軍事指揮才能遠沒有達到歷史上那些一流名將的水平。


歷史風暴


諸葛亮的政治才能算的上優秀,“撫百姓,示儀軌,約官制,從權制”,恢復生產,鎮壓叛亂,做到了“內修政理,外結好孫權”穩定了蜀漢政權,這些,是諸葛亮無可辯駁的政治功績,做好這些已經可以讓諸葛亮躋身優秀政治家的行列了。但是他偏偏人心不足蛇吞象,妄想立軍功,加九錫稱王,所以不斷的窮兵黷武的北伐,勞師糜餉,把蜀漢拖進戰爭的深淵,可惜諸葛亮僅僅是一個業餘軍事家,治兵講武頭頭是道,如何練兵,如何選將,如何紮營,廁所挖多大,營帳間距多寬,灶臺怎麼壘,面面俱到,但是一到實際打仗就抓瞎,這是諸葛亮北伐是的地理情況,可以看出,諸葛亮折騰了七年,基本上就是在秦嶺南側的漢中和涼州的邊境襲擾,一直都沒有越過秦嶺,根本沒有對曹魏形成軍事威脅,反而是自第一次北伐後,曹魏方面每次都料敵先機,曹真就料定諸葛亮再次出兵必走陳倉,預先做了準備,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被人家一千多人給打回來,不能不說是丟人現眼了,第三次北伐所謂的奪取武都陰平,從圖上可以看出,此二郡本來就在漢中境內,是曹操早就放棄的地方,而且遷走了武都郡的五萬多居民,蜀漢軍隊來的時候,此地沒有曹操一兵一卒,只剩下400戶居民(現在一個村子都不止400戶了),陰平就更不用說了,鄧艾就是穿越陰平的700裡無人區達到江由的,諸葛亮“奪取”這樣的地方都拿出來吹牛,也實在是沒有什麼戰績了,第四次北伐失敗後,司馬懿料定諸葛亮必然“三捻”之後才能興兵,結果確實如他所料,從這些可以看出,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確實一般,而曹操方面的曹真,司馬懿都比他優秀。



狼的影子319


諸葛亮,在華夏曆史上,可謂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謀略家、散文家。不管是在影視劇中,還是文學作品中,諸葛亮帶給我們的形象永遠都是滿腹經綸、雄才武略。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打得了勝仗,寫的起散文,創得起發明。毫不誇張的說,諸葛亮已然被我們神化。

但是,真正的諸葛亮是孤獨的。大家可以看一下,凡是歷史上偉大的人物都孤獨。曹操孤獨、諸葛亮孤獨,曹操孤獨到連兒子都不理解他。一個歷史人物在後代越是受到推崇,那麼他就越孤獨。

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一個人?我們從幾個方面來說一下。

1、諸葛亮的相貌

根據史書記載,諸葛亮乃“英霸之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時人異焉”。這說明諸葛亮在古代絕對算是個偉岸男子,相貌不俗。

2、諸葛亮的品德

要說起諸葛亮的品德,那可是後世臣子們的楷模。尤其是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就是對其最真實地寫照。

3、諸葛亮的品質

品質包括很多方面,當然諸葛亮能幹是不容置疑的,諸葛亮,終其一生都在兢兢業業的經營著蜀漢的江山,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4、諸葛亮的私心

對於這個方面,首先我們要理解諸葛亮。哪怕是在後世被神化了,他總歸是一個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那麼就有人類的劣根性,那就是私心。在華容道的戰爭中,諸葛亮明知道關羽情深意重,肯定會在最後一關,因鑑於以前的情誼釋放曹操。但是,諸葛亮卻在事前跟關羽簽署了軍令狀,雖然最後玩笑式的結尾。但是,誰知道當時諸葛亮有沒有殺關羽的心思呢?如果諸葛亮沒有,為什麼他當初要這樣安排呢?他是要教給關羽什麼知識,經驗,教訓?或者是故意讓劉備難做?這些就不得而知了。

5諸葛亮的野心

是人就有野心,哪怕你天資再高也是如此。在白帝城一戰中,劉備力戰東吳反敗,在白帝城向諸葛亮託孤。跟他說阿斗要是是個人才,你就盡心盡力的輔佐他。如果是個草包,你就取而代之吧。聽到“取而代之”這句話,諸葛亮頓時就跪伏在地上,嚇得滿身冷汗。後來大家都知道了,諸葛亮明知道阿斗不成器,卻依然盡心盡力的輔佐,是不是與劉備問的這句話有關係呢?

