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宣怀为什么一定要掰倒胡雪岩?

用户58757814414


晚清商界有两个传奇人物,一个是胡雪岩,一个是盛宣怀。

他们的身份也不仅仅只是商人,也是头戴“红顶”的清政府官员,是商,也是官,所以他们又被称为“红顶商人”。

胡雪岩这个人,当过放牛娃,也跑过腿,白手起家,一手打造了一个让清政府又眼馋又忌惮的商业帝国,几乎掌控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可谓是“中国首富”。

当时在商界混的,哪个不知道胡雪岩?

不过,纵然胡雪岩在商界再怎么传奇,也终究遇到了他一生的宿敌。

所谓“传奇”,不就是拿来超越的吗?

这个决心要打破胡雪岩在商界的传奇的人,正是盛宣怀!

盛宣怀也确实打破了胡雪岩的传奇,所以,后来他也成为了传奇。

盛宣怀为何一定要扳倒胡雪岩?

有人的地方,便有江湖,自然也离不开一个“争”字,有的人只为了争一口饭,有的人为了争一口气,有的人则是为了争一场衣食无忧的富贵,争一场一言可决他人生亡的权势。

胡雪岩是商界的执牛耳者,所谓“不想当将军的兵不是好兵”,所以为商之人谁心里还没点野心?谁不想当这个执牛耳者?

所以,盛宣怀扳倒胡雪岩的私心在于他想要取代胡雪岩在商界的地位。

同时,又能够运用自己在商界的影响力反哺政界,从而实现自己在政治上的野心。

此外,自古钱、权不分家,有钱者依附有权者,以钱买权;有权者庇护有钱者,以权生钱。

所以,别看胡雪岩和盛宣怀在商界怎么怎么叱咤风云,实则背后都有一个政治利益集团在支撑和庇护着他们,即所谓的“保护伞”。

胡雪岩的背后,是左宗棠。

盛宣怀的背后,则是李鸿章。

左、李两人不和是众所周知的事,胡、盛两人的争斗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是左、李所代表的两个政治利益集团的争斗。

左宗棠之所以能够在军事上取得如此成就,少不了胡雪岩在金钱上对他的支持,为了支持左宗棠收复新疆,胡雪岩甚至跑去向洋人借钱。所以,李鸿章想要打垮左宗棠,势必要先摧毁他的钱袋子——胡雪岩。

但是,李鸿章会亲自出面对付胡雪岩吗?显然不会,这有损他的颜面。

于是,有了胡、盛之争。

最后,中国古代社会的阶级是“士农工商”,农、工、商三个阶级是随时会被宰了、剁了扔到锅里熬汤的肥羊,商人更是肥羊中的肥羊。

官府一言不合抄个有钱的商人家,口袋便鼓鼓的了。

所以,站在政治的角度,胡雪岩成为所谓的“中国首富”,对他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因为清政府不会允许财富高度集中在他的手里,更不会允许他去掌控经济命脉,否则的话,统治者很难保证自己的绝对统治权。

胡雪岩如果利用经济手段将经济秩序搅乱的话,即便没有让全国经济局势崩盘,也能够让清政府吐血。

钱,是最容易蛊惑人心的东西,也是最容易收买人心的东西。

所以,清政府势必会拿胡雪岩开刀,将经济命脉的控制权拿回自己的手里。

盛宣怀有了李鸿章和朝廷的支持,想要打垮胡雪岩也就不再那么难了。

可是,清政府这么不放心胡雪岩,为什么却会放心盛宣怀?

胡、盛两人虽同是所谓的“红顶商人”,可是本质上却有所不同,胡雪岩首先是商,然后才是没有实权的官;盛宣怀首先是官,然后才是商。

这也就是说,盛宣怀本质上代表的是清政府!

不过,胡雪岩一倒,盛宣怀在商界势如破竹,俨然成为了“第二个胡雪岩”,甚至远超胡雪岩,他的掌控范围延伸到了金融、矿业、铁路交通等重要领域。


人终究是有私心的,所以表面上看去,盛宣怀代表的是清政府,可说到底他代表的仍然是自己!

随着盛宣怀在商界和政界的实力的上升,清政府对他的掌控力度也越来越低。

盛宣怀试图摆脱清政府的控制的最明显的一个表现便是“东南互保”事件,慈禧向11国宣战后,又向各省发布诏书,但是在“东南互保”的作用下,即便是曾经最受慈禧宠信的李鸿章也不得不回了慈禧一句:“此乱命也,粤不奉诏。”

而“东南互保”能够达成,却少不了一个关键人物——盛宣怀!

