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历史变迁是怎样的?

害羞没饭吃


古代的不说,说不清。

我说我了解的近现代吧,淮南这个地方,它的发展和历史变迁与煤矿的开采密切相关。

淮南从清朝光绪年间,就有人采掘煤炭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在煤炭行业内已经是国内一个很有名气的地方。


最早的煤矿,在大通区九龙岗镇。九龙岗镇就因煤而兴,当时日军侵华的时候,也是牢牢地控制着九龙岗,以此来牵制淮南。

后来,九龙岗的煤炭需要往外运输,当时就通过田家庵的码头往外运,码头就在现在的淮上码头,可能现在还能看到一些皮带机的遗迹。

那么,在田家庵的人气也就慢慢兴旺起来,南来北往的生意人,跑船的,铁匠铺,客运的轮船售票厅,所以当时的淮上码头,港口一路和港口二路。也就是老田家庵人俗称的“北头”,是最热闹的地方。

田家庵也就逐渐成为了政治中心。

后来,人们发现淮南不止是大通,在潘集、凤台、谢家集等地方,都储存了很多很多的煤炭。煤炭作为最重要的能源之一,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于是淮南市政府就开始陆续开设了一个又一个大型煤矿,天南海北的工人,技术人员,做生意的,也都来到了淮南。他们聚集的地方,无一例外,都围绕着煤矿。

为了运输煤炭,淮南修了很多铁路,也有很多很多小火车站。所以,淮南人聚集点,是一个带状,现在也如此。

有了煤炭,也就因地制宜地修建了很多火力发电厂。煤炭燃烧化成源源不断的电力,向华东很多城市输送。

同时,围绕着煤炭深加工的煤化工基地,化肥厂也在出现。基本上以重工业为主。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低谷和高峰,淮南过了很长时间的好日子之后,随着能源市场的萎缩,也大不如前。

但淮南的资源并未枯竭,煤炭还有很多,煤炭依然是黑金,是宝贝。今天的淮南,正在围绕着煤炭深加工做转型。市政府提出了立足煤:把煤炭和电力做大做强;延伸煤:把淮南的资源就地转化;不唯煤:发展非煤产业;超越煤:卖产品、卖技术、卖文化 。

相信今后,淮南的好日子还会回来的,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嘛!


楚铭


查看淮南的,地方志。我们能发现,上面是这样,记载淮南的历史变迁。

淮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即著名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于此。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是他组织撰写了《淮南子》等名著。

州来,这是淮南地区见诸文献记载最早的一个具有国家形态的建置。

因为它是淮南地区出现的最早的具有国家形态的建置,因而历来备受注目。关于州来国的历史的注解也因史书的语焉不详,引起了后人的不同解读。州来国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仍然是个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山川大地。一条汤汤大水由桐柏山迤逦而下直入东海,它的众多支流纷纷来聚,成就了肥沃的平原和密布的水网。这就是淮河水系。水可通舟楫,土地可以稼穑,比水而居,依山而樵,淮南就是这样一块风水宝地,远古的人类便在此开垦出一片生息繁衍的乐土,淮水孕育出举世瞩目的人类文明。

在淮南市境,沿着淮河顺流而下,鲁口孜、贺家浅、焦岗湖、两河口、寿唐关、茅仙洞、硖石口、下蔡城、古城孜(下蔡故城)、灯盏窝子、花苑城、黑石山(瀑花头)、月河滩、鲁村湾、石头埠、芦家沟、龙王沟、高皇寺、洛口、洛河镇、上窑山等等,无不留下人类活动的足迹,犹如一个个滩头阵地。依托这些滩头阵地逐次深入,淮河两岸人类活动的遗址可谓星罗棋布。


明天在干嘛


如今的淮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在不断的发展中还没成为了中国的能源之都和华东的工业粮仓。然后在历史上淮南也拥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文化。

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夏商时期的时候,淮南这里其实还属于淮夷之地。后来到了春秋的时候,淮南这个地方几经辗转先后曾经属于吴国和蔡国。

