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晉風流丨太原市6區3縣1市地名來歷

太原市是山西省省會城市,也是山西經濟總量最大的地級市,是晉中城市圈的核心城市。市區分為杏花嶺區、迎澤區、小店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和晉源區,形成了6區3縣(清徐、陽曲、婁煩)1市(古交)的格局,陽曲縣正在撤縣改區。


述晉風流丨太原市6區3縣1市地名來歷


太原市

《爾雅》說:“廣平曰原”,太原就是大平原的意思,太原盆地相較於晉國都成所在地晉南侯馬要大了許多,這也為太原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地理空間。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分天下為36郡,設置太原郡,郡治晉陽。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它是中國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確定的標誌,史學界以此作為東周時期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之後,趙國定都晉陽(太原)。

漢代全國設十三州,幷州刺吏部設治晉陽,這也是太原稱幷州之始,太原簡稱“並”來源於此。是時,太原為全國十三州部治所之一,聞名遐邇。

晉源區

大約4700年前,堯帝在此築唐城,稱為唐地,夏、商、周時稱唐國。西周初,周成王剪桐葉封弟叔虞為唐國諸侯,史稱唐叔虞。後因有晉水而改稱晉國。著名的晉祠就是祀奉唐叔虞的祠堂,南二公里的晉王陵有唐叔虞墓。春秋時,晉國執政卿大夫趙簡子在晉水北築晉陽城,開創了太原2500多年的建城歷史,是三晉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這裡曾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的初都、北齊別都、唐北都以及後唐、後漢、後晉等國的都城,還是張氏和王氏的根祖之地,曾造就出李世民、王昌齡、白居易等一大批歷史文化名人,被譽為“龍興之地”、“唐之根、晉之源”。

迎澤區

迎澤區得名於“迎澤門”。

大南門是明洪武九年太原城擴建時所建。民國十六年太原設市之前,南城地區分屬陽曲縣、太原縣。1954年,太原市各城區以地區方位命名,遂將第一區命名為太原市南城區。1997年,設立太原市迎澤區。

杏花嶺區

杏花嶺區與迎澤區同為太原市的中心城區,宋建太原古城部分處於杏花嶺區之中。杏花嶺區是在1998年原北城區的基礎上建立的城鄉一體化城區,位於太原市東北部,居汾河之畔。

杏花嶺原本不是一條街,也不是一個街名,而是一個花園林苑的名稱,是誕生於五、六百年之前的明晉王府花園之一。據記載,早年的杏花嶺,地處晉王府城內東南隅。每逢仲春之際,坡嶺翠綠,杏花簇簇,綠紅掩映,香氣噴溢,簡直是一個杏花的世界。


述晉風流丨太原市6區3縣1市地名來歷


萬柏林區

“萬柏林”因閻錫山在此種植柏樹林而得名。

萬柏林區地處汾河西畔,西依龍山山脈,南鄰晉源區,北接尖草坪區,與迎澤區、杏花嶺區隔河相望。

尖草坪區

相傳,這裡原來生長著一種尖且帶刺的野草。人們把這種野草叫做尖草,生長尖草的地方就叫做尖草坪了。

尖草坪區,舊稱北郊區,於太原盆地的北端,太原城區之北,東與陽曲縣堯子尚村相連,南與萬柏林區後北屯村接攘,西與下槐樹交界,北與陽曲縣楊家井村相鄰。

小店區

因小店村而得名。北宋初年,這裡有小片客棧,後來商賈彙集成村,因店小且多,故稱小店。

明嘉靖年《太原縣誌》:"小店堡,本永安堡,乃四達道也。"1954年,太原市第四區改成小店區,區政府駐小店村。1970年,太原市郊區劃分為南、北郊區,南郊區政府駐小店鎮。1997年太原市調整小區行政區劃,將原南郊區改為小店區。

清徐縣

清徐縣是由清源縣和徐溝縣組合而來的。

1952年,清源縣與徐溝縣合併,取名清徐縣。清源縣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朝開皇十六年,源於境內的清源河。徐溝的名字最早在宋朝出現。因為境內有一條因河水沖刷而形成的深溝,最早的徐溝縣城就在這條深溝邊修築,所以人們把縣城命名為徐溝。


述晉風流丨太原市6區3縣1市地名來歷


陽曲縣

汾河在陽曲拐了一個彎。

古代,山南水北謂之陽,河道拐彎謂之曲,陽曲位於汾河之北,這便是陽曲名字的由來。

陽曲之名始於漢代,有“山西首縣”“晉陽首邑”的美譽。

婁煩縣

婁煩的名字源於古代的樓煩國。明朝以後,樓煩國的樓字去掉了木字旁。

樓煩國是古代少數民族樓煩人建立的國家,存在於公元前400年到公元前306年。

古交市

古交是交城縣的故地,演變為古交。

古交最早是交城縣。歷史可以追溯到隋朝時期的公元596年。唐朝時,交城縣治搬遷到他處,這裡就被稱作故交城,意思是交城縣的故地。隨著時代的變遷,故交逐漸演變為古交。

太原別稱幷州,古稱晉陽,也稱龍城,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太原都市圈核心城市,山西省政治、經濟、文化、交通和國際交流中心,是一座具有4700多年曆史,2500年建城史,“控帶山河,踞天下之肩背”,“襟四塞之要衝,控五原之都邑”的歷史文化古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