盛宣怀为了保住自己的商业帝国,背叛了慈禧,然后亲自出面促成了“东南互保”。

由于“东南互保”的出现,慈禧连近在眼前的袁世凯都没办法调动,最终被洋人打得夹着老鼠尾巴灰溜溜地逃到了西安,丢尽了脸面。

盛宣怀一手权,一手钱,连慈禧都被他压的有点喘不过气来。

后来,慈禧一死,盛宣怀立刻加快了他揽财、揽权的脚步,竟然怂恿清政府将铁路收归国有,结果遭到了无数人的反对,可是盛宣怀却仍然执意要用武力镇压反对者。

一时之间,四川的保路运动闹得轰轰烈烈。

清政府急忙调鄂军入川镇压,结果导致了鄂省军事防务的空虚,终于引来了武昌的一声枪响,早已经摇摇欲坠的清政府也终于因为这一声“枪响”被震倒塌了。

谁也没有想到一个简单的铁路收归国有政策,竟然会成为“蝴蝶效应”中的蝴蝶的翅膀,“噗嗤”一扇,清政府便轰然垮了。

所以,清史稿也毫不留情地评价他为“误国首恶”。


流浪的侯爵


说盛宣怀要搬倒胡雪岩的是台湾小说家高阳的长篇历史小说《红顶商人》,是小说家编的,好吗?

在这本小说编造的基础上,糅合了历史上的“左李之争”,就编造出了盛宣怀商战打垮胡雪岩的故事,比如上述回答中的一些业余作者,就照本宣科了。

事实上,在胡雪岩破产的前夕,左宗棠已经完成了西征入京,又回任两江总督,在胡雪岩面临资金链断裂危机时,两人还曾见面两次,完全没有胡雪岩提及这是一场官场阴谋的记录,同样,左宗棠也从未有什么党同伐异的反击,而这可完全不符合左宗棠的“暴脾气”。

而盛宣怀的发迹,远在胡雪岩倒台之后,甚至因为胡雪岩的钱庄倒闭,他所主管的长江电报线项目相关的资金还有大规模的损失,而他自己之前在湖北开矿所剩余的钱,也存在了阜康钱庄中,吃利息以备还李鸿章的账。

因为这笔本钱是李鸿章挪用直隶练兵兵饷的公款给他开洋务企业的,在买卖开赔了之后,他是指望着胡雪岩的高息能给自己补窟窿的,结果胡雪岩钱庄破产,用他自己跟张之洞抱怨的话就是,自己出门当官家财倒赔殆尽。

换句话说,胡雪岩的破产,盛宣怀本人的损失也非常巨大。

另一方面,就是盛宣怀在李鸿章门下,在湖北开煤矿是做的第一件大事儿,砸了,后来帮办华北的赈灾事宜,才挽回了一点信任,完全不算是李鸿章门下的宠儿,他真正抓住的机会是办理电报系统与洋商竞争。

而整个南北电报系统的假设完成,已经是胡雪岩破产之后了,在这之前,这个人就算是个小把戏,一个小把戏去操盘干倒一个有两江总督支持的数千万两白银资产的资本大鳄,他凭啥?

难道仅仅因为这个人在十几年之后的呼风唤雨?


刘三解


无论是盛宣怀,还是胡雪岩,都只是晚清身居高位官僚的枪,只是这种枪,不打人,只捞钱。两个人能够发迹,可以说原因微妙。

盛宣怀和胡雪岩一个是大清首富,一个是红顶商人,他们的主子左宗棠的湘系和李鸿章的淮系一直是政治上的对手,直接反映到他们的经济代理人胡雪岩和盛宣怀,也是商业竞争上的对手。

简单说,他们就是“斗权”、“斗智”、“斗法”,试图争夺自己在商业上的利益,同时也给主子表忠心,毕竟办洋务,西征打仗是要很多钱的。

首先他们两个争夺中国电报线路的建设权,设立电报局,利益诱惑很大,盛宣怀主持大沽炮台与天津之间的电报线,胡雪岩就想建设长江沿线的电报线,并且还派人混进盛宣怀的电报学堂,偷密码。

其次,盛宣怀在担任轮船招商局的督办时,遭到胡雪岩的弹劾而丢官,尔后又到湖北开办矿务总局的时候,遭到胡雪岩的暗中诋毁,中途被迫返回。在电报长江之线的建设过程中,胡雪岩的工程由于偷工减料而停工,盛宣怀借机弹劾,夺回电报的建设之权。