战国的时候纷争四起,这个地方又处于了楚国,因为楚国把蔡国灭了。一直到秦朝一统六国的时候,这里也属于了秦国,秦国统一六国以后,淮河以南被真正的分开,就属于九江郡。

汉朝的时候,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于是第一次有了淮南国。中间淮南王换了几个来做,但是都城一直都是寿春。西汉时期,这里先后属于淮南国、九江郡所管辖。



东汉末年的时候,袁术改设淮南郡。到了魏朝的时候仍然被叫淮南郡。西晋初年,淮南郡迁至寿春。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很多都已经被废止了,北边不断有人进行南迁。

东晋咸和初年淮南郡在丹阳湖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为淮南郡所辖。

唐朝的时候设置了淮南道,于是这里就归淮南,到寿州所管辖。五代十国的时候,称呼都没有变。北宋设置淮南路。属于淮南路寿州所辖。后来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世界淮河以北属金国,而淮南以南则属于宋。

至于元明清,对于这段时间的历史,大家应该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多加描述了。


单于7


淮南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滨,前秦与东晋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即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源出于此。



西汉时淮南王刘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组织撰写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区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跃,革命斗争连续不断,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淮南地区流行的花鼓灯,乡土气息极为浓郁,舞姿与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区还先后发掘出蔡昭侯、蔡声侯等12座古墓,发掘、征集的历史文物达千余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赖山集,有楚春申君黄歇墓。位于市东部的上窑镇,有古寿州窑遗址,隋唐时颇负盛名,遗址现已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洞山八景、寿塘关、茅仙洞、硖山口等风景名胜,令人流连忘返。


害羞没饭吃


淮南地区的历史沿革

淮夷时期

在四千年前乃至六、七千年以前,从黄河中、下游以南到整个淮河地区,曾经密集地分布过中华民族一部分古老的群体,这个群体曾经把太阳的形象作为图腾,因此而成为拜日民族,世人称之为“少昊氏”。大约是在帝尧时期之前,人们对昊民族又有演绎出另一个称谓:

鸟夷。

鸟夷中有一支系曰“祝鸠氏”,以“祝鸠”为图腾。祝鸠即鹁鸪,民间称“水鸪鸪”,羽毛黑褐色,一种在下雨前或天晴后常在树上咕咕叫的鸟。

《尔雅义疏》云:“祝鸠,隹。”(注:隹,念zhui)

《说文解字》云:“隹,鸟之短尾总名也。”

祝鸠既称“隹”,祝鸠氏因此而被人们称作“隹夷”。对那些占据河流、湖泊依水而居的隹夷,人们又将“隹”字加上水旁以示区别,于是就进一步产生了“淮”字,有了“淮夷”之称。

淮夷民族基本上是逐水而居的,因此人们将其所据之河称作“淮河”,即“淮夷之河”的意思,这便是“淮河”之名的由来。

淮夷人民勤劳、智慧,所据之地物产丰饶。在帝舜时期,淮夷人民就已经掌握了水上运输工具,带着自己的珍贵物产和劳动制成品,泛舟千里,或向中央王朝交纳贡赋,或与中原民族进行商业贸易。

《尚书•禹贡》记述夏禹定九州之事的时候曾言及淮夷,文中有“淮夷蠙珠鲫鱼,厥篚玄纤缟,浮于淮、泗,达于河”之语。蠙珠即河蚌产出的珍珠,鲫鱼即淮河主要水产之一,厥篚是竹器,玄纤缟是染了色的丝织品。

淮河流向自西往东,南岸地带称“淮南”。文献载证,“淮南”一词出自春秋时期的齐人晏子之口。《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第六•晏子使楚》中,有晏子这样一段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的年龄大于孔子,先于孔子于公元前500年去世,距今已有2510年。由此可见“淮南”的地称形成颇为悠远。

所谓淮南,一般是指今之安徽中部,以今之寿县、淮南市、蚌埠、临淮关乃至江苏扬州等地区沿淮一带向南推展,接近长江北岸皆属淮南地区。

淮夷民族的历史发端极为悠远,在淮河中游(安徽段)北、南两岸一带,这些地方都是淮夷民族集中居住的地带。在周代,集聚在淮河流域的淮夷民族不统属于周天子,所以周王朝初肇大封天下时,没有在淮河流域封立它的诸侯国。