大家同樣都是人而已,都有野心。劉備託孤前的話只是試探諸葛亮,諸葛亮卻表現的慌張失措。如果沒有取阿斗而代之的心,他為什麼會如此表現呢?這說明諸葛亮早就有這種想法,因為心虛,所以才會一時不知該怎樣辦。而劉備肯定也不是善茬,如果諸葛亮敢答應,肯定立馬刀斧手伺候了,這都不用問。

所以說,諸葛亮既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一般是“接近神的男人”。也不是那麼的不堪,說到底都是人罷了,都有屬於人的那些性格。


用戶3434502648496990


諸葛亮(孔明)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治國才能不亞於蕭何,治軍能力不亞於司馬穰苴。只是諸葛亮的運氣比較差,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的時候,曹操和孫權的勢力已經成型,諸葛亮窮盡畢生精力也沒能幫助蜀漢完成統一大業。

從治國的角度來看,諸葛亮是一個非常擅長治國的人,劉備攻下益州之後,將治理益州的重任交給了諸葛亮。諸葛亮制定了嚴厲的刑罰,處事公正不偏私,雖然犯錯的人會受到重罰,但是因為諸葛亮處事公平,百姓們都沒有怨言。

諸葛亮還修繕了秦朝時期的都江堰,改善了蜀漢的耕種環境,促進了蜀漢農業的發展。諸葛亮在世的時候,蜀漢的百姓能夠豐衣足食,人們都十分的敬仰諸葛亮。諸葛亮去世之後,蜀漢的百姓自發為諸葛亮建造祠堂拜祭諸葛亮,一直到了蜀漢滅亡都沒有停止。

從軍事的角度來看,諸葛亮是武廟十哲之一,唐朝的戰神李靖一直把諸葛亮當成偶像,李世民和李靖曾經多次討論學習諸葛亮的用兵技巧。諸葛亮用兵追求穩中求勝,他用兵從來沒有出現過大的失誤,即使戰敗也不至於出現大的危機。

諸葛亮南征孟獲期間,採用了攻心為上的計謀,孟獲對諸葛亮心服口服,不敢再發動新的叛亂。諸葛亮北伐期間,用兵一直有條不紊,在馬謖街亭戰敗的情況下,仍然能夠全身而退撤回漢中。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期間,諸葛亮在滷城之戰大破司馬懿,諸葛亮去世之後,司馬懿稱讚諸葛亮為“天下奇才”。

從一個臣子的角度來看,諸葛亮是古代忠誠的代表,他掌握了蜀漢大權十一年之久,蜀漢的老百姓都十分擁戴他。然而諸葛亮一直對劉禪忠心耿耿,始終沒有任何篡權的打算。古代權臣要麼囂張跋扈,要麼就謀朝篡位,諸葛亮能夠盡心竭力輔佐劉禪,實在是難得可貴。

反觀曹魏的託孤大臣司馬懿,曹丕將曹睿託付給司馬懿,曹睿又將曹芳託付給司馬懿。在曹睿去世的時候,曹睿抓住司馬懿的手說:“我之所以沒有嚥下最後一口氣,就是為了見到您,現在見到了您,我死而無憾。”結果司馬懿忘恩負義,篡奪了曹魏的江山,兩人的道德高低立判高下。

當然諸葛亮也不是一個絕對完美的人,他在蜀漢過於專權,沒能培養出來劉禪,也沒能培養出來合格的繼承人,這些是諸葛亮的短處。當然總的來看,諸葛亮仍然不失為一個能力出眾,道德高尚的人。他為蜀漢奉獻了畢生的精力,死後能夠獲得世人的尊敬,也算是他應得的回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