最后,在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倒闭挤兑的过程中,盛宣怀利用他的电报所掌握的信息,发挥了很关键的作用。盛宣怀抓准时机,一举抽空他的资金链,使其在还款日期内不能还清债务,成为空架子。

结果,胡雪岩破产身亡,盛宣怀成立轮船招商局的督办。又和张之洞一起,回到了湖北,创办汉阳钢铁厂。

盛宣怀是真正的人赢,而胡雪岩判断失误,成为被淘汰的尘埃。

本期特约作者.一碗凉粉,传讯君对原文有改动。


秦右史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讲过一个很好玩的故事,他讲坦桑尼亚一带,德属坦噶尼喀的某一个黑人部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有这样的解释:由于英国登山队员和德国登山队员,在敬拜山神的过程中有所差异,结果得罪了山神,于是山神决定,把坦噶尼喀从德国人手中夺过来交给英国人,作为这件伟大事件的附带效果,德国人在欧洲也被英国人打败了。


汤因比这个故事在我看来就和题主所问的,和下面很多答主所答的答案属于一个性质,都是对胡雪岩破产这件事的解释,但是正确程度和这个坦桑尼亚黑人部落酋长对一战的解释的正确程度一样。


也就是说,都属于荒诞不经,离正确答案十万八千里远。


大家首先要明白历史教科书里“中国在近代全方位落后于西方”是什么意思。


很多人还把这种“全方位落后”简单理解为枪炮不如西方,科学技术不如西方,这种看法是很肤浅。


近代,我们不光在军事、科学上落后于西方,在金融上,在经济上也远远落后于西方。


偌大一个大清国,居然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居然没有发行货币,作为一个银本位国家,白银居然是靠外部输入。


甚至,国家居然没有一个专门监管金融的机构。


而这一切,才是造成胡雪岩破产的真正原因。胡雪岩的破产本质上和二次鸦片战争、和西医取代中医一样,都是落后输给了先进。



首先,胡雪岩生意的核心是什么?不是生丝,而是钱庄。


钱庄和山西票号不同,本质上是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江南地区市面上银钱紧缺的产物,按照当时《申报》的说法,南方钱庄本金“至多不过五万,少不足二万余”。


当然,胡雪岩的钱庄本金肯定不会那么少,但是也不会特别多,至少和专门做清朝政府汇兑业务的山西票号没法比。


用现在流行语来说,胡雪岩的钱庄类似于今天的p2p,而山西票号类似支付宝。


“以小博大,十万银子作百万的生意,八个坛子七个盖,盖来盖去不穿帮就是会做生意。”


这句话也许不是胡雪岩说的,但是这话点出了胡雪岩生意的核心。


正因为钱庄本钱小,所以胡雪岩更需要官场背景为自己生意背书;这一点也和山西票号迥异,山西票号因为资本充足,所以并不认为子弟获取一个官场身份有什么重要。


其次,胡雪岩利用自己“红顶商人”的身份和与官场的密切联系,迅速汇集了大笔资金,这些资金远远超过了胡雪岩本身的财富,当然,如果胡雪岩囤积生丝成功,大赚一笔,那么即使遭遇金融危机也没有关系,但是胡雪岩做了那么大的生意,居然就没有想到派人去伦敦设立办事处,获得第一手信息。


当时英国人电报已经从伦敦拉到了上海,伦敦的消息只需要24小时就可以传递到上海。胡雪岩本想靠囤积生丝发财,没想到当年意大利生丝丰收,直接造成伦敦交易所生丝价格暴跌,而生丝价格暴跌又造成胡雪岩囤积生丝生意的失败。


根据学者考证,胡雪岩生丝生意其实并没有亏多少钱,总数也就是150万两白银左右,胡雪岩全部身家应该在800万两白银上下,亏150万两并不伤筋动骨。


但是,正如我前面所说,胡雪岩生意的核心是钱庄,而钱庄类似今天P2P,做的是“信心”生意,没有“信心”比生意亏本更伤害胡雪岩。


更何况,胡雪岩还遇到了近代以来第一次股票引起的金融危机。


这就是我要说的胡雪岩真正破产的原因。


大家知道,19世纪因为资本市场缺少监管,所以股票诈骗案件层出不群,比如赫赫有名的“巴拿马运河”诈骗案就不知道骗了多少人;而在当时完全没有金融监管可言的清朝,成了投机生意的天堂。