进入文字记载比较丰富的周代春秋时期以后,市境区域当时所在的地带是小邦州来和钟离国的疆域,这两个小邦应该是淮夷民族自立的。

春秋中前期,鲁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州来”域名始见记载,是为淮南市境历史上最早的地名。州来不受周王朝诸侯保护,当时为吴王寿梦所侵,以后或属吴或属楚,州来人有时也介入战争,曾帮助吴国伐楚。春秋前期,钟离成为宋的附庸国,有公孙封于钟离。鲁文公八年(公元前619年),宋襄公的夫人杀襄公之孙孔叔、公孙钟离,“钟离”一词始见记载。

鲁昭公四年(公元前538年),吴人大举侵楚,如《左传•昭公四年》载“冬,吴伐楚,入棘、栎、麻、以报朱方之役。楚沈尹射奔命于夏汭,箴宜昝城钟离,远启疆城巢,然丹城州来……”这时州来、钟离皆属楚,所以楚人才会在钟离、州来筑城。但是不久钟离还是成了吴的附庸。

东周蔡、楚时期

春秋晚期蔡昭侯二十六年(公元前493年),因为受到来自西南仇敌之邦楚国的压迫,蔡国向东边的结盟国家吴国求救,按吴国的要求迁入州来,建都于州来邑,兼有淮南、淮北疆域,以八公山南侧为国君墓地(蔡昭侯墓葬于1955年在寿县城内发掘,蔡声侯墓葬于1958年在谢家集区境内发掘)。此际市境大部分疆域属蔡国。

《左传》解“州来邑”为:“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周封诸侯供奉“宗庙先君”,因此他们的国都称“都”,而淮夷人民搞的是图腾崇拜,所以他们的国都被称作“邑”。进入春秋时段,强悍的楚国不断东侵,加之后来吴国也介入了江、淮地区的纷争,这可能导致了州来原居民的迁徙或溃散,以至邦国的消亡,城邑成为弃土,所以蔡国才能迁徙进来。

州来地理位置覆盖了今之淮南市西半侧以及凤台县全部。在凤台县境内,淮河大转弯处南、北流向,分出东、西两岸。历代史学家对州来邑的确切位置存有争议,一说是西岸,即今之凤台县城所在位置,一说是东岸,即今之寿县城附近的东淝河边。近年来考古获取的实证偏向于东岸之说。

蔡国迁入州来存在了四十四年。公元前447年,楚昭王的儿子楚惠王对蔡国发起了最后的攻击。是时吴国已被越国吞灭,风雨飘摇的蔡国无援无助,遂被楚人攻陷国都,杀掉了最后一个国君蔡侯齐。此后,蔡土属楚,蔡国的最后国都被称之为“下蔡”, 公元前323年楚怀王时代颁发给鄂君的符节《鄂君启节》,以及与屈原同时的的辞赋作家宋玉所写的《登徒子好色赋》都提到了“下蔡”这一地名。

蔡国消亡以后,市境属于楚国。七国时期强秦崛起,无休止攻伐其他国家。考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40年),诸侯国家联盟,推楚相黄歇为统帅,组织六国联军伐秦。秦军专打楚军,楚军战败,联军溃散,黄歇放弃新都陈城,带上考烈王渡过淮河进入淮南地区,在寿春重建楚都。市境从此为楚都北郊地区。

楚人非常富有,且崇尚厚葬,所以在北郊地区建立了很多陵墓,史料记载战国名将廉颇的墓葬在八公山中,方志载证楚相黄歇的陵墓在今之谢家集境内,稍早一些的考古发现也证实楚幽王的陵墓在谢家集的孙庙乡。

秦、汉及淮南国时期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4年),秦兵伐楚,陷寿春城,虏杀楚王负刍,吞灭楚国。秦置九江郡寿春县,市境属之。二十一年后,汉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淮南国立。淮南国以淮河为界,市境淮河以南属淮南国,市境淮河以北属汉高祖五年封立的梁国沛郡的封地。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刘邦诛杀功臣韩信、彭越等人,逼反英布。刘邦赦天下死囚从军,征集诸侯兵马讨伐淮南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军与汉军激战。淮南军少而勇,但众寡不敌,英布战胜后撤退,因军中混入汉军奸细而遇刺身亡。

刘邦立幼子刘长为淮南王,淮南国都改建于肥陵邑(即战国故城寿春)。此际的淮南国北起淮南,南及赣南,西起汉水,东至全椒,纵横数千里,拥有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五十县之地。市境属淮南国都寿春北郊,境内西部山峦称“北山”、“肥陵”,东部有曲阳侯国及“曲阳城”(今淮南市上窑地区)。

汉文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74年),淮南王刘长遭废,在流放中绝食而死,淮南国被取缔。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汉文帝下诏恢复淮南国。

四年后(公元前164年),汉文帝立刘长之子刘安为淮南王,辖九江郡一郡十五县之地为淮南国,国都仍在寿春。刘安是一个修养有素的知识分子,有多元化文化思想,不仅深入研究天文、地理、经、史及诸子百家学问,同时也懂得辅政安民、导君向善的治国之道,还十分精通如何修身、如何养性的道家之术。

刘安著作颇丰,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淮南道训》、《淮南王赋》、《淮南王群臣赋》、《淮南内书》、《淮南外书》、《枕中鸿宝苑秘书》、《淮南诗歌》、《淮南杂星子》、《淮南兵权谋》等书,今天仍然刊行于世有《淮南子》一书,洋洋几十万言。据古籍记载,刘安还是豆腐的发明者。现代一年一度举办的中国豆腐文化节奉其为“豆腐始祖”

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被诬谋反,自杀。淮南国被汉廷取缔,其地并入六安国,市境遂属六安国。 三国、西晋、东晋时期 三国曹魏时期,改九江郡为淮南国,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后又改为淮南郡,市境仍为淮南郡所辖,境内东淝河时称“长獭津”。

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所于寿春,市境为寿春北郊。

东晋时期,市境西部山峦始称“八公山”、“紫金山”,东部水系始称“洛涧”、“洛水”,长獭津改称“肥水”、“淝水”。升平三年(公元357年),前燕慕容隽寇东阿,晋廷遣西中郎将谢万驻军下蔡。太和六年(公元371年),前秦苻坚遣大将王鉴据洛涧(今淮南市大通区境内),张蚝屯八公山。晋将桓伊和水军竺瑶、骄阳等大败王鉴、张蚝。

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国主苻坚领戎卒六十万、骑兵二十七万犯淮南。苻坚弟苻融领兵三十万夺寿阳城,迎苻坚入城。晋将谢石、谢琰、谢玄据八公山,与前秦军战于东淝河,苻融被杀,秦军大溃,尸拥淝水,是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

南北朝、隋、唐时期

南北朝时期,南北政权很多时间依凭淮河攻守,因此市境成为南北纷争的战略要地。元嘉二十七年(公元450年),北魏兵渡淮河南下,破尉武戍(下蔡之南魏家渡,在今之八公山中寿唐关附近),宋将刘康祖率八千人驰援,迎敌数万于八公山中,大战一日一夜,使北魏兵伤亡过半。刘康祖身受十余创,被飞箭射中颈部,坠马而死。

刘宋、南齐、萧梁政权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则被侨置豫州、梁郡等其它州郡。北魏太和年间(公元477年至499年),又置南兖州于涡阳,领下蔡等郡。市境始有“秦墟”、“潘溪”域名。

南北朝普通五年(公元524年),梁武帝在淮南发动大规模战争,令北兖州刺史赵景悦围荆山,宣毅将军裴邃袭寿春、入罗城,定远将军太守曹世宗攻破曲阳城,又夺秦墟(今淮南市上窑地区)。北魏潘溪(今淮南市潘集地区清风孤堆)守将弃城逃走。