从1882年开始,借着洋务运动“造铁路、开煤矿、兴轮船”的借口,在上海成立了很多家所谓的股份公司,这些股份都是可以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的,所以一时间,上海以及江南地区财富都流到了这个毫无监管可言的股市。


不少人从钱庄借钱炒股,甚至不少钱庄干脆把资金投入到这个股市里。


用当时报纸的话说“买卖股份之旺,几于举国若狂”


大家都知道,毫无监管的股票市场约等于金融诈骗,当时《申报》也说“情弊显露,股票万千直如废纸”,这就造成从钱庄、商号流出的大量资金在股市中蒸发。坏账、呆账大量出现。


《申报》说:1883年,“沪上市面自夏秋以来,日见衰落之象,至冬间则更疲敝。亏倒之行号、店铺,日有所闻。讼案累累,不能清结。”


而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江南地区民众挤兑成风,而挤兑成分又造成钱庄成片的倒闭,在胡雪岩彻底破产以前,在杭州和胡雪岩阜康钱庄齐名的德馨钱庄早一步就已经倒闭了,《申报》报道称“而其资本极巨、声名极震之店,则以阜康与德馨两号。如双峰之对峙焉……本系某宦所开。”


另外,1883年12月爆发的中法战争也加剧了民众对局势的恐慌,而这种恐慌在金融上就演变成了挤兑风潮。


面对如潮的挤兑风波,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别说胡雪岩,就是花旗汇丰也经不起这样的挤兑。


至于清政府逼胡雪岩还钱,这只是落井下石而已。


至于盛宣怀在中间更没有起什么作用了,盛宣怀为了干掉胡雪岩,不惜引发这么大一场金融危机?不惜重创江南经济?我不怀疑盛宣怀有没有这个决心,但是我认为盛宣怀不可能具备这样专业金融知识。


另外,胡雪岩的破产和左宗棠生死没关系,左宗棠不但在胡雪岩破产时还活着,而且朝廷还专门让左宗棠来办理胡雪岩积欠朝廷款项案。


最后说一句,以汇兑业务为主,而且本身现金充裕的山西票号并没有遭受多大的冲击,甚至如乔致庸家的大德通票号在1884年每股还分红850两白银。


兰台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介绍一下二人的背景,二人都是晚清时期声名显赫的大商人,均家产万贯富可敌国。盛宣怀依附北洋大臣李鸿章,胡雪岩有左宗堂靠山,基于此他们在各自的商业领域呼风唤雨,数年间积累了巨大的财富。盛宣怀成了北洋大臣帮办,替李鸿章筹集钱款,制定经济预算。他本人拥有众多公司股份,在铁路、采矿等行业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更是李鸿章的心腹智囊。胡雪岩是全国最大的钱庄阜康的老板,两江总督左宗堂钱粮银子的供给者,在他的帮助下左公平定太平军及收复新疆,可以说胡雪岩也是为民族立下大功之人。

二者的商人这一共同身份注定他们两人不可能成为朋友,正所谓同行是冤家。所以对于盛宣怀来说,如果有机会搞垮胡雪岩,盛宣怀一定会尽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拉满弓弦的射出这一箭,于是暗中收集了许多有关胡雪岩的商业机密及材料,等待着最佳时机的到来。不久机会来了,危险正向胡袭来。

中国和法国之间因法国入侵越南全境关系瞬间紧张起来,并由此引发清政府内部主战声一片,当然带头大哥即是胡雪岩的靠山左宗堂了。慈禧老佛爷虽也收到李鸿章力主言和的秘奏,但出于天威而秘而不宣,主持政务的恭、醇两位亲王表面主战,私下里请李鸿章拿主义。

法国人等不及了,扬言进攻上海、天律威胁京城。李鸿章这个“海防”派的创建人顿时惊慌起来,北方旅顺、塘沽均驻防北洋水师的主力,这是他多年心血努力而成,今若中法开战,中国必败无疑,多年的心血将付之一炬,想到这里不觉惊恐万分。必须采取非常措施清除左宗堂背后的经济金主胡雪岩,只有断绝左宗堂的银响的供给,左帅才会偃旗息鼓,其他人亦会步其后尘,言和方可成功。

盛宣怀登场了,他的商业生意素来与洋人有交割,开战对他来说是不可容忍的,他的商业帝国也会遭受巨大的损失,同时作为李鸿章的心腹智囊,李鸿章这棵大树可乖大凉,所以即便拼出老命也要扳倒这个人人眼中“胡大财神”。