隋文帝一统后,隋朝置淮南郡于故地,治所寿春,市境属寿春北郊,境内怀远县部分时为涂山县西南端。

唐代设淮南道,市境为淮南道寿州所辖,境内怀远县部分改称钟离县。

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至626年),唐高祖李渊封孙子李茂为淮南王,后被武则天流放,死于振州(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江、淮大旱,发生蝗灾。徐州戍兵庞勋等人流窜入淮,聚众六七万,因绝粮,以人为食。朝廷雇佣军与之战,叛兵屡败,逃离淮南地区。

五代、宋、元时期

五代时期淮南道寿州、下蔡县先后为吴国杨氏、南唐李氏所有,市境属之。

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正月,周将李榖进攻淮南,陷上窑,掠当地人口十万为丁夫。后周显德四年(公元957年)正月,李重进败南唐军五千人于八公山。三月,周主柴荣率诸军驻于紫金山下,命赵匡胤率亲军登山激战南唐军,连破南唐军数寨,获得八公山大捷,寿春守军遂降。后周柴氏夺寿州城,经年鏖战方下,以为难治,遂将寿州降为县治,改下蔡为寿州治所,此后即有南、北寿州之称,市境淮河南北兼为二州所属。

北宋一统,设淮南路寿州,州治仍在下蔡,市境属之。

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宋真宗封太子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为寿春郡王。赵祯在淮南,仿效西汉淮南王刘安遗风,召集年长有德、品行方正之学术之士研究学问。当世之人称市境八公山为“寿春山”。

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北宋国破,市境淮河以北土地常为金兵侵扰、占据。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宋、金议和,宋廷将寿春府移治寿春,淮河以北为金国所有,金国在下蔡也设置了“寿州”。此后,市境淮河以南为宋界,淮河以北为金界。

宋理宗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元人与南宋联军攻破蔡州城,杀金末帝,遂灭金国,市境淮北土地复为 南宋疆域。四十年后,元人毁盟,侵犯南宋,市境战事又紧。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为抵御元兵侵犯,两淮宣抚大使夏贵令其子夏松总统淮南水兵。夏松筑城于硖石西岸(今凤台境内淮河段),并在崖壁上刻字为记。

宋恭宗德祐时期(1275年至1276年),元人大举南侵,淮南地区沦陷。元代置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寿春、下蔡、怀远等县,治所在寿春,市境兼属三县。

明、清及民国时期

元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濠州(今凤阳县)人朱元璋占据淮南、开辟江南,灭陈友谅、吞张士诚,驱逐元廷,建立明朝。设凤阳府隶寿州、怀远县,市境兼属之。因战乱蹂躏,人口减损严重,两淮地区原居民几近灭绝。

明王朝政权稳定以后,官方便从山西、山东一些地方有组织地向市境迁徙人民,以便开荒耕作,恢复生产。市境姚家湾、廖家湾、朱家岗、蔡家岗、王圩等等许多村落都是当时的移民,其族谱均有载述。

明亡清兴,至顺治二年(1645年),淮南地区始有清廷建制,清廷依明制设寿州、怀远县,市境属之。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两江总督尹继善上奏朝廷,说寿州周围千里,知州一员难以肆应。请分设一县,添知县一员,分疆而理。清廷准奏,以城内之东北隅并北门外之石马店(今之石湾村,属淮南市凤台县)、东门外之石头埠(今依旧名,属淮南市田家庵区)等处地方划出,增置凤台县。

明亡时,多方战乱蹂躏人民,江淮地区几成赤地,清王朝政权稳定后执行轻税薄赋政策,人民得以繁衍生息。至武进人李兆洛担任知县的嘉庆时期,凤台县已有人口20余万。李兆洛修撰了《凤台县志》,依其记载,当时市境已有民间煤炭生产。

1912年民国肇立,改寿州为寿县,怀远县、凤台县仍依旧制,市境兼属三县。国民十九年(公元1930年)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成立淮南煤矿局,第一个淮南煤矿工业生活区在九龙岗创建,即“淮南村”,其地属怀远县西南部分,现属淮南市大通区。国民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2月1日,淮南至合肥铁路铺设竣工,市境始有铁路运营,其后便成立了淮南铁路局,隶属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此际,由于煤炭生产的促进,“淮南三镇”大通、九龙岗、田家庵业已形成,城市初展规模,被称作“淮南矿区”。