盛宣怀通过自己主管的电报局茯取了胡雪岩将要大批抛售库存的茧子和生丝,即便亏本在所不惜的信息。大喜之极,认为扳到胡财神的时机到了。于是草拟信件向各大洋商通报胡雪岩的大动作,并严令自己的控制的丝商不得收购胡雪岩的茧子及生丝,这下胡雪岩真的倒霉了,半个月下来竟然一包未卖,真是咄咄怪事,他百思不得其解,卖不出去,回笼不了钱款,而欠汇丰银行的期款又要到期了。一旦过期不还就会发生信用危机,那可是大难临头了。

还有一个办法解决还款的事情,即各省汇到阜康的协响银子,但这条路也让盛宣怀给堵上了,盛勾结上海道台邵友濂扣压协响不放,致使无法归还汇丰银行的外债,这还不算,盛宣怀又派人四处散播谣言,称胡雪岩丝茧卖不出去,外债无法偿还,信用己成问题。

于是一场挤兑风暴从上海阜康刮起,并迅速刮到天津、北京、杭州…全国所有的阜康分号,不多时间,闻名全国的阜康钱庄便彻底崩盘了。胡雪岩旗下丝行、典当行、药堂也遭受巨大的冲击,查封的查封,抵债的抵债,曾经的胡氏商业帝国便不复存在了。胡雪岩则被摘去顶戴花领,软禁在家,忧惧而亡。而全国众多阜康客户蒙受了巨大损失,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左宗堂也先胡雪岩几月而逝。一幕人为的权势之争引起众多家庭悲剧依旧回荡在历史的长空。至于盛宣怀、李鸿章则是最后的胜利者,他们弹冠相庆。

一场席卷全国的金触危机落幕了,胡雪岩成了政治权势斗争的最大牺牲品,他至死也许不知道这危机幕后的故事。但还是让我们看清了近代大商人洋买办盛宣怀的嘴脸。


任凭风沙吹


“倒左先倒胡”,“一山不容二虎”,这就是盛宣怀为什么一定要掰倒胡雪岩,短短两句话,囊括政治、商业两个方面。

盘点清末历史人物,就不得不提当时两个著名“红顶商人”,一个是胡雪岩,另一个就是盛宣怀;这两个堪称传奇的人物,都是富可敌国的巨商大贾。

但是二人素来不和,因为他们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雪岩的后台是左宗棠,而盛宣怀依靠的是李鸿章。

在政治上,李鸿章和左宗棠一直都是立场对立,两人有着极深而复杂的矛盾。左宗棠是主战派,李鸿章是主和派。清末时候,李鸿章签订不少的条约,左宗棠对此十分憎恨和厌恶。

在这种立场完全对立的情况下,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胡雪岩和盛宣怀自然也是斗得你死我活。

左宗棠出兵征战,其军饷基本上都是靠胡雪岩想办法筹集。李鸿章当然不高兴,所以为了削弱左宗棠系的势力,“倒左先倒胡”便成为了李鸿章和盛宣怀的首要策略。

所以从政治上讲,盛宣怀和胡雪岩的斗争是必然发生的。

其次,一山不容二虎。盛宣怀和胡雪岩都是清末商业巨头,扳倒了胡雪岩,整块蛋糕不就都姓了盛吗?

所以从商业上讲,盛宣怀扳倒胡雪岩也是可以理解的。

综上所述,从政治和商业两个方面上讲,盛宣怀都要扳倒胡雪岩。

纵观历史,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已经似乎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矩,这在我们今天的职场上也是一样的道理,同时也提醒着我们的为人处世。

“以古之道,御今之有,读懂历史,玩转职场”——青梅煮史


青梅煮史


盛宣怀和胡雪岩是晚清时代的两个传奇人物,相比之下胡雪岩出道更早:他用三十年时间从一个放牛娃一步步奋斗成为掌控当时中国经济命脉的首富——这样的一生不可谓不传奇。然而所谓传奇不就是用来被超越的吗?胡雪岩最终还是遇到了他命中的克星——这就是晚清时代的另一个传奇人物盛宣怀。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胡雪岩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放牛娃成为中国首富的,而他最终又是如何在鼎盛时期被盛宣怀掰倒的,从中我们也可以分析得出盛宣怀之所以要掰倒胡雪岩的原因。

清道光三年(1823年)安徽省徽州绩溪县湖里村的一个贫困家庭诞生了一名男婴,父母为他取名胡雪岩。早年的胡雪岩靠帮人放牛维生,胡雪岩12岁时父亲去世,于是胡雪岩孤身出外闯荡——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9岁的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没有后代,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于掌柜弥留之际把钱庄悉数托付给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成为了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尽管胡雪岩办事灵活,逐渐在商场上打开了局面,但在当时的官本位制度下商人几乎处于社会最底层。胡雪岩却不甘心于自己身处的社会地位,他积极和官府靠拢——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是有抱大腿的嫌疑的,问题是在那个年代要做一番事业还真没比抱大腿更便捷的途径。他傍上的第一个大佬是王有龄——在王有龄最落魄时胡雪岩出资为他上下打点四处活动,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后胡雪岩被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由此和军界取得联系并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经。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攻破杭州,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胡雪岩因此失去了在官场上的依靠。幸运的是他随即又获得了新任闽浙总督左宗棠的信赖——被委任为总管,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使阜康钱庄大获其利,从此胡雪岩就成为一位亦官亦商的红顶商人。

取得左宗棠信任的胡雪岩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一方面为左宗棠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另一方面在外国人的帮助下为左宗棠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由于和军界大佬的这层关系,所以清军将官在平定太平军后都将自己所掠之物及朝廷赏赐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这当然又让胡雪岩大赚了一笔。善于敛财的胡雪岩同样会散财:在太平天国战争时期及战后重建时期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殓了数十万具暴骸;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不过胡雪岩可不满足于此,他是一个极其有野心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他希望自己能青史留名,而接下来做的事的确足以令他青史留名。1866年他协助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成立中国史上第一家新式造船厂,正是在他的协助料理下中国第一艘蒸汽轮船成功下水,也是他首先向左宗棠建议应该利用中国自己的工匠和技术致力于制造国产轮船。到了1872年他的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大江南北,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与此同时他被授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按说此时他既有钱又有官职在身,还协助左宗棠完成了中国最早的国产轮船下水这样的壮举,足够荣耀了吧?可他自己并不这样认为。中亚浩罕汗国的阿古柏侵略军在英、俄两大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入侵新疆,与此同时日本也乘机兵发台湾。西北和东南两地同时告警令清政府内部发生了一次塞防和海防大讨论,而在这次争论中左宗棠和李鸿章正好处于对立面。事实上二人的对立由来已久——除了观念的分歧之外,二人分别作为湘、淮二系的领袖本身就构成一种竞争关系。最早左宗棠率部战胜了阿古柏侵略军,收复了新疆。在这一过程中胡雪岩再次为西征新疆的大军筹办军需粮饷,然而胡雪岩不知道的是他这一爱国壮举给自己招来了祸患:当时为筹措西征大军的军需粮饷朝廷让恭亲王向洋人举债都被拒绝,结果朝廷办不成的事愣是让胡雪岩给办成了——他以江苏、浙江、广东海关收入作担保,先后六次出面借外债1870万两白银,解决了西征军的经费问题。西征新疆的经费问题是解决了,可朝廷大员们嘴上不说,心里可都记着:朝廷办不成的事让你胡雪岩办了,你可真是富可敌国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胡雪岩的悲剧在这一刻就已注定了。