国民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6月4日,淮南矿区为日寇侵占。日本侵略者拼组“淮南炭矿株式会社”,市境成为强盗掠夺能源之地。国民三十四年(公元1945年)八月日寇宣告投降,翌年,由国民党接收委员会成立的淮南矿路公司,邀请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矿产勘测处处长谢家荣先生,勘探舜耕山、上窑山、八公山的煤炭矿藏,重点在市境西部发现了广泛、丰厚的煤田储存。

现代

1949年1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豫皖苏六分区十二团渡过淮河,于18日凌晨占领田家庵,宣告淮南矿区解放。2月5日,由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以淮南煤矿为中心,由凤台县淮河以南、寿县东淝河以东、怀远县上窑以西各划一部分地区,设立一个独立的行政区——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即由中共皖北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委员会宣告“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政府”成立。

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属于皖北行署区。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并入安徽省。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

今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和凤台县以及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2004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合肥市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

2016年元月5日,寿县全建制并入淮南市。


半米食光


淮南历史悠久。

境内新石器时期聚落遗址众多,夏商之际,“淮夷”人在此建立州来国,创造了淮夷文明;春秋战国时期,蔡国、楚国先后迁都于淮南,留下众多的蔡楚文明遗迹;西汉初年设淮南国长达81年,从此以后,“淮南”长期被作为行政建置,以“淮南”命名的建置历经三国、两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直至两宋,淮南一直是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孙叔敖、战国时期楚相春申君黄歇、汉代淮南王刘安、宋代吕氏家族、明代御史方震孺、清代“一代帝师”孙家鼐是淮南历史上的杰出人物。近现代以来名人辈出,张汇滔、柏文蔚、方振武、廖运周等誉满天下。

淮南文化灿烂。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厚重文化,芍陂(安丰塘)水利工程泽被今世,比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早300年之久。鸿篇巨制《淮南子》被胡适称作“绝代奇书”,是中国成语典故的宝库,常见工具书收录源于《淮南子》的成语120多条,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源于《淮南子》的成语典故达300多条。寿州古城是蔡楚王都,也是全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宋城。城中的报恩禅寺起于盛唐,为“千年古刹”;寿州孔庙规制完整,保存完好;寿州清真寺经明清两代修筑,规模宏大,为“华东第一清真大寺”。而独具特色的豆腐文化令淮南名扬四海;古寿州窑遗址、大通“万人坑”教育馆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生物化石“淮南虫”,淝水之战古战场、茅仙古洞、正阳关、隐贤古镇、瓦埠古镇、九龙岗民国小镇遗存以及花鼓灯、推剧、少儿艺术驰名中外。


则天15


古代

  • 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市境属“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诸侯,市境为州来子国所辖;春秋末期,诸侯纷争。周景王十六年(BC529年)吴灭州来,市境属吴;随着楚国势力的扩张,位于淮河上游的蔡国被迫几度迁都,求救吴。为便于吴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BC493年),吴国帮助蔡国迁都于州来,改州来为下蔡。

  • 春秋战国时期

战国初期,周贞定王二十二年(BC447年),楚惠王灭蔡,市境属楚。战国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BC241年)迁都于寿春,改寿春为郢,市境成为楚国的京畿之地。楚王负刍五年BC223年),秦灭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BC221年),秦统一六国,市境淮河以南属九江郡(郡治寿春),凤台县及淮河以北属泗水郡。

  • 西汉时期

汉高祖四年,刘邦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4郡。公元前196年,英布获罪伏诛,改封刘长为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公元前174年,刘长获罪死于流放途中。文帝改封城阳王刘喜为淮南王。公元前164年,淮南国一分为三:淮南、衡山、庐江,分别封给刘长的3个儿子,长子刘安继任淮南王,都寿春(今寿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刘安获罪自尽,废淮南国,复为九江郡,治寿春(今寿县)。西汉时期,市境先后属淮南国、九江郡所辖,凤台县属沛郡下蔡县(今属淮南市谢家集区)。