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有志于加大对新疆及邻近的西北各省份的开发建设力度,于是胡雪岩又协助其创建“兰州织呢总局”——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所官办轻工企业。清光绪四年(1878年)55岁的胡雪岩成立“胡庆余堂”药号,正式营业。胡雪岩在全盛时期开创的胡庆余堂将他救死扶伤的对象范围扩大到全天下所有的百姓。在胡雪岩的主持,胡庆余堂推出了十四大类成药并免费赠送辟瘟丹、痧药等民家必备的太平药,在《申报》上大做广告,使胡庆余堂在尚未开始营业前就已名声远播,这正是胡雪岩放长线钓大鱼的经营策略。尽管胡雪岩因为免费赠药和大做广告而花费巨大,但换来的是成倍的利润。清光绪七年(1881年)胡雪岩因协助左宗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就在胡雪岩商场、官场皆得意之时他命里的克星盛宣怀登场了:盛宣怀生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11月4日),比胡雪岩小21岁,当胡雪岩风头正盛时盛宣怀才刚开始展露头角:同治九年(1870年)盛宣怀进入李鸿章的幕府协助其办理洋务,次年被授予知府的官职,从此开启了他平步青云的人生历程。后来居上的盛宣怀和胡雪岩一样是一名红顶商人——这是那个年代中国民族资本发迹时期的一种现象:中国最早的民族产业就是在这种依附于官僚集团的羽翼下成长起来的。盛宣怀和胡雪岩作为中国早期民族资本家的代表都无可避免地需要在政治上寻找靠山,而他们分别所依附的李鸿章的淮系集团和左宗棠的湘系集团恰恰构成了一种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也必将反映到各自的经济代理人盛宣怀和胡雪岩身上。对亦官亦商的盛宣怀和胡雪岩而言:他们既是商业竞争对手,也是政治竞争对手。后来居上的盛宣怀也创下了不落于胡雪岩的成就——他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11项第一:第一个民用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个电报局中国电报总局;第一个内河小火轮公司;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京汉铁路;第一个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公司;第一所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今交通大学);第一个勘矿公司;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第一所近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创办了中国红十字会。按理说二人都为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应该算是合作者吧,可实际上二人尽管都致力于富国强兵的近代化建设,但却是一山难容二虎,都想把对方排挤开,从而完成由自己主导的中国近代化建设,由此可见二人的野心抱负确实不小。这两个具有非凡野心抱负的人从一开始就构成强烈的竞争关系:盛宣怀曾奉命主持大沽炮台与天津之间的电报线,然而胡雪岩也想染指电报业务,于是就派人混进盛宣怀的电报学堂偷密码。盛宣怀在担任轮船招商局督办时因为遭到胡雪岩的弹劾而丢官,后来盛宣怀到湖北开办矿务总局的时候又被胡雪岩弹劾而被迫返回。当后来胡雪岩负责长江沿线的电报建设过程中时盛宣怀则弹劾其有偷工减料的行为,以此夺回了电报的建设之权。双方的商业利益竞争同湘、淮两系的政治竞争纠葛在一起并在双方的一次次斗法中不断使矛盾升级。

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耗银2000万两,生丝价格日跌,企图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联合抵制。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开始胡雪岩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然而胡雪岩却没预料到后来欧洲生丝会丰收,一时间丝价大跌,于是胡雪岩顿时悲剧了。而这点恰好被盛宣怀利用:他掌握着电报局,胡雪岩生意上的所有情报都被他知晓,于是胡雪岩卖丝,他就致电各国商行,让其不要下单。而此时胡雪岩的汇丰银行借款到期,需要偿还本息共八十万两。青黄不接的胡雪岩哪里能还上,可还有一机会,就是上海本有一笔协饷快要到账,胡尚有生机。但这情报同样被手握电报资源的盛宣怀门清,他利用李鸿章的官威让上海道台将这笔协饷后拖二十天。胡雪岩等不来救急钱,而汇丰银行又在盛宣怀鼓动下,开始催款。无可奈何的胡雪岩只好将手里的生丝贱卖,亏耗1000万两,更严重的是胡雪岩的资金链至此断裂,那些原本在他的钱庄存钱的官僚们竞提存款,一时间胡雪岩被挤兑狂潮逼得焦头烂额。不过事情并未就此完结——胡雪岩作为一名红顶商人,他的产业中是有大清政府的国有资产入股的,于是李鸿章、盛宣怀一系开始以此为由向胡雪岩追缴欠款。此时的胡雪岩当然还不上了,最终他被抄家革职并一再追缴欠款,终于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各自依附于不同的政治势力。

盛宣怀依附于李鸿章,胡雪岩依附于左宗棠。而李鸿章和左宗棠当时在各种问题上都意见不同,乃至截然相反。

最典型的就是在要不要收复新疆的问题上。新疆在发生同治回乱之后,被浩罕汗国的军官阿古柏入侵,建立了所谓的哲德沙尔汗国。从南疆喀什一直到北疆乌鲁木齐以东,哈密,吐鲁番都被占领。

左宗棠时任陕甘总督,上书清廷,主张坚决收复新疆。而当时担任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则认为,新疆是不毛之地,出兵花费太高,朝廷财政又紧张,所以朝廷应该把钱花在海防上,也就是继续花钱买军舰,建设北洋水师。

这就是所谓的海防论和塞防论的争议。朝廷大臣也在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个朝廷重臣之间选边站队,上书议论,表态辩论,一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后来,左宗棠亲自进京陛见,说服慈禧太后,同意支持出兵收复新疆。但是朝廷能拨出的财政资金有限,需要左宗棠自己设法筹集一部分资金。

于是,左宗棠通过胡雪岩,向洋人举债,筹到了一笔资金,这才支持左宗棠出兵,收复了新疆。

收复新疆后,又在是否需要在新疆建省的问题上,两人发生争论,当时一些名臣重臣也纷纷卷入,引发大辩论。最后的结果仍然是新疆建省。

此外,左宗棠和李鸿章在一些重大外交问题上也经常出现分歧。大体来说,左宗棠主张对外强硬,立足于战,而李鸿章认为,左宗棠这是不了解国际形势,中国各方面都落后,只能立足于和,凡事以忍让为先。

左宗棠和李鸿章之间在政见上的分歧,自然也会反映为盛宣怀和胡雪岩两个人的商战上。

所以说,盛胡两人只是政治斗争棋手在商场上的两个代理人,他们经商都是服务于特定的政治势力和目标的,各为其主。

因为他们的崛起本来就不是按照市场和商业的逻辑进行的,他们的崩溃自然人与政治势力的消长密切相关。当其中一方身后的支柱政治势力倒塌后,相应的红顶商人自然也会迅速崩溃。

左宗棠死后,胡雪岩失去政治支柱,崩溃是必然的,早晚都会来。


萧武



这个要看各自的利益体的关系,自古历史都是成败为标准。

何谓英雄?英雄会知难而上,英雄会勇往直前,所以,不以成败论英雄!

诸葛孔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自从刘备三顾茅庐后,便许下“复汉一统”的宏愿。“三气周瑜”、“智取汉中”“七擒孟获”,最终成名八阵图中。诸葛亮虽流芳百世,但“复汉一统”的宏愿未实现。有曰:“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世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唉,虽可悲,但孔明乃英雄也!

项羽不屑于死读书、学剑法,热衷于学兵法,并指着秦王说:“吾将取而代之。”谁赶比之?有志者,事竞成,百二秦关中属楚。从一界草民一跃成为西楚霸王,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虽然自刎于乌江边,但仍然有曰:“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哎,虽可泣,但项羽是英雄也!

胡雪岩之所以可以迅速倔起,除了得益于王有龄之外,另一个人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左宗棠。1862年,王有龄因丧失城池而自缢身亡。经曾国藩保荐,左宗棠继任浙江巡抚一职。左宗棠所部在安徽时晌项已欠近五个月,饿死及战死者众多。此番进兵浙江,粮饷短缺等问题依然困扰着左宗棠,令他苦恼无比。急于寻找到新靠山的胡雪岩又紧紧地抓住了这次机会:他雪中送炭,在战争环境下,出色地完成了在三天之内筹齐十万石粮食的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左宗棠面前一展自己的才能,得到了左的赏识并被委以重任。在深得左宗棠信任后,胡雪岩常以亦官亦商的身份往来于宁波、上海等洋人聚集的通商口岸间。他在经办粮台转运、接济军需物资之余,还紧紧抓住与外国人交往的机会,勾结外国-军官,为左宗棠训练了约千余人、全部用洋枪洋炮装备的常捷军。这支军队曾经与清军联合进攻过宁波、奉化、绍兴等地。 胡雪岩是一位商人,商人自然把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左宗棠任职期间,胡雪岩管理赈抚局事务。他设立粥厂、善堂、义垫,修复名寺古刹,收碱了数十万具暴骸;恢复了因战乱而一度终止的牛车,方便了百姓;向官绅大户劝捐,以解决战后财政危机等事务。胡雪岩因此名声大振,信誉度也大大提高。这样,财源滚滚来也就不在话下了。自清军攻取浙江后,大小将官将所掠之物不论大小,全数存在胡雪岩的钱庄中。胡以此为资本,从事贸易活动,在各市镇设立商号,利润颇丰,短短几年,家产己超过千万。

晚清时期著名的洋务运动由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发起。此三人在同太平天国战争中,认识到了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的重要性,迫切地要求向西方学习、自强御侮,但由于他们的特殊身份,不便与外国人打交道。这样,与左宗棠联系极为密切,诸通华洋事务的胡雪岩在洋务运动中又找到了用武之地。他协助左宗棠创办了福州船政局、甘肃织呢总局;帮助左宗棠引进机器,用西洋新机器开凿径河。毫不夸张地说,左宗棠晚年的成功中有着胡雪岩极大的功劳。


黄朝曦


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利益集团,盛宣怀是李鸿章的铁杆,胡雪岩的后台靠山是左宗棠,而众所周知,李鸿章与左宗棠是死敌;盛宣怀整垮胡雪岩时正是左宗棠出兵在外无暇顾及的时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