  • 东汉时期

东汉时期,市境及凤台县均属九江郡所辖,分属寿春县、下蔡县。汉末,袁术据寿春改设淮南郡。入魏仍称淮南郡,治寿春。其后,魏文帝先后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为淮南王,明帝青龙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间,市境及凤台县均为淮南郡所辖。西晋初年,淮南郡迁治于寿春,市境为其所辖。永嘉乱起,淮河流域沦为战乱区,江淮郡县大批废弛,北人南迁。东晋咸和初年侨置淮南郡于丹阳郡于湖,市辖境则为侨置的南梁郡。

  • 南北朝时期

期间刘宋、南齐、萧梁沿习东晋侨置淮南郡于江南,市境先后有豫州、梁郡等侨置郡县。北魏、北齐、北周、隋时,市境复为淮南郡所辖,凤台县属汝阴郡下蔡县。

  • 唐时期

唐贞观初置淮南道,在淮河之南,故名,东临东海,西抵汉水,南据长江,北距淮河,领扬州、楚州、和州、滁州、濠州、寿州、庐州、舒州、蕲州、黄州、沔州、安州、申州、光州等州,今湖北大江以北汉水以东、及江苏、安徽江以北淮以南之地,治扬州,今江苏江都治。市境属淮南道寿州所辖,凤台县属河南道颍州下蔡县。五代十国时期淮南道称谓不变,寿州、下蔡先后为吴、南唐所有。

  • 北宋时期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属淮南路寿州所辖。熙宁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为东西两路,市境属淮南西路寿州所辖,淮河以南属寿春县,淮河以北属下蔡县。后宋金和议达成,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市境淮河以北属金国,淮河以南为宋地。

  • 元时期

市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安丰路,分属寿春、下蔡两县所辖。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建怀远县,今市区东部属怀远县所辖。

  • 明时期

市境属南京凤阳府辖地,分属寿州(包括今凤台县)、怀远县。

  • 清时期

市境属江南行省凤阳府,分属寿州、怀远县所辖。雍正十一年(1733年)从寿州分置出凤台县,辖故下蔡县地,同城分治。同治三年(1864年)凤台县迁治于下蔡县故地(今城关)。

近代

  • 民国初年时期

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市境分属寿县、凤台、怀远县,其中有“淮南三镇”之称的田家庵、大通、九龙岗均属怀远县所辖。

  • 日据时期

日军在进入淮南之后,设立大通矿区。而现在淮南市政府所在地的田家庵区的地名,就来自于日军。当时淮河南岸渡口只有一个田姓的人家的小庵子搭的简易渡口,所以日本人把淮河南岸的小镇叫做田家庵。淮南的日语读法为:ワイナン。而古籍《淮南子》中的“淮南”读法则为エナン。

现代

1949年1月18日国民政府撤出淮南。同年3月,中共中央华东局决定在淮南三镇的基础上设立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4月,淮南煤矿特别行政区改设为淮南矿区。1950年9月,建县级淮南市,属于皖北行署区。

1952年皖北、皖南合并恢复安徽省后,成为安徽省的一座省辖市。1952年6月建立省辖淮南市,并入安徽省。

1977年1月,凤台县由阜阳专区划入;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首批13个享有地方立法权的较大的市之一(安徽唯一)。

1999年11月,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批准成立。今市辖田家庵、大通、谢家集、八公山、潘集区和凤台县以及毛集社会发展综合实验区。2004年7月,孔店乡、三和乡、曹庵镇、史院乡、孤堆乡、杨公镇、孙庙乡由合肥市长丰县分别划入淮南市大通区、田家庵区、谢家集区。淮南市被先后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市”、“全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省级园林城市”和全国园林城市。1984年淮南市和重庆、大连、青岛、无锡等城市一起被国务院批准为“较大城市”[3],享有地方立法权;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

现代意义的淮南市是新兴工业城市。

2015年7月3日,《六安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对寿县整建制划归淮南市管辖的意见》称同意将寿县整建制划归淮南市管辖[4]。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批复将寿县划归淮南市管辖[5]。寿县是中国为数不多至今完整保存了古代城墙城门的古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